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天以曉生死,學儒以知人生

平常上文學城網站我的中國,看看時事,發發言。說多了,心說起個博客吧,全當收集後自己的發言吧,以後要查也有個好去處。歡迎留言。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走出忽悠的中國人(2) - 太宗的私心

(2007-08-28 05:11:54) 下一個

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唐太宗時代的中國.

“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唐太宗以仁政治國,幾乎把中國弄成孔子所夢想的國度。她的璀璨程度,我在這裏簡單的列幾條:

唐帝國的富庶程度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幹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係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早年真是一位敬天的皇帝啊。法律製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麵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複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製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製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貞觀王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沒有貪汙的王朝. 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個的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唐太宗很重視科舉在選拔人才方麵的作用,有一次他私幸端門,看見榜下的進士魚貫而過,高興地對侍臣們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李世民,中華古代最強盛文明的開拓者,一語中第. 太宗終究是皇帝啊!天下也並非是真的"天"下,是太宗的王國啊!太宗的敬天原來是假的,敬的是他自己啊!皇權專製製度的集大成者,在最強盛的時代,埋下了千年衰退的禍根。

單單科舉製度本身並不足以把中國人都拉入孔孟之井,科舉製度,甚至可以算是很先進的人才選用製度.歐美的公務員考試錄用製度就是從那學來的. 然而李世民仁政的成功,貞觀之治所產生的曆史效應,孔孟之學迅速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天下學子無不以讀聖賢書為己任,孔孟也逐漸登上了神壇.曾經開放的中國開始封閉了,敬天的中國人背棄了先師孔子的教誨,改為敬人了。曆史大大的忽悠了一下中國人.天道循環,在那個時候有誰又能真正體會天意呢?

本來隨著唐朝商業的發展,並逐漸發達,加以唐朝開放的國策,中國很有可能率先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 並率先進入資本主義。在鋪以中國人的聰明以及敬天的傳統,遵循聖人格物的教導,對社會新現象與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再出幾個類似孔孟及老子式的天才。中國的曆史就要重寫了。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專製製度本身,由於內部結構的局限性,無法支撐象唐朝那樣發達的文明太長時間.法治法治,治過來治過去,終究治不了皇帝.

從公元583年開始科舉到正式取消科舉的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國社會產生了一種根據科舉及第的情況而劃分新的社會貴賤階層的新的社會階層大分化,在大量人才被選拔出來充實官方政治組織機構的同時,也壓抑了許多並不擅長於科舉科目的其他知識人才,甚至導致了許多知識分子在科場連連失意以後而反過去仇恨和報複自己的祖國.唐末的黃巢從小讀過書,又能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他在長安看到唐朝廷的腐敗和黑暗,心裏十分氣憤。據說,就在那個時候,他寫下了一首詠《菊花》的詩,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決心。詩中說: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起義,徹底整翻了唐朝的根基.中國人的老天,在這個意義下是平等的.

請看下文, 走出忽悠的中國人(3)

李察天 寫於 2007/8/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