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遍布神州的毛主席塑像今天依然安在 (組圖)

(2008-02-04 13:18:01) 下一個


毛主席塑像曾經風行一時,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印記,如今卻難覓蹤跡。攝影家侯藝兵近年來以京哈線、京廣線為縱軸,以隴海線、湘渝線為橫軸,在全國範圍內遍尋領袖雕像,采訪當事人,為我們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

第一尊毛主席像是怎樣誕生的?

記者(以下簡稱“記”):“文革”初期,您參加設計了全國第一座毛主席雕像,後來雕塑領袖像席卷全國,“造像運動?登峰造極,給幾代人留下抹不掉的記憶。當時是誰、怎樣想到立毛主席像的,當時是怎樣一種情形?

郭德?(以下簡稱“郭”):“文革”最早的雕像是在清華大學立起來的,幾乎同時韶山立起毛主席青年塑像。第一座領袖像為什麽出現在清華,想想也是必然,因為紅衛兵就誕生在清華附中。當時清華造反的學生帶頭破四舊凶得很,要砸掉有幾十年曆史的清華二校門。拆的時候,造反派故意把蔣南翔等校領導押到現場,強迫他們親自動手。二校門拆毀後那裏成了一塊空地,我們建築係有一位叫程國英的老師提出立一座毛主席像的建議,被學校革委會采納並很快成立了籌備組。我是1953年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畢業分配到清華大學建築係美術教研組,我們教研組幾位搞雕塑的同誌都參加了籌備組。立毛主席像先要有設計稿,自己設計來不及,於是,我們到處找稿子,找到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工廠。“文革”前,這個工廠設計過毛主席石膏像,抬著參加國慶遊行檢閱,我們在那裏找到一個合適的稿子,設計人記不清姓名了,是一幅毛主席穿軍大衣揮手像。

記:為什麽一開始選擇全身像,而不是半身像呢?

郭:當時清華二校門那塊空地比較大,適宜立站像,而半身像顯得矮,造反派也不答應。主席像連基座總高8米,不是後來普遍采用的12.26米。製作時先把稿子放大,原設計者也參加了,不久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一位叫張鬆鶴的老雕塑家也加入了,在原單位造反派批鬥他,他跑到清華塑毛主席像,造反派就不敢再鬥他了。當年懂雕塑的專業人員有4人,教研組主任宋泊和我、美協張鬆鶴,還有原設計者。張鬆鶴是共產黨員,主席頭像的任務交給他;我和宋泊負責身體和衣服。宋泊當過“右派”,運動初期被造反派打得遍體鱗傷,雕像時戰戰兢兢,這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參加雕主席像心情又激動又提心吊膽,決不敢出半點差錯,弄不好有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險。我們白天黑夜地幹,像立起來後,又設計一個方形基座,把領袖像立在上麵。為了牢固,請清華土木工程係計算,本來需要幾根鋼筋就行,我們加進十幾根,密密麻麻,然後填滿石塊,用振動棒攪拌水泥塑得非常結實。

記:這座領袖像是空心還是實心?

郭:一般的雕像應該是空心,實際上,我們不僅把像做成實心,而且是幾乎整體澆築出來。水泥澆築完以後,表麵有一層泥漿皮需要用斧子輕輕地剁去,雕塑術語稱這道工序叫“剁斧?。這個時候全體人員都參加了最後一道工序,包括建議立像的程國英老師。大家都有一種成就感和榮譽感。雕這座領袖像用了兩個多月,大約在1967年5月正式落成,全體設計施工人員在主席像前集體合影,我至今仍保留著這張照片。

記:毛主席帶軍帽,穿大衣揮手像成了全國模仿的藍本。

郭:清華領袖像立起來後一下子傳遍北京,傳遍全國,各地觀摩取經、聯絡的絡繹不絕。我們雕像組把製作過程從放大到澆築整個技術過程製成一套資料,各地都到清華大學來索取。我們這座像在北京和外地有8個翻版,北京大學、二炮司令部、國防大學都用我們的模子。有的外省市幹脆開汽車來到學校,請我們翻模好再用汽車拉回去製成成品。

記:當年樹領袖像形成一股風,後來拆像也是一股風,清華的雕像什麽時候拆的?

郭:清華像拆得比較晚,大概在80年代後期吧,許多地方都拆了,清華還沒有拆,畢竟是全國第一座,怕引起議論。有人提出要拆像,但誰也不敢拆,後來學校請中央美術院設計一個主席浮雕像,鑲嵌在清華主樓大廳牆上,為此還搞了隆重的揭幕儀式。典禮開過以後,二校門位置的主席像就拆了,把毛主席由露天請到室內,用浮雕代替雕像。拆了主席像後才重修了二校門。

記:您能談談韶山主席像嗎?

