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講述老北京的故事——義利首開京城西點先河 (圖)

(2008-10-19 13:47:36) 下一個



義利首開京城西點先河

作者:王劍 來源:京報網 更新時間:2006-4-10 8:51:54

  “義利麵包,幾十年了,還是那麽好吃。”這句出自著名相聲演員常寶華之口的廣告詞,不知喚起了多少人對義利麵包的美好回憶。屈指算來,義利的字號,到今年正好100年。

  這100年的光陰,義利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將歐洲巧克力生產引入中國,製造出民族自己的第一塊巧克力;第一個研製並批量生產具有中國特色的酥糖;第一個研製並實現麵包生產機械化,生產出適合國人消費口味的果料、維生素(維生素產品,維生素資訊)麵包;創造中國第一台維夫巧克力掛醬機,開發出中國的維夫巧克力;第一個實現國內巧克力生產現代化;首創中國第一台酥糖成型機和第一台酥糖包裝機,至今國產酥糖成型設備依然是按義利原設計方案製造的;首創中國第一台餅幹包裝機,第一家實現餅幹機械生產連續化;第一家取消在食品中使用糖精和合成色素……

  其實,從正根兒上講,義利並不是在京城創的業。當初創業的地方,是在上海,而且創始人還是一位外國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個名叫詹姆斯·尼爾的蘇格蘭人來到上海,在南京路擺設了一個小攤位,自產自銷蘇格蘭風味的西點、麵包。這時的詹姆斯初涉市場,小本經營,連他自己也想不到不久的將來,這小本生意會發展成為一份大產業,更不會想到還能延續為一家百年老號。

  詹姆斯·尼爾原是一艘英國海輪上的司廚。他在南京路設的攤位就在福利公司附近,這家公司在外商中算是老字號了。詹姆斯晚間做,白天賣,租界裏的洋人都喜歡吃他製作的味道正宗的點心、麵包。福利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詹姆斯的才幹,特聘他來經營公司的食品部。從此,詹姆斯的西點麵包從小小的街頭攤位躍上了一個台階。一晃幾年,詹姆斯在商海裏曆練成了經驗豐富的生意人。他雄心勃勃地先在上海四川北路租房,後又買下了4500平方米的地皮,建廠房、購機器……

  不知詹姆斯能不能算得上“中國通”?但是,他至少比初來乍到的洋人更懂得些中國文化。於是,詹姆斯引用中國傳統“先義後利”的儒家思想,也結合自己名字的諧音,為新企業命名“義利洋行”,廠址就設在愚園路421號。

  義利洋行規模可觀,擁有糖果、餅幹、西點、麵包車間,在南京路、靜安寺路、貝當路、邁爾西愛路、兆豐公園、法國公園等處開設了門市部、西餐廳。在那個年代,義利食品就可以預訂。清晨7時,義利運輸車準時將客人預訂的麵包、西點送上門。為保質保鮮,食品全部在夜間生產,而且在食品包裝紙上都印有出廠日期,買家一看便知道是新鮮的食品。義利食品講究特色,麵包、蛋糕、蘇打餅幹都叫得響。

  1915年,義利“星”牌奶油巧克力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1937年在上海家庭日用工業品展覽會再獲金獎,人稱“金獎巧克力”。義利以口味地道、新鮮優質的產品,靈活周到、配套便捷的服務,在租界享有盛譽,並聲名遠揚,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已經成為江南著名的食品企業。

  1939年,詹姆斯·尼爾逝世,他的兒子來華繼承父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小詹姆斯回國服役,將義利洋行轉手賣給了一個叫維克的猶太人。上海淪陷後,日本人逮捕了維克。1945年,維克出獄,但義利的狀況令他十分沮喪:設備破壞嚴重,生產幾乎處於癱瘓停產的狀態。維克決定拍賣義利洋行。

  1946年,維克在報上刊登廣告,宣布拍賣義利。這條消息引起上海一個實業家集團的濃厚興趣。這個集團包括晶華玻璃廠、九福製藥公司、大華實業公司、留蘭香牙膏廠、楊青長途汽車公司、炎華實業公司等企業,企業的經理有王敬業、徐和、倪家璽等人,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滬籍大學畢業生。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將義利洋行從外國人手裏盤到國人手中的機會。同時,算經濟賬也非常劃算。當時,義利洋行攤子比較大,六個門市部地處繁華地帶。上海食品市場大,義利產品素有威信。經慎重考慮,這些經理最終決定盤下義利。至此,義利洋行結束了作為外資企業整整40年的曆史,更名為義利食品公司。公司董事會由倪家璽任常務董事,聘喻義為廠長,留用原義利洋行食品技師奧地利人撒哈。然而,戰後的上海政局動蕩,民族工商業遭受沉重打擊,義利公司生產銳減,難以為繼……

