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開國將帥授軍銜之全景掃描

(2008-07-20 13:59:11) 下一個

  中央軍委把實行軍銜製的問題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建國後,中央軍委為加強解放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把實行軍銜製的問題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

  1950年7月4日,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羅榮桓在軍委部長會議的發言中,提起軍銜、獎勵問題,擬在總幹部管理部的編製裏增設軍銜獎勵處。並準備把1951年的首要任務定為給軍隊評定軍銜。

  1939年和1946年,我軍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製,由於曆史的原因,未能實施。建國前夕的1948年,黨內又開始醞釀關於軍隊內部的等級和軍銜製的問題。

  建國初期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解放軍軍兵種發展很快,短短兩年多,空軍、海軍和裝甲兵、防化兵等新的軍兵種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初步建成了一支軍兵種齊全的諸軍兵種合成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已有多軍兵種協同作戰的作戰形式,尤其是與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作戰。但中國人民誌願軍無軍銜,朝鮮人民軍有軍銜,在確定指揮關係和協同作戰上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實行軍銜製,不僅已是解放軍從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現代戰爭對軍隊協同作戰的需要。實行軍銜製度,便被提到統帥部議事日程。當然,要在全軍正式授軍銜,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授軍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

  羅榮桓和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傅鍾,總幹部管理部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為此忙得不可開交。給數以萬計的功臣“論功行賞”,評定軍銜談何容易?在要評銜的人當中,許多是紅軍時期的老同誌,也有不少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還有少數民族幹部和起義將領。同時,還要考慮到各個方麵軍幹部的平衡問題等等。

  經過1951年進行的外圍基礎工作,如對從戰爭年代發展起來的龐大單一的陸軍步兵進行精簡整編,裁減員額150餘萬,同時又擴大海、空軍軍種和陸軍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等兵種的建設,並重新清理幹部、戰士的檔案,總政治部對評定軍銜的工作有了大致的宏觀把握。

  1952年初,羅榮桓率總幹部管理部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與蘇聯專家開始醞釀軍銜等級設置方案,擬設6等20級,即:元帥3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將官4級,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軍士4級,準尉、上士、中士、下士;兵2級,上等兵、列兵。

  但是,這個方案遭到當時的蘇聯顧問卡蘇林的反對,因為蘇軍中沒有準上將和準尉,同時,他還反對中國的準將製度。莫斯科也發來電報支持卡蘇林的意見,中方最終妥協。

  1952年11月26日,羅榮桓代表總幹部管理部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呈送了關於實行軍銜製度準備工作的報告,報告中列出了與蘇軍顧問擬製的初步計劃。

  1953年初,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實施軍銜製度準備工作的指示》,準備於當年7月份在全軍實行軍銜製度與薪金製度,並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由於各種原因,這個條例未能實行。同年9月上旬,彭德懷再次向毛澤東提出實行軍銜製的必要性。1953年底召開的黨的軍事係統高級幹部會議明確提出要實行軍銜製、幹部薪金製和義務兵役製三大製度,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1954年10月,經羅榮桓提名,宋任窮調任總幹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長,同賴傳珠和徐立清一起協助羅榮桓工作。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和《關於頒發勳章獎章工作的指示》。1月28日,總政治部印發《關於實施軍官服役條例,實行軍銜製度的宣傳要點》。2月8日,包括軍官軍銜製有關內容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由毛澤東頒布實施。軍官軍銜等級正式設為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條例》規定:“軍銜是軍官終身的光榮稱號,非因犯罪經法院判決,不得剝奪。”因此,解放軍實行的軍銜製度,屬於永久軍銜性質。永久軍銜的特點是,將軍官的榮譽稱號、待遇、等級和職務因素融為一體,使其兼有調整部隊指揮關係和調整個人利益關係的兩種功能。當然,軍官犯了錯誤,“軍銜降級可以作為一種懲戒”。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軍銜高的軍官對軍銜低的軍官,軍銜高的為上級。當軍銜高的軍官在職務上隸屬軍銜低的軍官時,職務高的為上級”。根據這一規定,同在一個連隊工作的上尉副連長,必須作為下級而服從中尉連長的指揮。

  按幹部任免權限,授予上將至少將軍銜人員名單由總幹部管理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分別提出,報請中央軍委批準授予;授予校官軍銜人員名單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各大軍區提出,報總幹部管理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在全軍統一衡量。1955年8月11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下達了《關於軍士和兵評定軍銜的指示》,士兵軍銜正式設為2等5級,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這樣,軍官和士兵軍銜等級設置總共為6等19級。經過反複醞釀,全軍軍官和士兵的授銜工作正式開始。

  由總幹部管理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負責提出名單的少將至上將共有1000餘人。他們絕大部分入伍於紅軍時代,也有少數人入伍於抗日戰爭時期,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幹部及起義將領。戰爭年代,他們在不同地區作戰,立下了戰功,為革命事業和軍隊建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建立後,任職和級別有高有低,德才表現也有差異。在評定軍銜時,對這1000多名部隊骨幹,如何能做到公平合理,基本上符合本人狀況,從而進一步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增強黨內和軍內的團結,是一件意義重大而又十分複雜細致的工作。

  毛澤東提出不要大元帥軍銜。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終於誕生

  在一次全國人大會議上,有些常委提出,毛澤東應被授予大元帥軍銜,就像斯大林那樣,而他比斯大林率領部隊打的仗多,時間又長。同樣,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也都應被授予元帥軍銜。對此,劉少奇和彭真都在會上作了說明。他們說,這個建議是合理的、正確的。

