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華名醫蕭龍友 (圖)

(2008-09-07 23:40:16) 下一個



兵馬司胡同59號蕭龍友醫寓

作者:蕭寧遠 來源:北京晚報
更新時間:2008-2-26 10:47:15

  兵馬司胡同位於西城區,西起西單與西四之間,南麵是豐盛胡同和辟才胡同,北麵是磚塔胡同、大院胡同、羊肉胡同。

  古時候,北京的管理機構叫:“兵馬司”,清人趙翼《咳餘叢考》(卷二十六)中記:“京師有兵馬司,專理捕盜及鬥毆等事。”“兵馬司”製,起源於元世祖至元九年。

  《元史·世祖》中記,元世祖忽必烈設大都路兵馬司都指揮仗,下設南、北兵馬司。這和北京現在的南北兵馬司胡同的來曆有些關係吧。

  今天的兵馬司胡同和北京城的大多數胡同一樣看起來平實、安逸,甚至有些沒落。西麵那些熟悉的居民灰磚房,由於城市改造,如今已經難以尋找蹤跡。

  要知道,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條胡同曾因一位名人而名噪京華,他就是被譽為四大名醫之首的傳奇醫生蕭龍友先生,他的故居及醫寓就坐落於現兵馬司胡同59號(原22號)。

  蕭龍友(1870—1960),本名方駿,字龍友,別號“蟄蟄公”,“息園老人”,“息翁”,解放後改號為“不息翁”。

  祖籍江西吉安,於1870年2月13日出生於四川雅安學署。

  蕭龍友自幼天資聰穎,又承庭訓極嚴,在青年時代求學於成都尊經書院期間,常以成績優異名列前茅。童年時,由於其母長年有病,便留心於醫藥,他經常翻閱古醫典籍,並到藥店求教醫藥常識。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蕭龍友的古文水平不斷提高,中醫理論知識不斷豐富。

  1892年,川中霍亂流行,省會成都日死八千人,街頭一片淒涼,棺木銷售一空。很多醫生因懼怕傳染,不敢醫治。正在尊經書院求學的蕭龍友挺身而出,年僅22歲的他,約同當地醫生陳蘊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藥進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轉危為安,人稱“萬家生佛”。經此一事,蕭龍友聲譽鵲起。

  清光緒23年(1897),蕭龍友離開四川赴京朝考,獲丁酉科拔貢,即以拔貢生考取南學教習,教滿以知縣分赴山東候補。曆任嘉祥、钜野、淄博、濟陽等地知縣,後升知府。

  辛亥革命後於1914年由山東都督府奉調入京,任財政部機要秘書,農商部參事,實業債券局總辦,國務院參事等職。

  蕭龍友進入仕途後,雖在官場,卻從未間斷研究醫學。他的視野很開闊,不僅精研中國的醫學經典,而且瀏覽了當時翻譯過來的很多西醫著作,在公餘之暇經常給人看病行醫,頗有療效。

  所以當時的內務部及主管衛生機關即聘請蕭龍友為考試中醫士襄校委員,並因而取得了醫師資格。

  蕭龍友數十年宦海浮沉,自感於國於民無益,更加深了他從醫的決心。

  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後,蕭龍友毅然棄官行醫,正式開業。蕭龍友曾為袁世凱、孫中山、梁啟超、蔣介石、段祺瑞、吳佩孚等名流診治。

  1916年5月,袁世凱病危,其長子袁克定邀請蕭龍友先生入總統府為其診斷。

  蕭大夫切脈後,斷定袁的病為尿毒症,提筆開了處方,必須服藥靜養,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卻堅信西醫。弟兄倆意見不合,袁世凱的妻妾十餘人也六神無主。延至6月6日,這個做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凱終於一命嗚呼!

  事後,蕭大夫對人說,袁世凱內外交困,活在舉國上下一致的聲討中,而尿毒症又必須靜養,以袁世凱當時的心情又怎能靜得下來?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氣數已盡了!

  1924年,孫中山因國大計帶病北上,病情日趨嚴重,請了眾多醫生均不能斷其病由。

  經友人介紹,請蕭龍友前去為中山先生診病。蕭龍友為中山先生診視後,斷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肓,非湯藥所能奏效,故未開處方。如實向守候一旁的夫人宋慶齡告訴病情。中山先生病逝後,經病理解剖,發現其“肝部堅硬如木,生有惡瘤”。證實了中山先生所患確係肝癌,說明蕭龍友診斷無誤,一時社會為之轟動。

  1929年1月,梁啟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協和醫院檢診。醫診斷為腎上有病,必須手術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驅車前往蕭府求診於龍友先生。切脈後,蕭龍友對梁公說:“閣下腎髒無病,應該慎重行事,長服所開中藥便可痊愈。”但梁公堅信西醫,仍赴協和醫院手術,果不出蕭龍友所料,梁啟超先生最終還是死於手術刀下。後經病理解剖,梁啟超先生腎完全健康。梁啟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於治喪時,在訃告後所撰梁啟超先生傳略中,將治療的全過程予以披露。

  北京皇城根街陳同孫先生的夫人產後虛弱,病情危急,好多醫生已感到束手無策,便請來蕭大夫為之診脈。

  尚未處方,這時陳同孫夫人的堂妹子正騎自行車下學歸來,聽說名醫來看病,便順便診診脈,說是月事一兩個月沒來了。

  蕭大夫給這位小姐把脈後,乘無旁人時,很輕聲而又很肯定地對同孫先生說:“尊夫人的病,別看十分嚴重,包在我身上。隻是小姐的病不大好治……”

