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矽穀:亞洲人的美國夢(組圖)

(2008-12-01 16:59:12) 下一個



圖:矽穀的第一座建築: 1953年建立於帕羅阿托斯坦福工業園區的 First Varian Associates


根據微軟公司2000年出版的ENCARTA學院辭典(Microsoft Encarta College Dictionary), “矽穀(矽穀)”是加利福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 “美國電子和電腦工業的重要研究與開發中心”。它坐落在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灣的周圍, 最初曾經以位於西灣帕羅阿托(Palo Alto)的斯坦福大學為中心, 並逐步向四周輻射, 東到舊金山灣東岸, 西到桑塔克魯茲山脈(Santa Cruz Mountains), 北到舊金山, 南到南聖荷塞(South San Jose)和薩拉托加(Saratoga)。

矽穀: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奇跡

矽穀的稱呼起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戰後學校的發展曾一度使斯坦福大學財政經費嚴重短缺。於是學校當局決定將學校所擁有的8,000英畝空地出租給當時剛剛萌發出來的以通訊和電子為主的高科技公司, 租約為期99年。著名的斯坦福大學電腦論壇(Stanford Computer Forum)的前負責人Carolyn E. Tajnai曾經回憶說, 其實建立高科技工業園區的創意最初起源於1950年代, 那的確是一個天才的設想, 是斯坦福大學得以度過財政難關並且逐步成為美國和世界一流大學的“秘密武器”。

後來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一些電子工程科係的教授、研究人員、學生和畢業生在帕羅阿托(Palo Alto)、桑尼維爾(Sunnyvale)、和北聖荷塞(North San Jose)等地創建了更多新的電子工業公司。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入, 世界領先的矽穀高科技產業的規模不斷發展, 到1990年代末和這個世紀最初的一年多達到了頂峰。矽穀的麵積在其後的40多年中也有了巨大的擴展。今天, 當麵對那大片的辦公建築群而感歎矽穀所創造的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無數奇跡時, 你能想象得出來嗎, 那裏50年前曾經是一片片的果園和農田。




圖:斯坦福大學線性加速器實驗室。以高等學校及其科研機構的師資和研究力量、實驗設備和青年學生、畢業生所具備的最新知識開辦高科技產業,矽穀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在全世界各地湧現出的類似矽穀那樣的高科技和生物科技工業園區,幾乎無一不是沿襲斯坦福大學的模式



在1960年代以前以後以及現在的許多時候, 矽穀所在的地區又被稱為“灣區”。一般說來, 廣義上的矽穀與灣區在地理意義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處。灣區是指舊金山灣周圍的地區, 分為北灣、東灣、西灣和南灣。在灣區的曆史上, 除了矽穀在20世紀所創造的輝煌, 在19世紀這裏還曾有過一段與金礦開采和鐵路修建相關的巨大發展時期。

灣區不僅僅是20世紀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一個奇跡, 它同時還是將近兩百年來外國移民實現美國夢的地方。

無論是近代淘金熱潮、鐵路修建還是現代高科技產業的急劇發展, 灣區這塊神氣奇的土地似乎始終與亞州移民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中國尋夢人的苦難曆程

最早成批地來到灣區的亞裔是中國人。根據美國官方檔案聯邦委員會報告的記載, 第一批到達灣區的中國人是來開采金礦的, 清一色青壯年男子而沒有一個女性, 那是1820年。1848年, 加利福尼亞薩特米爾(Sutter‘s Mill)金礦吸引了更多的中國人來到美國西海岸。以廣東台山、新會、開平、恩平四邑民眾為主的早期中國勞工結伴而行, 不惜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上顛簸將近兩個月, 曆盡千辛萬險到達彼岸去尋找那些傳說中的發財機會。在一個有著夢幻般美名的小海島天使島上, 這些美國的亞裔遠客首先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島上被監禁的多達十幾萬之眾的華人中, 有的人被關押長達一年, 一些人被強製遣送回中國, 許多人因病死在島上 … 然而他們中的幸存者卻還是充滿希望地把今天San Francisco那一帶的地區稱為“金山”。