郭:清華雕像剛樹起不久,我就參加塑韶山主席像。當年廣州鐵路局正在修建韶山火車站,想在車站對麵的山上立一座主席雕像,讓參觀的遊客下車一抬頭就能望見“毛主席”。參加設計的有中央美院雕塑係盛揚、曹春生、劉小萍,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張德宏,清華高魯冀和我,大家都設計了小稿,最後選中張德宏的設計稿,綜合大家的意見,確定主席青年時代穿長衫的形象。青年毛澤東像帶基座總高12.26米,比清華像高出4米,像立起來以後,從遠處看還是小了。如果把像本身做到12.26米就更有氣勢了。我還清楚地記著,搭棚子雕像時,常常有當地農民圍觀求我們說:“主席不能站在露天,你們要修個高大的房子,不然我們在田裏幹活看到老人家曬太陽淋雨心裏難受。”我們反複同老鄉解釋:毛主席不是廟裏菩薩,全國那麽多人到韶山參觀主席故居,一下火車就可以看見主席像多受教育啊,如果蓋個房子門關上誰也看不見。我們也不知道這種解釋有沒有效果,反正每天都有農民找來,態度非常誠懇。當然我們不受他們影響,其實受影響的是當地武鬥。主席像雕到後期,長沙已經開始武鬥,兩派打得非常激烈,為了表現自己最忠於毛主席,兩派組織都到韶山要求我們到長沙塑毛主席像,我們考慮不能做,這樣得罪了造反派。這時候雕像基本完工,大家都想趕快回到北京。我是坐卡車離開韶山到了湘潭,造反派截住車,不讓走,我隻好步行到長沙坐火車。造反派已經到韶山搶車,比我晚走的高魯冀等同誌鑽在死人屍體下麵被拉屍體的汽車運出來,我們大家幾乎是逃難。坐在火車上我一路看見各地都開始立主席像,甚至村頭都立一座,一眨眼毛主席塑像遍及全國,人們用立像的形式向毛主席表忠心,心裏真有一番說不盡的感受。 (郭德 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後分配到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北京市水彩畫學會副會長。)


12643043_2005090914164454375000.jpg


1967年5月北京清華大學樹起第一座毛主席雕像,此後樹像風刮遍全國。這是參加塑像的全體工作人員在毛主席像前合影。“文革”結束後這座像被拆除。
12643043_2005090914164456417400.jpg
北京公主墳海軍司令部毛主席揮手像(1968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58019400.jpg
沈陽中山廣場毛主席揮手像(1970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59517200.jpg
濟南水屯村北園中學毛主席揮手像(1970年8月9日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61229300.jpg
長沙嶽麓山下毛主席背手像(1976年9月9日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65771200.jpg
北京科技大學毛主席背手像(1967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67075800.jpg
吉林長春電影製片廠毛主席揮手像(1968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68499300.jpg
上海嘉定毛主席揮手像(1968年10月1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70177900.jpg
成都四川省展覽館廣場毛主席揮手像(1968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71969000.jpg
雲南麗江紅太陽廣場毛主席戎裝揮手像(1968年立)



12643043_2005090914164473580100.jpg
石家莊人民廣場毛主席揮手像(1968年立)



毛主席塑像的藝術價值

記者(以下簡稱“記”):毛主席塑像隨著時間推移政治色彩越來越淡化,藝術價值是否越來越凸現出來,拋開政治因素,毛主席雕像的藝術價值有多高?您是全國城市建設雕塑委員會秘書長,能否說說您的觀點?

曹春生(以下簡稱“曹”):毛主席雕像當然有藝術欣賞價值,但不是每一座都有,要區別對待。比如在運動中兩派對立的組織爭相立像,在一條中軸線上很近的距離立兩座雕像的場景就很荒唐。另外,有雕塑藝術家參與的雕像就比較好,而群眾憑著一腔熱情一哄而上的雕像質量就比較差。某些因政治需要趕進度匆匆立起來的就更粗製濫造。清華大學樹立起全國第一座毛主席雕像就缺乏美感,比例也不太對,沒有塑出風采。但是這座雕像政治意義遠遠大於藝術價值,在全國起了示範作用,《北京日報》一報道,各地都來取經學習翻版了不少。後來塑的多了,有的地方認識到雕像的永久性,精細雕刻就雕得比較好。雕塑領袖像材料有不鏽鋼,玻璃鋼,石刻,但最多的是水泥,沒有鑄銅,主要是條件不具備。從全國來看,沈陽中山廣場的毛主席雕像比較成功,四周有表現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階段的兩組群雕,由魯迅美術學院雕塑係設計,當年遼寧省革命委員會很重視,調動部隊請戰士做模特,在現場翻模子,我到現場看了很激動也很震撼。這個雕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雕像尺度大,有20幾米高,一個是時間跨度大,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學大寨、學大慶、革命委員會成立,人物眾多,敘事宏大。整個雕像比較成功,材料是玻璃鋼,1970年落成,是唯一被選入中國城市雕塑五十年大型畫冊的“文革”時期的領袖像。後來,1976年毛主席紀念堂廣場前後的工農兵群雕曾借鑒了沈陽的群雕。