  陳同孫先生聽了很吃驚,忙問為什麽。蕭大夫回答說:“治療晚了,體內的淤血藥力已經打不開了。”送走蕭大夫,陳同孫先生半信半疑。

  一個躺在床上已經奄奄一息,倒不要緊;一個尚騎著腳踏車上學,倒十分危險。這如何令人相信?精確的診斷等於科學的結論。

  當時說這話是端午節前後,不久就炎夏來臨,學校放暑假。已是臥床不起的陳夫人在蕭大夫多次診治處方服藥後漸漸好了起來。而那位小姐卻在暑假中日漸麵黃肌瘦,秋季開學便病臥床頭,果然在陰曆八月上旬去世了。

  由於蕭龍友醫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婦孺皆知,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推崇和信賴,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冠。當時有一句話:“南有陸淵雷,北有蕭龍友。”

  連當時北京醫院的德國醫學博士狄博爾,對蕭大夫的醫術也相當看好。如遇到他們所謂的疑難雜症,總是要邀請蕭大夫去他們醫院會診。在這之前,中醫師能進入西醫院會診,尚無先例。

  蕭龍友先生1914年由山東濟南奉調入京後,幾經搬移,最後選中兵馬司胡同59號(原22號)這所宅院,從此在這裏居住了三十多年。

  當年,這棟宅院是由前後四座四合院組成,分為東院、西院,占地大約2000多平方米。迎門外是一棟影壁,兩邊各有四扇屏風門與院中半圓形花壇連成一體。

  蕭大夫早年住在西院的後院北房,前院的北房曾是蕭大夫看病的醫室。西邊前後院各有五間地下室。

  1956年後,西院出售,蕭大夫移居東院北房。中間一間是祖先堂,東側一間做臥室。後院的那棵有300多年曆史的棗樹屬國家一級古樹。

1928年,蕭龍友先生正式棄官掛牌行醫。醫寓就設在這所宅院中。街門坊上掛了一塊小木牌,上麵親筆寫了“蕭龍友醫寓”五個不很大的字,木牌為醬紅色底,綠色字。

  別看這塊小小的牌匾,在當時的老北京卻是件轟動的事件,在北京民間流傳一副對子“言菊朋下海,蕭龍友掛牌”說的就是此事。

  宅子的院門口從醫寓掛牌起就移栽了一排古銅色的槐樹,蒼老遒勁,充滿生機。後來,蕭龍友先生看病的醫室移到前院的平房內。

  每天早晨患者在門房排號直接到診室依次就診。蕭龍友先生看病都是親自開方,因他的毛筆字寫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處方收藏起來,有的又裱起來作為書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價收購蕭龍友先生的處方,一方麵從處方中探討蕭龍友的醫術,一方麵也是為了珍視他的書法。

  1930年,還是在兵馬司胡同的大院裏,蕭龍友和孔伯華商議自籌資金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培育中醫後繼人才。新中國成立後,蕭龍友雖年已八旬,他將別號“息翁”改為“不息翁”,仍是念念不忘發展中醫事業。

  1954年9月,蕭龍友先生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時提出設立中醫學院、培養中醫人才的提案。1

  956年,國家采納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

  1943年,蕭龍友先生的女婿、著名畫家蔣兆和先生耗時一年,在淪陷後的北平創作了《流民圖》,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曆史畫卷。當年10月29日在太廟正殿展出,蕭龍友先生在日本憲兵隊包圍太廟禁展前的兩個小時,在女兒、著名書畫家蕭瓊的攙扶下走進太廟大殿,並為展覽題詞。

  蕭龍友先生大力倡導中西醫結合。他在撰寫的《整理中國醫學意見書》中說到:醫藥為救人而設,本無中西醫之分,研此道者,不可為古人愚,不可謂今人欺,或道或術,當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

  1949年,新中國成立,蕭龍友先生雖是人到暮年,卻壯心不已,除擔任全國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曆任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1953年那年被上級批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職,為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1960年,蕭龍友病逝,享年90歲。

  蕭龍友先生逝世後,兵馬司胡同59號院並沒有因此而沒落,蕭龍友先生的家人依然在大院中平靜地生活著,但這樣的生活僅僅維持了六年。

  1966年6月初的一天,兵馬司胡同59號院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紅衛兵在胡同裏麵破四舊,打砸之聲由遠及近,仿佛隨時都要破院而入。

  蕭家的女眷因害怕被抄家,就偷著把家裏的舊東西拿到院子中燒掉,可恰恰就是因為燒東西時冒出的濃煙把紅衛兵引來,紅衛兵衝進了院子進行了抄家。所幸之事,蕭龍友先生的關門弟子張紹重在此之前將蕭龍友先生的醫案及部分詩稿搶運出院子,免於浩劫。

  蕭龍友先生還是著名的收藏家,也虧著在1960年蕭龍友先生逝世後,按照他的遺願,後代蕭瑾先生、蕭璋先生將其一百多件古代珍貴文物及字畫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使其在十年浩劫中幸免於難。但當代、近代的一些名人書畫等被紅衛兵抄家時整整燒了半天,全部被毀。

  如今,兵馬司22號院已改為59號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雜院,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派與繁華,從院內隨時可見的私搭小廚房中飄起的炊煙讓它與周圍的大雜院看起來一樣的平和樸實。

  隻是,院中那棵300多年的棗樹和院門口那排狀如虯龍盤怒的古樹依舊傲然挺拔,仿佛在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這座大院不平凡的昨天。

  參照:

1.張紹重寫《蕭龍友先生小傳》 

2.祁建寫《抹不去的記憶兵馬司胡同》

3.四川三台縣蕭氏家族簡史
  
4.段平寫《流民圖的故事》
  
5.徐懷謙、李四平寫《京城四大名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