從天使島出來的華工立即參加到淘金的大軍中。根據美國財政部的統計, 從灣區到薩克拉門托(Sacramental)連綿的礦帶中, 有多達兩萬名中國勞工在淘金。1848-1883年間, 占當時全美黃金總產量2/3的、價值12億美元的黃金產自加利福尼亞, 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華工所采。



圖:淘金時期的加利福尼亞灣區


在加利福尼亞正式加入美國聯邦後, 加州就開始了反對和排斥華工的運動。令人感到難以想象的是, 仇視華工的美國人絕不僅僅是那些可惡的政客, 更多的竟然是美國的工人和工會。1850年, 在美國勞工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下, 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外籍礦工執照法”。據此, 每個中國勞工每月須繳“執照費”20美元。再加上官員的抽成剝削甚至寫假收據, 許多中國人入不敷出。另一些人因拒絕繳費而遭到稅吏的追逐毆打, 故不得不從金礦所在的峽穀地區逃到他們稱之為“金山”的那個曾經給他們帶來過無限幻想的城市。但是在那裏, 等待著他們的隻有最肮髒和下賤的苦力活兒。1852年加利福尼亞州長約翰 • 貝格勒(John Bigler)發表了歧視和排斥華工的著名講話, 此後華人在加州的境遇更加惡化。根據當時報刊記載, 在排華氣氛最為嚴重的時期, 在舊金山的市區, 毆打中國人已經成為白人的一項消遣。一些人高馬大的白人男子用力揪住華人的辮子肆意侮辱, 這種惡行不但不會被警察製止, 反而還能獲得圍觀者的喝彩。1850年到1860年間, 華工被任意殺戮, 許多人慘死異鄉。當時正麵臨太平天國革命的大清政府不但不保護華僑, 華僑回國按最早的大清律還可能被殺頭。1870年, 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明文禁止包括華人在內的大多亞洲人歸化為美國公民。1882-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 規定在十年內禁止華工進入美國。然而實際上這一禁令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1877年, 舊金山灣南端的聖荷塞(San Jose)建立了唐人街, 盡管規模不大, 但它畢竟是北美最早的中國城之一。然而這個唐人街的命運不佳, 似乎映射著中國人在他鄉的曲折。它先是毀於一場大火, 重建後不久又於1887年被排華分子惡意焚燒成為一片廢墟。

19世紀60年代中葉, 美國開始了橫貫大陸的鐵路建築工程。數萬名廣東籍華工又來到美國。根據中美間訂立的條約, 華工將不受限製地移民美國。登陸美國的中國人立即被送往最險惡的地段施工, 並領取最低的報酬。



圖:這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少數幾張築路華工的照片之一。然而沒有人知道他的姓氏和籍貫。據說照相的人是一位著名的美國攝影師,他主動要求為這個中國人照一張相


根據美國官方史料記載, 最早的鐵路建築中國勞工是從1865年開始工作的。“他們被指派在極其艱苦和危險的路段實施爆破作業, 每個月隻領取$28的薪水。中國人居住在簡陋的工棚裏, 自己開夥。他們的食物主要是米飯、小魚、蘑菇和海帶”。在漫長的鐵路修建過程中, 因病、傷和事故去世的中國工人數以萬計。然而當盛大的接軌通車慶典隆重舉行的時候, 占築路工人總數90%的中國勞工代表卻被拒之於門外。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橫貫大陸鐵路建成一百周年紀念日的時候, 在接軌地點才豎立了一塊紀念性標誌以表彰華工對修建鐵路所做的貢獻。

鐵路工程結束後, 近七萬華工全部失業。排華風潮再次襲來, 敵視和驅逐華人成為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的共同政策。然而這個唐人街的命運不佳, 它先是毀於一場大火, 重建後不久又於1887年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惡意焚燒成為一片廢墟。這一切似乎都映射著中國人在他鄉的曲折。

