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虎知識堂:何為支那——“支那”真正的來源

(2008-11-09 12:13:10) 下一個

何為支那——“支那”真正的來源

何為支那——中國人不可不知道的知識_雅虎知識堂

ks.cn.yahoo.com/question/1407100903716.html - 64k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何為支那——中國人不可不知道的知識

前幾天看了鄭張尚芳先生的BLOG中有一篇文章《“支那”真正的來源》。

其中關於“China”的起源考究到最後隻是反駁了China不是來自於“秦”,但並沒有解釋為什麽“支那”有貶義的含義。

實際上從古印度語文獻中早於秦代就稱中國為Cina時並沒有貶義,“支那”這個詞到了日本侵華時期才有了愚昧無知的含義。

這和一個叫做“alphabetism”的英文單詞相關,該詞再查英漢詞典的時候,給出的解釋是“按照字母順序的姓氏歧視”。

其實alphabet這個單詞就是希臘語裏麵的第一個字母alpha和第二個字母bet的拚合。

單純從漢語上說,這個解釋就讓我們一頭霧水了,到底這個單詞是什麽意思呢?

其實alphabetism指的是在英文世界裏,如果姓名或者公司的名字在進行排序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約定,為了表現相對的公平,必然是字母A開頭的名字和公司名字會排在前麵,字母Z開頭的排在最後。

這就像中國人在排列一些委員的名字的時候,會特別注明,“按姓氏筆劃排序”這樣一來,姓“丁”的人就會排在姓“康”的人的前麵,如果總是這個姓丁的人排在前麵,那麽他就特別容易被人記住,或者是筆劃數超多排在最後也容易被別人記住。

英文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按照字母表排序的話,名字是A開頭的人或者公司,或者是字母表的前幾個字母,或者是最後幾個字母,都容易被人記住,而中間的幾個字母開頭的名字往往被大家忽視,這就叫做alphabetism。

例如新浪的BLOG推薦列表也是以字母順序排序的,但是往往我們隻看到前麵幾個人的名字,中間的就會快速的掃一眼而已,除非這個人特別有名,我們的目光才會稍微的停留一下。

因此,

美國更願意叫做America,是來自一個探險家亞美利哥(Amerigo)的名字的變化,而不喜歡用哥倫布(Columbus)的名字來命名。

英國以前叫做大不列顛Britannia,覺得排在美國後麵很不爽,因此又叫做United Kingdom,美國也不示弱,也找到對應的稱呼,叫做USA。

日本進略朝鮮的時候,對於朝鮮英文叫做Corea很不爽,因為這樣根據字母表排序的話就會排在Japan的前麵,例如在奧運會開幕式的出場順序上,朝鮮就會在日本之前亮相。類似的場合都會遭遇相同的命運。

朝鮮之所以叫做“Corea”實際上是因為唐朝的時候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一直到清朝都要每年向朝廷進貢。唐朝時期的朝鮮被稱作“高麗”,英文名字因此得來。

日本人征服朝鮮後,就通過輔音字母的換字法,把Corea改成了Korea,因為C,G,K,這三個字母替換之後單詞的含義有的時候是不會產生變化的,這是印歐語係的一個通用規律。例如:Combat表示打鬥,Kombat也表示打鬥的意思。這樣以來,韓國,朝鮮,就排名在日本之後了。

同時還有一個國家China也是排在日本之前,但是卻不能被換成Khina,因為這樣發音就不對了。

這時候就隻能把China替換成Sino來稱呼中國,當然這種替換不是日本人幹的,在英語裏麵這兩種拚寫都是對的,

但是侵華的日本人更喜歡Sino因此叫中國人為“支那人”,

後來因為日本人見到中國人的很多民族劣根性,“支那”才帶上了愚昧無知的含義。

這些問題也被魯迅先生批評過,柏楊也批判過,但是依然沒有改變,所以,雖然日語裏麵有專門的詞叫做“中國”,

但是,如果你看過一本書叫做《菊與刀》的話,就不難明白,為什麽有些瞧不起中國人的日本人依然叫中國人為“支那人”。

同樣的,北京以前被日本人命名為“PEKING”,也是一種汙辱性的翻譯方法,

根據英文中的元音換字規律,可以被替換成PIG。

所謂元音字母的換字規律,就是單詞裏麵的元音替換之後,單詞的含義基本不變,例如wreck,wrack都表示“失事輪船和飛機的殘骸”。

所以把一個首都城市汙蔑為“豬”,而當時我們由於英文的不精通卻不知曉,確實是一種悲哀。

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的英文被改為BEIJING,北京大學的名字是BeiJing University而不是PEKING University。

但是由於我們的英文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目前國內有很多在北京的企業或者公司依然會把名字翻譯成Peking,最典型的是一個公司叫做SINOPEK。

我不知道歐美人看了會怎麽想,他如果告訴你這是不好的,你會覺得他侮辱中國,他出於禮儀不說,你又會覺得這是對的。這個問題真是兩難。

有的人可能會說人家外國人這麽叫中國本來沒有這種意圖,是你中國人太自卑才會這樣想。

其實要反駁這一點很容易,文化都是相通的,中國人起名字或者公司命名,都會有一些諧音的避諱,例如姓王的人不會給自己起名字叫做王巴,姓花的人不會給自己起名字叫做花柳。

當然我這兩個例子並沒有攻擊這兩個姓氏的意思,我想說任何一個姓氏起名字都會有避諱。公司的名字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英文同樣如此。這是語言的共性。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