四川成都人民廣場毛主席雕像由四川美院設計,像有10米高,做得也比較好,有藝術家參與,除了政治熱情還能尊重藝術規律,在千篇一律的領袖像中努力做得有些變化。那個時代全國大部分是毛主席穿軍大衣的像,清華大學開的頭,從藝術上講不太成功,但示範意義很大。

記:全國到底塑了多少毛主席像,後來拆了多少主席像,有沒有具體數字,城市建設雕塑指導委員會統計過沒有?

曹:沒有統計過,具體多少不知道。塑起來一陣風,拆的時候也是一陣風。我們城雕委曾經建議拆一些效果較差的,保留一些比較好的。但是各地執行不統一,比如長春市勝利公園的主席像造型不好,人物比例不對,但仍在那裏立著。

記:“文革”時期的城雕能不能講就是領袖像?

曹:“文化大革命”特定環境隻能產生特定作品。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是時代口號。所以,毛主席揮手像最多,全國第一個毛主席像就是穿軍衣戴軍帽的揮手像,其實毛主席的額頭豐滿,發式很有特點,帶上軍帽額頭發式就體現不出來,後來基本上就是帶帽、不帶帽的兩種模式。“文革”以後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各地又塑了一些毛主席像,比如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韶山立了銅像。後來立的領袖像都比較注重造型,講究材質,尊重藝術規律,主席雕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曹春生 1964年畢業於前蘇聯列賓美術學院。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主任。現任雕塑係教授、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雕塑學會秘書長。 )

我塑了一輩子領袖像

記者(以下簡稱“記”):“文革”時期,全國各地到處樹立起毛主席雕像,您在北京建築藝術工廠工作,當年參與設計建造不少毛主席雕像,能不能說說雕毛主席像的情況。

白瀾生(以下簡稱“白”):1967年清華大學樹立起第一座毛主席雕像後各地掀起塑像高潮,運動中立不立毛主席像是忠不忠於毛主席的表現,是對毛主席的態度問題,是政治立場問題,結果到處立像,你立我也立,誰也控製不住,在北京林業部大院裏同時就立起了兩座毛主席像,兩座像相距不遠,相互對峙,把主席像庸俗化了。我們搞雕塑設計的都覺得不合適,建議他們立一座。有的地方要求“五一?、“七一?、“十一?重大節日前一定要把像立起來,時間短,工期緊難免粗製濫造。開始,主席像的高度還沒有統一標準,有人發明像高7.1米,基座5.16米加起來12.26米(12月26日為毛主席生日)。到後來不分場地大小、周圍環境如何一律按這個高度,形而上學猖狂。開始人們懷著對毛主席的敬佩愛戴的感情,後來變成了趕時髦,一窩蜂,上升到對主席忠不忠的政治高度,結果搞成一場造神運動。我個人估計全國在1967年到1969年間樹立起近千座主席雕像,僅北京一地就有幾十座,遍布中直機關,高等院校,部隊大院,現在大部分都拆掉了。當年北京八大院校爭相矗立,現在僅剩下地院(地質大學)鋼院(科技大學)兩座,麵對麵站立,都是背手姿態,樹的位置也不理想。我參加雕塑的第一個毛主席像1967年立在中央直屬機關院內,最後一個是1969年立在齊齊哈爾的不鏽鋼主席像。

記:“文革”中間,各地樹的領袖像多用水泥,石頭和金屬像很少,聽說您參加設計的海軍大院的主席像是漢白玉雕刻而成的?

白:海軍大院的主席像是1968年底開始做,當時海軍司令蘇振華,政委李作鵬非常重視,由周希漢副司令親自組織,從設計到完工搞了近一年,像高7.1米,基座3米。毛主席揮手姿態我們設計了初稿,海軍領導要求很嚴,集體審看小樣,通過後做了兩米左右的定稿像,然後放大翻石膏模子再用漢白玉分段雕刻。為了石刻段塊合理,毛主席上半身和手臂是連在一起,用一整塊石頭雕成,全身一共用三塊整石組合而成。雕這個像時我還有幸見到毛主席。1969年毛主席、周總理、林彪在海軍司令部接見“三軍學‘毛選’積極分子”,我也參加了接見。這座像一直保留到現在,是一座藝術效果較好的雕像。

記:您參與多少座主席像的製作,最大的雕像是哪一座,什麽時候完成的?

