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紫禁城內秘檔 八千麻袋檔案破解曆史謎團

(2008-11-15 14:41:30) 下一個

清王朝帝王後妃起居婚戀、你死我活的皇位之爭、孝莊皇太後是否下嫁、乾隆皇帝究竟出生在哪裏……所有這些故事和紫禁城,和清宮秘檔都密切相關,所以,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紫禁城內的秘檔

北京的紫禁城,以她金碧輝煌的古代宮殿和90餘萬件珍貴文物而著稱於世。清朝有10位皇帝在這裏度過他們的統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給人們留下了多少撲朔迷離的故事和揮之不去的惆悵。

現代人在這裏流連忘返,他們或驚訝、或感歎、或沉思……仿佛在翻閱一本神奇而又無法讀完的大書。經曆了明清兩朝五百多年滄桑的皇宮,在世人的注目中沉默不語。

誰能告訴我們,長期隱藏在這裏的無數光榮與夢想、無數悲哀與恥辱?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恰好是解讀這座皇城曆史最權威的詞典。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坐落在故宮的西側。這裏珍藏著記錄清王朝真實麵目的大內秘檔。可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紅牆內的這個角落,因為它並不在故宮的遊覽開放路線之中。但是,有幸走進這幢大樓的人,幾乎無一不因這巨大的發現而目瞪口呆。

這裏的曆史檔案,作為清王朝重要的政治資源,一直深藏於內廷秘府。當時,別說普通百姓,就是貴為九卿的大員,大多也一輩子沒有看到過秘檔。

  “八千麻袋”事件

清朝滅亡以後,安放檔案的內閣大庫由於年久失修,檔案都暴露在外麵。這些檔案有的流散出去,有的因日曬雨淋生了黴斑。

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曾經把清宮的部分檔案裝了八千麻袋,共7.5萬公斤,賣給了造紙廠作為造紙原料。幸虧有識之士及時得知這一消息,到造紙廠把這些秘檔搶救了下來。

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當時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把這八千麻袋的清宮檔案和安陽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簡、敦煌漢唐寫經一起,並稱為近代中國文化的“四大發現”。

1924年11月,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國民黨將領馮玉祥驅逐出宮。在社會各界的呼籲下,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點登記清宮的財產和文物。至此,以清內閣大庫和宮中各處檔案為主的大批珍貴清代官方檔案陸續被發現,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下設文獻部管理這部分檔案,後更名為文獻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故宮博物院曆史檔案館,1955年,這部分檔案劃歸國家檔案局管理,1980年改稱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在檔案館簡樸的大樓裏,收藏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間的秘密檔案,共一千多萬件。假如一個人每件檔案看一分鍾,每天連續不斷看8小時,那麽全部看完需要60年時間。

  珍貴的滿文木簡

在這些檔案裏,有記錄了十多萬皇室成員生卒年代的皇室族譜,有無數件皇帝的指令和批示,有十多萬件曆代大案要案、冤案、疑案的卷宗,有皇帝傳位的絕密遺諭,有記載著皇帝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每日膳食、醫療病曆的檔簿,以及喪權辱國條約簽訂過程的原始記錄等等。

這裏有清朝最早的一種檔案,刻有滿文的木簡。現在這種木簡僅存26塊,清朝初時,由於戰事頻繁,又地處關外,紙張極其稀少,於是滿族人想到用木簡記事。

檔案中的滿文木牌是傳遞作戰消息的,上麵記載了清朝太宗皇太極的弟弟武英郡王阿濟格等將領,在與明軍作戰時追殺敵軍的情況。

滿文是滿族人借鑒蒙古文創立的一種拚音文字,入關後又進行了改進。作為清代官方文字之一的滿文,皇帝和滿族官員必須掌握。現在清代檔案中,約有200多萬件是用滿文或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

現在一般滿族人都不會講滿語了,滿文成了隻有專家才能認識的文字。在那些普通人看不懂的滿文檔案裏,也許還隱藏著更多的秘密。

  覽盡河山輿圖庫

檔案館中有一個庫房叫輿圖庫。今天,收藏在這裏的明清時期各類古圖近萬幅,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金沙江上下兩遊圖》是現存最長的古代圖卷,全長77.4米。這幅圖卷畫的是金沙江上下遊的水利圖,江中各灘的距離、沿江集市村鎮等都標得清清楚楚。

康熙十三年和乾隆二十五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和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分別繪製過一幅《坤輿全圖》,也是稀世珍品。

在康熙要求下,中外科學家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珍貴的《皇輿全覽圖》。這是我國第一套用近代科學方法實地測量繪製的全國地圖,這套圖共有15幅,是清代中後期繪製全國地圖的藍本,也是後來歐洲繪製亞洲國家和中國地圖的基本依據。