  不久,彭德懷、羅榮桓、宋任窮、賴傳珠等人去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匯報授銜的初步方案。此方案中,毛澤東被評為大元帥,評出的元帥、大將也不止十個。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為元帥,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為大將。聽完匯報後,毛澤東說:“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穿上大元帥的製服不舒服啊!”經過討論,大家認為毛澤東高瞻遠矚、深思熟慮,一致讚同他的意見。接著,毛澤東問在座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劉、周、鄧都擺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澤東又問過去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後來轉到地方工作的譚震林、張鼎丞、鄧子恢、李先念等人:“你們幾個的大將軍銜還要不要評啊?”這幾位也都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反複考慮,認為毛澤東已任黨和國家主席,周恩來已任政府總理,現在又是和平時期,他們不要軍銜也有道理。於是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後來在實施過程中,應毛澤東本人的要求,大元帥銜空缺未授;為解決副排級幹部的授銜問題,又增設了準尉軍銜,準備過渡一兩年之後撤銷,但實際上一直保留到1965年取消軍銜製之時。

  1955年授銜時,評銜條件掌握較嚴,按照中央的規定,軍銜評定的參考標準分為三項:軍功、資曆、任職。中將以上可以稱為高級將領。少將以上的軍銜評定交由彭德懷、羅榮桓等人負責,元帥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名。

  關於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條例》第二章第九條規定,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勳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了正兵團級以下各級軍隊級別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準。《編製軍銜》規定了兵團司令員以下各級職務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準。

  彭德懷、羅榮桓等主管評銜的領導人,在評銜過程中始終堅持公道合理、實事求是,又照顧五湖四海的原則。對每人應授什麽軍銜,主要是根據現任職務,對軍隊建設的貢獻、戰功和現實德才表現,並適當考慮個人資曆,同時又作全麵衡量。羅榮桓要求幹部部門按上述原則,首先選出各類人員的標杆,然後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反複進行衡量比較,最後提出評定軍銜等級的意見。對於擬授予中將、上將的234人,羅榮桓親自主持逐一研究討論。有了問題隨時向軍委請示,然後由他親自提出名單。少將這一級的評定,羅榮桓委托賴傳珠、徐立清、蕭華和王宗槐等負責,遇到難以確定的問題,再由羅榮桓主持會商解決。

  評銜很重要的依據是幹部當時的級別和職務。但由於各自的情況不同,不能完全按當時每人的職級機械套銜,因此按職級評銜存在很大的伸縮性。例如同為少將,有正師級的,有軍級的,還有準兵團級的。對一些級高而評銜相對偏低的幹部,羅榮桓親自談話,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說明原委,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照顧大局,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

  在軍隊高級幹部中,有少數人資格較老,有重大戰功,但曆史上又屢犯錯誤,如何評定他們的軍銜也是一個需慎重對待的問題。

  經過一年多繁忙的工作,授予將級軍銜人員的名單終於全部經軍委審查批準了。1955年9月初,在羅榮桓主持下,軍委召開了授銜工作總結會議。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都出席了會議。在會上,羅榮桓宣讀了少將以上人員名單,賴傳珠作了授銜準備工作的總結報告。

  10名元帥依次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10名大將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校級軍官3.2萬名,尉級軍官49.8萬名,準尉11.3萬名。

  上將及其以下的將官,其名單的排列順序基本上是以將軍們當時在軍隊的任職職務,按照各大軍事單位的順序排列,依次是國防部、軍委各總部、軍種、兵種、軍事院校、大軍區、誌願軍等各大軍事單位。其中軍事院校和軍兵種的次序略有變動。中將和少將的排列順序在大軍區仍按原6大軍區:西北軍區、西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華北軍區、東北軍區來進行。同時,少將在係統單位內按照職務級別: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正師級等,分別依次排序。

  根據國防部下發的《軍官職務編製軍銜表》,軍官編製軍銜基本上是以一職一銜和一職二銜規定的。如:

  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長、軍兵種司令員、軍兵種政委授予上將至大將軍銜;國防部副部長、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副部長,沈陽、北京、南京、濟南、廣州、武漢軍區司令員、政委,軍兵種副職,軍事、政治學院副職,兵團司令員、政委授予上將至中將軍銜;

  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昆明、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政委,其他軍區、兵團副職,軍兵種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軍區海、空軍司令員、政委授予中將至上將軍銜;

  軍長、政委,省軍區司令員、政委,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昆明、內蒙古軍區副職,其他軍區、兵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授予中將軍銜;

  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昆明、內蒙古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軍區海、空軍副職,海軍基地司令員、政委,其他軍區、兵團、軍兵種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直屬部部長授予中將至少將軍銜;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昆明、內蒙古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區海、空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司令員,副軍長、副政委、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授予少將至中將軍銜;省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師長、政委,軍分區司、政、政治部主任授予少將至大校軍銜;海軍水警區司令員、政委,總部各下屬處處長,軍兵種司、政、後下屬部(處)長授予大校至少將軍銜;

  副師長、副政委、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分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授予大校至上校軍銜;軍區海、空軍司令員、政委、後下屬處處長授予上校至大校軍銜;團長、政委授予上校軍銜;師副參謀長、總部一級參謀、助理員授予上校至中校軍銜;軍司、政各處處長,軍兵種及部分軍區科長授予中校至上校軍銜;總部、軍兵種的副科長,軍分區各科科長、二級參謀授予中校至少校軍銜;師司、政各科長,軍司、政各副處長,200個床位醫院院長、政委授予少校至中校軍銜;營長、教導員,空軍大隊長,團副參謀長、後勤處主任,三級軍艦艦長,三級參謀授予少校軍銜;

  師後勤各科科長授予少校至大尉軍銜;空軍團領航主任,四級門診部主任授予大尉至少校軍銜;連長、指導員授予上尉至大尉軍銜;四級艦艇長,五級參謀授予上尉軍銜;空軍大隊軍械、特設主任授予上尉至中尉軍銜;副連長、副指導員授予中尉至上尉軍銜;五級艦艇長,空軍中隊軍械、特設、機械師授予中尉至少尉軍銜;排長授予少尉至中尉軍銜;空軍副駕駛,50瓦電台台長授予少尉軍銜。

