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搜索到啦:林青霞、胡慧中吃的台灣台北永康街牛肉麵 (圖)

(2008-09-04 17:09:42) 下一個



圖:

1。台灣台北一家名店的紅燒牛肉麵

2。台灣台北的永康街牛肉麵

林青霞、胡慧中吃的台灣台北永康街牛肉麵

維基百科歡迎您!若您來自中國大陸,請向我們回報您的訪問情況(https地址)。

牛肉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台灣台北一家名店的紅燒牛肉麵
台灣台北的永康街牛肉麵
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塊為主要配料的湯麵食,其根源難以追溯,但與近代牛肉麵調理方式較為接近的麵食一般認為起源於蘭州的牛肉拉麵,原本是唐代回族所創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現今牛肉麵已是華人的普遍食物,各地方的牛肉麵都有其特色。現在有不少速食麵都是以添加牛肉或牛肉口味而成牛肉麵,尤其是在台灣地區非常普遍。

目錄 [隱藏]
1 各種牛肉麵
1.1 蘭州牛肉麵
1.2 台灣牛肉麵
1.2.1 台灣川味牛肉麵
1.3 加州牛肉麵
2 製作方法
3 外部連結



[編輯] 各種牛肉麵
越南也有一種類似牛肉麵的美食,又叫越南牛肉河粉(beef pho)


[編輯] 蘭州牛肉麵
主條目:蘭州拉麵

[編輯] 台灣牛肉麵
在台灣,牛肉麵發展成一種特色的食品,一般區分為「清燉牛肉麵」和「紅燒牛肉麵」。

紅燒牛肉麵:注重濃厚的口味,以豆瓣醬, 醬油為基底的口味, 在市場上略居主流,又衍生出紅燒番茄牛肉麵、紅燒牛肉湯麵、紅燒牛肉乾麵等許多種類。
清燉牛肉麵:以花椒、胡椒和高湯為基底的口味. 又名「清真牛肉麵」,以清爽口感與紅燒口味抗衡。特色是所使用的牛肉都是當天現場宰殺的。台灣牛肉麵大部分使用的牛肉是牛腩肉,也有部份會讓顧客選擇改以牛筋肉或牛肚肉代替。
牛肉湯麵:「牛肉湯麵」沒有牛肉塊,僅有牛肉湯、麵條、以及一些極為小塊的牛肉末。也就是沒有牛肉塊的牛肉麵。
牛肉麵在台灣除了紅燒和清燉(清真)口味之外,還衍生出了許多獨特的種類:

番茄牛肉麵:主要是在紅燒口味的湯底中,加入番茄一起燉煮。
蔥燒牛肉麵:在紅燒的湯底中加入事先爆香的蔥。
麻辣牛肉麵:加入花椒的辣味湯底。
沙茶牛肉麵:做法與紅燒和清燉的口味完全不同,是利用牛骨熬煮湯頭,再加上沙茶醬。食用時會放上豆芽菜或豆苗。
牛排牛肉麵:加入高級牛排(例如:沙朗牛排)的牛肉麵,價格通常較貴。
咖哩牛肉麵:使用咖哩為湯底。
另外尤其是在台灣地區有不少速食麵都是以添加牛肉或牛肉口味而叫做牛肉麵。

[編輯] 台灣川味牛肉麵
台灣的川味牛肉麵其實是在台灣本地所發展出的牛肉麵種類,與在中國四川的牛肉麵口味完全不同。一般認為起源是由四川省來台的退役士兵將來自家鄉成都的「牛肉紅湯」加上麵條後而成。發源於高雄岡山眷村,在台北興盛後流傳至台灣各地。[1]


[編輯] 加州牛肉麵
主條目:加州牛肉麵
其實就是台灣的紅燒牛肉麵,流傳到美國之後的名字。目前在中國大陸各地相當受到歡迎。


[編輯] 製作方法
以下是製作牛肉麵的大略方法,在食譜書籍中則可以查閱到更詳細的記載。用來熬煮湯頭的最佳選擇包括短肋骨、小腿和牛尾,因為這些都是含有肌腱的成份。雖然這些都是含有骨頭的部位,但在熬煮湯頭時若再加入一些骨頭將會更添美味。

