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日戰爭期間,成吉思汗陵西遷始末

(2008-12-26 19:32:31) 下一個


      在內蒙古伊克昭盟首府東勝市南的伊金霍洛旗,其東南的伊金霍洛蘇木(蒙古語,區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駐地阿騰席連鎮15公裏的地方,有一座蒙古可汗金頂大帳式樣的古代建築。中央前凸的部分,是一座重簷蒙古包頂穹廬式大殿。它是陵園中心的紀念堂。堂內,一轉通柱支撐著穹頂,正中靠後的大殿中央,坐著石雕的威儀英武的成吉思汗像,大殿左右,各有封閉式長廊和東西大廳相連。那兩翼的大廳,也是單簷蒙古包頂穹廬式建築。這就是中世紀前期,讓整個亞洲、北非,東歐聞之喪膽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癮。其中央大殿後的寢宮,分列著四座黃緞綾羅包裹的蒙古包式的陵墓,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夫婦(鐵木真和孛爾帖),胞弟別力古台夫婦,哈撒爾夫婦及四子拖雷夫婦(忽必烈的父親)的靈柩。陵墓前,三柄蘇魯定巍然矗立在那裏,直指藍天,仿佛那個如火如荼的歲月,指引蒙古鐵騎奮勇向前的大蠹,依然在秋風中獵獵招展。

       公元1225年,在橫掃欽察草原,擊敗俄羅斯聯軍之後,因軍中瘟役流行,將士思鄉,成吉思汗率西征東歸大軍回到斡難河流域,1227年4月,從漠北經阿拉善草原南下,與東歸至河西的蒙古軍速不台部,會攻西夏首都興慶府(今銀川),遭遇頑強抵抗。成吉思汗不幸墜馬負傷。堅城久攻不下,由傷痛心緒煩躁,而沉屙在身,不得已移師六盤山涇水之源的老龍頭,消夏避暑,治療沉疾。未幾,東出六盤,1227年7月,駕崩於六盤山東南的清水縣境內。其子窩闊台、拖雷秘不發喪,率哀師北上複攻興慶府。於1227年8月滅西夏。大軍遂遵從成吉思汗“把我的遺體送回三河之源”的遺囑,回到了斡難河畔。在拖雷主持下,蒙古王公大臣和部族首領們為成吉思汗舉行了神秘而隆重的葬禮。而後簇擁著成吉思汗的靈柩,走向草原深處,走向不爾罕山。不知葬向何處。千騎過處,陵寢之地被夷為平地,雨後草長,又成了草原。那是蒙古埋葬英雄的習俗。他是長生天的兒子,草原的雄鷹,死後也要化為草原的泥土,來滋潤生養他的土地。

       明英宗正統14年(公元1350年),朱祁鈺以太監王振為監軍,率大軍50萬親征瓦剌。宦官專權,皇帝昏庸,將驕兵惰,於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二十萬騎兵包圍。大軍土崩瓦解,英宗被俘,王振被殺。蒙古各部軍威大振。鄂而多斯草原蒙古所部趁機進駐河套地區。同時擁戴著成吉思汗及其嫡親人的靈柩(成吉思汗死後,蒙古部落流傳著他靈柩的兩種歸宿;一是說他葬於不爾罕山的薩裏川,一是葬於鄂而多斯草原。所以,誰也不曾否認這靈柩僅居象征意義),安置在達拉特旗王愛召(召,蒙語大廟)。並以驍勇的達爾扈特人世代護陵。以成吉思汗嫡係子孫和聖主的名義,號令蒙古二十四部,以己為正統。從此,這聖主靈柩和陵前祭器,供物就成了號令與統一蒙古族思想行為的神聖的信物,一代代傳了下去。清初,為了羈縻蒙古王公,清室移成吉思汗靈柩於伊克昭盟腹心的伊金霍洛蘇木,重起陵殿。後世遂傳此為成吉思汗陵。他的民族圖騰和象征的意義便被固定了下來。