白:我一共參與設計製作十幾座毛主席像,北京有中直機關、礦業、農機學院等,外地有天津、齊齊哈爾。1969年我們赴齊齊哈爾雕像時社會上已經傳聞主席指示,“你們天天讓我在外麵站崗放哨?,周總理也有批示,不能讓毛主席像交通崗一樣總站在外麵,但都是傳聞,沒有聽到正式傳達。不過70年代以後雕像熱慢慢冷下來,恐怕跟中央三令五申有關吧。齊齊哈爾有兩個大型工廠,專門生產軍用物資,有不鏽鋼材料,他們請我去工作了半年,鑄造了一座金屬不鏽鋼主席像,像高11米,算是巨型雕像。除了這座像外,北京原國防科委大樓前也有一座不鏽鋼主席像,高4米左右,鑄的得時間更早些。國外人物用銅鑄,很少用不鏽鋼。銅易氧化生鏽,毛主席怎麽能生鏽呢?要永不生鏽,那個年代就是這樣形而上學。不鏽鋼的特點是表麵越光滑越熠熠發亮,不光就容易髒,落上粉塵像生鏽一樣。雕像立起來拋光是一個技術難點,國防科委的像拋光打磨得比較好,為今後的不鏽鋼雕像積累了經驗。有了經驗,我們齊齊哈爾像就做得更大更光亮。遼寧沈陽的主席像做得比較好,周圍還有工農兵群雕,是一座玻璃鋼像,沈陽像比齊齊哈爾還要立得晚一些。70年代以後,各地雕像就基本停下來了。

記:“文革”時期主席雕像的姿態為什麽比較單調,基本上是揮手、背手兩種模式,細分還有帶軍帽和不帶帽,穿軍大衣和穿風衣幾種。近幾年所雕的主席像反倒姿態各異。

白:全國雕像高潮中,中央並沒有具體布置,包括尺寸、材料、姿態都沒有統一規定。國內從事雕塑的創作人員能親眼見到毛主席太困難,隻能根據記錄影片鏡頭和報紙上的照片參考創作,那個年代雕主席像是一個嚴肅的政治任務,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為了避免犯錯誤,幹脆翻製別人已經雕好的像,一個模子大家用,所以才處處雷同。

記:當年雕毛主席像的經曆給你們這一代藝術家留下什麽樣的印象?

白:我是1963年從中央美院雕塑係畢業分到北雕廠,主要做室內人像,做室外像的機會少,通過雕毛主席像,實事求是講,培養鍛煉了我室外大型雕像的經驗,從人物比例,光線處理,工程結構設計上都學到很多東西,對我30年以後在深圳雕塑小平同誌全身像打下基礎,我們這一代雕塑家都是從做主席雕像開始積累經驗成長起來的。

記:幾十年您一直在雕塑偉人像,這裏麵是不是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紅色情結?

白:你說得對,我從60年代開始雕主席像,一直到今天,我始終認為毛主席這個人物很值得用雕塑表現,毛主席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別人無法代替,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幾代人。其實幾十年來我一直沒有停過雕主席像,1976年主席逝世,毛主席紀念堂要有一個主席像,我和國內幾位著名雕塑家一起完成漢白玉毛主席坐像,立在紀念堂南門大廳內,這幾年我一直考慮再雕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主席像。現在還未完工,主席像我一輩子也做不完!

記:“文革”主席雕像是那個時代的見證,曾經全國林立,如今幾盡絕跡。十幾年來我一直在拍攝主席像,反而越拍越少。對於這一段曆史,隨著時間推移,主席雕像政治光環越來越淡化,藝術價值反而越來越突出,保留下來的像被有些地方列為文物。

白:據我所知,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不少主席雕像的設計稿。80年代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各地主席雕像做了一點調查,選一些比較好的建議當地保留。有的保留下來,有的還是拆了。我們不重視,外國人卻關注。曾經有一個法國留學生到北京找到我的工作室。說他想收藏主席像,我把手上一個現成的小稿子大約有60公分高的雕像以很低的價格讓給他,現在想起來很後悔,不應該給。這是個很好的設計稿,但是外國人有心,他說法國青年人要了解中國,了解文化大革命首先要研究毛澤東。今天看來,中國藝術發展、中國文化發展,“文革”這一段曆史是不能跨越過去的,可惜現在做這種研究工作的人太少。如今,人們已經比較習慣地看待各種各樣的領袖雕像。其實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存在崇拜現象,從古希臘羅馬一直到今天,崇拜英雄,崇拜偉人是所有民族的共性。我們這一代對毛主席的感情是下一代人無法理解的,這種感情不是一代人就結束了,雕像是一種懷念,懷念也是一種思考。 (白瀾生 196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後分配到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工廠。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全國城市雕塑建築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hanmao1 回複 悄悄話 從你選用的文章看,你似乎也很有紅色情結。你的真實年齡該是五十五歲左右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