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十裏巨幅標語:巫峽“毛主席萬歲”(圖)

(2008-06-23 16:19:14) 下一個

  1961年9月16日,詩人郭沫若自重慶乘船東出夔門,前往宜昌,當輪船行經巫山峽口時,郭沫若抬頭仰望北岸高聳入雲的文峰,忽然看見文峰之巔書寫著碩大無朋的“毛主席萬歲”五個字,壯闊磅礴,差不多占去了半座山的高度。一生觀盡天下風雲的詩人也被這驚人的氣勢震動了,他在當天寫下的《過巫峽》的五律中詠歎道:“奇峰十二座,領袖萬斯年。”他所說的“領袖萬斯年”,就是指的這條碩大無朋的“毛主席萬歲”的超巨幅標語。然而,這條曠世大標語的製作成功,卻是一百多名右派分子用汗水、信念、毅力甚至是生命換來的。

  1、初試身手,一幅標語三十裏長

  郭沫若在詩前的小序中說:“山身豎刻毛主席萬歲五字,塗以白堊,甚為顯著,估計字徑當逾十米。”其實郭沫若在這裏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他憑肉眼作出的判斷與事實相去甚遠,那幅標語何止“字徑當逾十米”。準確的數據是:每個字長寬各十丈(33.33米),每筆寬一丈(3.33米),每個字占地1000平方米,五字和一個感歎號相連,外加字間距,超過了6000平方米。我們知道,一個籃球場的麵積是420平方米(28×15),而這幅標語的每一個字,都比兩個籃球場加起來還大出了160平方米,整幅標語約等於15個籃球場。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製作的無可比擬的標語!


網友ps的標語,真正的標語早就湮滅於時間的洪流中了


  1958年,中國掀起了大躍進的狂瀾,“趕英超美”、“大煉鋼鐵”、“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口號聲一浪高過一浪。3月裏,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繼續批評反冒進,並提出了他對個人崇拜的看法。他認為,個人崇拜中屬於正確的部分是必須崇拜的。他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新一輪個人崇拜的熱潮。在第二年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又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從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反右傾思想運動。巫山縣委為了緊跟毛主席的部署,在1959年10月召開了縣委擴大會,動員全縣人民迅速開展反右傾運動。巫山之巔的驚世大標語就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問世的。

  巫山縣委經過反複研究,一致通過,在著名的巫山峽南岸東起楊柳坪、西至下馬灘長約30華裏的範圍內,製作一幅“高舉總路線偉大紅旗奮勇前進”的超大型標語。

  這個宏偉計劃是這樣分步實施的:首先在長約30華裏的範圍內選出13座麵向長江的山峰,在每座山峰上安排一個字;然後將做字的山壁上的植被鏟除幹淨,不留一根草;最後再用石灰漿在每麵山壁上澆出一個長寬各十米的大字來。

  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巫峽絕壁上執行這項任務,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般人不願幹,於是右派分子便成了最好的人選。縣裏舉行了一次右派分子評查摘帽的會議,一百四十多個誠惶誠恐的右派分子被集中到縣政府招待所裏,主持者要求他們充分反省自己的反動思想,加強勞動改造,爭取早日摘帽,回到人民的陣營裏來。會上當場宣布首批摘掉廖希富、黃永鑫、沈祖富、羅春玉、彭會誌、王瑞全等7人的帽子。從這7個人身上,右派們看到了摘帽希望。接著,就有七十餘名右派被組織起來,參與了製作超大型標語的“光榮任務”,他們都希望能借這個機會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秋高氣爽,右派們登上巫峽南岸高高的山峰,開始製作這幅長30華裏的超大型標語。

  在幽深秀麗的巫峽群峰之上,一邊俯看長江,一邊製作歌頌總路線的超大型標語,應該很有詩意,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因為那實在是太危險了,而且勞動強度之大為一般的人所難以想象。更難以忍受的是,那時他們每天的糧食定量隻有200克!然而奇跡發生了,右派們抱著認真改造的信念,忍著饑餓,忍著勞累,每天起早摸黑地埋頭苦幹,一個月後,一條曠古未見的大標語出現在巫峽的群峰之中。

  可惜的是,“高舉總路線偉大紅旗奮勇前進”13個大字實在是拉得太遠了,每個字相距2華裏以上,用肉眼很難同時看到兩個字。乘船逆江而上,要一個多小時才能把整幅標語看完。如果是乘坐下水船,這條標語就隻能反著念,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說什麽。

  2、再創奇跡,右派分子演繹激情

  對於第一次超大型標語製作的經驗教訓,縣裏進行了認真總結。這時有人建議,在巫峽西口的文峰上製作一幅“毛主席萬歲”的標語,垂直排列,乘上水下水輪船的過客都能一目了然。這一創意馬上得到了縣裏的批準,並決定主要還是由那些需要認真改造思想、重新做人的右派分子來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

  屹立巫峽西口北岸的文峰(又名驅熊山、箜篌山),為著名的巫山12峰之一,山形巍峨突兀,扼全川之咽喉。因尖峭如巨筆插天,故稱文峰。文峰山體陡峭,坡度多在60度至70度之間,而臨江一麵之絕壁斷崖,則如同刀劈斧削,要在上麵製作標語談何容易!

