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30年代上海灘富翁:從白手起家到腰纏萬貫

(2007-12-29 14:24:12) 下一個

作者:李曉瑾
 
二十世紀初,許多人來到上海“掘金”,上海為此被譽為冒險家的樂園。他們從各個地方來到上海,白手起家,一些人很快成為知名富商,至今說起上海的商界故事,他們都是不可忽略的主角。如今細數他們的發家史,無非是讓那些可圈可點的經商理念呈現出來,對大家的投資理財有所啟迪。

周祥生 從一輛舊車做到出租汽車大王

周祥生,乳名阿祥,浙江定海人。13歲那年,他隨父輩來上海謀生,在飯店門口代客叫車。

有一天,周祥生在飯店門口當班時,恰有兩名車夫拾到一筆外幣,彼此爭執不下時,由周祥生作主,3人平分,於是周祥生拿著這些外幣去銀行兌換了一筆銀元,這便成了他的創業之本。

有了啟動資金,周祥生自己開始經營出租車業務。他先貸款買了一輛舊車,做拋崗生意(所謂拋崗生意,就是違規地在馬路邊停車攬客)。不久,他的一個堂弟也加入進來,購了一輛舊車與他一起經營"祥生車行"。用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他們的生意興旺,貸款很快還清了。

初戰告捷,進一步激發了周祥生的創業雄心。他不斷以滾雪球的方式,分期貸款購進汽車,不斷擴大車行的規模。到1929年,祥生車行已經擁有20輛車,兩處分行,在華商汽車出租行業中脫潁而出,1930年5月,上海華商出租汽車同業公會成立,35歲的周祥生當選為會長。

祥生公司聲譽鵲起,周祥生也成為華商出租汽車行業中的頭麵人物,但是,周祥生並不滿足。正在這時,他根據一個朋友的指點,看準美匯將上揚,於是籌集資金,先付定金二成,向正在上海推銷汽車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定購雪佛蘭汽車400輛。果然,等這批嶄新的雪佛蘭車到達上海,車價已經上升一倍,獲利豐厚。周祥生除自留200多輛外,將其餘車輛全部脫手,就此一筆生意,祥生汽車公司的全部車輛,幾乎等於白賺。1932年元旦,在辟哩啪拉的鞭炮聲中,周祥生正式組建了祥生出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一夜間,清一色的墨綠的雪佛蘭新車,如一股清風吹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周祥生不僅有敏銳的眼光,精明能幹,始終能把握先機,而且十分強調服務至上,視乘客為衣食父母,得到廣大乘客的信任,這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冼冠生與冠生園

冼冠生到上海來的時候,十六鋪那裏碰巧有家戲館新舞台,他就在在舞台門口擺攤頭,賣陳皮梅和香港牛肉。

這兩樣東西上海那時還沒有呢。起先在戲院外頭叫賣的冼冠生手挎竹籃,加入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後來索性在戲院的門口撐起一把大陽傘,因為對人始終是一副胖乎乎的笑臉,生意自然也越來越好。

後來,冼冠生問朋友借錢,與人合開了冠生園,並被選為董事長,在冼冠生內心醞釀良久的老板夢終於得以實現。

三年間,冠生園業務迅速壯大。牛肉幹和蜜餞已經不再是冠生園的主打產品,取而代之的果子露和果醬等罐頭產品,因為不摻加糖精而銷路頗佳。此時的冠生園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募集股份。因為原先除了冼冠生以外的5 位股東都來自演藝界,這次的招股後,為數眾多的社會名流都成了冠生園的新股東,資產達到10萬元。而同時冠生園還第一次注冊了生字牌的商標。

其後的幾年裏,冠生園不斷開出分店,並最後將總店開在了南京路山西路口。冼冠生在店麵選址上異常講究,早年門市部大凡開在老城廂居民聚集地,進入租界後,也專挑市口上佳處,開門立店。

冼冠生意識到,他的公司發展越快,越需要兢兢業業。在公司裏經常叨念的是“本心、本領、本錢”的三本經,其中本心也就是一顆對顧客的良心。冼冠生對於生產質量的要求一貫嚴格,常說“做生意的人如果沒有良心,這店早晚關門!”

