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門之戰戰俘不同命運及解放軍、國軍參戰部隊序列

(2008-04-25 15:30:17) 下一個

解放軍在金門之戰中有數千人被俘,這些戰俘的命運可謂是曆經坎坷。戰鬥結束後,一些原來是從國民黨軍隊俘虜過去的,特別是進軍福建之後被俘虜的,便立即被補入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其他俘虜則被運到台灣,在內湖“新生營”裏集中關押。1950年7月起,國民黨軍隊將戰俘中年齡較大、受過傷的黨員幹部和一些堅決要求返回大陸的戰士分批遣返,先後於7月、10月和11月遣返三批,約600人。

這些遣返回大陸的戰俘,戰士立即複員,連以上幹部集中在南京、杭州和福州由南京軍區組織學習審查,先是形勢教育、氣節教育,再是自我交代被俘前後的表現,自我批判,然後是相互幫助,也就是相互揭發批判,最後由領導作結論,南京軍區軍法處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處罰,幾乎全被開除黨籍、軍籍,其中大部分人被判處2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這其中還有插曲,244團政治部主任孫樹亮利用學習隊副隊長的身份,通過誣陷他人來洗脫自己,結果很多歸來人員都被判處徒刑,連被國民黨稱為“最頑固分子”的251團副團長馬紹堂也被判處5年徒刑,而孫樹亮卻沒有受到任何懲處,這激起了歸來人員的公憤,紛紛檢舉孫樹亮的行為,結果孫樹亮也被判處5年徒刑,這也是人性醜陋的一麵。

在服刑期滿後,也都回到原籍務農。這些人的原籍大都是貧困的革命老區(244團、246團、251團創建於山東老根據地,253團創建於蘇北老根據地)。有的人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病餓而死,有的在“文革”中被當作“叛徒”揪鬥而死。

直到1983年9月15日,中央下發了《中辦發字(1983)74號文》,對金門被俘歸來人員進行複查處理,要求根據複查結果恢複黨籍、團籍和軍籍,改為複員軍人,補發複員費,營級以上幹部還享受了離休待遇。被判過刑的也大都撤消了原判,或改為免於刑事處分,恢複了黨籍、軍籍。

但是此時,不少歸來人員已經去世,尚在人世的歸來人員也都散布在原籍,加上一些具體經辦人員工作並不認真,複查工作進展緩慢,有的直到90年代才得到落實。

而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當時沒有歸來的被俘人員,在改革開放後以“台灣同胞”的身份回鄉探親,其中不乏經營有方而事業有成的,他們在家鄉受到了當地領導的熱情接待!這與堅決要求返回大陸的歸來人員遭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在眾多戰俘中,有兩個人的遭遇最為傳奇,第一人是28軍84師251團2營6連衛生員胡清河,他在被俘後被編入金門的國民黨18軍118師,從被俘之後他就想方設法返回大陸,所以很早就開始準備,首先利用一切機會了解金門潮汐的規律,其次積極考慮漂浮器材準備,他經過仔細研究分析決定采用籃球球膽,而且為保證安全必須要兩個球膽,同時嚴格保密不到有十足把握不輕舉妄動。

1950年8月3日,輪到他負責保管連隊的籃球,又恰好大潮,趁著開晚飯的混亂時刻,他隱蔽跑到海邊,吹起球膽迅速下海,經過整整十二小時的漂遊,終於在廈門東南部登上大陸,被擔負海防的31軍哨兵發現,這才回歸成功!回到大陸後,胡清河先回到老部隊,1955年5月複員回鄉,在老家山東陵縣邊鎮衛生所當醫生,直到1980年8月退休。就是這樣一位堅貞的戰士,曆經千辛萬苦回歸大陸後,被保衛部門足足審查了三個月,盡管沒有查出任何變節行為,組織還是作出了如下結論:因對該同誌被俘後的情況不十分清楚,暫保留原職級,留黨察看,停止黨內生活,待查明情況後再作處理。這留黨察看處分一背就是30多年,“文革”期間,還被打成叛徒、特務、反革命,開除公職,備受淩辱,直到1985年落實有關政策時才恢複黨籍。

第二人則是29軍85師253團政委陳利華,據說他在被俘後身份沒有暴露,也被補入國民黨軍隊,化名陳開中,後來他考取國民黨軍隊的軍校(那時,教育不普及,軍隊中有文化的人不多,以陳在解放軍中所學到的基本軍事知識和學識,想來考取軍校應是不成問題的),畢業後從少尉一直升至國防部保密局上校,並試圖通過香港與大陸情報機關取得聯係,1981年被同鄉陳瑞林告發(陳瑞林一直利用這點向陳利華敲詐),陳利華隨即被捕,在獄中才將自己的大陸原籍及家人的詳細情況告訴在台灣的妻兒,1981年11月陳利華由蔣經國親自下令以“匪諜罪”被處決。--改革開放以後,陳利華的兒子到廣東老家探訪,據見到陳的兒子的人雲,相貌酷似其父。