  評銜結果,普遍存在實際軍銜低於編製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如:軍長的編製軍銜是中將,而68名在職的軍長、政委中,除2位軍長(陳明仁、董其武)被授予上將銜外,其餘的隻有5人(陳康、吳瑞林、張天雲、曾澤生、饒子健)被授予中將軍銜,59人被授予少將軍銜,還有2人(梁金華、劉宣)被授予大校軍銜,低於編製軍銜者占89.7%。在師長中,也普遍存在實際軍銜低於編製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

  解放軍在授銜的同時,又為全體官兵授勳,以表彰他們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將帥們虛懷若穀,主動讓銜的佳話頻傳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主動提出不要軍銜,對全軍指戰員特別是到地方工作的原解放軍高級指揮員是一個很大的教育,解決了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到地方工作的原解放軍高級領導人除賽福鼎·艾則孜、烏蘭夫、謝富治、韋國清、葉飛、閻紅彥等少數幾位因特殊情況授予軍銜外,其他轉業到地方工作的領導,如程子華、習仲勳、楊尚昆、滕代遠、舒同、江華等,還有駐外大使,如耿飆、姬鵬飛、黃鎮、韓念龍、王幼平等都沒有授予軍銜。

  被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的軍隊領導人,高風亮節,以身作則,紛紛提出降銜。

  第一個提出讓銜的是徐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經成功,當不當元帥無所謂。他給毛澤東專門寫過信,但是,沒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評這個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軍內“山頭”最大的同誌為元帥,而徐向前的讓銜有小部分原因也是避嫌。

  第二個是主持評定工作的羅榮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帥,因為自覺無尺寸軍功。然而,毛澤東堅持羅榮桓上選,他說:“羅榮桓同誌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典範,他是秋收起義以後上了井岡山的老同誌,幾十年從不為個人名利爭短長,他協助林彪同誌在解放戰爭中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將裏麵讓銜的首推許光達。許光達在接見蘇軍代表團以後,周恩來通知他將被評為大將,他感到很不安。周恩來讓賀龍做他的工作。賀龍說:“這次授銜,10個元帥、10個大將,是毛主席、中央軍委幾位副主席反複研討、權衡,又照顧各方麵而決定的。”許光達卻反問賀龍:“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要還在,應該授什麽軍銜?”賀龍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不忘卻共患難的亡友。周、柳有可能像總理、鄧小平一樣,改行搞黨務或行政。”許光達又問:“賀錦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賀龍回答:“可能是大將。”“若是葉挺還在呢?”“元帥,理所當然的元帥。”許光達又說:“毛主席、中央軍委對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謝。但與其他幾位大將比,無論德、才、資,均不如他們。我請求賀總把我的意見反映到中央軍委,改授我上將銜。”後來,許光達又給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寫信,要求降低標準,隻評上將。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上作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講話時,對許光達讓銜一事進行了真摯的讚揚:“同誌們,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級別降低的人,他就是許光達同誌!這是一麵鏡子!一麵共產黨員毫不為己、不謀私利的鏡子!他將始終成為我黨、我軍上下的一麵很好的鏡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個大將叫做徐達,他是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後,我們人民軍隊中也有一位大將,他就是許光達,他是以他的高風亮節而名震天下的!”1965年,取消軍銜製,改為國家行政級別。根據規定,許光達應定為行政四級。這時,他堅決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級別降為行政五級。

  大將裏還有一個讓銜的是徐海東。徐海東一生三次“讓賢”:第一次就是因為上級任命程子華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絲毫沒有怨言,主動提出自己做副軍長,讓專門趕來做他工作的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很感動。第二次,他把新四軍副軍長的職位讓給張雲逸,主要是考慮張雲逸在百色起義的功績。這次,他提出自己在1940年以後幾乎沒有再工作過,所以,不適合當選如此之高的軍銜,他推薦了王震、蕭克,而許光達向中央推薦的也是這兩個人。徐海東在讓銜的時候曾經說過:“想起徐寶珊、吳煥先同誌功勞都在我之上,卻過早地為革命犧牲了,我何以能夠當得起大將呢?”

  中將裏讓銜的有徐立清和孫毅。徐立清要把自己該評的上將降為中將,孫毅則是要把自己該評的中將降為少將。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條件,正兵團級現役軍隊高級幹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將軍銜。徐立清在1949年底就是第一兵團政治委員兼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書記,完全符合授予上將軍銜條件。彭德懷幾次找他談話,但是,他堅決要求把自己降低為中將,彭德懷苦笑著說:“別人都說我是強脾氣,我看你比我還強!”彭德懷在軍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提到這件事時說:“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沒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澤東接著說:“不簡單哪,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和品格,古來如此!”

  在授銜儀式舉行的前一天,周恩來又專門打電話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麵談。周恩來說:“主席說許光達是一麵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我說你徐立清也是一麵鏡,是難得的一位好同誌嘛。”說完,周恩來把攝影師叫來,在他的書房裏和徐立清合影留念。在授銜慶祝酒會上,未被授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突然叫了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急忙來到劉少奇跟前,劉少奇說:“你是一名應該授上將而沒授上將軍銜的中將。”徐立清說:“您本該授元帥不是也沒要嘛,您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啊。”正在這時,彭德懷也來到徐立清麵前說:“你兩個金豆的含量可不一般啊。”

  素有“孫胡子”之稱的孫毅,1936年2月任紅一軍團參謀長,1945年任冀中軍區司令員,解放初,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與他一樣的同誌戴上了上將軍銜,而他隻是中將,評銜前他給組織寫信:“我隻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軍銜足矣。我投身革命決不是為了高官厚祿,黨組織和人民給我的已經大大超過我的奉獻了。”

  與讓銜相反,一些人認為自己的軍銜被評低了。這也難怪,按照當時中央的有關規定:元帥是行政三級,享受政治局委員待遇;大將是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大將以上可以算作黨和國家領導人。上將是行政五級,享受國務院秘書長待遇;中將行政六級,享受部長待遇;少將行政七級,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而且,中將以上就是高級將領,可以配備警衛、秘書和保健醫生、廚師、勤務員。的確相差很多。於是,就有了一些人出來反映自己的情況。