  縣委組織部專門召集近一百名右派分子進行了動員,要求他們聽從指揮,戰勝困難,在完成這一光榮任務的同時認真改造思想。由於標語與文化有些關係,又特地把文化館的幹部羅典範抽調出來當負責人。隨後進行了分工,成立了“鏟字組”、“牽字組”、“兌漿組”、“背漿組”、“潑漿組”、“後勤組”等。

1959年12月初的一個早晨,長江上朔風怒號,巫峽口波濤洶湧。由右派分子組成的施工隊員一個個背著背包,扛著鋤頭,冒著嚴寒努力地向文峰觀下的梨子坪攀登。他們深知這次任務特別重大的政治意義,表現得好他們就會有摘帽的希望。他們明白,等待著他們的將是異常艱苦的工作,但到底會艱苦到什麽程度則完全無法預料。

  梨子坪是文峰半腰的一個小山村,住著十來戶農民,除了院落外,都是坡地,蒼涼而貧瘠。農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多的城裏人來到這裏,當然更沒有聽說過要在壁立的巫峽口上刻寫“毛主席萬歲”的超大型標語,當下小山村裏像過節一樣熱鬧。農民們把茅屋土舍打掃幹淨,在地上鋪上草,施工隊員們就像“山頂洞人”一樣住下來了。

  施工隊有自己的夥食團,就在農民家裏架鍋造飯。當時大饑荒已經開始了,群眾生活非常困難,浮腫、死人現象已經發生。萬縣地委和行署知道巫山的災情後,打算調撥750萬斤糧食救災,可是由於剛剛進行了反右傾的運動,巫山縣的幹部們怕戴“右傾”帽子,明明知道饑荒已經出現,卻既不敢如實上報,更不敢接受救災糧。這卻苦了奮戰在巫峽口上的右派分子們,他們把250克(比上次增加了50克)糧食分成三份,一日三餐,摻上清水,加上牛皮菜煮成稀粥果腹,至於肉和油則完全是夢想。

  就這樣,他們萬分艱難地開始了“毛主席萬歲”超大型標語的製作。

  3、天寒地冬,曠世標語初現絕壁

  巫山縣文化館副館長呂炎林受命設計了標語的書寫方案。為了顯示大躍進的氣勢和表達對毛主席的忠心,呂炎林將標語設計為每個字長寬各10丈(33.33米),每筆寬一丈(3.33米),每個字占地1000平方米。標語從山頂豎排而下,五字連綴,可及山半,過往行人仰視時會有驚心動魄的感覺。堪稱開天辟地以來舉世無雙的真正意義上的“大手筆”。

  呂炎林設計好方案後,即帶領有關人員爬上山頂踏勘地形選擇地段,最後確定在文峰向南偏東的山壁上劃出一大片來製作標語,這個地段麵對巫峽西端相對平緩的大寧河寬穀,視野比較開闊,數十裏外就能看見,同時,從下遊方向也比較容易仰視。

  接下來,呂炎林指揮“牽字組”拉起長長的繩索,在山壁上放樣作字。一般的書畫家創作時可以先在牆上畫初稿,然後退後幾步看看效果,再作下一步的修改,可是呂炎林是沒有這個條件的,他要看到自己草稿的全貌,必須到幾裏路以外去才行。

  呂炎林克服了種種困難,勝利地完成了5個大字的勾畫。在拉繩放樣劃線後,人們用石灰順著線撒過去,終於將“毛主席萬歲”比例協調地安排到了文峰陡峭的山壁上。

  “鏟字組”的任務是順著劃好的石灰線用鋤頭一鋤一鋤地在山壁上將字形鏟出來。巫峽的山上處處是荊棘,處處是叢莽,有很多地方自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人跡,那些盤根錯節的草木深深地植根於堅硬的山壁上,要連根鏟除它們還真不容易。“鏟字組”的人們很費了些勁流了不少汗才將山壁清理出來,硬是用鋤頭在6000平方米的山體上雕刻出了“毛主席萬歲”。所謂筆畫,其實就是一道道在山壁上挖出的深而寬的槽子。

  最辛苦的是“背漿組”的成員。高高的文峰上既沒有石灰也沒有水,石灰和水都要從六七裏外的江東嘴運來,而唯一的運輸工具就是背簍。“背漿組”的人們頻頻往返於江東嘴與梨子坪之間,運回一定數量後就由“兌漿組”將石灰兌成灰漿,再背到製作現場去。

  這時已經是數九寒冬,北風呼嘯,雪花飛舞。右派們的手足整天被石灰水浸泡,已是皮開肉綻,但任務卻一點也不能少。“背漿組”在一陣緊似一陣的寒風中背著灰漿往山上運,灰漿在背上隨著步子晃蕩不已,一旦蕩出就是浪費行為,那就是新的犯罪,所以絕對不敢有一點疏忽。何況坡陡路險,身邊是萬丈深淵,腳下是滾滾長江,稍有不慎,後果更不堪設想。

