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探訪鄭和後裔:身份隱藏50年 世代保留鄭氏傳統

(2007-12-02 09:27:58) 下一個
  
  在我們小孩子心裏,鄭和就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能跑得那麽遠。

  73歲的鄭恩良似乎已經習慣了媒體的采訪。從去年夏天到現在,他的家裏已經接待了數不清的記者。

  這個高大魁梧的老人,用著他那艱澀難懂的方言,把自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給那些遠道而來的記者們,但是他沒有絲毫的厭倦,偶爾喝上一口水,眼光裏滿是興奮和企盼。

  人們對這個老人感興趣,是因為他是鄭和的後裔。

  身份隱藏了50年

  這個家族的榮耀始於600年之前,繁衍至今,到鄭恩良這一代,已經是第十八代。鄭恩良對於自己這個鄭和後裔的身份,卻隱藏了50多年。

  “40年代初的時候,我才上小學,”鄭恩良用他那蒼老的聲音說,“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我是鄭和的後人。”

  彼時的國小曆史教科書已經有了鄭和的記載。但是鄭恩良並不知曉那就是自己的祖先。“在我們小孩子心裏,鄭和就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能跑得那麽遠。”鄭恩良告訴《望東方周刊》。

  雲南晉寧縣昆陽鎮是鄭和的故裏,當時鄭氏在雲南晉寧是個大族。“底下人都要叫老爺的。”鄭恩良說。

  隨後而來的事情出乎鄭恩良的意料。大概是1943年的時候,那時候鄭恩良11歲,爺爺輩的老人告訴他,他們這個家族就是鄭和的後裔。“當時大家都不曉得是第幾代,後來我的爺爺鄭天才在泰國清邁,幫助長輩打理生意,他告訴我們,他是鄭和的第十六代孫。”

  鄭天才的“長輩”即是鄭和第十五代孫鄭崇林。清朝末年,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前往泰國清邁經商,後裔有三十多人。

  鄭恩良對自己的新身份有點迷茫。因為傳說鄭和是個太監,這個稱呼在當時就是個貶義詞。因此他也不願向人提起自己就是鄭和的後裔。

  因為在泰國有親戚,在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樣的“海外關係”在政治上幾乎是鄭恩良頭頂的一顆定時炸彈。在參加工作之時,他改名“馬光璧”。“馬”正是鄭和的本姓。

  1995年,客居泰國的鄭和後裔第十六代孫鄭琴英到雲南歸宗認親,鄭恩良才正式對外承認自己為鄭和後裔。“我這個身份隱藏了50年。”

  鄭琴英是泰國支係的第十六代孫,她有個雙胞胎的妹妹叫鄭梅英,姐妹倆是鄭崇林在泰國清邁的孩子。鄭崇林在泰國建起第一家雲南人的大馬店,成為往來於雲南泰國的回漢各族馬幫的集散地和大本營。鄭崇林本人也是老同盟會員,當地的僑胞領袖。

  鄭恩良告訴《望東方周刊》,鄭氏後裔大抵分為兩個支係,雲南支係和南京支係。泰國支係則是雲南支係的衍生。鄭和後裔在玉溪亦有一部分,和晉寧的後裔來往頗為密切。

  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鄭和的後人

  在江蘇省政協工作的鄭偉,最近家裏剛剛添了一個寶寶。鄭偉笑著對《望東方周刊》說,“這個孩子是鄭和的第廿一代孫。”

  據鄭偉介紹,“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是南京鄭和後裔的命名順序。“這個是祖先定下來的輩分排名,”鄭偉說,“其中‘流’字輩是鄭和第十八世孫,如我的祖父鄭流寶,南京的‘自’字輩後人有一百餘人,如我的父親鄭自敬、叔叔鄭自海,當然一些像我這樣出生在文革中的人,起名時就沒有完全恪守輩分用字,這是當時社會環境使然。”

  鄭偉說,“我們家族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鄭和的後人,我的祖父小時候就聽長輩說,我們原先住在南京馬府街,那裏是鄭和府邸所在地。”