  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評為中將。

  王必成在紅軍時期是四方麵軍的幹部,長征以前的最後職務是紅三十軍八十九師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是新四軍第六師副師長,和上將劉震等人是平級,解放戰爭時是第七兵團副司令。

  王近山是紅四軍出身,長征以前的最後職務是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師長,和陳賡是平級的,抗戰時任太嶽縱隊副司令,解放戰爭時任二野三兵團副司令兼任十二軍軍長和政委。

  王必成因為是譚震林的老部下,就去找譚震林說。譚震林答應幫助他反映,還真反映了,結果讓上邊一頓批評。王必成知道以後,還專門找譚震林道歉。羅榮桓找了譚震林解釋。譚震林絲毫不怪罪王必成。譚震林的很多部下都說,譚老板人很厲害,愛發脾氣,但是對部下很體貼。曆史上,因為漣水戰役,王必成被譚震林一頓猛批,可是後來,譚震林發現是自己錯怪了王必成,還給王必成道歉,這回還主動幫著王必成呼籲。

  王近山也喊過幾嗓子,被鄧小平嚴肅地批評了一頓,就算了。

  還有鍾偉少將。他在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中提拔得很快,他是四野的十二縱隊司令,和黃永勝平級;後來擔任四野四十九軍軍長,和梁興初平級,怎麽也該是中將,所以,他覺得低了,就罵了人,毛澤東都知道了。林彪氣得把鍾偉叫去批了一通。其實,關於鍾偉的軍銜評定過低,毛澤東也是清楚的,所以,對鍾偉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將甚至是上將的標準定的,他擔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就是毛澤東點的名,也算是低銜高配的好例子。

  實事求是地講,王近山、王必成等人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同讓銜的人一樣,他們也應受到人們的尊敬。有些人連牢騷都不發。像白誌文少將,紅軍的時候就是師長,評定他為少將,有人就建議他去爭一下。白誌文說:“有什麽好爭的?多少人連命都沒了,我們命大活下來了,?下轉第46頁? ?上接第14頁?評一個少將就應該知足了。想想我們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同誌,犧牲時不到30歲,我們現在應該知足吧。”

  像段蘇權少將,紅軍時期就是黔東獨立師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是四野第八縱隊司令員。授銜那天,他站在少將的行列裏,周圍是他當年指揮下的團長;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將軍銜的行列中,有幾位是他當年指揮下的師長;再前排,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行列中,站著當年與他同樣擔任縱隊司令員的戰友。有位同事小聲說:“老段,你該站前邊去,向前走兩排。”段蘇權淡淡一笑:“組織上叫我站這裏我就站這裏。”

  像謝振華少將,在紅軍長征前撤離中央蘇區的最後一場大仗——高虎腦戰鬥中,擔任紅十四團政委,才18歲。長征勝利後,謝振華擔任紅一方麵軍保衛局執行科長,許多重大案件他可直接向毛澤東匯報。解放戰爭即將進入戰略決戰時期,他擔任華野第十二縱隊司令員。1949年全軍整編時,他擔任第三十軍首任軍長。按資格、職務和戰功,應該授中將軍銜。

  擔任全軍首任野戰軍軍長的還有邱蔚、朱紹清、胡炳雲等,擔任首任軍政委的還有廖海光、李中權、謝明等,都是資格老,職務高,戰功大,應該授中將軍銜,而實際上隻授了少將軍銜。他們沒有說什麽,而是表現出戰爭年代見了榮譽就讓的高風亮節。

  許多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更是正確看待自己的軍銜。

  朱德元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是德高望重的元勳。他被授予元帥軍銜後對高級將領們說:“目前中國革命已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同誌們,如果我們要問天下是誰打下來的,這份功勞應該歸在誰身上,那我就要說,這個天下是全黨同誌和群眾一起打下來的,這份功勞應該首先歸在人民大眾身上。”“人家把功勞歸給我,我就把功勞往下推,我想你們也要這樣推才好。”

  彭德懷在同幹部閑談中也多次說:“我這個人並不需要這個牌牌,我也夠不上什麽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麽‘將’是合適的。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不評一些元帥,那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1959年6月,他在同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巴盧庫談話時說:“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

  徐向前也說:“我們這些人是幸存者,許多戰友犧牲了,如果他們不犧牲,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的。”

  羅榮桓沒有將被授予元帥軍銜看成是個人的榮譽。他對總政治部的一些幹部說:“我是總政治部主任。給我授元帥銜,這主要是黨中央和人民給予我們軍隊政治工作者的崇高榮譽。”

  授銜後的有關數字統計顯示出解放軍特色

  現在回過頭來看,解放軍從1955年首次實行軍銜製,到1965年取消軍銜製,10年時間裏,不但留下了將帥們本人請求讓銜、降銜的佳話,甚至爭銜的軼聞,而且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可供探討、分析、研究的話題。

  首次授銜時,10名元帥平均年齡57歲,朱德最大69歲,最小的林彪49歲;10名大將平均年齡51.7歲,最大的張雲逸63歲,最小的許光達47歲;上將平均年齡47.7歲,最大的陶峙嶽63歲,最小的蕭華39歲;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最大的傅連暲61歲,最小的劉西元、張池明38歲;少將平均年齡43歲左右,最大的史可全63歲,最小的吳忠、徐斌34歲。

  中將以上將帥的有關情況,經統計整理如下。

  籍貫?以當時省份劃分)分布:

  元帥:四川籍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4人,湖南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人,湖北籍林彪1人,山西籍徐向前1人,廣東籍葉劍英1人。

  大將:湖南籍粟裕、陳賡、黃克誠、蕭勁光、譚政、許光達6人,湖北籍徐海東、王樹聲2人,四川籍羅瑞卿1人,廣東籍張雲逸1人。

  上將:湖南籍蕭克、王震、鄧華、彭紹輝、李濤、傅秋濤、甘泗淇、宋任窮、蘇振華、鍾期光、宋時輪、朱良才、唐亮、楊得誌、陳明仁、陶峙嶽、楊勇、李誌民、李聚奎(1958年授上將)19人;

