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毛澤東生產卷煙的“123”小組

(2008-02-04 13:23:58) 下一個

生命有如一支香煙

  發渣、煙灰和火

  有的人匆匆吸完

  有的人細細品味

  ……

  在這個星球上,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吸煙。在中國,煙民有兩億三千萬。吸煙者什麽樣的人都有,根本無法按群體劃分;吸煙的人品質和性格各式各樣,價值判斷從來無效。但是,在中國人眼裏,在中國的政壇上,香煙的形象魅力得到升華。煙霧中所展現出的那脫俗的個性,使偉人們走下了神壇,與百姓近了許多。而那些為偉人生產卷煙的人們,則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度過那些在心中曾是無比神聖和容光的日子呢?

  筆者1994年曾在《東方煙草報》及《消費時報》上發表過一篇題為“132與中南海的曆史情結”的文章。當時由於時間緊,沒有與當事人做過交談,隻是采用了一些身邊的老同誌的耳聞。寫作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借此在媒體推介新產品。

  今年六月,由於國家局(公司)為籌建行業煙草博物館而征集有關素材,幾位在京的曾親曆“132”那段曆史的見證人危德純、柏寶英、劉宗貴、吳建華被邀到了局會議室。當我真正麵對我們,看著他們在回憶那段歲月時,臉上依然容光的神情,我決定這次寫寫他們和他們所經曆的那些歲月……

  提起這段神奇的曆史,不能不提到危德純、柏保英兩位同誌。因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他們始終是知情最多和最忠於職守的代言人。通過他們的敘述,我們可以從中真實地了解那段曆史。盡管這些已是塵封的往事。但有些事,放長了,會像窗上的剪紙,被時間鉸開,都不會斷裂。一經回憶,就會像弦上奏起的樂曲,愈發顯得悠揚……

  請四川師傅進京

  1971年以前,毛主席所鍾愛吸食的雪茄煙的生產任務一直由四川省什邡卷煙廠的工人手工卷製。當時,生產、運輸特供煙的安全措施也是很齊全的。卷製出的卷煙每次都由成都軍區和機要文件一起轉送北京。1971年“林彪事件”後,為了確保生產全過程的安全無誤,有關部門和北京市委領導同誌共同商量,中央警衛局派孟進鴻同誌親自去四川什邡卷煙廠了解、監督手工卷製煙的全過程。同時,北京卷煙廠的孫忠興(軍代表)也帶了兩名工人於1971年10月底同赴四川什邡卷煙廠,準備在短期內學習有關卷製特供煙的技術。但是談何容易。原來那兩位為毛主席卷製卷煙的師傅都有著近三十年的卷煙實踐經驗的積累。20多天的實地學習最終以失敗告終。於是,經向中辦匯報,北京市委與成都軍區張國華同誌商議,決定將什邡煙廠的兩名卷煙工薑躍秀、範國榮及技術員黃炳福調京,完成這一政治任務。隨後,他們的子女也在北京安家落戶。

  當時,來自四麵八方的悉心關懷使這些老師傅至今難忘。由於限量供給,每月憑票一人僅供三斤大米,隻能粗細搭配吃,令師傅們很不習慣。為此,市委想辦法專門為師傅們弄來一些精大米,以平衡膳食。過年過節,市委領導同誌還親自來看望老師傅們。在薑躍秀師傅生病時,市委領導曾指定讓她去友誼醫院,並請知名專家檢查治療。盡管如此,水土不服和對家鄉的思念,還是讓黃炳福師傅於第二年就回了四川,接替他的是劉宗貴師傅。

  籌備“132”

  1971年11月初,市委領導同誌為特製卷煙廠親自選址。從安全、保密、方便的角度出發,選在中南海對麵的南長街80號。這裏原是駐外大使柴澤民的住地,後來市政府殷玉昆等三家人居住。待這三戶人家全部搬出後,整個院落按照什邡煙廠卷製雪茄煙的廠房設計要求進行施工。二十多天後,這裏已經“麵目全非”。作為生產區的裏院,房上裝有鐵絲網,室內按手工卷煙要求,分為卷煙、晾煙、蒸煙三個套間;外院是宿舍、食堂等生活區。平時,這裏大門緊閉,附近的居民誰也不知道這裏是何處所在。

  1971年11月23日上午,北京市委專門召開市委辦會廳、市經委、市財貿、市房管部門、市一輕局、市公安局聯席會議。北京卷煙廠黨委書記米興巽、孫忠興(軍代表)和來自中央警衛局的危德純、市公安局的柏保英同誌也特邀出席了會議。

