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民間六百年的傳說:洪武帝“血洗湖南”之謎

(2008-08-21 14:07:46) 下一個

一 從湖南皆殺的故事說起

  話說朱元璋從一個和尚當上了大明皇帝,夫榮妻貴,當過丫頭的大腳婆馬氏,冊立了正宮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歡慶之時南京有條湖南街,裝了一台故事燈,一匹馬上,騎了一個大腳婆婆娘,後麵跟著一個人,捧著個大南瓜,被彩燈鑼鼓簇擁著在街上遊行。有善於拍馬邀功好事之徒,向洪武皇帝密報說:湖南街人特意諷刺當今皇帝,膽大包天,罪該萬死,他的分析是:騎馬者,暗指姓馬也;太腳也者,諷刺馬氏皇後也;捧南瓜者,攻擊朱元璋的明朝江山是從他原來的主子小明王韓林兒那裏篡奪來的。原來史載元朝至正甘六年,朱元璋部將,廖永忠假以迎接之名,將韓林兒沉於瓜步(今江蘇省六合縣南瓜捍)江中,於是主洪武當上了皇帝。

  朱洪武聞之大怒:連呼“湖南街殺”。領旨的武官頓時荒了手腳,誤聽為“湖南皆殺”。等到有人報告時,已經殺到常寧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傳旨,快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寧廟前以上時才追到 ,這時天已經亮了,所以這個地方名叫趕火埔。由於這一音之誤,演出一場“血洗湖南”的殘案。

  隨著,這個《湖南血洗故事》,一些地方也傳說在血洗時躲塘口眼逃生出來的遺民。隨著“血洗洪武”的傳說,更有“扯江西,填湖南”的傳說。雖然細節各異,但內容大體相同,一直在常寧民間口頭流傳六百餘年。成了六百年傳說之迷。
  
  
二 掃境空虛矣

  讀遍《明史》,不但不見“洪武血洗”一案,即“扯江西,填湖南”的大移民史跡也不見蹤影,。而地方族譜方誌,卻不勝枚舉。略載數例:

  《同誌常寧誌》:“常寧自洪武甘八年峒寇竊發,民無孓遺,蕩平之後,移民安插,調衡州衛中之軍丁守衛禦。永樂二年,詔軍丁墾田”。

  又載:“明洪武甘八年,鄧良奉平峒寇有功,留填溪洞,世其籍”。

  《厚雅田王氏譜》記:“湖以南,丁洪武殺運,掃境空虛矣!我肇祖隨蟻赴之眾,數標杆為記。劃一畝之丘,挫棘楚,芟蒿蓼,禳除厲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孫”。又說:“時湖南丁大亂之後,人煙稀少,朝廷調江西戶口於衡,至者,各插標以記,謂之‘安插戶’`````時安插戶,屯戶,軍民阡陌,雜錯不睦。”
  
  《呂氏宗譜》記:“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調鎮常。”

  《依湖鄧氏族譜》記:“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遷來血洗,係千鈞一發,綿一脈於千秋”。
  
  族譜,堪稱民間檔案,方誌也是一方之史,它們常補國史之不足。從中可見,由江西移民,應有其實。

  
三 江西老表遍湖南

  我爺爺的爺爺``````湖南人喊江西老表,不知幾百年了。江西老表遍湖南呢?由於近十年各地出現的修誌熱,修譜熱,尋跟熱,根據已俯拾皆是:報載毛澤東屬韶山毛氏第20代,宋代愛國名將嶽飛後裔,他們也是從江西徙來的,落籍南嶽。(俱見毛,嶽二姓族譜)。
  
  《沅湘耆舊集》載攸縣彭友信的《流民歎》一詩得到印證:一群來自禾川(今江西蓮花縣)的“流民”,因為“傳道湖南多荒塍,開荒三載無科征”,他們便“忍拋牆屋棄鄉土,逐歲逐日逃此生”。

  《攸縣方言誌》記:“江西移居攸縣人數最多,其實最集中的要算元末。”