  湖北籍韓先楚、王平、郭天民、周純全、陳再道、王宏坤、劉震、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黃永勝、賀炳炎、謝富治、王建安(1956年授上將)14人;

  福建籍葉飛、劉亞樓、楊成武3人;

  江西籍賴傳珠、蕭華、陳奇涵3人;

  四川籍陳伯鈞、張愛萍、傅鍾3人;

  陝西籍李達、張宗遜、閻紅彥3人;

  廣西籍李天佑、韋國清2人;

  安徽籍洪學智、李克農2人;

  山西籍董其武、趙爾陸2人;

  遼寧籍呂正操、周桓2人;

  廣東籍周士第1人;

  貴州籍楊至成1人;

  河南籍許世友1人;

  內蒙古籍烏蘭夫1人。

  中將:湖南籍丁秋生、王紫峰、文年生、方強、方正平、孔石泉、甘渭漢、向仲華、湯平、劉先勝、劉誌堅、劉轉連、劉金軒、劉培善、劉道生、楊梅生、李壽軒、蕭新槐、吳信泉、何德全、邱創成、張震、張藩、張令彬、張經武、張翼翔、陳正湘、歐陽文、歐陽毅、周仁傑、周玉成、鍾赤兵、饒子健、姚喆、晏福生、郭鵬、唐天際、唐延傑、曹裏懷、彭明治、賴毅、廖漢生、譚希林、譚冠三、譚家述45人;

  江西籍王宗槐、王恩茂、王道邦、王輝球、鄺任農、匡裕民、朱明、朱輝照、劉西元、劉浩天、杜平、李作鵬、蕭望東、曠伏兆、吳克華、吳法憲、吳富善、邱會作、餘秋裏、張國華、周彪、周赤萍、周貫五、鍾漢華、饒守坤、袁升平、黃火星、黃誌勇、康誌強、梁必業、梁興初、彭林、彭嘉慶、溫玉成、曾思玉、謝有法、蔡順禮、廖容標38人;

  湖北籍王必成、王近山、王尚榮、田維揚、成鈞、劉飛、劉昌毅、杜義德、楊秀山、李天煥、李成芳、吳先恩、餘立金、張才千、張天雲、張仁初、陳康、陳慶先、周希漢、周誌堅、胡奇才、饒正錫、秦基偉、聶鳳智、頓星雲、徐深吉、徐斌洲、黃新廷、韓偉、程世才、鮑先誌、詹才芳32人;

  安徽籍皮定均、楊國夫、李耀、張賢約、陳先瑞、林維先、聶鶴亭(1956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徐立清、陶勇、梁從學、曾紹山、滕海清12人;

  福建籍劉忠、蘇靜、張南生、陳仁麒、羅元發、羅舜初、袁子欽、郭化若、傅連暲9人;

  河南籍王秉璋、劉少文、李雪三、張池明、張祖諒、範朝利、鄭維山、錢鈞8人;

  廣東籍鄧逸凡、盧勝、莊田、蕭向榮、曾國華、譚甫仁6人;

  陝西籍孔從洲、張達誌、趙啟民、崔田民、閻揆要5人;

  廣西籍韋傑、冼恒漢、莫文驊、覃健4人;

  山東籍孔慶德、劉興元、孫繼先3人;

  四川籍畢占雲、吳瑞林、賀誠(195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

  西藏籍朵噶·彭措饒傑、阿沛·阿旺晉美2人;

  河北籍孫毅、韓振紀2人;

  雲南籍趙鎔、曾澤生2人;

  新疆籍賽福鼎·艾則孜1人;

  北京籍倪誌亮1人;

  寧夏籍韓練成1人;

  山西籍常乾坤1人;

  遼寧籍萬毅1人;

  江蘇籍王諍1人。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將帥原籍中,出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4人;出大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6人;出上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19人;出中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45人。可謂川湘火辣,將帥雲集!由於行政區劃變化的原因,一些將軍的籍貫也存在有“雙重”之說,在這裏按現有的行政區劃來分別。

  學曆分布:

  元帥:黃埔軍校林彪、徐向前2人,雲南陸軍講武堂朱德、葉劍英2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彭德懷1人,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劉伯承1人,法國勤工儉學陳毅、聶榮臻2人,武昌中山大學羅榮桓1人,蘇聯東方大學劉伯承、葉劍英2人;

  大將:黃埔軍校陳賡、羅瑞卿、許光達3人,蘇聯東方大學許光達1人,蘇聯列寧格勒軍政學院蕭勁光1人;

  上將:黃埔軍校周士第、陳明仁、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郭天民、陳奇涵、陳伯鈞8人,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劉亞樓、楊至成、李天佑3人,蘇聯中山大學烏蘭夫、甘泗淇、傅鍾3人,東北講武堂呂正操1人,平涼第二軍官學校李達1人,保定軍官學校陶峙嶽1人;

  中將:黃埔軍校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倪誌亮、郭化若、唐天際、譚希林、王諍、曾澤生9人,東北講武堂萬毅1人,保定講武堂韓振紀1人,雲南講武堂曾澤生1人,蘇聯中山大學劉少文1人,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劉道生1人,蘇聯東方大學唐延傑1人,蘇聯紅軍航空學校常乾坤1人,蘇聯紅軍步校莊田1人,蘇聯紅軍炮校郭化若1人。

  革命經曆: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各種起義的分布情況:

  南昌起義:元帥朱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6人,大將粟裕、陳賡、許光達3人,上將蕭克、趙爾陸、楊至成、周士第4人,中將趙鎔、聶鶴亭、唐天際、彭明治、譚甫仁、譚家述6人;

  秋收起義:元帥羅榮桓1人,大將譚政1人,上將宋任窮、張宗遜、陳士榘、陳伯鈞、黃永勝5人,中將劉先勝、楊梅生、張令彬、郭鵬、韓偉、譚希林、譚冠三7人;