早期中國勞工的苦難曆程是亞洲人在北美大陸夢想實現過程的一個縮影。盡管世界曆史上任何族裔在他鄉的立足都會遇到挫折, 但顯然亞洲人在北美的生存似乎更加艱難; 而亞洲人中的中國人所經曆的痛苦又是最深重和久遠的。這一點也同樣表現在美國的鄰國加拿大。無論加拿大人多麽強調他們在曆史文化和民族傳統上與美國的差別, 前往加拿大的早期中國勞工的命運卻一點也不比他們在美國的中國同胞兄弟們更強。



圖:1920年代前後的舊金山中國城。受到美國移民政策的影響,華裔人口中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另外,當時類似中國城的日本城在舊金山和聖荷塞也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亞洲各國勞工匯集灣區

在中國人到來以後, 亞洲其他地區的一批批勞工也陸續加入到美國西部開發的熱潮之中。他們中有日本人、朝鮮人、菲律賓人和越南人等。這些亞洲人構成了美國西海岸最初的亞裔社區。1850年代, 一些日本人來到美國參加加利福尼亞金礦的開發。從1868年開始更多的日本人又以農業合同勞工的身份來到美國, 參與開發種植和養殖業(包括種植甘蔗、茶、水果和蔬菜, 以及養蠶和家畜等)。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大量地集中在舊金山一帶, 而是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和加州以外的許多地方, 甚至夏威夷和西北端的華盛頓。日本人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是加利福尼亞的金丘(Gold Hill)。當時美國西部地廣人稀, 從事種植和養殖業的外國人似乎沒有受到從事金礦開采的中國勞工所經受的那種強烈的敵視。

1920年代前後的舊金山中國城。受到美國移民政策的影響,華裔人口中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另外,當時類似中國城的日本城在舊金山和聖荷塞也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1882-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之後, 日本人取代中國人成為加利福尼亞廉價勞動力的主要來源。與日本人類似, 菲律賓人和少量朝鮮人也在美國太平洋沿岸參與種植和養殖業。但菲律賓人的情況比較特別。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的軍事衝突(史稱“美西戰爭”)結束, 原屬西班牙的菲律賓群島和關島被迫割讓給戰勝國美國。這些地方的居民隨之便成為美國的海外國民(the nationals) (但不是美國公民)。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到達北美的時間較晚。1907年最初到達美國西海岸的印度人曾根據種族特征被美國政府劃分為白種人, 因而獲得了與當地人通婚和宣誓成為美國公民的權利。但1923年印度人又被禁止移民到美國, 已經居住在美國的印度僑民也不再享有歸化的權利。另一個亞洲族裔是越南人, 他們中的許多人在1970年代以後以政治難民的身份來自曾與美國發生過戰爭的國度越南。

1907年美國總統西奧多 • 羅斯福簽署了一項法律, 限製日本勞工進入美國的人數。同時受到該法律影響的還有菲律賓和朝鮮人。1913年加利福尼亞外國人土地法(California Alien Land Law)禁止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加州擁有土地, 同時還禁止他們租用土地超過三年。這一禁令一直延續到1956年。在上個世紀的20至40年代, 美國對菲律賓人的移民政策也發生過多次的反複。

1941年12月日本在與美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同時以海空軍對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發動突然襲擊,重創美軍官兵、艦隊和作戰飛機。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國公開和全麵地卷入世界大戰之中。對美國的大多數亞裔而言,盡管當時沒有任何預見,但實際上這一轉機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1942年, 即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二年, 美國總統福蘭克林 • 羅斯福簽署了著名的9066號總統行政命令, 將旅居加利福尼亞等地的12萬日本人和具有日本血統的人關進集中營, 當時這些人中的3/4已經是美國公民。這一事件的正義性一直存在爭論, 但它與美國對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人的歧視和不公正對待有著明顯的差異。