在《皇輿全覽圖》基礎上,雍正、乾隆時期分別繪製的《十排圖》和《十三排圖》,擴大了測量範圍。《十三排圖》實際上是18世紀最先進的亞洲地圖。

乾隆十五年繪製成的《京城全圖》,是我國現存古代城市地圖中最大、內容最詳細、繪製最精細的一幅,繪有內城九門、外城七門、98條街道、779條胡同、2000多個景觀地名。

可惜,這些珍貴的地圖卻被康熙、乾隆的後代束之高閣。就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人打進中國時,道光皇帝和群臣竟然不知道英國在什麽地方。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那麽多地圖可以找出來看看。

  “聖旨”背後的故事

“聖旨”是對皇帝發布的各種指令的籠統俗稱,通常分為詔書和諭旨等。隻有遇到重大政典,如皇帝傳位、登基、大婚、冊立皇後等,需要告知全國臣民時,才會頒布詔書。

皇帝平時針對某一具體事情或大臣的請示而發的命令批示,都稱諭旨,多是由大學士或軍機大臣草擬,呈送皇帝審閱、修改,而後發出。

詔書、諭旨都是公文,難免官樣文章。還有一種皇帝以朱砂筆親自書寫的“朱諭”,許多屬於便條,反而更能體現皇帝本人的情感。

康熙三十六年親征噶爾丹時,在寧夏收到手下進呈的瓜果,他叫人帶回京分賞後妃們品嚐。他為此事寫的朱諭,不僅說明了此瓜的來曆,還特意交待了吃法。康熙皇帝晚年時給大學士李光地的一份朱諭,真切地反映了康熙作為一位老人的懷舊情感。

更有趣的是康熙學數學時的草稿,是目前篇幅最小的皇帝手書檔案了,它隻有巴掌大小。

  清帝起居與工作

《起居注》和《穿戴檔》等檔案,是清帝每天重大活動及日常生活的原始記錄。從皇帝菜譜可以看到,帝王也並非每日山珍海味。

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中央各部門必須將各種事務向他報告,由他親自裁決施行。

檔案中的題本,就是按慣例報告的文書。其中乾隆16年刑部匯總全國刑事重案的刑科題本,是檔案館中最長的檔案,全長近1000米,開列了上千命案、要案的結案意見,前麵的批紅就是內閣大臣代皇帝作為最高法官簽署的判決書。

清代還有一種更為機密的文書———奏折。奏折最早出現於康熙時期,開始時就像君臣間的私人通信。雍正時期,奏折成為正式公文。乾隆初年形成相應文書製度,皇帝朱批後,先交軍機處抄錄副本備查,原件發還本人閱看後定期繳回宮中保存。檔案館收藏了皇帝批示奏折70餘萬件,副本達90多萬件。

“楊乃武與小白菜”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相關題本和奏折都詳細敘述了案件經過,案情從一個豆腐店夥計暴病死亡開始,案件審理過程極其曲折,曆經數年,縣、州、省級許多官員受到處分。楊乃武與葛畢氏也就是小白菜最終被平反。

  皇室的族譜玉牒

玉牒,就是清代皇室的族譜,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曆史資料。為維護皇權,清朝皇帝把纂修皇室族譜看作一件大事,規定每十年重修一次。現在檔案館存有各種玉牒2600多冊,整整一個庫房。

清代玉牒以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為大宗,大宗又分近支和旁支,皇帝的直係親屬都屬於近支,稱為宗室,近支的玉牒是用黃綾做封麵。非直係親屬為旁支,滿語叫覺羅,玉牒為紅綾封麵。每次所修玉牒都要抄成滿漢兩種文本。清代玉牒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設有專冊記錄皇族女子,這是清朝以前所有朝代都沒有的。

每次重修皇室族譜,都要把新生人口添加進去,這樣玉牒就越來越厚。1921年,溥儀小朝廷最後一次修訂的宗室玉牒共7000頁,記錄了清代宗室男性10餘萬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譜。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還保存著清朝的大、小“金榜”上百幅,這是極為稀罕的史料。

所謂金榜,就是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成績排名榜,小金榜是送給皇帝看的,大金榜一般長約15米至20米,滿漢文合璧。考試結束後,文武科金榜分別懸掛在東西長安門外,昭示天下。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收藏的清宮秘檔,對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002年,清代《玉牒》、《金榜》、《秘密立儲檔案》榮登《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檔案共24件,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關於它的許多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像“順治出家”、“孝莊下嫁”……所有這些傳說的真相,都會在檔案裏找到。[CCTV-10《探索·發現》欄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