  廣州起義:元帥聶榮臻、葉劍英、徐向前3人,上將郭天民1人,中將賀誠、聶鶴亭、倪誌亮3人;

  平江起義:元帥彭德懷1人,上將蘇振華、李聚奎、傅秋濤、彭紹輝4人,中將劉誌堅、李壽軒、歐陽毅、周玉成、姚喆5人;

  湘南起義:元帥林彪、陳毅2人,大將粟裕、黃克誠2人,上將鄧華、朱良才、楊至成3人,中將王紫峰、蕭新槐、趙鎔、唐天際、曹裏懷、譚冠三6人;

  黃麻起義:大將徐海東、王樹聲2人,上將王宏坤、王建安、許世友、陳再道、周純全5人,中將劉飛、吳先恩、周希漢、秦基偉、徐深吉、詹才芳6人;

  百色起義:大將張雲逸1人,上將李天佑、韋國清2人,中將莫文驊1人;

  寧都起義:上將李達1人,中將李雪三、韓振紀、孫繼先、孫毅、王秉璋5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所屬的部隊:紅一方麵軍: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8人,大將粟裕、黃克誠、蕭勁光、羅瑞卿、譚政、陳賡、張雲逸7人,上將31人,中將91人;紅二方麵軍:元帥賀龍1人,大將許光達1人,上將3人,中將24人;紅四方麵軍:元帥徐向前1人,大將徐海東、王樹聲2人,上將14人,中將51人;陝甘紅軍:上將閻紅彥1人,中將3人。

  抗日戰爭時期所屬的部隊:八路軍: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9人,大將蕭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譚政、許光達6人,上將31人,中將91人;新四軍:元帥陳毅1人,大將粟裕、黃克誠、徐海東、張雲逸4人,上將26人,中將86人。

  解放戰爭時期所屬的部隊:軍委總部:元帥朱德、葉劍英2人,上將李濤、傅鍾、李克農3人。第一野戰軍:元帥彭德懷、賀龍2人,大將許光達1人,上將張宗遜、甘泗淇、王震、賀炳炎、彭紹輝、陶峙嶽6人,中將21人;第二野戰軍:元帥劉伯承1人,大將陳賡、王樹聲2人,上將李達、宋任窮、陳錫聯、謝富治、郭天民、楊勇、蘇振華、陳再道、閻紅彥9人,中將21人;第三野戰軍:元帥陳毅1人,大將粟裕、張雲逸、徐海東3人,上將唐亮、鍾期光、許世友、傅秋濤、張愛萍、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葉飛、韋國清10人,中將38人;第四野戰軍:元帥林彪、羅榮桓2人,大將蕭勁光、黃克誠、譚政3人,上將蕭克、趙爾陸、周純全、李聚奎、楊至成、蕭華、劉亞樓、陳伯鈞、韓先楚、李天佑、黃永勝、劉震、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陳奇涵、陳明仁、王宏坤、呂正操、周桓20人,中將56人;華北野戰軍:元帥聶榮臻、徐向前2人,大將羅瑞卿1人,上將楊成武、朱良才、王平、周士第、王新亭、楊得誌、李誌民、烏蘭夫、董其武9人,中將30人。

  中國56個民族,都有先進分子參加革命?可謂群星薈萃,將星璀璨,共出了35位少數民族將軍,其中大將1人,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24人,他們分布在9個少數民族。

  侗族1人:大將粟裕;

  壯族11人:上將韋國清,中將韋傑、覃健、冼恒漢,少將韋祖珍、盧紹武、吳西、黃惠良、覃士冕、覃國翰、朱鶴雲;

  蒙古族5人:上將烏蘭夫,少將索立波、孔飛、廷懋、吳濤;

  土家族2人:中將廖漢生,少將彭飛;

  滿族4人:中將萬毅,少將趙承金、郭維城、白誌文;

  藏族5人:中將朵噶·彭措饒傑、阿沛·阿旺晉美,少將桑頗·才旺仁增、凱墨·索南旺堆、黃正清;

  回族2人:少將劉世昌、劉瑞方;

  維吾爾族4人:中將賽福鼎·艾則孜,少將曹達諾夫·紮依爾、祖農·太也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將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

  在將軍隊伍中,還有一些因戰傷而殘廢了身軀的將領,這使他們具備獨有的豐采。

  獨臂將軍有:上將賀炳炎、彭紹輝2人,中將餘秋裏、晏福生2人,少將陳波、彭清雲、童炎生、左齊、廖政國、朱聲達、蘇魯7人;

  短臂將軍有少將龍書金、羅應懷2人;

  獨腿將軍有中將鍾赤兵1人;

  獨腳將軍有少將謝良1人。

  毛澤東在談及我軍的傷殘將領時說:“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隻有我們的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授銜時,隻有一名女性被授予將軍軍銜,她就是時任軍事檢察院副院長的李貞少將。隻有一名外國人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就是越南籍的洪水將軍。他曾任軍委主辦的戰鬥訓練雜誌社社長等職,1956年回國。

  有14位在解放戰爭時期起義的將領被授予軍銜,其中上將有陶峙嶽、董其武、陳明仁3人,中將有孔從洲、韓練成、曾澤生3人,少將有林遵、鄧兆祥、廖運周、王啟明、白天、劉善本、張世珍、魏鎮等8人。

  原東北軍出身的將領25名:上將呂正操,中將萬毅,少將解方、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誌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鬆濤、郭維城、王振乾、江潮、張學思。

  原西北軍出身的將領8名:中將孔從洲、閻揆要,少將張希欽、童陸生、何振亞、沈啟賢、牛化東、廖運周。

  歸僑將帥8人:元帥葉劍英,馬來西亞歸僑;上將葉飛,菲律賓歸僑;中將莊田,新加坡歸僑;中將盧勝,新加坡歸僑;少將唐鐸,蘇聯歸僑;少將陳青山,馬來西亞歸僑;少將葉鬆盛,印度尼西亞歸僑;少將曾生,澳大利亞歸僑。

