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閻錫山去台灣之後的日子

(2008-04-29 17:34:36) 下一個

這個山西的土皇帝與老蔣貌合神離。中原大戰,閻錫山與蔣介石直接對陣。而之前之後閻錫山也多次參與倒蔣行動,擁兵自重的閻錫山從沒真正服過蔣介石。

當國民黨在大陸的政權倒台,蜂擁到台灣後,能有閻錫山的好果子吃嗎?

閻錫山好壞也算條漢子,到台灣後,閻錫山依然到處拆台,不過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動的大限已到……

1949年12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下貴陽、遵義後,分兵三路,直指成都。

12月8日,國民黨“行政院長”閻錫山率“副院長”朱家驊、“總統府秘書長”邱昌渭等人,在一片淒風愁雨中,乘專機飛抵孤島台灣。

閻錫山到達台北後的當天下午,即在寓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國民政府”自即日起遷移台北辦公。自此,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徹底結束。

痛斥國民黨 惹惱蔣介石

閻錫山剛到台灣時,還頗有幾分臥薪嚐膽、卷土重來的意味。他頻頻召開新聞發布會,反複宣傳到台後的施政方針,並多次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總結在大陸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決心立足台灣好好幹一番事業。

殊不知,這個時候的蔣介石正在重新考慮“國民政府”的人事安排。

蔣介石的用人政策,曆來是以自我為中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曆史上,被稱為“山西土皇帝”的閻錫山曾幾次倒蔣,甚至在中原大戰中與蔣介石直接對壘。蔣介石對他一直心存芥蒂,但考慮到國民黨剛到台灣,百廢待興,一切以穩定為好,所以對閻錫山還是比較客氣。

雖然閻錫山有自己的個性,但他也知道自己這個“行政院長”看似權力很大,其實是一切以老蔣的意見為是,老蔣說什麽,他就得幹什麽。這種仰人鼻息的生活,閻十分討厭,但也無可奈何。

盡管如此,閻錫山還是到處發表講話,痛斥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同時對國民黨內部幫派之間的矛盾十分不滿,對國民黨的一敗再敗的戰略指導思想,多有責備之意。

閻錫山的講話處處刺到了蔣介石的痛處。這些話如果讓老蔣本人來講,一點事也沒有,而閻錫山卻毫不顧蔣的麵子,句句話帶刺,這就使蔣感到難堪。於是,馬上換掉閻的想法在蔣介石的腦子裏形成了。

改組“行政院” 當了替罪羊

早在國民黨逃台的前夕,蔣介石就卸去“總統”一職,由“副總統”李宗仁代之。而這時,李宗仁遠在美國,按照國民黨所謂“憲法”,“總統”、 “副總統”缺位時,應由“行政院長”代行其職權。這就是說,閻錫山在台灣就應該是絕對權威。但蔣介石早就把這些所謂的“法統”丟在腦後,對“行政院”的工作,事無巨細,處處過問。特別是人事上的安排,蔣更是牢牢抓住不放。1950年元旦剛過,蔣便把閻錫山叫到辦公室,說是與他商量“行政院”改組人選,其實就是通知他應該換哪些人。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形成了以下的人事任免名單:

一、穀正綱代理“內政部長”;

二、陳良任“交通部長”;

三、閻錫山辭去“國防部長”職務,由參謀總長顧祝同兼任;

四、“政務委員”張群辭職,由丘念台繼任;

五、關吉玉辭去“中央銀行”總裁一職,由俞鴻鈞繼任。

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穀正綱、顧祝同、俞鴻鈞等蔣的嫡係接替了閻錫山的人馬,就連閻錫山本人任職多年的“國防部長”一職,也失去了。

“行政院”改組,引起了國民黨各方人士的不滿。一天,閻錫山剛剛吃過晚飯,正在院子裏散步,一幫四川籍的“立法委員”闖進了閻的官邸,他們氣憤地質問閻錫山:“這次‘政府’改組,為什麽四川這麽一個大省,竟無一人‘入閣’?”

這一問,倒把閻錫山問住了。因為他名為“行政院長”,但改組人事他卻不能做主。這次改組,他圈子裏的人也“改”掉不少,但這怎麽好與人明說呢?閻錫山一肚子苦水無處倒,自己沒有落到好,反而當了老蔣的替罪羊,處處遭人埋怨。

辭別官場 著書立說

蔣介石頻繁幹預“行政院”事務,弄得閻錫山十分窩火,時間一長,他就產生了卸任的念頭。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一腳踢開李宗仁,在台北正式複職。“登基”儀式完畢,閻錫山便向蔣介石提出了辭去“行政院長”的請求。

閻錫山提出辭呈,蔣介石心裏很高興,但嘴裏仍假意挽留一番。第二天,蔣介石親自來到“行政院”閻錫山的辦公室,與閻長談,安撫閻錫山。

3月6日,國民黨“中央常委”召開由蔣介石主持的臨時會議。會議批準了閻錫山的辭呈報告,決定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

閻錫山打了一輩子的仗,到了老年,才似乎悟到什麽。離職前,“行政院”召開了一個小型茶話會,為閻辭行。會後,有人將《莊子·胠篋》裏的兩句話“絕聖棄智,大盜乃止”送給閻,閻意味深長地說:“無珠寶而爭珠寶,不是不爭,是無所爭;有珠寶而不爭,是自己心上無珠寶,才足為奇。人不汙辱你,不和人爭,不是不爭,是無爭;人汙辱你,你不和人爭,才是不爭。”閻錫山的這番話,表明了自己決心與世無爭的心態。

卸去“行政院長”後,第二天閻錫山就將家搬到了台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搬到新家的當天,他就開始寫《人應當怎樣》。在這篇文章裏,他表述了自己離任後對時勢的悲觀,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幻想。

