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探訪唐山截癱人員康複村:平淡而安定的生活(組圖)

(2008-11-06 13:39:32) 下一個

  唐山康複村其實是一個居民小區,位於唐山市路南區,這裏生活著25個特殊的家庭。30年前,在那次突然降臨的大地震中,他們死裏逃生卻不幸截癱,而今,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悉心關懷下,他們已在這裏幸福地生活了15個年頭。

  這裏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處專為地震後致殘的截癱人員建造的無障礙住宅小區。由於他們要在輪椅上生活,所以在康複村處處可見極富人性而頗為“神奇”的設計:寬達1米的房門、“隱藏”在牆內的衛生間、相對低矮的家具設施……這些無障礙設施的獨特設計令人驚歎,更令人感動。

  2006年的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7月18日,我們的記者走進了唐山康複村村民的生活。生活越來越好的村民們常常想起30年前的大地震和這30年來的生活,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1976年7月28日淩晨3時42分53秒,大地震突襲了正在睡夢中的唐山,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其中3817人截癱。

  在療養院的截癱病區,這些死裏逃生的截癱人員經曆了身體和心靈的痛苦折磨,慢慢地在互相關心與鼓勵的過程中,又產生了走向家庭、回歸社會的願望。

 從1988年開始,唐山市政府出資加上募集的資金共120萬餘元興建了康複村。1992年開春,50名地震截癱幸存者組成25個家庭,陸續在村裏安家落戶重新返回社會,這些被醫學界專家預言最長壽命15年的殘疾人開始了他們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唐山康複村截癱幸存者的幸福生活(組圖)
  康複村內的設施處處體現人性化,晾衣繩高度也是“經過精確測量的”,截癱人員把輪椅當做腳,生活很便利。

唐山康複村截癱幸存者的幸福生活(組圖)

設計獨特的衛生間隱藏在牆壁後麵。


唐山康複村截癱幸存者的幸福生活(組圖)

李建設在展示自己收藏的古玩,在中央電視台明年舉辦的賽寶大會上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他的身影。


唐山康複村截癱幸存者的幸福生活(組圖)

康複村首任村長王寶占曾在遠南運動會上獲得3枚金牌,在他身後就是康複村一排排整齊的平房

 
 截癱人員間萌生感情

  1976年7月28日淩晨3時42分53秒,大地震突襲了正在睡夢中的唐山,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其中3817人截癱。

  一些無人照顧的截癱人員住進了當時興建不久的唐山市截癱療養院,他們終日以輪椅代步,被一些醫學界專家預言最長壽命為15年。

  那些年,在療養院的截癱病區,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聊天、做康複訓練,或是坐在輪椅上到處轉轉。男人幫女人修理輪椅,女人幫男人洗洗衣服,久而久之,在互相關心與鼓勵的過程中,相互之間超乎尋常的好感在一些人心中慢慢萌生。他們希望走向家庭、回歸社會,兩個人相互扶持走完餘生。

  “但在那個時候,截癱人員結婚並不被人看好,更何況是兩個截癱人員組成家庭。社會上不支持,周圍的親人不讚成,很多截癱人員麵對即將要開始的共同生活,心裏忐忑不安,都怕自己成為對方的負擔、累贅。”唐山民政部門一工作人員這樣說道。

康複村的由來截癱人員組建家庭促成康複村

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同誌為康複村作的題詞。

康複村的由來截癱人員組建家庭促成康複村

  付平生(右1)是康複村裏的“著名音樂人”,經常會有二胡愛好者慕名而來和他一起演奏、一起創作。

康複村的由來截癱人員組建家庭促成康複村

屋內的家具設計得比較低矮,村民坐在輪椅上洗碗也不會感到絲毫不便。

  政府支持下康複村落成

  在這種境況下,很多人猶豫了,但積極生活、想要追求幸福的心態讓他們衝破了重重阻力,毅然決然地選擇在一起生活。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因地震致殘住在療養院的截癱人員,開始頻頻向上級政府部門遞交申請,反映自己想要組建家庭的願望,希望能夠為他們創造共同生活的條件。

  1988年,康複村第一任村長王寶占被國家選派到日本參加國際殘疾人馬拉鬆大賽,在那裏,他看到了一些殘疾人集中居住的小區,受到啟發。回國之後,他與朋友宋乃軒一起籌劃在唐山建立康複村。

  他們的行動得到了包括《河北日報》、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以及唐山市政府、殘聯的大力支持,政府出資加上募集的資金共120萬餘元,在路南區選址動工興建康複村。

  曆經3年多的建設,1991年,為滿足截癱人員走到一起、互相照顧扶持的心願的康複村終於建成。從第二年春天起,50名地震截癱幸存者組成25個家庭,陸續在村裏安家落戶,開始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康複村的現狀小區裏種滿柿子樹

  整潔的院子裏分布著幾排平房

  現任康複村村長楊長祿坐著輪椅帶記者走進了康複村。

  這是一個十分幹淨整潔的院落,一排排的平房,組成幾個小院子,共有26套房子。一條條甬道旁邊種著纏有葡萄藤的柿子樹,樹上已經掛滿了果實,月季等各種花草分布在院裏的每個角落,幾乎每家門前都放著幾盆長勢很好的綠色植物。

