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鄭和船隊水手非洲留血脈 肯尼亞女孩中國尋根

(2007-12-01 07:58:50) 下一個


南京晨報2005年7月4日報道,昨日上午9時整,南京電視台2樓演播大廳裏人頭攢動。一位膚色黝黑、有著一雙東方女性美麗大眼睛的肯尼亞女孩走上了前台,大廳貴賓席上的一位鄭和研究者動情地說:“她是我們的孩子!”頓時,掌聲雷動。

落難水手肯尼亞留血脈

沙裏夫出生在東非肯尼亞濱海省拉穆群島。據其介紹,自己的祖先是來自中國上海的水手。600年前,鄭和船隊中 的一艘大船行駛到印度洋帕泰島上家村附近的海域時,觸礁沉沒,20多名中國水手登上大船上的小船,逃生至帕泰島的上家村,他們教當地黑人耕地種田,結網捕魚。後來當地居民接納了這些中國水手,並與他們通婚生子,繁衍至今。

肯尼亞女孩動情憶祖先

“今天來到祖先的家園,我非常開心,中國技術非常發達,祖先的土地非常美麗,我愛中國……”沙裏夫深情地說。

據沙裏夫回憶,小時候常聽外祖父講故事,說的是中國祖先娶了黑人妻子後,他們之間有一個規定:生了女兒的中國水手,必須將女兒嫁到生了兒子的中國水手家中,這樣可以保持正統中國血脈的延續。“我媽媽是正宗的中國水手後裔,到了媽媽這一代,中國後裔大部分遷移到城市中去,媽媽嫁給了當地人……”

肯尼亞發現中國的沉船

記者從《鄭和下西洋》編導吳建寧處獲悉,當初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駐帕泰島工作人員穆罕默德博士接受劇組采訪時稱,上家村是帕泰島上最古老的村子,建於公元8世紀。傳說中國水手上岸後想居住在這裏,但當地人一開始並沒有接納他們,水手中一位刀法出眾的勇士殺死了當地一條危害多年的大蟒蛇,此後他們才得以在上家村定居下來。由於帕泰島海域沒有汙染,《鄭和下西洋》攝製組在該附近海域,拍到了中國的沉船以及從沉船中打撈出來的大量中國明代器皿。

史料證明鄭和水手足跡

另據英國劍橋大學的考古專家考證資料顯示,上家村在15世紀中期被焚毀,焚毀的原因可能是戰亂和缺少淡水。如今,上家村隻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shanga(上家,斯瓦希裏語讀音轉成漢語拚音為shanggai)在斯瓦希裏語中的原意是蜜蜂,上家村叫這個名字原意是“有蜜蜂的地方”,而另一種解釋是shanga這個詞來自於shanghai(上海),shanghai(上海)是在中國,當時人們取這個名字是提示自己是從中國來的。目前上家並沒有發現蜜蜂,所以shanga(上家)來自Shanghai可能性更大。

原來在斯瓦希裏語中,Shanghai中的h並不發音,因此“上家”的讀音和“上海”完全一樣。如果上家的名字真的來源於“上海”的話,那麽可以肯定,遇難的中國船隻來自於中國元朝以後的時代———上海從唐朝起稱為“華亭”,元朝統治者到1291年始建上海縣。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是從當時的上海縣太倉出海口出發的,許多水手就是上海太倉本地人,符合取名“上家”這一紀念故鄉的說法。

沙裏夫的故事感動華人

美麗的沙裏夫有一段苦難的曆程,昨日她告訴翻譯,自己在家排行老四,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姐姐已結婚生子,弟弟還在念書,母親於數年前和父親分居,全家人的生活靠母親賣早點維持。沙裏夫今年剛高中畢業,她說,在當地,女孩子念書的很少,一般十五六歲便結婚了,自己讀初中時,由於家庭經濟拮據,曾數次輟學,差一點嫁人。後由於當地一家媒體披露:沙裏夫母親是當地小鎮剩下的惟一中國水手後裔,“中國女孩”沙裏夫拒絕結婚渴望學業……