從此,閻錫山深居簡出,將自己關在家裏著書立說。

隱居菁山 淡泊處世

半年後,閻錫山又由麗水街搬往台北市郊的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

菁山原是日本占領台灣期間興建的未成的農場。這裏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平時進城,要步行30分鍾,才能到達公路。附近沒有村落,也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小道兩旁,雜草沒膝,人到時,野兔四處逃竄。

閻錫山來到這裏之後,讓人略加開墾,修建了一座草廬。

台北地處台灣北部盆地,每年夏季酷熱難耐,且台風頻頻光臨。草廬抵擋不住炎熱和台風,他便想起了山西老家的窯洞。窯洞冬能禦寒,夏能防暑,又不怕台風侵襲,何不在這裏也建一座窯洞呢?他找來當地的一些老農詢問:“為什麽台灣沒有窯洞?”那些老農回答說:“這裏土地潮濕,不適挖洞。窯洞空氣不流通,再說台灣經常鬧地震,挖了洞恐怕也受不了震動。”

閻錫山認為,窯洞的這三個缺點,都有辦法解決:窯洞四周糊上水泥,就可以防止潮濕;將窯洞前後各開一扇窗,就可以解決空氣流通問題;至於地震,窯洞與樓房一樣,樓房設計能防震,窯洞設計得好,也一樣能防震。

於是,閻錫山便讓人建了一座窯洞。窯洞建成後,他以自己的所謂種能宇宙觀,將窯洞命名為“種能洞”。後來,他又向附近的台灣金銅礦務局租了一大片地,建成了一座“種能農場”。閻錫山在農場裏種植了許多柑橘和鬆樹。寫作累了,他就在這裏鋤草種地,打發時光。

閻錫山的兒子在美國,他在日本也有許多親戚。據說,他卸任後不久,曾一度想移居美、日,卻沒有得到老蔣的批準。讓這個多年的政敵自由地出入美、日,蔣介石確實是有些不放心。現在聽說閻錫山改變初衷,移居菁山草廬,專心著述,這正合蔣介石之意。沒過多久,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親往菁山探視。蔣果然看到脫下軍服的閻錫山學問很有心得,一副心境淡泊、超脫世外的神態,蔣介石放心了。

閻錫山在菁山一住就是十年。他一心讀書寫作,非重大的活動,不輕易進城。他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晨7時起床,然後寫作;午飯後休息兩個小時,下午會見客人,或者思考問題;晚上10時準時入睡。這期間,蔣介石曾多次上山來看望閻,這對閻錫山來說,也是一種“殊榮”。

雄心勃勃著書 天不惜人病逝

閻錫山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但是自從卸任以後,便門前冷落車馬稀了。這固然是人情冷落、世態炎涼之故,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閻錫山來台後,從大陸帶來的嫡係少,且從政多年,結怨、樹敵太多。如他與蔣介石進行過中原大戰,與“政學係”爭奪過西南地方權力,與白崇禧爭奪過“國防部長”之職……無形中把自己放到了與眾人為敵的位置上。所以,他在菁山十年,除老蔣去看過他幾次,陳誠接手“行政院長”後,出於禮儀,去看過他一次外,國民黨政要中再沒有其他人上山看過他。倒是一些報刊、電台影視記者,對這位經曆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統治以及殘留在台灣的國民黨統治的“五朝元老”頗感興趣,屢屢造訪菁山。所以,閻錫山潛心研究的所謂“大同主義”中和哲學,常見之於台灣報刊,這對處於世人冷漠之中的閻錫山,多少也有了些慰藉。

1959 年,閻錫山已是77歲。一天晚上,他伏案寫作完畢,準備上床休息時,忽感心髒不適。第二天,他到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檢查身體,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心髒病。醫生便勸他住院治療。他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因時時記掛尚未完稿的《三百年的中國》一書,沒等痊愈便匆匆趕回了菁山。

1960年1月,《三百年的中國》一書終於完稿。閻錫山又雄心勃勃,開始研究《二十五史》及《十三經》。

這一年的5月2日,閻錫山忽然腹瀉,第二天起床便發現腿部浮腫。經過醫生治療,身體很快康複。可是到了5月10日,閻早上起床後又感到不適,遂請醫生來家治療。第二天半夜,開始氣喘。醫生診斷為感冒轉氣管炎,建議入院治療。這時,台大醫院內科主任蔡錫琴趕到,診斷為急性肺炎合並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病情已十分嚴重。

5月23日上午,閻錫山被送進醫院搶救。到下午1時30分,閻病情加重,大口喘氣,不久心髒便停止跳動。雖經醫生大力搶救,但最終回天乏術,宣告不治身亡。時年78歲。

立下遺囑 喪事宜儉

閻錫山死後,台灣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禮由何應欽主持,蔣介石親臨誌哀,並送一塊匾額,上寫“愴懷老勳”。

閻錫山死前,曾囑其家屬七點:

一、喪事宜儉不宜奢;

二、來賓送來的挽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

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

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

六、碑墓上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

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夫人將他的日記打開,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隻見上麵分別寫著:

義以為之,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為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閻錫山的墓地就選在他生前居住的菁山草廬地區後麵。這裏茂林修竹,遠山如屏,淡水、基隆兩河流左右縈繞,山下的台北市曆曆在目。

閻生前,曾製作挽聯數副,囑其家屬在他死後,刻在他的墓地。其中有一副挽聯寫道:“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閻錫山一生積極反共,在死前,還痛惜自己不能追隨蔣介石“回大陸去,而深感遺憾”。他一生從政從軍,不得意的時間居多。這副挽聯,正是他臨死前的心境表露和無可奈何的哀歎。

摘自《文史春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