陳利華,廣東梅縣人,1920年生,1935年參加革命,1940年參加新四軍,文武雙全,多才多藝,擅長寫詩和散文,還會演戲。

金門之戰還有一位回歸大陸的,是福建同安縣新店鎮蓮河村船工吳德成,他也隨同解放軍一起被俘,後尋機逃出,由於他是當地人,穿著口音都與當地人無異,而且與金門島上的居民也有認識,因此國民黨軍隊在島上遇到他也不加盤查,直到1950年7月才在熟人的幫助下乘漁船出海,在接近雙方分界線附近跳下海泅渡回大陸,由於幾個月來衣食無著,營養不良體力不支,遊了不多時間就難以支持,幸虧被大陸一漁船發現才獲救。金門之戰,規模並不大,隻是師級規模,在解放戰爭眾多的戰役戰鬥中,完全是因為解放軍遭到了最大的成建製損失才逐漸為人所知,但是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正因為金門之戰的慘重失利,加上幾天以後(11月3日)的登步島登陸作戰失利,使解放軍對登陸戰的艱巨有了切膚了解,對計劃中的台灣登陸備加小心謹慎,並向蘇聯請求派出海空軍以誌願人員名義掩護進攻台灣的解放軍,但斯大林不願與美國發生直接對抗,所以隻同意派出教員培訓中國的海空軍而不願意直接派海空軍參戰。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聲明美國不幹涉中國內政,確認聯合國大會於1949年12月8日通過決議中所重申的對中國的原則:尊重中國領土完整,要求一切國家避免在中國領土內獲得勢力範圍或建立外力控製的政權,或謀求特權,並稱上述原則''''在目前局勢下對台灣特別適用''''。聲明還表示美國對台將采取''''三無二不''''政策,即美國對台灣或其他中國領土沒有掠奪性的意圖,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或建立基地,美國亦無意使用中國武裝力量幹預現在局勢,美國政府將不對在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軍事上支持的意見。--這明確表明了美國對台灣的態度,使斯大林底氣大增,促成蘇聯向中國派出空軍部隊(總數達到11個航空兵師),但是蘇聯強調派駐中國的空軍隻擔負防空任務,不直接參與對台灣的作戰。此時的國際形勢,對於進攻台灣非常有利。

然而正是鑒於金門的慘痛教訓,解放軍積極加強海空力量建設,而再不像過去那樣單靠陸軍發起登陸作戰,而海空軍建設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積累,而此時時間確是非常寶貴的。

1950年5月,解放軍占領海南島,下一個攻擊目標直指舟山群島和台灣。麵對危急的形勢,蔣介石果斷決定放棄舟山群島,於5月13日至16日將駐守舟山的國民黨軍12萬人秘密全部撤回到台灣,這就使解放軍在舟山群島等台灣外圍島嶼殲滅國民黨軍部分主力,減輕進攻台灣本島壓力的企圖落空。

這樣一來,台灣島上增加了由海南島撤回的7萬殘部和舟山群島撤回的12萬人及全部海空軍,總兵力達到40萬人。國民黨還從日本招募了雇傭軍五六千人,使台灣的防禦力量進一步得到加強。而隨著1950年4月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其領導下的1800多名黨員和骨幹被捕,中共在台灣的地下組織幾乎被破壞殆盡(1952年4月25日重建的中共台灣地下黨組織再遭破壞,主要領導人被捕,400餘人被捕。)在解放戰爭期間建立下赫赫功勞的第二戰線在台灣登陸中難以發揮配合作用。

而且當時解放軍掌握的船隻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數量還不足計劃第一梯隊的一半。因此,5月17日台灣登陸作戰的總指揮粟裕建議將第一梯隊由4個軍增加為6個軍,同時認為“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不僅不應輕易發起,而且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 6月23日,三野前委再次向中央軍委提議,請求從其他野戰軍抽調3至4個軍,將原計劃參戰攻台的12個軍增加到16個軍以上。