正是冼冠生這樣對企業的嚴格管理,使得冠生園執行業之牛耳,在很短的時間裏在綜合實力上超過了梅林、泰康兩家當時上海知名的食品公司,而它們的成立時間都遠遠早於冠生園。

  
項氏父子賣藥賣出名

1900年,20歲的項鬆茂到上海中央藥房做司賬,他辦事有責任心,經手業務一絲不苟,為此受到老板器重。

1904年,他被派往漢口分店任經理,有了獨擋一麵、施展才華的機會。不過心中仍感抱憾,因藥房裏賣的畢竟是歐美或日本的新藥,他盼望有一天能賣中國人製造的新藥。說來也巧,以成藥“艾羅補腦汁”打響的黃楚九這時也到漢口,他和項鬆茂一交談,連翹大姆指問他:“能不能到他的上海五洲大藥房去管事?”項鬆茂慎重考慮許久後反問他:“你能不能把經營權全委托我?”黃楚九一口答應。

這樣,項鬆茂來到上海進了五洲,他立下“勤儉”二字為店訓,先從資金安排上下手,把占用的無效益資金轉充營業資金,出盡一些長期滯銷的存貨,流動資金不再借貸便增加到15000兩規銀。再把上海當年四馬路即福州路靠廣西路口的老店址盤掉,搬到同一條路上南北通衢的河南路口新店址。1912年,滿清皇帝下台的這年6月,上海等大都市一派振興實業的呼聲,五洲新店開張了。

店裏原有一合藥間,僅能配置一些中成藥。他補充資金、增聘留學歸來的技術人員,新添生產設備,推出了“人造自來血”這一新藥作為品牌產品。“人造自來血”色質鮮紅,含有治療貧血的配方,出品後得到中國政府和租界當局藥品批文,一時大受歡迎。當年中國人被人譏為“東亞病夫”實際大量是貧血病人,這個藥對它有特效,正可稱“對症賣藥”。

隨後,他又在廣告宣傳、產品質量、包裝裝潢上不斷下功夫,兩三年中,該產品竟飄洋過海,名聲大噪。滾滾財源是不言而喻的了。

  
陳光甫 小小銀行培養出的銀行家

1915年,人稱"小小銀行"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在上海成立,由陳光甫任總經理。初期,銀行額定資本僅10萬元,人員僅7人,規模極小。

到了1935年,這家發展速度驚人的銀行,已經成為舊中國最大最著名的民營銀行。如今,這家外觀樸素而壯觀的銀行大樓,還被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使用著,繼續發揮著銀行的功能。

陳光甫懂政治,更善於管理,經營理念高人一籌,是當時最成功的銀行家。他最早提出" 顧客至上,服務社會"的理念,強調"人爭近利,我囑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冗"的經營方針,不僅有思路,更有具體的做法。當時銀行、錢莊爭相拉攏軍閥、官僚和大班,但不屑於普通市民的小額存款。針對這種情況,在上海銀行開張不久,陳光甫即推出"一元起存"的業務,而且不收分文服務費,有人惡作劇拿來100 元,要求開100個賬戶,職員仍舊一絲不苟予以辦理,被同業引為笑談。但消息傳出後,上海市民卻好評如潮。

上海的新式銀行,遵從的是外國銀行的製度和做法,當然也學外國銀行的排場。但陳光甫卻有自己的做法。為了讓普通上海市民走進銀行,陳光甫特地要求上海銀行各分支機構的建築盡量樸素,門麵做得小一些,無須張揚,但要親切實用,這與當時中國、交通、金城等銀行的豪華風格,相去甚遠。但樸素不等於簡陋,在為顧客提供周到的服務方麵,陳光甫舍得化大錢,他專門請來美國銀行建築設計師,對營業廳內部進行布置,小到一桌一椅之擺放,毫不馬虎,目的在於方便客戶,提高服務效率。銀行內,存款櫃實行櫃員製,即行員一人負責從驗票到付款的全過程,由此聯絡顧客的感情,節省顧客的時間。