  光緒34年(1908)《靖州鄉土誌》記載了縣境46支氏族的來源,便有14支來自江西,時間多為元末明初。至於常寧四境的衡陽,祁陽,貴陽,耒陽等縣,很多就是明初由江西移民同時落籍這些縣的,有的姓氏還是由這些縣在遷入常寧的。當然也由常寧再遷到那些縣的,有的姓氏還是由這些縣再遷入常寧的。當然也有由常寧再遷到那些縣的。民國時期,各族修譜,仍在合修或贈換新譜,甚至清明掃墓還在往來。

  可見元末明初,湖南移民來於江西確有其事。

  
四 血洗不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元朝時,常寧人口還有69.420人,比宋朝的99.031人雖說減少了3萬之多,但是到了明洪武24年,(1931)軍民戶總計才剩下7.699人,僅及元代人口的十分之一。這種巨減,自然要算血洗了。但是這次血洗,不能說被朱元璋殺死的,應該稱為洪武時期的血洗。遠在元末,明初的37年間,載之元史大事者,常寧周圍遭受的天災,戰火,就有10次之多。

  元至順二年(1331)“衡州路旱蝗死者一九。”37年間,僅瑤人起義攻常寧臨縣的道州,衡州,耒陽就達6次之多。元至正二年,(1343),元朝下旨:湖廣行省統領河南,浙江,湖廣幾個省的軍隊來鎮壓道州瑤民起義,可見當時戰之烈。37年一年,紅巾軍打道州,衡州就有兩次。

  《又嘉慶一統誌》載:“元誌正年間(1341—1367)紅巾寇起。縣人王汝榮督義兵萬人守禦”。可見戰爭規模之大。

  又《同治常寧誌》載:“元至正十六年八月(1956)“湖南陷,知州以下棄城走,。常寧居民詣學正署,請學生劉燾蓀權行州事,外援不至死之”。州官大人逃了,“教育局長”代為守城,也被殺了。當時攻常寧城的屬紅巾軍徐壽輝部倪文俊。城切破,殺戮之眾,可見一斑。

  從史料分析,元末明初是改朝換代,群雄競起,爭權掠地,刀光劍火之下,人民慘遭屠戮,這次常寧血洗的,而應理解為洪武年間因戰亂而血洗的。

  但是從洪武廿年(1391)到廿八年(1395)這次血洗,才是真正的洪武血洗。據《同治常寧誌》記載:“明時衛在衡州,而所在常寧,其兵悉屯田於常寧者,蓋湖南大遭屠戮後,調江西戶口安插,時各處安插已遍,唯常寧,貴陽,於廿八年遭奉虎滿之亂,又屠將半,故有隙地以為屯,且為捍禦瑤人之所,此衡郡諸邑皆無而常寧獨有之者也。”
  
  有《嘉慶常寧誌》記:洪武“廿八年,常寧又遭奉虎滿,夏奇結峒瑤為亂,朝廷派楊景來討,命自板橋進剿,邑有上下板橋,賊巢距上板橋南又20裏,軍士誤認從下板橋起,遂至血流,玉石俱焚”。
  
  這次屠殺後,軍隊便駐守常寧。盛時在城東北有營房454間,城北建演武坪,坪名至今尤存。下麵黃茅堡,杉樹堡也有駐軍。常寧從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的7699人,到永豐元年(1412)的5887人這21年間,人口又減少了1812人。

  據明《嘉靖衡州府誌》載,衡州衛駐軍共6861名,常寧一個現就駐了2637名。可見當時常寧軍事之重要在湘南首屈一指,這些軍隊到明永樂二年(1413),皇帝才下令要軍丁墾民間荒地為田,分屯四鄉,墾荒自給,叫做軍屯戶。後來有軍籍戶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條令,軍籍戶為了爭取仕途,便紛紛傳為民籍。成了常寧永久居民。

  當然在戰火紛飛中,流亡他鄉者有之,死於疫癘者也有之。還有為了逃避稅賦和勞役,隱瞞人口不報者也大有人在。

  這樣就揭開了“洪武血洗”傳說六百年之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