  馬府是鄭和在南京的宅第,南京現在的馬府街即因地處馬府一帶而得名。明清兩代馬府街鄭和府邸麵積很大,東至長白街,南達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至太平巷。到太平天國前,馬府仍有房屋七十多間。另有廚房、馬廄、倉庫等,後有馬府花園(今南京鄭和公園)。

  “從明代到清朝中葉,鄭和後裔一直居住在馬府街,幾百年的繁衍,人口增多,居住空間日益狹小。乾隆年間,一支後裔率先從馬府街遷到蘇州定居。此後還有一些家庭陸續遷出,但多數後裔仍聚居於馬府街。”鄭偉介紹說。

  每年春季,鄭偉和家人都去牛首山祭掃鄭和墓。祭掃當日清晨,後裔備好祭祀用品,乘馬車由馬府街沿中華路南下出城,過石子崗趕往江寧穀裏鄉鄭和墓。祭墓時須請一位年長阿訇念經,活動特別莊嚴。

  祭祀結束再到墓旁鄭家村內,同鄭家村的村民交談敘舊,並酬謝他們一年來對先祖墓地的精心看護。現在鄭家仍保留這樣的祭掃方式。近幾年來,南京市在7月11日舉行各界人士祭掃鄭和墓活動,部分鄭和後裔也參加了這項活動。

  至於鄭和究竟埋在哪裏,究竟有幾個鄭和墓,學術界有爭議,有關學者正在進行研究,各自都有相當佐證。“我們去祭掃的是1985年按照伊斯蘭教風格修建的位於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鄭偉說。

  世代保留鄭氏傳統

  不管是南京支係還是雲南支係,鄭氏後裔一直都保留著穆斯林的傳統。

  鄭偉介紹說,“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回族,自然在我的戶籍文件上民族一欄填的是回族。一些鄭和後裔與漢族通婚後,他們的孩子大多選擇回族,也有少數人填報戶口時選擇漢族的。我家中仍然保持穆斯林的生活習俗,如不吃豬肉,遵守回民的喪葬習俗,每年過開齋節等。”

  雲南支係的鄭恩良家亦是如此,鄭恩良說,他們世代都信奉伊斯蘭教,是標準的穆斯林。鄭恩良以前在中共晉寧縣委統戰部從事民族宗教事務工作,這與他的回民身份和宗教信仰有莫大的關係。

  為何雲南支係和南京支係的命名不同呢?據鄭偉和鄭恩良的說法,是因為兩地各自流傳下來的家譜不同。

  南京鄭和家譜的原名應該為《鹹陽世家宗譜》,這得從鄭和的先祖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說起。據記載。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在元朝時被任命為雲南省平章政事,坐鎮雲南,他在雲南興屯田,修水利,辦教育,得到當地百姓擁護。他逝世後,被封為鹹陽王,雲南老百姓自覺替他樹碑。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原名馬三寶,在明朝大軍進攻雲南時被俘,他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深得信任,朱棣即位後,賜其姓為鄭。為示不忘先祖,南京鄭和家譜稱《鹹陽世家宗譜》。

  南京一共有四冊鄭和家譜,一冊家譜於上世紀50年代末,因北京民族文化宮搜集鄭和資料而向鄭和後裔要走了家譜,當時沒有留下收條和姓名;一冊家譜在抗日戰爭時丟失;一冊家譜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燒掉;一冊家譜僅存一塊木刻封麵木板,這樣南京四本家譜都相繼遺失。南京的鄭和家譜奇大無比,其封麵為木刻夾板更是少見,這可能是家譜不易保存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鄭和的後人就為尋找丟失的家譜四處奔走,他們遠赴北京,終於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找到一份“抄鄭氏家譜首序”抄件複印件。《鄭氏家譜首序》計一千一百餘字,明確披露了鄭和的遠祖於宋神宗熙寧三年來歸宋朝,鄭和是賽典赤六世孫;鄭和為何被賜姓鄭;歸葬牛首山等重大曆史事件。

  鄭偉說,“我要給我的後代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和航海故事,以及我們家族的曆史沿革,鄭和下西洋的精神,是先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遺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