  上海解放後,北京新中國食品廠的老板董祖鴻到了上海,帶來了一個信息:首都北京急需發展食品工業,建議義利遷京。1950年冬,義利食品公司在倪家璽為首的公司骨幹的帶領下遷移至北京,建立公私合營的北京義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北京新廠位於廣安門內王子墳,占地4488平方米。義利公司遷京首次給京城的百姓帶來了西式飲食文化,在百姓心中的影響堪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肯德基、麥當勞的進入相媲美。

  據史誌記載,由於義利食品公司發展成為京城著名的老字號,便取“義利”中的“義”字將廣內王子墳命名為“廣義街”。

  1951年10月,公司正式命名為北京義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提出了“薄利多銷、麵向大眾”的口號。

  1953年,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義利實行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義利食品公司。此時,職工人數已達388人,初具規模。

  1955年後,隸屬國有輕工業局,從此義利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營企業,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私營企業曆史。

  北京食品素以京味中式為特色,在義利來之前都屬於作坊生產。義利進京時帶來的工藝技術和設備,相對於作坊式的北京食品業,無異於增添了一支頗具規模的生力軍。特別是義利所帶來的江南氣息、獨到的口味和曆經40餘年磨練形成的西式洋味的花色品種以及進京後機械化程度的迅速推進,填補了北方食品工業的空白,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食品工業骨幹企業之一,成為生產經營麵包、巧克力、餅幹、糖果、快餐等多係列、多品種的優秀食品老字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京城百姓的早餐就是燒餅、火燒、饅頭等,麵包隻有在東郊民巷使館區餐廳有洋人問津。義利進京,確實為京城普及麵包開了先河。

  現在,問起30歲以上的北京人,對義利麵包印象最深的還是果子麵包。義利的果子麵包不同於法式麵包,這種麵包有些發黑,是因為把核桃仁同麵調和在一起出來的顏色,吃起來口感香甜,尤其是麵包中的果料是經過一個一個精心挑選的,蘋果脯不能有核,葡萄仁幹扁的不能要,核桃仁不能有皮。由於選料精良,生產出來的麵包既口感好又富含營養,產品質量堪稱一流。

  不過,除了果子麵包,當時義利還生產麥皮麵包,是用麵粉廠的粗麥皮和麵粉調和在一起做成的,咬起來很筋道,還含多種維生素。據說,吃這種麵包還治腳氣。

  另外,義利麵包另一個特點就是有包裝,這在當時也是很先進的。

  在食品短缺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義利年產銷各類食品2至3萬噸,銷售額達7000餘萬元,在京城食品行業獨占鼇頭。

  七十年代以後,義利產品數量達到了77種,如威化巧克力、果料和維生素麵包、玉蘭巧克力、龍蝦酥糖等,分別獲國家輕工業部金、銀質獎和北京市優質產品獎。

  1974年,義利引進了國內第一條巧克力生產線,技術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1981年,美國小麥協會贈送義利公司一套生產白麵包的設備,建成了中美示範麵包廠。

  1984年,義利從聯邦德國、美國引進了國內首條能夠生產切片麵包的生產線。同年,義利在西單西絨線胡同開辦了北京第一家西式快餐廳,引進香港快餐設備。海內外報紙均以重要新聞作了報道,美聯社記者稱之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次前進”。

  1988年,義利榮獲“北京市優秀食品老字號”。

  2001年底,北京一輕控股公司將原有的兩個義利麵包廠合並重組,同時吸引三家國內股東和美國、新加坡兩家國外股東投資建立中外合資企業——北京義利麵包食品有限公司。新體製、新機製、新團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能量補充產品,能量補充資訊),義利麵包食品有限公司一舉奪得了北京市場麵包銷售冠軍,創造出連續四年銷售收入以30%的速度遞增、兩年內收回全部投資的驚人業績。

  現在,義利每個月創造的利潤相當於改製前兩個麵包廠全年的利潤,已成為北京麵包行業的龍頭老大。

  2003年,義利在大興投資建成了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巧克力生產基地,為巧克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義利包裝麵包已經發展到幾十個新品種,中式糕點開發了200多個品種,新產品投放市場新增銷量占到當年總銷售收入的15%。義利麵包強勁的上升勢頭使商家認識到,商場的麵包櫃台不能沒有義利。因此,義利麵包在北京、天津的銷售網點已擴展到1000多個。

  2005年3月,義利麵包食品有限公司各股東投資5000萬元,在大興開發區建成了占地6000餘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斥資1600萬元從荷蘭引進了世界領先、亞洲最大、目前國內唯一的年產萬噸的全自動電腦控製麵包成型生產線。

  新的中央工廠,新的生產線,從和麵到產品包裝,操作工人基本不直接接觸麵包,徹底改變了過去傳統手工製作麵包的方法,用高科技手段為北京市民構建了一條麵包食品安全防線,標誌著義利麵包的百年曆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