將要用來燉煮的肉和骨頭放入裝有滾水的鍋子中,等待約一分鐘。再將肉和骨頭從鍋中拿起。
倒掉鍋中的滾水,重新加入冷水後再煮開。(以上的步驟是為了去除肉和骨頭上的髒汙及血)
鍋中的水再份沸騰後,加入桂皮、八角、薑等香料。並加入鹽和豆瓣醬、醬油等調味。有時也可加入料理用酒(例如米酒)、糖等。
把要燉煮的肉和骨頭放回鍋中。蓋上鍋蓋,熬煮約二至三小時,或直到肉已經完全煮熟。
在另外一個鍋中煮好麵條和葉菜類蔬菜。之後將麵和蔬菜瀝乾。
將麵條和蔬菜放入盛有湯底的碗中。可再加上蔥花、蒜苗、酸菜等配料。

[編輯] 外部連結
台灣牛肉麵網
2006台北國際牛肉麵節
2005年台北牛肉麵節
食譜:紅燒牛肉麵

這是與食物或飲品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來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8%82%89%E9%9D%A2”
分類: 飲食小作品 | 麵條食品 | 牛肉 | 台灣食品

最後更改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09:13。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之條款下提供(詳情)。
Wikipedia®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注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隱私政策 關於維基百科 免責聲明


牛肉麵
價值中國推薦 2008-08-06 14:40:16 《中國新聞周刊》

以川味紅燒牛肉麵為代表的“外省麵食”,如何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美食之一?
    ★文/梁良

  台灣的觀光局,近年針對來台觀光客做過一項調查,問他們:最吸引他們來台的原因是什麽?結果有高達54%的受訪者認為是“菜肴”(流行的說法是“美食”),第2名的風光景色隻占49%,曆史文物更隻占了17%名列第4名。可見台灣美食的魅力非同凡響。

  而在台灣小吃中,哪一樣最具代表性呢?《遠見雜誌》曾對1000位本地民眾做過調查,發現有15%受訪者認為蚵仔煎最具台灣美食的代表地位;珍珠奶茶則以0.7%的些微差距緊追在後;第3名則是蚵仔或大腸麵線,占了11.5%;三甲之後的前10名依序是:臭豆腐、鹵肉飯、肉圓、肉粽、擔仔麵、牛肉麵、小籠湯包。

  由於台灣居民有七成多是本省的閩南人,故充滿“台味”的蚵仔煎、大腸麵線、鹵肉飯等台式小吃能夠獨占鼇頭,以川味紅燒牛肉麵為代表的“外省麵食”也被認同為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美食之一,則反映了有趣的“族群文化互相融合”現象。

  廣義地說,“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塊為主要配料的麵食,其根源已難以追溯,一般認為起源於蘭州的牛肉拉麵,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但現今在華人世界最為普遍、享譽最高的一種牛肉麵,應屬在台灣地區自己發展起來的川味紅燒牛肉麵。在海外通稱台灣牛肉麵,到了美國則變身為加州牛肉麵,現更以此名在中國大陸各地受到食客歡迎。

  牛肉麵在台灣能夠發展成一種特色美食,算是大時代下無心插柳的結果。據飲食史名家逯耀東教授的考據,冠上“川味”的紅燒牛肉麵,是台灣獨創,四川當地並無此味。川味紅燒牛肉麵,有可能是從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轉變過來;將小碗紅湯牛肉配上麵,就成了川味紅燒牛肉麵。

  在台灣的源頭可能出自岡山眷村。岡山是空軍官校所在,官校自成都遷來,眷屬多為四川人,如今著名的“岡山辣豆瓣醬”,就是仿四川郫縣的豆瓣醬製成。辣豆瓣醬是烹調川菜的主要調味料,川菜能夠在台灣風行一時,就是因為有了岡山生產的辣豆瓣醬。烹調川味紅燒牛肉麵,也非得使用辣豆瓣醬,所以極可能是川味紅燒牛肉麵的源頭。

  川味牛肉麵大盛卻在台北。上世紀的50年代初,在台北市寶宮戲院旁的信義路走廊下,有幾檔川味紅燒牛肉麵攤,其中一檔不久遷至永康三角公園,成為後來的永康公園川味紅燒牛肉麵。如今永康街一帶,因鼎泰豐的小籠包壓陣而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美食區。