  唯一的將軍夫妻:上將甘泗淇,少將李貞。

  同名將軍有4對:李元:1894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將;李元: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1964年晉升少將。李道之:1911年生,江西吉水人,1955年授予少將;李道之:1916年生,山東牟平人,1964年晉升少將。張英:原名黃文荃,1914年生,廣西靈川人,1961年晉升少將;張英:1916年生,遼寧蓋縣人,1964年晉升少將。羅斌:1915年生,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予少將;羅斌:1914年生,福建武平人,1962年晉升少將。

  首次授銜時,解放軍各重要軍事部門將帥雲集,群星璀璨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是全軍的統帥部和首腦機關,軍委主席毛澤東。

  解放軍首次授銜時中央軍委副主席共有11人,除鄧小平1人未授元帥軍銜外,其餘10人均授予元帥軍銜,他們是:朱德元帥、彭德懷元帥、林彪元帥、劉伯承元帥、賀龍元帥、陳毅元帥、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聶榮臻元帥、葉劍英元帥。

  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大將,副秘書長蕭向榮中將。

  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副部長黃克誠大將、譚政大將、蕭勁光大將、王樹聲大將、蕭克上將、李達上將、廖漢生中將。

  總參謀長粟裕大將,副總參謀長陳賡大將、張宗遜上將、李克農上將、王震上將、許世友上將、鄧華上將、彭紹輝上將、張愛萍上將、楊成武上將、韓先楚上將。

  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元帥,副主任譚政大將、傅鍾上將、蕭華上將、甘泗淇上將。

  總後勤部部長兼政委黃克誠大將,副部長洪學智上將、張令彬中將、邱會作中將,副政委邱會作中將(兼)、李耀中將。

  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元帥,副部長宋任窮上將、賴傳珠上將、徐立清中將。

  訓練總監部部長劉伯承元帥,副部長張宗遜上將、蕭克上將、李達上將、彭紹輝上將、周士第上將、郭天民上將。

  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葉劍英元帥,副部長周純全上將、楊至成上將、閻揆要中將。

  總財務部部長餘秋裏中將,副部長唐天際中將、湯平中將、何維忠少將。

  總軍械部部長王樹聲大將,副部長封永順少將、塗錫道少將、陳文彪少將。

  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副司令員王宏坤上將、羅舜初中將、方強中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蘇振華上將,參謀長周希漢中將。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副司令員王秉璋中將(第一副司令員)、劉震上將、常乾坤中將、徐深吉中將,副政委吳法憲中將,參謀長王秉璋中將(兼),政治部主任王輝球中將。

  防空軍司令員楊成武上將,副司令員譚家述中將、成鈞中將(兼參謀長),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穀景生少將,政治部主任龍道權少將。

  公安軍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大將,第一副司令員程世才中將、第二副司令員韋國清上將、第三副司令員鄧少東少將,副政委李天煥中將,參謀長吳烈少將,政治部主任歐陽毅中將。

  炮兵司令員陳錫聯上將,副司令員邱創成中將、蘇進少將,副政委邱創成中將(兼),參謀長陳銳霆少將。

  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副司令員聶鶴亭中將,副政委向仲華中將,參謀長鍾人仿少將。

  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副司令員胡奇才中將(兼參謀長),副政委黃誌勇中將。

  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上將,第一副司令員李壽軒中將、第二副司令員郭維城少將,技術副司令員劉克大校,副政委崔田民中將,參謀長徐斌少將。

  北京軍區司令員楊成武上將,政委朱良才上將,副司令員鄭維山中將、王近山中將、陳正湘中將、韓偉中將,參謀長韓偉中將(兼),政治部主任袁升平中將。

  沈陽軍區司令員鄧華上將,政委周桓上將,副政委杜平中將、甘渭漢中將,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將(兼),參謀長吳信泉中將。

  蘭州軍區司令員張達誌中將,政委冼恒漢中將,第一副司令員韓練成中將、第二副司令員楊嘉瑞少將、第三副司令員徐國珍少將,參謀長李書茂少將,政治部主任王慶生大校。

  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誌上將,第二政委王新亭上將(代理司令員),副政委彭嘉慶中將,參謀長胡炳雲少將,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將。

  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政委唐亮上將,副司令員葉飛上將、郭化若中將,參謀長張才千中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中將。

  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上將,副司令員孔慶德中將、李迎希少將(兼參謀長),副政委譚甫仁中將、張廣才少將,政治部主任葉明少將。

  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上將,副司令員文年生中將、梁興初中將、詹才芳中將,副政委劉興元中將,參謀長韓先楚上將,政治部主任陳仁麒中將。

  成都軍區司令員賀炳炎上將,副司令員李文清少將、何正文少將(兼參謀長),副政委閻紅彥上將、郭林祥少將,政治部主任餘述生少將。

  昆明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謝富治上將,副司令員秦基偉中將,第二副政委金如柏少將,參謀長魯瑞林少將,政治部主任胡榮貴少將。

  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上將,副司令員劉華香少將、劉彬少將,副政委蘇謙益,參謀長孔飛少將,政治部主任廷懋少將。

  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王恩茂中將,副司令員陶峙嶽上將、賽福鼎·艾則孜中將、郭鵬中將、張希欽少將(兼參謀長),副政委曾滌少將(兼政治部主任)。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政委譚冠三中將,副司令員阿沛·阿旺晉美中將、朵噶·彭措饒傑中將、李覺少將、陳明義少將(兼參謀長),副政委範明少將、王其梅少將,政治部主任劉振國少將。

  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劉伯承元帥,副院長陳伯鈞上將,副政委鍾期光上將,政治部主任徐斌洲中將,教育長唐延傑中將。

  政治學院院長兼政委羅榮桓元帥,副院長蕭華上將、莫文驊中將(主持工作)。

  總高級步校校長兼政委宋時輪上將,副校長姚喆中將、莊田中將。

  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陳賡大將,副院長劉居英少將,副政委劉有光少將。

  後勤學院院長邱會作中將,政委黃克誠大將。

  從上述蔚為大觀的陣容看,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各重要軍事部門可謂將帥雲集,群星璀璨,顯示出解放軍革命化、正規化的水平。

