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百年前上海女性時尚(組圖)

(2008-03-06 08:50:47) 下一個

  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946年租界全部收回,上海租界存在的曆史延續了一百年。租界是列強在中國封建帝國領土上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勢力範圍,成為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一個窗口,東漸的西風不斷催化中國封建製度的瓦解、崩潰,打破中國封建禮製,引領中國的時尚。1905年距上海有租曆
史為60年,距今恰百年,本文的主題就以《百年前海上女性時尚》為題。  

1.上海租界裏的“西洋鏡”

  以前的上海街頭有一種叫作“西洋鏡”的遊藝,攤主設一大木箱,麵上有幾隻裝有放大鏡的圓孔,觀眾花上幾分錢就可以占一個座位,透過圓孔可以看到箱裏不斷調換的畫片,這些畫片無非就是異域風情、半裸的女人,上海人把它叫作“西洋鏡”,北方人則稱之為“拉洋片”。

  新聞出版是西風東漸的媒體,是“西洋鏡”的製作者。19世紀80年代《點石齋畫報》載配文畫《賀婚西例》,配文曰:

  日報載,西俗凡富室宦官有重賀新婚禮。其名曰木婚、曰錫婚、曰水晶婚、曰銀婚、曰金婚、曰鑽石婚。凡成婚後五年而重賀者用木器,十年以錫、十五年以水晶、二十五年以銀、五十以金、六十以鑽石。壽愈高則器愈貴……

A11.JPG
民初上海富裕家庭的結婚照片,新娘已是“短波浪”發型


A10.JPG
百年前上海女性時尚

  現代人一看就明白。這是西方的結婚周年慶祝風俗,所謂的金婚、鑽石婚隻是一種比喻,猶如中國成語“銅牆鐵壁”一樣,並不見得一定是銅的牆,鐵的壁。但當時的文化人也難以理解西方人的風俗,誤以為去祝賀5周年的“木婚”應以木質的禮物作賀禮,祝“金婚”者應送金器為賀禮,所以作者感歎地說:“惟不知六十年後,貴於鑽石者更有何物?! 夜光珠歟?! 辟鏖犀歟?! 非人世所見得也。”

  古代的漢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是從唐宋以降,男尊女卑的“男權主義”日益嚴重,女子不能參加社會性的活動和勞動,男女之間的交往幾乎被禁止,漢族的民間舞蹈幾乎消失,漢族人似乎還不知男人和女人可以在一起跳舞的活動。《點石齋畫報》又把西方人“跳舞擇親”的風俗介紹進中國,實際上作者又弄錯了,這並不是通過跳舞的方式挑女婿,而是在婚禮中舉行盛大的舞會。

  開埠以後的上海猶如一“西洋鏡”,中國人透過這個“西洋鏡”管窺蠡測到西方的文化,但是,就是這種“西洋鏡”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上海人的情緒,引領上海的時尚。

A12.JPG
到西菜館吃大菜,是清末上海女子的時尚

  2.“女書場”的由來

  光緒初無名氏《春申浦竹枝詞》中詠:

  西夷男女不知羞,攜手同行街上遊。

  褻語淫聲渾不顧,旁人但聽隻啾啁。

  作者原注:“西人男女攜手同行,不以為嫌。”中國人很難接受西方人的行為習慣,但是僅過了幾十年,上海的女子裝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胸前高聳的峰痕,背後還翹一大臀。窄袖短衣雙臂露,登徒那得不消魂。”(《上海鱗爪竹枝詞·曲線靈》)上海的審美情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上海環球社編印的《圖畫日報》創刊於1909年8月16日,1910年8月終刊,麵世僅一年,是一份綜合性大型畫報。《畫報》辟《上海社會之現象》專欄,記錄和形象地描繪了當時上海的時尚。

  清朝法律,女子不能在公共的劇場、茶館裏演出,嚴厲取締、打擊男女演員合班演出,聽眾想聽女子彈詞昆曲,隻能到高檔妓女的“書寓”中聽妓女為你的私人演出。清政府對租界妓女的管理鞭長莫及。早在1875年,有一位叫陸蘭芳的名妓為了顧客生意不好的小姊妹,在福州路開了一家叫“也芝樓”的書場,這種清一色女子演員的書場被叫作“女書場”,書場分日、夜二場演出,規定入場券一律一元,點曲每次一元,這與現在的某些娛樂廳相似。在規定的開場時間前,為使聽眾減少對等待開放的焦慮,當日參加演出的演員集體登台亮相,合唱一些戲曲,稱之“開篇”。

  有了專業的女子演出劇場後,家庭主婦結伴上“女書場”聽戲的現象就逐漸普遍起來。其結果,上海擅長表演的女藝人就從原來僅為個人演出的“書寓”蛻變為向社會公眾服務的演員,上海的婦女也擺脫封建禮製之禁錮,可以參加社會活動。上海的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13.JPG
銅版畫:上海女子看賽馬