  會議首先聽取了市房管長街80號的籌備情況;隨後,聽取了北京卷煙廠關於生產人員的介紹。人員組成除了從四川調來的三位師傅外,還有曾去四川學習過的兩位學徒工及一名38年入黨的老炊事員穀彩和兩名鍋爐工任保平、朱景林。

  鑒於什邡卷煙廠過去供應給部分領導同誌的是13號煙,而特供給毛主席的是2號煙的曆史,決定特供煙廠起名“132”。因人員不多,即不能稱廠,也不能叫車間,所以參加會議的人員一致認為,稱“132小組”比較適合。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這個小組今後的管理工作。會上特別介紹了危德純和柏寶英同誌的有關情況,決定由他們和從什邡調來的黃炳福同誌成立黨支部,共同負責日常工作。工作中要做到“三保”,即保質、保量、保安全。

  下午由孫忠興、危德純同誌主持召開了“132小組”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了“132小組”是北京卷煙廠領導下獨立工作的單位,小組的一切工作由危德純同誌請示後做出安排。

  從此,他們的命運與當時這一光榮的政治任務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追求原汁原味

  在會議室,劉宗貴師傅也一邊抽著自製的雪茄煙,一邊和我們聊起了原汁原味的特製雪茄煙。

  四川省新都縣獨橋河公社是以那50畝油沙地中生產出的無化肥、無汙染的一級紅柳煙而聞名。這種煙葉的獨特之處在於燃燒後不落灰,煙灰呈白色,抽吸時喉嚨可感到絲絲涼意,且點著的煙長時間擱置也不會熄滅。為製做出精品雪茄,這些精品煙葉每年采摘後都要用紅曲、醪糟、蜂蜜、茶水、白酒,噴灑在煙葉上發酵處理,然後打成捆,存放三年後再運往北京備用。

  從進駐“132”那天起,這裏的人們幾乎每日都是在期盼中度過。因為,能否卷製出原汁原味的什邡雪茄是他們這個小組存在的真正意義。

  1971年11月底,“132小組”正式投入生產。生產雪茄煙的工具很簡單,隻有蒸鍋.烘箱、桶、盆、篩子、切刀等。

  在這裏,經驗是最寶貴的。

  首先是選葉工序。先將所用的煙葉噴灑灑和清水,使之留香、除雜氣。潤濕的煙葉存放到第二天,然後再選葉。通常一捆50斤的煙葉經過精挑細選後,能用上的也隻有10斤左右。

  隨後是蒸葉。將選好的煙葉加入四川特曲、桂皮酒泡上12個小時後上屜蒸,取出後再用四川毛尖茶浸泡半小時後撈出,待每張煙葉表麵的水分晾幹後,再加入內蒙的甘草流浸膏、越南的企鞭桂皮、四川的特曲酒存放12小時以上。

  雪茄煙分外皮煙葉和內皮煙葉。外皮煙葉要選擇色澤好,沒斑點,煙葉厚實肥大的。卷製前要將其鋪平,削平煙梗,接一定規格切出煙片;內皮煙葉則要用手將煙葉揉碎,過篩形成均勻的片狀,然後加入甘草流浸膏、四川特曲酒裝入桶內儲存。

  卷製工藝也非尋常。把外皮煙葉上下劈成對稱的兩張,用刷子刷濕鋪平,分別放在兩塊木板上。用切好的煙片將煙絲包住,憑嫻熟的技巧用手卷搓成棒狀,放在展平的煙葉上,由兩人分別向左右兩個方向同時卷煙。卷製好的煙用中藥自笈做粘合劑粘住,用剪刀將兩頭剪齊,整個卷製工序才完成。2號雪茄煙兩頭一般粗,圓周40毫米,長度95毫米;13號雪茄煙的長度雖然也是95毫米,但一頭大,另一端小。

  卷好的煙並不能馬上包裝,還要放入晾煙房陰幹,在煙支水分達到11℃時,才能包裝。比起現在的卷煙包裝,那時的“132”產品的包裝,讓人看了實在普通得有點寒酸。裏麵是一層防潮紙,外麵一層就是普通的白紙。規格是10支一包,10包一條。小包上蓋有卷製的編號,條包上蓋有煙號、日期。