與陳光甫的個性相仿,上海銀行的經營作風也是穩健的,對許多銀行爭相投資房地產、股票的行為,陳光甫並不讚成。在整個20年代,上海銀行投入到房地產和有價證券的資金比例,在銀行業裏始終是最低的,而是大量放款於工商企業和購買公債,不急進,不賺沒有把握的熱錢,但賺了應該賺的錢。

穩健,再穩健;創新,再創新;是陳光甫和上海銀行成功的最大秘訣。

  
吳蘊初 滾雪球滾出味精大王

舊上海,日本“味之素”廣告觸目皆是。有一個人花4角錢買了1瓶,經過分析知道它僅是化學物質穀氨酸納。隨後,這個人在家中亭子間也用簡陋的燒杯、酒精燈試驗起來,經過數十次失敗、摸索,終於獲得了幾十克心血結晶———國產味精。這個人就是吳蘊初!

接著吳蘊初結識了張逸雲,張逸雲也是讀書人出身,和吳蘊初一見如故。他願意出5000元資本,與吳蘊初合開一家小廠。”吳蘊初求之不得。兩人商定廠名為天廚,品名叫味精,商標為佛手。1921年冬天,一家小小的味精廠在上海唐家灣草草上馬。

第三年五月,吳蘊初的味精發明權得到了北京農商部的褒狀。張逸雲就增加資本到5萬元,正式創辦了天廚味精股份無限公司。公司租台州公所房屋做粗製工場,借菜市路弄堂房屋做精製工場。吳蘊初任廠務經理和技師,與總經理張逸雲享受同等待遇。另外,每出一磅味精,他可提發明費一角。天廚當年產量僅3000公斤。

味精還獲得江蘇及各地優秀工業品獎。同時,他在國內首開輕化產品向美、英、法等國注冊專利權。1926年,美國費城發起紀念美國獨立150周年國際博覽會,吳蘊初精心構思,從產品質量到外型包裝都力求純淨新穎,味精一舉獲得國際大獎。喜訊傳來,上海商界紛紛致賀,天廚頓時身價百倍。

吳蘊初不久後又租地20餘畝,建立味精原料和副產品澱粉、糊精、葡萄糖分廠。他開辦這些工廠,既比外進原料降低了成本;又變廢為寶開發副產品,增進了效益。這一手,後來成為他的開廠秘訣,稱做“滾雪球”。吳蘊初的廠,也就越滾越多。短短十幾年,他就躍入上海最有實力的大亨之一。

1928年,天廚增資到10萬元,吳蘊初所占股本也增加到1萬元。菜市路弄堂房屋翻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他在上海實業界成為一顆“新星”。

 
朱葆三 小學徒出生的上海總商會巨頭

1848年朱葆三出生於浙江黃岩乍浦一個小軍官人家。1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他隻好到上海一家賣罐頭食品兼小五金的協記商號當學徒。

因為勤快精明好學,老板很賞識他,17歲就提拔他當了賬房兼營業主任。21歲時,店裏經理去世,他可靠,為店裏做成了幾筆洋商生意,老板就又破例提拔他繼任。

1878年,協記老板病死了,家中子女年幼,無人繼承隻得把店關掉歇業,朱葆三萌發了自己開店的念頭。他用曆年積蓄,再拉一點股子湊成5000兩規銀資本,在上海外灘新開河開了一個單開間門麵的慎裕五金號。

慎裕不同於協記,專營建築所用的大五金。十裏洋行,當時正起步興建。朱葆三又是行家裏手,店夥又全是精心挑選的有用之才,請來富有經驗的顧晴川當總賬房。顧晴川為人精明,民國外交名流顧維鈞就是他的兒子。朱、顧聯手,一變以往“守株待兔”式的專靠門售辦法,主動承接大建築包工頭批銷。“店小生意大”,不二三年,搞得紅紅火火,幾千兩銀子的股本,一年中做出了幾十萬兩的買賣,這在上海灘成了新聞。朱葆三由此掘得了“第一桶金”,引起了上海中外客商的注目。