  3.上海是個“萬花筒”

  當女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像“大老爺們”一樣可以進出茶樓酒肆、公共娛樂場所後,她們希望在公眾麵前展示自己美貌的欲望更加強烈。上海的女子有條件最早見到西洋女子的裝扮,百年前的上海女子時尚往往是仿效西洋女子的。

  《圖畫日報·上海社會之現象》描繪了不少時髦女子的打扮,並配文說明。如《婦女冬令喜用圍頸(巾)之飄逸》配文:“女界之用圍頸(巾)禦寒自西女始,近則中國婦女紛紛效之。”《寒天婦女俱用臂籠之嬌惰》配文講:“自泰西婦女於辦事之暇,每屆冬令,或以皮製臂籠禦寒,後中國婦女仿而效之,於是臂籠之製亦月異而歲不同。”《婦女上街手攜皮袋之輕便》配文說:“皮袋(即坤包)之製,狀如洋錢皮夾而大,東西洋皆有之,以便旅行人所用。近來滬上各行號收賬夥友,亦樂用之,以其便於儲藏洋券一切也。”

  1935年上海社會出版社出版汪仲賢(優遊,著名報人、劇作家)《上海俗語圖說》的“出鋒頭”一節中講:

  “出鋒頭”三字,的確是上海人發明的。流行至今,大概也有二三十年了。那時候上海人的服裝正流行洋灰鼠的出鋒,時髦朋友都穿洋灰鼠四麵出鋒的方袖馬褂,官府有四麵出鋒的外套,甚至女人也穿四麵出鋒的皮襖的。平常人穿不起四麵出鋒衣服,也要裝出一條洋灰鼠出鋒領頭,藉此表示時髦。

  滬語“出鋒頭”是炫耀、顯露自己的意思,也許你一定想不到,“出鋒頭”就出典於一百年前上海人引以為時尚的洋灰鼠做的高達數寸的硬領頭吧。

  《上海社會現象》還畫了一幅“婦女亦乘腳踏車之敏捷”,配文講:“自腳踏車風行滬地,初唯一二矯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則閨閣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當那個馬路人跡略稀之地,時有女郎三五,試車飛行,燕掠鶯梢,釵飛鬢顫,頗堪入畫。”——上海的女人,是真能趕時髦的。

A14.JPG
上海小校場石印年畫,反映傳統婚禮(鬧新房)

  4.天足會和解放小腳運動

  據說,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聞名天下的南唐李後主有一妃子叫窅娘,她體態輕盈,能歌善舞而得寵幸。她天生一副小腳,可以在桌子上跳舞,於是李後主特定製一蓮花台,讓窅娘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李後主還作詩稱讚,曰:“步步生蓮花”。

  窅娘以小腳而受寵,於是宮內妃子紛紛仿效,用布裹起小腳來了。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目豐額”,宮廷流行纏足之風的消息傳到宮外,於是民間也開始流行纏足,人們把小腳講作“三寸金蓮”亦是與李後主的“步步生蓮花”有關。

  纏足習俗在中國延續了千年,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和傳統。但是,纏足確實嚴重損害婦女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解放婦女確實應該從解放小腳做起。

  近代以後,進入上海的僑民們成立了一個叫“天足會”的組織,“天足”就是“天然足”的意思,他們首先利用眾多的教會女校,要求學生不纏足和放腳。“宋氏三姊妹”和她們的母親倪桂珍都是教會女校畢業生,她們都是“天足”;“天足會”又得到慈禧太後的首肯和支持,因為滿族是天足。上海有租界,到了清代後期,上海的婦女可以參加社會活動和勞動,而小腳在很大程度上限製和製約了女子們的活動自由,於是上海也成了“天足會”活動取得最好成績的城市,慈禧太後還為此褒獎了上海的“天足會”。女子纏足的習俗在中國根深蒂固,真正的、全麵的放足,是1912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禁止纏足令”開始的。

  我的老家在福建沿海,方言把開放、放鬆講作tuo,應該寫作“透”。家鄉方言把因放鬆而獲喜悅講作“透腳”,其義即出自解放小腳。

  交誼舞又稱交際舞、舞廳舞(ball-room dance),是西方人喜歡和用作交際的舞蹈,它在上海開埠之初就伴隨僑民進入上海,1872年《申報》發表《滬上西人竹枝詞》:“小飲旗亭醉不支,玉瓶傾倒酒波遲。無端跳舞雙攜手,履鞋居然一處飛。”就是描述西人跳交際舞的場麵。西方人的許多東西傳入上海後,不久即被上海人接受而流行起來,但跳舞則不然,中國的女子纏足,根本不能勝任舞廳舞這樣的激烈運動,所以,如把跳舞當作時尚,上海也是到了1920年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