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江支流堵河發現三千年前神秘古庸國都城 (圖)

(2008-10-12 11:00:13) 下一個


漢江支流堵河發現三千年前神秘古庸國都城

http://www.usqiaobao.com  2008-10-06 20:07:23   作者:  來源: 羊城晚報

  在湖北漢江最大支流堵河上,正興建一座規模僅次於丹江口水庫的大型水利工程———潘口電

站,年底即將截流。為此,考古工作者在庫區淹沒區開展搶救性發掘。一個被世人忽視的神秘古國———庸國,逐漸揭開了麵紗。

  日前媒體記者深入位於大巴山和神農架腹地的鄂西北竹山縣踏訪。

  古庸國文明被史學界低估了

  記者在竹山縣博物館看到,考古工作者已發掘出石器時代和西周時代的大批文物。考古發現進一步佐證:竹山竹溪一帶,正是庸國的核心地區。

  《辭海》也有載:庸,古國名,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

  9月初,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曆史地理考古研究所所長徐少華介紹稱,商代以後已有關於庸國曆史的明確記載,其核心地區在現今的竹山竹溪縣一帶,其時間上限目前還不太清楚,但能確證的庸國曆史至少有三四百年。庸國雖然處於崇山峻嶺中,但其經濟文化至少與中原的商、周有聯係。它是3000多年前川東鄂西一批小國家的“領頭羊”。

  而華中科技大學著名學者張良皋經過多年考證,認為庸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麵積在4萬平方公裏以上。

  而且,庸國是製陶大國、詩歌大國、器樂大國、築城大國、營建大國、冶鑄大國、造曆大國、農業大國,它完全可能是領先跨入文明門檻的國家。張良皋說:先秦時代許多文化之謎包括四靈、五行、十幹、八卦及楚文化與庸國息息相關。古庸國文明被史學界低估了。

  庸國被楚、秦、巴聯軍所滅

  張良皋教授說,庸國文明一度遠超楚國,很可能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他認為,華夏文化以漢文化為主體;漢文化以楚文化為前身;楚文化以巴文化為基礎;而庸國則是巴人所建的頭號大國。

  據考,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極高。《尚書·牧誓》記載,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會同巴師八國,共同伐紂,戰於牧野。庸國為八國之首。可見,庸人為西周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到春秋中期,“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古代戰事考》)。不料,公元前611年,庸國國君趁楚國災荒,起兵東進,楚莊王韜光養晦,聯合西部的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將庸國滅亡。

  楚莊王也因此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抱負。庸國國土也被楚、秦、巴三國瓜分。

  據考證,屈原先祖也是庸人。屈原在《離騷》開篇兩句說:“帝高陽之苗裔兮,聯皇考曰伯庸。”屈原的確是高陽苗裔,庸國嫡嗣。他所降生的秭歸,是當時庸國的南疆。

  據史料記載,楚滅庸後,庸人逃至湘西北張家界一帶,在境內溪河定居,懷念故國,遂將溪名命為“大庸溪”。因此,今日湖北竹山竹溪一帶也稱“上庸”,湖南張家界一帶稱為“下庸”。

  竹山縣城疑為庸國古都

  那麽庸國的都城在哪裏?據《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麵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裏,名曰方城”。

  日前記者來到竹山縣文豐鄉,請來兩名村民當向導,攜砍刀開路,終於登上人跡罕至、已成一片原始次森林的方城山。山頭高處,用土夯築的古城牆清晰可辨。但竹山縣文史專家認為,方城山上不可能建都,應該隻是一處軍事要塞。他們認為,竹山縣城西南有一田家壩鎮,三麵臨水,官渡河、苦桃河、深河形成天然城池,有可能是上庸古國的都城。

  由於田家壩鎮位於潘口電站庫區,考古工作一直將田家壩作為考古發掘的重地。竹山縣旅遊局局長袁林手上,收藏有一枚庸國王子的銅戈,就是當地農民無意中在田家壩鎮發現的,後流到古玩販子手上,被袁林買了回來,準備捐獻縣博物館。

  張良皋教授經過考據,認為“此戈的曆史重要性無可估量”。戈上刻有兩行銘文,經辨認為:“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其大意是說,此戈是庸國一個名叫“子羽”的太子所有,子羽的封地為“凡”。在《莊子》中,還記載有凡君與楚王交往的故事。

  但張良皋教授經過實地考察,認為田家壩鎮“王氣”有些不足,隻能是一個軍要地塞。張良皋稱史載庸都北麵有山,“山上有亭,堵水繞城西……”等描述,與今日竹山縣城十分吻合。上庸古國真正的都城,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竹山縣縣城。

(編輯:薑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