沙裏夫的故事引起當地許多華人的關注,一位在肯尼亞蒙巴薩工作的華人主動找到她,並給她捐資助學,讓她完成了技校高中學業。

留學中國想嫁中國小夥

2004年春天,懷著對祖先家園的思念,沙裏夫親自給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的大使寫了一份信函,渴望前往中國留學深造。大使先生接到女孩的信件後,兩次前往帕泰島看望女孩。在大使的努力下,女孩的中國留學之夢終於成真。昨日沙裏夫稱,她已經獲得當地政府的留學獎學金,同時也得到祖先故鄉太倉一家單位的資助,南京電視台以及《鄭和下西洋》攝製組也給她資助,她留學的兩所學校基本確定下來,可能是太倉的一所高校,也可能是南京的一所高校,她希望學習中醫。沙裏夫稱,她希望嫁給一位與她有同樣信仰,有助於中、肯友好的中國小夥。據了解,教育部已經專為“中國女孩”特批了一個到中國留學的名額,隻要她通過留華考試成績及格,將可到中國就學。

水手後裔中國“尋根”行

據了解,此次肯尼亞女孩沙裏夫與肯尼亞馬林迪市市長姆拉穆巴來華訪問,是應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前往中國的,他們於7月1日到達上海,然後趕赴女孩祖先的故園江蘇太倉參加一係列活動;7月2日晚上,他們從太倉趕赴南京;3日參加了大型紀錄片《鄭和下西洋》首映式;3日下午4點,女孩在中國南京朋友的陪同下,參觀了龍江寶船廠遺址公園;7月4日,女孩將參觀中山陵、明孝陵、鄭和墓;然後趕赴北京,參加7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鄭和下西洋》北京首映式活動。

600年前中國工具仍在用

昨日,女孩指著遺址公園裏當年祖先使用的鐵器稱,現在他們村莊還有許多村民“打鐵”。媽媽曾帶她走進一戶鐵匠家,一位老人當時正打造一把鐵鍬,他笑著對沙裏夫稱,“這手藝是沙裏夫的祖先傳下來的。”

最讓沙裏夫動情的莫過於遺址公園裏出土的瓷器了。沙裏夫稱,她家裏一直保存著一隻祖先留下的瓷碗,去年,一家英國考察隊來到肯尼亞,考察隊裏一位長相極像祖先的人不小心摔壞了瓷碗,弄得母親及沙裏夫很傷心,後來這位“長相像祖先的人”告知,他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她們非常失望。《鄭和下西洋》編導吳建寧先生笑著說,攝製組來到肯尼亞後用“萬能膠”把瓷碗給粘上了。

明代南京存在黑人居民

十五世紀明代時期,南京下關地區生活著百餘個黑人,這些黑人是純非洲黑人種族。由鄭和遠洋航海時帶至南京。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後,曾帶回許多非洲黑人,而這些黑人相當一部分來自今天的東非肯尼亞。記者從史料獲悉,鄭和到達非洲海岸(東非海岸,今天的肯尼亞)後,很快與非洲當地黑人建立了友好關係。那時非洲還屬於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當鄭和把祖國生產的上等瓷器、絲綢及農產品贈給奴隸主後,奴隸主便將黑人奴隸當贈品送給鄭和。為尊重當地風俗,鄭和將這些黑人奴隸帶回國。

被鄭和船隊帶回國的黑人,大約有200餘人,鄭和將這些人安排在雲南省昆明市老家及南京下關一帶,人數對半分。按當時我國封建社會製度,鄭和給了黑人自由,讓他們自食其力。這些黑人落戶下關沿江,主要在碼頭邊賣苦力。

賣苦力比當奴隸自由得多,他們一個個都不願意回故土,從此紮根下來。黑人來下關落戶,都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全部是男性。由於語言不通,這些生活在下關的黑人極少與南京本地人接觸,又因南京女性都不願嫁給黑人,所以,若幹年後,南京的黑人居民自然消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