  將帥們在各自的位置上為解放軍革命化、正規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國家也為將帥們配套了相應的級別。這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1955年授銜時10位元帥和8位大將均為大軍區及其以上級別,2位大將為正兵團級別;其餘兵團級幹部134人,其中53人被授予上將軍銜,77人被授予中將軍銜,4人被授予少將軍銜,涵蓋從大將到少將整個將軍係列;還有正軍級幹部97人,被授予中將軍銜。具體情況分布如下:

  正兵團級幹部36人,其中2人被授予大將軍銜,33人被授予上將軍銜,1人被授予中將軍銜。大將:王樹聲、許光達;上將:蕭克、張宗遜、王震、許世友、鄧華、楊成武、傅鍾、蕭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王宏坤、蘇振華、劉亞樓、陳錫聯、陳士榘、宋時輪、葉飛、楊得誌、黃永勝、謝富治、楊勇、李達、周士第、韋國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誌民、趙爾陸、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中將:徐立清。

  副兵團級幹部42人,其中19人被授予上將軍銜,22人被授予中將軍銜,1人被授予少將軍銜。上將:李克農、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濤、傅秋濤、王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劉震、陳伯鈞、鍾期光、唐亮、李天佑;中將:蕭向榮、張經武、張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少將:賀晉年。

  準兵團級幹部58人,其中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54人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上將:賀炳炎;中將: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誌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裏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恒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聶鶴亭;少將:袁也烈、解方、段蘇權。

  另外,王建安、李聚奎2位正兵團級幹部,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烏蘭夫、閻紅彥2位上將按地方行政級別套級,也相當於正兵團級。

  正軍級中將有97人:

  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餘秋裏、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誌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餘立金、吳富善、黃誌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誌、賽福鼎·艾則孜、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範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鮑先誌、皮定均、周誌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

  阿沛·阿旺晉美和朵噶·彭措饒傑為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賽福鼎·艾則孜為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他們因在地方上有行政職務,所以均套用地方行政級別,如果套用軍隊級別,就是正軍級。

  實事求是地講,全軍首次評銜如果嚴格按照《軍官職務編製軍銜表》來落實,產生的將帥可能會更多。元帥和大將肯定都會超過10個,將領的總數也會達到2000左右。由於實際操作時把握的尺度過嚴,加上將帥們大多很謙虛,所以形成了現有的結果。另外,當時也考慮到以後軍銜等級的晉升,所以留下了一些伸展的空間。不過,由於後來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軍銜的晉升隻在少將的範圍內作了一些調整,中將和上將進行了個別的補授,而元帥和大將卻一直未動。

  解放軍首次授銜、授勳典禮隆重舉行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授予元帥軍銜及勳章典禮大會。參加典禮的共有1300多人。

  主席台正麵懸掛著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畫像兩側掛著國旗。

  在主席台上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在主席台上的還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宋慶齡、林伯渠、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彭真、李維漢、陳叔通,國務院副總理陳雲、彭德懷、鄧小平、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富春、李先念。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典禮局局長餘心清宣布典禮開始,軍樂隊奏代國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

  毛澤東在主席台前,親手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和勳章,授予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8人。林彪、劉伯承2人因病未出席大會。

  授予元帥軍銜儀式以後,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勳章的命令。

  同日稍早時間,國務院先舉行了授予將官軍銜和勳章的典禮,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命令,周恩來總理把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分別頒發給粟裕等在京的將官。

  參加授銜、授勳典禮的還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副檢察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秘書長、副秘書長,各辦公室主任、副主任,各部部長、副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各民主黨派,解放軍駐京機關部隊的軍官,各軍區、各軍種兵種和軍事學校的國慶節觀禮代表,應邀參加典禮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國慶節觀禮代表團代表。

  下午6時半,授銜、授勳典禮在軍樂《勝利進行曲》的旋律中完畢。

  此刻,懷仁堂的後草坪上,早已擺好了一片餐桌,餐桌上杯盤鱗次櫛比,盛滿豐富的冷餐和水酒。所有參加活動的人,餐飲都自己動手。金燦燦的肩章、勳章、紐扣、衣領袖口的繡飾,和杯中的酒交相輝映。當時的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將這次授銜和酒會的全過程,都拍攝了下來。

  在懷仁堂的休息室裏,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追溯著曆史。“元帥閣下,”陳毅問賀龍,“當初你在南昌同葉挺打響第一槍時,可曾想到要當元帥?”“元帥?”賀龍用手把胡子一摸,“我連這是第一槍都沒想到,我隻想怎麽打好這一槍。”葉劍英問陳毅:“要是葉軍長還健在,貴軍就出兩個元帥,不是嗎?”“不!”陳毅爽朗的笑聲中帶著嚴肅的口氣,“要是他還健在,我就把這元帥的桂冠奉送給他。那時,在十大元帥中就有兩個葉帥倒是真的。”當周恩來走向元帥們時,陳毅故意向他敬了軍禮:“周副主席?”葉劍英則叫周恩來:“我們的總參謀長。”賀龍糾正說:“他應是未授軍銜的元帥。”周恩來聽了,仰天大笑,擺手道:“不,不,我隻是政府的一個工作人員,為諸位元帥當後勤。”

  北京的授銜儀式結束後,各大軍區也先後舉行了授銜儀式。

  1955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國慶大檢閱。當身著佩戴上了軍銜肩章、軍兵種和勤務兵符號標誌新軍裝的人民解放軍官兵威武亮相時,數十萬人頓時一片歡騰。

  這一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說,實行軍銜製是“我國武裝力量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重要措施”;《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也分別發表了題為《人民解放軍的大喜事》、《把榮譽授予敬愛的人》的社論。

  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度。全軍實行軍銜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走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人民解放軍官兵,以嚴整威武的英姿,展現在世人麵前,在正規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