  複雜的工蕊今人都有為之層步。在那個年代,人們拚的就是覺悟和精神。開工僅一周,第一批540支2號特製雪茄煙試製成功,質量完全符合要求。

  劉宗貴老人的敘述稍稍停頓片刻,手上的那支雪茄的白色煙灰已經燃有一寸多長,卻始終沒有掉下來。煙霧繚繞中,老人仿佛還在回味著那一天成功的滋味。

  半軍事化管理

  如果說“132小組”是一種半軍事化的管理一點也不為過。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企業管理好像是個多餘且陌生的詞匯。但“132小組”的嚴格管理令今天的企業都為之歎服。一切都是自覺的行動,一切都是以服從出發,一切都是照章辦事。

  用料嚴格按等級管理,細致到每一捆煙能選皮多少;煙支的檢驗細致到每一支的鬆緊是否適度,水分是否合乎標準值;包裝則細致到每五條都要清楚標注卷製人的編號和生產日期;產品驗收後的實物管理更是謹慎,實行一櫃雙鎖,專人管理;一年365天堅持領導值班製度,由危德純、柏保英同誌24小時輪流義務值班。

  衛生製度也是非常嚴格的。“132”的師傅們除了要定期進行體檢外,進操作間要戴工作帽、洗手,工具專人專用,使用後必須及時清洗,擺放整齊。一切嚴格按照生產儀器和衛生要求進行。

  為了不暴露“132小組”的工作性質,師傅間都相互以姓氏稱謂:給家人寫信、打電話都閉口不談“132”情況,做到守口如瓶;上班大家同時進門,下班同時走出車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小組成員中大多正值青春年華,為“132”他們失去了太多的同齡人所擁有的那一份歡樂與自由,但他們的經曆卻非常人所有。正可謂,生活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

  老師傅聊到此,一直緘默不語的吳建華插話道: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我們與周圍的同學、好友都斷絕了聯係,所以,交友的機會就更少了。當時規定25歲以上才允許考慮個人問題,但必須經領導嚴格審查或由領導幫助解決。大家當時的自覺行為,雖然現在看來很可笑,但當時我們確實是自認為是很神聖的事情。因此,我們對各項規定都無條件絕對服從。記得當時我們大家謹慎得連合影都沒有照過一張。後來,我和組裏的幾位青年人還是偷偷到天安門照了一張;當大家都上補習班,準備各種招生考試的時候,我們連這種想法都不能有,這點是我此生最遺憾的事情。硬件的缺乏,也使我們在後來的工作中失去了許多與別人競爭的機會。

  確實,當時為了保證後繼有人,除了北京卷煙廠挑選了一名女青年金桂敏外,另外3名同誌是經市委同意後,在西城、宣武知青辦的檔案中,百裏挑一經嚴格政審、體檢後,才將吳建華、孫紹文、方秀芬三名同誌調入“132小組”。在後來的工作中很快也體現出了她們的優秀。由於刻苦鑽研,僅僅4個月時間,她們已能每人每月卷製4~5條煙。吳建華、金桂敏成為卷製2號卷煙的接班人;孫紹文、方秀芬成為卷製13號煙的接班人。

  完成使命

  1976年,在主席臨終前的幾個月,就遵醫囑停止了吸煙。當時,中辦和市委領導考慮到還有李先念、吳德、王震、餘秋裏、姚依林等領導同誌仍在吸特製雪茄,所以決定“132小組”仍然保留。但供應煙的價格由原來的每條6元調到9元。直到1978年,手工卷煙才停止生產。當時,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的調整、整頓的轉折期。市委各直屬機構也在不斷調整中,對“132小組”的存亡問題一直無人過問。從1979年~1981年,小組為北京卷煙廠生產小方支雪茄煙;1981年~1984年小組又就地開辦了招待所,基本可以自己自足。此間,危德純同誌先後兩次致信中辦和北京市委,要求妥善解決“132小組”的有關事宜。終於,1984年,經北京市委請示中共中央辦公廳,於1984年12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發出“關於撤消‘132小組’後一些善後問題的安排意見的通知”。

  根據通知精神,“132小組”撤消後,廠房的前院移交北京市委;後院移交北京卷煙廠,後成為北京煙草貿易中心第一展銷部。現今為北京市西城區煙草專賣局的辦公地及所屬有限公司卷煙專賣店。

  看著擺在桌上的“132”特製煙的仿製品,我感到它們似乎有了生命般行走起來,而賦予它們鮮活生命的正是這些藝術工匠們。七年間,他們不辱使命命,特殊的工作使得他們不能張揚,隻能在心中感到容光。因此,沒有人去注意過他們的存在,甚至從未知曉過他們姓甚名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