1897年,清政府以官商合股方式開辦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朱葆三以商股大股東身份出任總董。銀行設在上海外灘7號,在摩肩接踵的洋行叢中,居然有了一家中國人開的銀行,朱葆三的名字真是震動了上海。

朱葆三前後投資的新企業,遍布國內幾大商埠。比如上海大有榨油廠、同利機器紡織麻袋公司、大達輪船公司、華興水火保險公司、江蘇贛豐餅油廠、上海中興麵粉廠、寧波和豐紗廠、廣州自來水廠、漢口既濟電廠、浙江興業銀行、四明商業銀行、寧紹輪船公司和華安合群保壽公司等等。他在這些企業的總投資額達到規銀二三百萬兩左右。成為當時國內金融實業界眾所矚目的巨頭之一。

隨著朱葆三在商界地位越來越高,他開始在政界嶄露頭角。當然,他參政還是以商界人士麵目出現。清末,清政府允許成立商會,上海首先出現了商業會議公所和商務總會。第一屆總理是嚴信厚、徐潤為協理。第二屆協理就是朱葆三。這是他躋身商會頭麵人物活動之始。

 
柳氏兄弟 搶占影壇高地

柳中浩、柳中亮兄弟從小在上海長大。上個世紀20年代電影業在上海正紅紅火火地全麵開花,柳氏兄弟正逢其時。當他們繼承了父親的遺產,麵臨自主地選擇投資方向時,受時代潮流的驅動,他們不失時機的在電影界,搶占了一塊高地。

創業之初的1930年,他們首先在南京最繁華的地段新街口,興建了自己的第一家戲院:世界大戲院。當時國民黨定都南京不久,電影院還不多,世界大戲院的開張正適應了市民娛樂的新時尚,所以一經開張,生意十分紅火。那時的電影院多數以放映好萊塢電影為主,而柳氏兄弟決心支持民族電影業,打出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工業的旗幟,寧可多放國產片,這就很受華資電影製片公司的歡迎,在當時的電影界獨樹一幟。

兩年後的1932年,“一·二八”戰事爆發,這時,上海有16家影劇院,在“一·二八”戰火中遭到焚毀,有3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無法正常營業,電影院出現一個青黃不接的斷檔。這個時候,柳氏兄弟意識到開拓新局麵的時機到了,於是猛殺回馬槍,接連在上海興建了兩個電影院:金城大戲院和金都大戲院。這些戲院都處在熱鬧地段的十字路口,為柳家的電影事業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又過了幾年,柳氏兄弟的實力已大大增強,覺得僅僅放映電影已不夠“過癮”了,於是想建立自己的影片公司。1938年8月,柳氏兄弟創辦的第一個製片公司宣告成立了,取名為國華影片公司。其拍片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常令同行們刮目。為了搶時間,與其他電影公司競爭,他們可以同時拍攝幾部影片,一個演員也可以同時搬演好幾個角色,布景也能夠一景多用,還創造出7天完成一部《三笑》電影拍攝的影壇奇跡。國華影業公司遂成為電影界異軍突起的一支勁旅。

 
小人丹 大世界黃楚九

黃楚九是浙江餘姚人,祖輩行醫,16歲那年來上海的時候,包裏就揣著祖上傳下來的一本藥書。

當年,在城隍廟的春風得意樓前,黃楚九擺起了藥攤,按著書裏藥譜,賣起了藥丸。城隍廟是老上海最熱鬧的地方,商販雲集。在這裏黃楚九的藥攤生意越來越好。他愛動腦筋,漸漸就悟出了出奇製勝的經營之道。