  “整個康複村於1991年建成,到現在已經15年。其中的25套房子用來居住,另有一間作為村裏專門的辦公地點。”楊長祿說,剛入住時村裏有50人,目前仍有40人健在。去年,唐山市政府出資170萬元又對村裏的住房、綠化環境及居住設施進行了改造。將從前的健身器材移至中心小花園,並在原有的基礎上添置了很多樹木花草。

  每戶麵積58平方米

  初建時,村裏每戶人家的建築麵積隻有40多平方米,經過去年的改造,屋外的走廊被封閉到室內,建築麵積一下擴大到58平方米,空間增大後,坐在輪椅上活動起來更加方便自如。

  “村民門住得寬敞,心裏也透著亮堂。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家用電器差不多家家齊備,有些還買了電腦,平時上上網,學點知識。”楊長祿介紹說。

  領取補貼又自食其力

  楊長祿告訴記者,現在村裏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工傷補貼和民政局發放的救濟補貼。地震前有工作的,由單位按照工傷待遇,有些一兩千元一個月,有些四五百元一個月;震前無工作單位的,每月可到建設銀行領取225元低保。目前,村民們正在辦理一種醫療優惠卡。

  楊長祿說,雖然村裏住的都是截癱人員,但依然堅持自食其力。每天早上,村民會開著電瓶車到附近菜市場買菜,回來後收拾屋子拖拖地就開始忙活中午飯,吃過午飯後睡會兒覺,下午起來後,有的村民會找鄰居聊聊天、打打牌,有的就開著三輪車出去拉活兒、刻圖章、修鎖配鑰匙,盡自己所能地掙點錢補貼家用。

 雖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設計建造,但整個康複村卻體現出極高的科學性與便利性,真正考慮到了截癱家庭的實際生活需要,甚至令人感到“神奇”。

  截癱人員親手繪製圖紙

  康複村第一任村長王寶占向記者介紹,這些房間的所有特殊設計都是唐山一位名叫宋乃軒的截癱人員按照自家的房屋構造修建而成的。

在唐山大地震中致殘後,宋乃軒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累積,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設計並修建了一座能夠滿足截癱人員特殊需要的房子。1988年,王寶占和好朋友宋乃軒一起籌劃把這個房屋樣式“搬進”康複村,給更多的截癱人員帶去便利。“這些設計完全是宋乃軒自己想出來的,沒有任何現成的參考,自己設計、自己畫圖,然後讓專業人士檢查安全性。他並不是專業人士,但是相當聰明,造福我們大家啊。”王寶占說。

  家具設計高度特意變矮

  走到每戶門前,迎麵就是寬達1米的大門,進門處設計了一個緩坡,坐在輪椅上進出十分方便。屋子高度約兩米八左右,不會讓人產生壓抑的感覺。同一般家庭的家具和設施相比,考慮到截癱人員要長期坐在輪椅上活動,所以高度設計得比較低矮,窗台、衣服架、桌子、床等等,全都低了一些。

  現任村長楊長祿的老伴張阿姨坐著輪椅在廚房裏洗菜、切菜、刷碗,完全像健全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樣。“這可能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處,專門為地震後致殘的截癱人員建造的無障礙住宅,並且在房屋結構上做了改進,能夠抵抗住8級地震。”

  衛生間“藏”在牆壁裏

  廚房、客廳、臥室、殘疾車停放間,記者在整間屋裏繞了一圈,始終沒有找到衛生間在什麽地方。當向楊村長提出這一問題時,他的老伴張阿姨笑著讓我們推開靠床另一麵牆上的推拉木板,一間寬敞而且實用的衛生間很快露了出來。

  “截癱人員很容易生褥瘡,所以幹淨、衛生特別重要。但因為活動不方便,平時上廁所都得找人幫忙,洗澡就更成了難題。不用坐輪椅到別的房間,隻要坐在床上拉開木板門,從床上移動到旁邊衛生間裏設置的水平墊子上,馬桶就位於墊子的中央,再向裏就是供洗澡用的噴水龍頭。”張阿姨驕傲地對記者說,“你知道為什麽很多截癱人員一直想方設法要搬到我們這兒來住嗎?就是因為這裏的房子是真正的無障礙,把日常生活需要的全都想到了。”

  室外設施同樣人性化

  不僅屋子內部的設計十分人性化,屋外環境設施也充分照顧到截癱人員的實際情況。放置在每家屋門前的垃圾桶高度約在1米左右,坐著輪椅不用抬高胳膊就能輕鬆地把垃圾扔進去。小區裏的健身器材同樣適合截癱人員鍛煉身體。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在康複村裏,截癱人員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他們在感到便利的同時,仍在更加積極地生活著。

古玩愛好者李建設 “明年到北京參加賽寶大會”

