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為何單腿跪父親 (圖)

(2008-11-21 02:05:24) 下一個

                 

毛澤東為何單腿跪父親
 
  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這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中,通過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及廣大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接觸交往,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鬥爭業績。毛澤東和周恩來是作者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敘述了毛澤東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個革命領袖人物的真實生動過程.

      毛澤東在敘述他的童年時代與父親的感情時,講了一個有趣的情節:毛澤東十三歲時,一天他父親請客,毛澤東與父親爭吵起來,父親罵他懶而無用,激怒了毛澤東,他罵回父親並一氣之下出走,母親和父親都趕來勸他,父親一邊罵一邊命令他回去,毛澤東走到池塘邊,恫嚇父親如果再往前,他就跳下塘去.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妥協了,父親要他磕頭認錯,毛澤東表示隻要父親不打他,就答應跪一條腿磕頭.最後事態終於平息下來.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注重倫理道德的民族,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其繁文縟節浩繁多絮。大到國家神器,小到平民百姓,三拜九叩、作揖萬福之禮種類繁雜。儒學六經中就有《禮經》,孔子把禮看成是維係社會穩定的關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人際關係均是以血緣宗法為基礎得以展開的,"孝"成為古代社會一切人際關係得以建立的精神價值基礎。

  從客觀的人際關係來看,中國文化認為父子是最重要的通過父子關係直接體現了子孫與祖宗的關係。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家庭中的成員關係以父與子的關係為'主軸',其他種種關係也都以這一主軸為中心.父子關係不但在家庭中發生作用,而且擴及家族,乃至於國家.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實是父子關係的投射。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均源於此道.
   
  但是,毛澤東與他父親卻是一種非常緊張的對立關係.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湖南韶山衝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父親毛順生一心想著成為當地首富,他農民式的精明,但無宏大的發財計劃,更談不上什麽政治理想。毛順生隻讓毛澤東念了兩年書,他認為學會了識字和算數記帳就夠了,再念下去既浪費米錢,更浪費勞力。因此他就把毛澤東從私塾中領回來,白天跟著他下地幹活,晚上給 他算數記帳。

  酷愛讀書的毛澤東不甘心這些,可是迫於父親的威嚴,他隻好抓住幹活的空閑看書。父親幹活時他跟著幹活,父親休息抽煙時他就抱著一本喜愛的書讀。他父親實在看不順眼,認為他這是偷懶,為此父子倆經常發生衝突。隨著毛澤東年齡漸長,道理懂得越多,和父親的觀點差異也就越大,衝突也就越激烈。慢慢地他萌生了反抗的念頭。正是敢於反抗的毛澤東使他父親做夢都沒想到,兒子毛澤東日後會成為新中國的締造者 

  天生一顆火熱的心和革命思想的影響,讓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就充滿了革命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毛澤東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誌“救國救民”,尋求“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真理,青少年時代就具有造反思想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不甘束縛,勇於反抗。

  毛澤東從小便顯示出強烈的反抗意識。他不喜歡束縛,討厭各種陳規陋習。當他8歲進入私塾讀書時,學堂裏學習的全是四書五經之類經典,而教師隻叫學生死記硬背,不予講解。毛澤東對此十分厭倦。於是他把自己喜愛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曆史小說壓在經書下麵偷偷閱讀。

  毫無疑問,這些小說中反抗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種種例子,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

  當年紀稍長時,毛澤東開始反抗父親的權威。對於父親不合理的責罵、懲罰,毛澤東要麽“引用經書裏的話來作自己有力的論據”予以反駁,要麽聯合母親和弟弟,在家裏組織“反對黨”反對他父親這個“執政黨”。

  有時,毛澤東甚至當眾反抗父親的壓製。以至於在他十三歲那年,當他父親當著許多客人的麵指責他懶而無用時,毛澤東毫不客氣地回敬了他的父親並離家而去。最後,他的父親不得不與他妥協。

  這件事又給了毛澤東一個啟發,“從此我知道了,當我用公開的反抗來保衛自己的權利時,我父親就變的寬和,但是如果我保持著溫順服從的態度,他隻是罵我打我更甚”,生活使毛澤東明白:對於不合理的規矩教條,就是應當勇敢反抗,哪怕是像父親這樣的權威隻要他的言行是不合理的,就可以公開抵製。隻有勇敢地反抗才可能為自己贏得權利。 
  
  當毛澤東漸漸成長成熟時,他意識到,教師的權威也罷,父親的權威也罷,其實都是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文化與製度的具體體現。要改變不合理的現實,就必須改變整個舊的社會製度。自然,毛澤東成了一個公開反抗舊製度的勇士。  

       勇於反抗使毛澤東成為舊製度的掘墓人。毛澤東生活的時代,是舊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他從小耳聞目睹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立誌改造這個黑暗的社會、埋葬舊中國一切不合理的製度。

  為此,毛澤東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孜孜不倦地探索改造中國的道路。君主立憲、教育救國、哲學救國、地方治……。

  這一切,毛澤東都反複比較,熱心嚐試,但最終發現無濟於事。

  直到五四運動後,毛澤東閱讀了大量有關馬列主義的書籍並受到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擺脫了困惑,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曾說,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嚴格的說,毛澤東與父親的對抗不僅僅是性格差異上的對抗,而是一種新思想與傳統觀念的抗爭,從而導致他們父子間關係的緊張對立.當他遇到父親追打,他以死抗爭恫嚇父親,迫使父親妥協.但要求得和解,自己也必須讓步.

  當父親用封建禮教要他就範時,他在尊重父親麵子的前提下,跪了一條腿.而另一條腿沒有跪下,表示自己是道理充分的.這樣做恰恰表明自己是有理有節.這反映了少年毛澤東性格剛毅、堅韌,但也不乏睿智,懂得必要的妥協.

  毛澤東在<<贈父詩>>中寫道:孩兒立誌出鄉關,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可以說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走向外麵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誌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