美國亞洲移民政策的轉變

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勢, 美國終於放鬆了對中國的移民禁令。然而這一變化卻極為有限:每年僅允許105個中國人移民到美國(主要是到美國與他們在美國的親屬團聚)。這的確令中國人感到羞辱。因為當時中國是美國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而且許許多多旅美中國勞工的後代正在美國陸海空三軍中服役、流血甚至犧牲生命。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立即向日本其後又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據記載, 當時在美國的華人青年積極報名參軍, 有的小夥子為了入伍甚至按照中國傳統上報自己的虛歲。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全美40多個州中有將近兩萬名華人子弟參加到遠赴歐洲和亞洲作戰的美軍行列之中, 他們中間有將近20%的人在海外陣亡。

這幅著名的戰爭海報也同樣感召了旅居美國的華裔青年。他們全然沒有因為父輩的淒慘經曆而逃避兵役,相反卻勇敢地走向戰爭。在歐洲戰場,華人子弟參加了美軍第三和第四步兵師的戰鬥。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華人子弟參加了美軍第六、第三十二和第七十七步兵師的作戰。在美軍中的華人甚至有婦女參戰,讓海外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是美國空軍中還曾出現過華裔女飛行員。華人不僅在美國遠征軍中服役,他們還參加到美國海岸警衛隊的行列。有資料顯示,加利福尼亞的華裔青年參戰的比例是相當高的

美國對亞洲人的歧視甚至敵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才有了一些的明顯的變化。當然, 導致加利福尼亞乃至全美亞裔境況的更大改善是在1960年代。這些值得稱讚的曆史性進步使旅美亞裔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1965 年, 作為肯尼迪總統執政時期社會和民權改良運動的一個後果和延續, 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消除種族歧視的新移民法。據此, 每年有兩萬個移民可能從亞洲各個獨立國家(當然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定居美國。1975年越南戰爭接近結束, 北越共產黨武裝攻陷西貢, 引發了第一波越南難民潮。這些到達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越南難民有不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 與其後的幾批越南難民潮頗為不同。1978年和1990年, 第二、三批越南難民來到美國。1988年美國同意越南政治犯移居美國。

在國會的支持下,肯尼迪總統在其執政期間領導美國進行了一係列民權改革。1963年11月,肯尼迪在準備連任的活動中於達拉斯被謀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改良的艱巨和阻力。他的繼任者約翰遜完成了美國60年代龐大的社會改革計劃,使以黑人為主的美國少數族裔的民權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旅美亞裔境遇的變化就是在這一曆史背景下實現的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難民法, 允許更多的外國人以難民身份居留美國。同年, 美國國會成立平反委員會(The Redress Commission)重新審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西海岸各地關押日裔民眾的問題。1983年平反委員會呼籲美國政府向被關押的日裔民眾正式道歉, 並賠償每個曾被關押的日裔幸存者兩萬美金。1988年裏根總統簽署法律, 對日裔幸存者進行賠償, 但賠償因故被延遲。

自從矽穀創建初始, 就有一些亞洲專業人士介入。上個世紀60和70年代, 戰後從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留學北美的華裔畢業生參加到矽穀的創業者行列之中。1970年代末, 中國政府開始向北美派出以攻讀工程技術學科為主的留學生。1980年代大陸中國留美學生的人數激增, 而且開始有更多的中國學生學習與高科技創業相關的經濟、金融、法律、財會、管理和風險投資等方麵的專業。印度留學北美的學生數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一直呈上升趨勢。在矽穀1990年代中後期大規模發展的階段, 上述這些亞洲人中的精英分子都已經具備了專業和管理方麵的學曆、經曆與經驗。亞洲人在矽穀開辦公司或工廠已經不再是奇聞。1998-1999年, 即矽穀經濟發展的頂峰時期, 華裔和印度移民在灣區經營的由風險投資資助的高科技公司占當地同類公司總數的將近3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