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漢武帝劉徹 (圖)

(2008-02-18 09:14:17) 下一個


一個有爭議的皇帝

  
  有觀眾認為漢武帝是個沒有爭議的人物,黃樸民教授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說:“漢代對他的評價就分歧很大。”《鹽鐵論》中對他就有尖銳的批評,以夏候勝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認為:武帝好大喜功,“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文景之治積累的國庫讓戰爭搞得空虛,盜賊蜂起,他沒有恩澤給百姓,隻會損耗國家財富建立廟宇。這些反對意見我們很少知道,是因為現代的教科書集中在他的正麵作用,比如打擊地方勢力,建立中央集權,統一中國,他是功大於過的。
  
  武帝個性上的缺點造成了他的過失明顯,他是個過猶不及的人,能把好事變為壞事。比方說反擊匈奴和加強專政都是正確的政策,但打匈奴發展為窮兵黷武,他讓李廣利去大宛國求汗血馬就能大打一仗,損失慘重。為了鞏固政權他剝奪丞相的權利、任用酷吏,武帝時期幾個掛名丞相,無論是貪婪的國戚田玢,還是剛正的竇嬰,都沒有好下場。戾太子和皇後衛子夫也是死於酷吏江充的巫蠱之禍,史學家普遍認為他倆是冤枉的。
  
  但是武帝之所以被認為是個雄主,因為他有自省心態。他有“亡秦之績,卻避免了亡秦之禍”。像他自己就承認,雖然不打匈奴,漢政權不可能強大,可如果繼任者還延續他的政策,下場會和秦朝一樣。武帝一生迷戀求長生不老術,多次受巫師欺騙,晚年時他遠赴山東求仙不得,終於醒悟,回程中看到農民耕作,自己也下田勞動,並且頒發了《罪己詔》,這對惟我獨尊的君主是很不容易的。

12683511_2005092313542631725900.jpg


  
  由於司馬遷和漢武帝的恩怨糾葛,有人質疑《史記》中的劉徹是否客觀。黃樸民認為,《史記》是最好的史書,司馬遷總體是肯定武帝的,首先把他定位為有血性、有作為的君主,雖然班固的史料大多來自於《史記》,但他當時所依據的材料肯定比現在要多得多,他對劉徹的批評也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劉徹的兩麵性
  
  劉徹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出了他的兩麵性,黃樸民認為,這是由於帝王的思維方式不能用普通人的想法去考量。像與竇太後關於尊黃老還是尊儒術的分歧,完全是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其實他本人是很相信道家學說的,不然不會給方士如此的待遇。最著名的就是欒大,他貌美口才好,很會利用小發明搞些障眼術,又自雲見過仙人,武帝封他五利將軍,這種封號是衛青等人苦戰多年才得到的,還把女兒嫁給他。不過,當武帝一旦受騙後,立刻處死欒大和舉薦他的官員,完全不顧女兒因此而發瘋。
  
  在對待儲君的問題上,他處死鉤弋夫人被認為是殘忍冷血,但帝王的心不能以常人揣測。武帝年少時對竇太後幹政深有體會,後來他的母親王美人勢力強大,一度想控製他的活動,再加上呂後的前車之鑒,“子少母壯而殺母”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事實上,武帝的繼位就是宮廷鬥爭的結果。本來太子是景帝寵妃栗姬所生,隻是因為栗姬不會做人,拒絕了長公主的求親。長公主並不僅僅因為劉徹一句“金屋藏嬌”的戲言而選中他,其中也有心計深的王美人的籠絡,再加上長公主的挑撥,景帝才開始動搖。後來偽善的王美人又使計,令景帝廢了太子。可以說,劉徹從幼年時就認識到宮廷鬥爭的陰暗麵。
  
  江奇濤說,《漢武大帝》實際是一部戰爭片,武帝的一生就是一部戰爭史。電視劇的開頭寫七國之亂是因為無為之治使諸侯坐大,是武帝征伐的起因;文景之治是他打仗的本錢;獨尊儒術本來很不利於電視表現,因為過於深奧,但董仲舒提出的“攘夷、尊王”是武帝戰爭的理論基礎。男性觀眾最愛看的宮廷鬥爭一向是導演胡玫的擅長,江奇濤說,如果戰爭拍不好,宮廷鬥爭就不能成立,因此在戰爭戲上他們花了400萬。至於女性觀眾最注意的情感戲,反而被淡化了。
  
  武帝是個雙性戀,在《史記.佞幸列傳》中有跡可尋。他對韓嫣寵愛有加,兩人時常同榻;樂師李延年淨身入宮,也深得武帝喜愛,他的妹妹李夫人更是武帝最喜歡的妃子。就連衛青、霍去病也是武帝的寵臣,他們之間有說不清的感情,隻是這些在電視劇中很少表現。因為相比於男寵,武帝對女的喜愛更多一些,他對妃子的出身毫不在意,反而更喜歡低賤出身的女子。高貴的阿嬌會失寵,身為歌伎的衛子夫卻成為皇後,包括李夫人也是娼女出身。究其原因,是因為劉徹並不會用情至深而影響對朝政的判斷,在發生衝突時他一定會舍情人保基業,這也是成為英主的條件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