兩天後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局勢。會議上,國防部長約翰遜不談朝鮮戰局,卻大談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上將甚至表示,軍方認為台灣比朝鮮更重要!因為''''在朝鮮的進攻可能是一次佯動,目的是轉移我們對共產黨進攻台灣的注意''''。隨後,國務卿艾奇遜提出將第七艦隊調往台灣海峽以阻止大陸進攻台灣,同時也阻止國民黨從台灣反攻大陸。於是,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之任何攻擊''''。根據這一命令,6月29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1艘運輸艦從日本佐世保基地駛入台灣海峽。8月4日,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也進駐台灣。接著,美國政府根據美國國會1949年通過的共同防務援助法,主動與台灣當局以換文形式簽訂了所謂《台美聯防協定》。

  國際形勢和台灣海峽的急劇變化,迫使毛澤東不得不暫時中止進攻台灣的計劃。6月30日,周恩來向海軍司令員蕭勁光不無遺憾地傳達了中央的意見:''''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增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台灣擋著。但也有好處,因為我們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現在我們軍隊的打算是:陸軍繼續複員,加強海、空軍建設,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延。''''

  8月8日,主持華東局工作的陳毅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建議1951年不發起對台灣的進攻,獲得中央軍委的批準,接著中央軍委解除了三野第9兵團進攻台灣、第10兵團進攻金門的任務。進攻台灣問題由此被長期擱置起來。

  朝鮮停戰後,1954年12月,美國又與台灣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

  因此,縱觀台灣問題的發展由來,金門之戰的失利確實是緩攻台灣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金門由於距離大陸隻有1萬米左右,成為台海兩岸最直接的交流與對話特殊平台,1958年開始的炮打金門,更是反映出了雙方微妙的政治鬥爭,金門也從一個幾乎無人知曉的荒蠻小島成為冷戰期間的熱點之一。 



附表內容

一、解放軍參戰部隊序列:

  第10兵團 葉飛

  金門戰鬥前線指揮部 第28軍副軍長肖鋒

  82師 師長鍾賢文

  244團 團長兼政委邢永生

  246團 團長孫雲秀(第3營、第1營2連及全團抽調的戰鬥骨幹上島)

  84師251團 團長劉天祥 政委田誌春

  29軍85師253團 團長徐博 政委陳利華

二、解放軍參戰部隊團級幹部:

  244團;

  團長兼政委邢永生,傷重被俘,

  參謀長朱斐然,傷重被俘,

  政治部主任孫樹亮,被俘,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

  246團:

  團長孫雲秀,自盡。

  副團長兼參謀長劉漢斌,陣亡。

  251團:

  團長劉天祥,傷重被俘,

  政委田誌春,被俘,

  副團長馬紹堂,被俘,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

  參謀長郝越三,陣亡,

  政治部主任王學元,陣亡。

  253團:

  團長徐博,隱藏近90天後被俘,

  政委陳利華,下落不明,據說後進入國軍,官至上校,身份暴露後被槍決。

  參謀長王劍秋,被俘。

  共計13名團職幹部,陣亡3人,自盡1人,被俘7人,失蹤1人。其中2人被遣返回大陸。

  參戰部隊還有37名營職幹部,陣亡7人,自盡2人,被俘6人,失蹤2人。其中6人被遣返回大陸。

三、國軍參戰部隊序列:

  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10月26日前前線總指揮)

  第25軍 軍長沈向奎(負責金門西部防禦)

  第201師 師長鄭果(金門西北部海岸防禦)

  第601團 團長雷開煊(古寧頭海岸)

  第602團 團長傅伊仁(湖尾鄉海岸)

  第45師(駐防金門東北,未參戰)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10月26日午後前線總指揮)

  第18軍 軍長高魁元

  第11師 師長劉鼎漢(金門東部防禦,未參戰)

  第31團團長陳以惠(沿金門北部海岸向西反擊)

  第118師師長李樹蘭(指揮觀音亭山、湖尾、安歧等戰鬥)

  第352團 團長唐俊賢(安歧戰鬥)

  第353團 團長楊書田(湖尾、林厝戰鬥)

  第354團團長林書橋(觀音亭山、西山、安歧戰鬥)

  第19軍 軍長劉雲翰

  第13師 師長吳垂昆(金門縣城防禦)

  第14師 師長羅錫壽(古寧頭戰鬥)

  第40團(戰鬥結束才登島,未參戰)

  第41團 團長廖先鴻(埔頭、林厝戰鬥)

  第42團 團長李光前(陣亡,埔頭、林厝戰鬥)

  第18師 師長尹俊(古寧頭戰鬥)

  第52團 團長孫竹筠(古寧頭戰鬥)

  第53團(在小金門島登陸,未參戰)

  第54團 團長文立徽(古寧頭戰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