  有資料顯示,整個工程共用了石灰漿20萬斤,按每人每天往返三次每次50斤計算,“背漿組”的人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背負著石灰漿登上文峰共計4000人次。

  往挖好的槽子裏澆潑石灰漿就是“潑漿組”的事了。要想在山壁上找一塊小小的平地放桶,是根本不可能的,“潑漿組”的人隻好把灰桶底端的一邊靠在山壁上,將灰桶夾在胯下,然後像猴子一樣,一手攀住山壁,一手抓緊木瓢往先挖好的筆畫裏潑澆石灰漿,就這樣一瓢一瓢地潑澆(平均潑澆石灰漿厚10厘米),直到把6000平方米的麵積潑澆完。

  4、饑荒奪命,摘帽未成魂歸野山

  天氣奇寒的日子,饑荒也越來越嚴重了。

  250克糧食加牛皮菜度過一日三餐的生活也漸漸難以為繼,原因是牛皮菜已經吃光了。後勤組的人們便滿山去尋找勉強可以充饑的野菜,把黃蒿、地米菜都挖了回來,和著那點可憐的糧食熬成稀粥,努力讓一個個羸弱的生命能維持下去,去完成那個重大的政治任務。

  偶爾有的人請假回城,便想方設法去買些“食母生”、“艾羅補腦汁”、“辣椒丁”、“橘精酒”等凡是可以吃的東西回來,盡量增加一點熱量,保持體力,以完成勞動定額。

然而,空前的大饑餓正以愈演愈烈之勢席卷而來,“非正常死亡”的人數與日俱增。這些苦戰在巫峽之巔的右派分子豈能幸免,由於營養太差,勞動強度太大,精神負擔太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5個右派分子慘死在天寒地凍的巫峽裏。

  陳文清,“兌漿組”的成員,他天天都努力地工作著,從不叫苦叫累,即使到了最艱難的日子,他也硬挺著。那一天,他對同伴們說:“加油幹,爭取早摘帽!”誰知就在第二天晚上,他就因饑餓死去了。他直挺挺地僵臥在冰涼的地鋪上,被人發現時已經死了很久了。

  向明瑤是個身強力壯的人,可以背著一百多斤重的石灰登上陡峭的文峰,可是由於饑餓難耐,身體一天天垮了下來,在和饑餓進行了數日的對抗後,也終於離開了人間。縣衛生局的右派謝胖子因為不堪饑餓,喝“辣椒丁”患病,臥床不起,一些人說他裝死,拉起來毒打,謝胖子本來就命在旦夕,怎禁得住如狼似虎的毒打,當時他被打得大小便失禁,連求饒的力量都沒有了。打手們俯身觀看,才知他已經死去了,於是便拖出去草草地埋在山坡上。

  標語製作工地的饑餓狀況漸漸傳了出來,萬縣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鮑恒茂到巫山檢查工作時,感到事情有些嚴重,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向巫山縣委提出,應該適當給標語製作人員一些照顧。在征得有關單位同意後,右派們得到了每天增加供應2兩黃豆、3錢食油(均為16進製)的特殊優待。當他們吃到珍貴無比的油和用黃豆拌菜做成的菜豆腐時,一個個眼中噙滿了淚水,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用實際行動來感謝黨的關懷。

  正好此時由重慶駛往外地的一艘運糧船在文峰下的箜篌沱觸礁翻沉,所載糧食被打撈起來後就近處理給巫山居民,一斤定量可買三斤“水濕米”。這對於標語製作工地上的人來說,無異於雪裏送炭,他們終於在瀕臨死亡的最後時刻活了下來,從而也加快了標語製作的進度。

  1960年2月,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標語終於出現在巫峽之巔,占地6000平方米的“毛主席萬歲!”展示在世人眼前,聳入雲霄的青青的山壁上,用20萬斤雪白的石灰漿寫出的標語異常醒目。輪船順江而下,在數十裏外就可以看見那條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驚世大標語。

  一個著名畫家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來到巫山,在仰望了這一人間奇跡後欣然揮毫作畫,題為《與江山同壽》,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本文前述郭沫若的詩篇不久也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一時,巫山的超大型標語成了中國的驕傲。

  5、字黯雲飛,唯有文峰依然如故

  濤走雲飛,潮起潮落,就在這幅驚世大標語落成後的第二年,巫峽裏的那些綠樹青草又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而那些用石灰澆注出的本來很顯眼的標語卻漸漸被雨打風吹去,變得暗淡無光,巫山縣委多次派人上山修補,也無法使標語重放光彩。到1963年,標語的色彩褪盡,最後終於從人們的眼中完全消失,巫山峽口又恢複了自己的本來麵目,變得一片蔥蘢。

  當年標語的製作者至今仍有許多人健在,他們都已經成了白發老人,現在依然生活在巫山,日日麵對著那座曾經讓他們斷魂驚魄的高高的文峰。在回憶起那段往事時,他們記憶猶新,許多當年的場麵,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提供了許多材料,他們的名字是:劉仁佐、李經燦、葉明鬆、羅典範、王昌華(女)、黃永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