  地震之前,李建設在唐山市柴油機廠上班,地震後開始對擺弄古玩產生濃厚興趣,他是康複村裏的“古玩大師”。

  “我是和一位行家學的古玩鑒賞,和師傅學了幾年以後,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就基本上可以鑒定出來了。”李師傅告訴我們,當時50元買的一麵銅鏡現在已經升值到5萬元。

  在李建設家裏,幾十件古玩擺放在外麵的房間,瓷器、書畫、古董、花瓶等琳琅滿目。李師傅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很多已經被他收藏起來,移到了庫房裏。

  李師傅說:“中央電視台將會在明年舉行一次賽寶大會,到時候我一定會去北京參加,給大家展示一下我收藏的寶貝。”

體育運動員王寶占 曾獲三枚遠南運動會金牌

  王寶占不但是康複村首任村長,同時還是村裏的體育明星。

  1988年,王寶占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國際馬拉鬆比賽。由於當時條件有限,中國還沒有為殘疾人設置這個項目,連比賽時用的輪椅也沒有。王寶占在那次比賽中獲得了第28名的好成績。“我已經相當滿意了,比賽結束後,我便把比賽時用的輪椅一同帶了回來。”

  王師傅還給我們展示了他在1994年參加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比賽時獲得的金牌。他參加了鐵餅、標槍和鉛球三個項目,全是第一名。1996年唐山地震20周年的時候,國家領導人曾親自到他家慰問,並勉勵他要繼續努力,爭取再創佳績。

  二胡演奏者付平生 “我以為這輩子拉不成琴了”

  地震那年,付平生20歲,然而他拉二胡已經有11年了,完全是自學成才。楊村長說,如果不地震,付平生可能就進中央樂團了。

  “地震後我被送到石家莊治病,1981年進療養院,一開始隻能躺在床上,我當時知道自己已經截癱,以為再也拉不了琴了……”說到此時,付平生頓了一頓,“後來,我一能坐起來就開始練琴。”

  付平生和妻子結婚之後搬進了康複村,這樣一來就跟療養院裏的“樂友”們分開了。但付平生還會騎著電瓶車去療養院找“樂友”們拉琴。曾有一些藝術團高價來請付平生進行商業演出,但他從不參加。

  付平生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接受治療期間還成立了一支小樂隊,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一周年的時候,樂隊還被請去參加表演。“這支樂隊最終發展成為唐山市殘疾人藝術團。”付平生驕傲地說,“這可是我們一手建起來的,付出了很多心血。”

人物:王寶占,地震時17歲。朱德琴,地震時23歲。王寶占和朱德琴1991年結婚,1992年入住康複村。王寶占是康複村最早的發起者之一,也是康複村的首任村長。婚後第三年,他帶回3枚遠南殘運會金牌,妻子捂著金牌笑了半宿。

  《華夏時報》:您還記得搬進康複村第一天的情形嗎?

 王寶占:我們是第一個搬進來的。當時隻有房子建好了,外麵的圍牆都還沒建。家裏隻有一張床,第一天晚上,這麽大一片地方就我們夫妻兩人,我倒沒事,她有點害怕。

  朱德琴(笑):是又高興又害怕!高興是終於可以有一個家了,同時又怕兩個人單獨生活不行。等到三四天後才有第二家搬進來。

  《華夏時報》:大家沒有迫不及待地搬來嗎?

  王寶占:一開始沒有。雖然在籌建之初大家熱情很高,但等到真的要搬進村了,就紛紛打退堂鼓。因為大家在療養院生活習慣了,對於兩個截癱人員的單獨生活會有些擔心。說實話,一開始我也猶豫過,但是這個村是我發起建設的,我隻能硬著頭皮先搬進來。後來,大家意識到截癱人員獨立生活沒問題,於是搬進來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華夏時報》:康複村發展到現在跟你的初衷一樣嗎?

  王寶占:不太一樣,雖然綠化好了,房子也擴建了,但是我一開始希望建立的康複村並不僅僅是要改善村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我最希望的是村民可以一起就近開一家工廠或者公司,這既能自食其力,同時也能為年紀大了之後的生活來源打下基礎,畢竟我們大多數家庭都是無兒無女的。

  《華夏時報》:有沒有想過領養一個孩子?

  王寶占:很多年前我們領過一個,後來送走了,也不會再有這種想法了。其實這也是為孩子好,因為我們也需要照顧,如果有了小孩,小孩免不了從童年起就有比別的孩子更大的壓力,長大之後,難免會自卑,我不想讓他這樣,還是讓健全夫婦去領養他吧,這樣對孩子更好。

  朱德琴:我們領養孩子沒幾天就把他送走了,因為照顧起他來實在困難,比方說,因為我們在床上坐不穩,一不小心就會壓著他。

  《華夏時報》:您認為殘疾人是像這樣住在一起好,還是跟平常人住好呢?

  王寶占:其實跟平常人混居更好。我願意住在這裏主要是因為房子的設施方便,但這樣一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溝通畢竟會減少,時間一長,對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在普通的住宅樓裏也能有這樣的設計,那麽我們就能過上更正常人的生活了,我想,這一點其實是可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