隨後,黃楚九向人借錢開了第一家中法大藥房,兼賣中西藥品。32歲那年,他終於推出了第一個本牌藥———艾羅補腦汁。黃楚九的高明就在於他看透病家心理,他強調艾羅補腦汁可以長智慧、祛百病,這讓很多人怦然心動。黃楚九成功的地方在於把中藥西式包裝。過去從中藥鋪買了藥自己煎或者藥房代煎,而艾羅補腦汁替你煎好了,用瓶子裝好,用不著自己拿回來再燒了,這對於推廣銷路方麵是很方便的。艾羅補腦汁賣得出奇的好,黃楚九的中法大藥房門庭若市,銷售額不斷攀升,真的是日進鬥金。

1923年,黃楚九又推出了一款新藥:百齡機。對於百齡機,他沒有遵循常規的“薄利多銷”原則,而利用了顧客的“便宜無好貨”的購物心理,把價格定得偏高。凶猛的廣告宣傳更是令人咋舌。

仿佛一切都在黃楚九的預料之中,廣告宣傳給他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特製的百齡機廣告贈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巨幅的廣告燈在上海徹夜閃爍。在當年的工商界,黃楚九可謂是廣告宣傳的大玩家和大贏家。他做廣告無孔不入、一擲千金,中法大藥房每年的廣告費用高達總成本的28%。很快,黃楚九便擁有了本牌藥100多個,成為上海民族藥業的翹楚,也成為上海灘鼎鼎有名的大“滑頭”。

在這個時期,黃楚九的藥業成了托拉斯,旗下有21個醫藥企業,憑借這個龐大的藥業集團,黃楚九穩穩地坐住了上海新藥業大王的位置,1927年,上海新藥業工會成立,黃楚九當選首任主席。

但他不滿足於在新藥業的成功,他要不斷涉足新的領域。1917年7月14日,上海大世界遊樂場開幕,這是黃楚九親自挑選的日子,這一天是他跟隨母親來到上海整整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今天,他是一個窮小子,30年後他是一代巨富。那時候“大世界”門前鼓樂喧天,霓虹閃耀,鞭炮齊鳴,遊客和財富如潮水般向他湧來。

 
孫氏家族 率先開創麵粉業

孫多鑫、孫多森兄弟早年在揚州已經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們依靠官僚家庭的背景,運輸官鹽,發了一筆財。然而,風險太大,他們決定另謀他業。

孫氏兄弟首先調查了當時海關進出口貨物的情況,發現外國機製麵粉的進口數量日見增多,每年要賺去國人70到150萬兩的關銀。雖然洋麵粉的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但因其色澤潔白、粉質細膩,仍然很受國人的歡迎。而當時,在中國的機器麵粉廠僅有3家,且規模都不大。當時國家為了鼓勵工商,還對麵粉業給予免稅的優惠。孫氏兄弟一眼就看準了機製麵粉市場的利潤空間和廣闊前景。

雖然人生地不熟,但兩兄弟還是毅然決定揮師東進、搶灘上海。他們把廠址定在蘇州河邊,這裏水陸交通便利,且地價便宜。同時,他還考察了英國人的增裕麵粉廠。這家外資廠1897年剛剛落成,現在正在試機出粉。孫家竟然有本事說動英國人,答應他們拿300擔國產小麥試驗。孫多森派人在該廠呆了兩天一夜,詳細掌握了製粉的全過程,計算了成本和贏利,為孫家的麵粉廠刺探了軍情。

1900年,經過了兩年的籌辦,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了。孫多鑫花5萬兩銀子從美國買回機器,有鋼磨16部,每天可出粉2500包,是英商增裕麵粉廠的3倍。

除了外國設備和技術,精明的孫氏兄弟還敢於大膽吸納國外人才參與管理,使阜豐廠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麵粉上市需要一個商標,孫氏兄弟想來想去,竟然叫做“自行車牌”,因為在當時的上海,自行車是個時髦的玩意,代表著速度。把自己的麵粉事業比作自行車是個勃勃向上的好兆頭。

為了讓自己的麵粉迅速占領市場,孫家兄弟一上來就打了個價格戰。麵對當時外國人的麵粉廠用的全是進口的洋麥,阜豐廠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而且價格便宜很多,他們把麵粉拆成幾斤裝的小包,一家家飲食店、點心店去推銷,很快就成功地打開了局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