       抗日戰爭前期,繼華北自治之後,日本關東軍為實現田中奏折“欲占領中國,必先占領滿蒙”的戰略部署,派土肥原大佐深入內蒙古草原,和自“九一八”以來,就謀圖蒙古自治,進而效法外蒙,建立獨立的蒙古國,自己當皇帝的成吉思汗第三十代嫡孫——內蒙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劄薩克郡王,時任該盟副盟長的德穆楚克東魯普(簡稱德王)溝通了關係。以提供金錢,軍火和武力支援的許諾,策動德王煽動蒙古諸王脫離蔣介石中央政權,以謀求自立——獨立,到建立第二個偽滿州國。德王在百靈廟(在呼市西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召集蒙古王公會議,成立了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在其所屬盟旗保安總隊,在中共西盟委員會書記雲澤(烏蘭夫)等的策動下舉行了百靈廟起義,為保存實力,暫歸國民黨綏遠省主席,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節製以後。德王勢孤,遂直接引進關東軍,加快了在日軍的羽翼下建立蒙古國的進程。“七七事變”前後,狂妄的日本帝國主義,以二十六師團和偽軍李守信部進占內蒙。在百靈麵遭遇傅作義部的打擊,黑河遭遇內蒙古獨立旅(保安總隊改編)和馬占山所部東北挺進軍的聯合阻擊。隻能止步於歸綏(今呼和浩特)。其侵華主力,繼蘆溝橋抗戰後,在淞滬抗戰中,遭遇中國軍民奮勇抵抗,破滅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因為戰線延長,顧此失彼,無力直接增兵進占西蒙地區。於是,陰謀策動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叛變投敵,建立新的國民黨中央,以強化殖民統治。並把民族,地方自治納入這一計劃的日本特務機關,土肥原等頭目,又授計給新任關東軍駐內蒙自治政府顧問金井章二,讓他策動德王,遊說鄂爾多斯蒙古諸王,遷成吉思汗陵於歸綏,表麵上是保護陵寢,並讓年輕的德王以成吉思汗三十代嫡孫的身份號令蒙古諸部,增加權威和份量。實際上是將陵寢控製在日本的魔爪之中,以以成吉思汗的名義,控製蒙古人民的精神意誌,讓他們背離中華民族,臣服於大和民族。

       1939年,日本間諜在勸說負責守陵的伊克昭盟沙王遷移成吉思汗陵未果的情況下,和德王聯合做出了武裝偷襲,強行遷移成吉思汗陵寢過黃河,至歸綏的決定。由內蒙獨立旅擴編的新編第三師恰恰在該地區(察克圖)修整待命。在派出部隊,與護陵的達爾扈特人一起摧毀了日寇的劫陵陰謀的同時,沙王和新三師師長白海風①報請重慶國民政府同意。為了粉碎日寇劫持成吉思汗陵,摧毀蒙古民族精神信念,扶持德王分裂內蒙,奴役蒙古人民的企圖,將成吉思汗陵寢西遷至大後方。6月,蒙古愛國者們,組織人力車輛,南下經過陝甘寧邊區,長途護送成吉思汗陵所有法器、靈柩、供物,尤其是蘇魯定(大蠹的蠹頂帶旗杆)。原來的目的地是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上的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故鄉,寺院地位規格都堪存放成吉思汗陵寢什物。但是,經過艱難轉運,成吉思汗陵寢的什物運抵甘肅蘭州,暫厝於榆中興隆山東山腰上的娘娘殿時。發現這裏不愧為“隴右第一名山”。興隆、棲雲兩峰東西對峙,大峽河蜿蜒穿行於興隆峽間,潺潺涓涓,清澈見底。林木茂密,峰巒疊翠。古刹名寺,深藏其間,真正別有洞天。於是決定靈柩等物暫存於此,不再西遷;恰恰與棲雲峰山麓下蔣介石視察隴右政務和抗日事物時暫住的別墅隔峽相對。翌年,我年輕的母親與友人結伴遊曆隴右名山,曾專程到興隆山興隆峰娘娘殿拜謁成吉思汗陵寢聖物。見到過蒙古民族視為民族標誌的蘇魯定,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長矛,鎧甲,和寶馬上的鞍韉。見到過忽蘭姑娘乘坐過的鸞車,和這個成吉思汗生前最心愛的女人的遺物。她長年隨侍軍中,深知鐵木真心性,溫柔賢淑,與世無爭。1226年,西征歸來,在途中於草原普通牧民家放養了他與鐵木真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後,便因風霜勞累,回到斡難河,從此一病不起。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北方的日軍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軍隊再也無力西進,鄂爾多斯草原進入相對平安時期。蒙古人民又將陵寢聖物從興隆山遷回伊克昭盟伊金霍洛蘇木。讓蒙古民族永世的供奉。

       如今,它以渙然的新姿迎接著遊人,告訴我們的不僅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的故事,而且,把這段蒙漢人民共同演繹的保護聖主陵寢,弘揚愛國精神的傳奇永遠地流傳給後人……

       注:白海風(1904-1956年):內蒙赤峰人,蒙古族。早年畢業於熱河師範,北平蒙藏學校,期間參加中共。1924年入黃埔一期,26年入莫斯科東方大學。歸國組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任中央常委,從事內蒙自治運動。抗戰爆發,繼雲繼先任起義後的內蒙盟旗保安總隊隊長,內蒙獨立旅旅長,新編第三師師長。1941年脫離中共,任新編騎七師師長。1947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委。國大代表。建國後任西北民族學院副院長,政協全國委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