  1961年,台北市政府為了整頓中華路一帶違建的髒亂,安置住在那一帶共1600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的各省流民,自北門至小南門間蓋起來了八幢四層樓的“中華商場”。各省新移民帶入台灣的各種小吃趁機收納於一地,不論是北京冰鎮酸梅湯、四川紅油抄手、山西刀削麵、溫州大餛飩、道口燒雞、山東火燒等,都在此相繼出現。來自岡山的川味紅燒牛肉麵亦置身其中。因口味濃厚、香味四溢而迅速出人頭地,店麵越開越多。

  附近的桃源街上,更出現了一二十家的川味牛肉麵大王,各個“大王”毗鄰而居一字排開,聲勢嚇人,在當年成為台北街景一奇。很多香港客赴台觀光,例牌節目是到此一遊,吃碗牛肉麵再攝影留念。

  可惜桃源街牛肉麵已隨時代演變衰退,現隻剩二三家老店仍堅守陣地。

  曾經和川味牛肉麵同時在台北流行的,還有清真牛肉麵,又名清燉牛肉麵,多由山東老鄉經營,麵攤原先集中在台北市懷寧街與博愛路一帶的廊下。

  這些麵攤子上支著一口鋁製大鍋,鍋上架著個鐵箅子,鐵箅子上擺著幾大塊剛出鍋的牛肉,顧客現吃現切。清真牛肉都是當天現宰的黃牛肉,鍋裏的牛肉湯微滾,顧客坐在攤前的長凳上,指著牛肉挑肥揀瘦。鼎沸的人氣配上唏裏呼嚕的吃麵聲,頗有一種粗豪的野性氛圍。

  這一區後來整頓交通,清真牛肉麵攤就星散了,隻剩遍布全省的川味牛肉麵一枝獨秀。不過以清爽口感見長的清燉牛肉麵,還是有一群死忠的粉絲在支持,所以一般比較大的牛肉麵店,都會同時販賣紅燒牛肉麵和清燉牛肉麵兩種口味。為了吸引年輕的食客,有些老板又陸續研發出各種新口味,例如:西紅柿牛肉麵、蔥燒牛肉麵、沙茶牛肉麵、麻辣牛肉麵、咖哩牛肉麵等。喜歡高級料理的甚至以進口高級牛排取代黃牛肉,一碗“精品”牛肉麵可以賣到3000元新台幣(約750元人民幣)以上。不過,也有價錢低廉的牛肉湯麵,隻有牛肉湯沒有牛肉塊,吃起來依然十分有滋味,甚受學生和省錢族歡迎。

  馬英九還在做台北市長時,為了推廣觀光旅遊,於2005年首次舉辦台北牛肉麵節,強打“世界牛肉麵之都在台北”的口號,引起熱烈回響。透過網絡票選名店和創意牛肉麵大賽等活動,全台北市的牛肉麵店都摩拳擦掌地要爭奪武林霸主之位。翌年,這個活動更擴大為台北國際牛肉麵節,連外國的牛肉麵達人都跨海來台爭霸,將牛肉麵的氣勢成功地拱上了國際級美食的寶座。★


寶島台灣三美食

發布者:weimi
來源:原創
類型: 遊記

出發地點:上海 -> 崇明風景區

到達地點:台灣 -> 台北 -> 無銘闕 馬槽溫泉 龍門河濱生態公園 龍山寺 媽祖田風景區 金瓜石 金保山鄧麗君墓 觀音山 國父紀念館 國立曆史博物館 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宮 福隆海水浴場 富基漁港.觀光魚 故宮博物院 海洋生活館 河灣渡假村

這次簡明概要寫些台北的美食吧!

台灣很注重他們的美食文化,所以他們每年都會有很多美食票選活動。其實我覺得對於台灣來說他的美食是以小吃為主的,如果你去台灣,一定不要去大館子去吃飯,因為台灣菜實在也就那樣,而上海菜,江浙菜更沒有必要去那裏吃,很貴(和大陸比),也不是那麽的正宗,不過如果你實在要吃可以去紅豆食府,他的上海菜實在在台灣蠻有名的,或許和他們家千斤有關係吧!(她是前國民黨主席的兒媳婦,不過長得真的很漂亮,又有氣質)

還是言歸正傳說說小吃吧,鼎泰豐,他可是名聲在外,在上海早就吃過了鼎泰豐,可到那裏一吃,覺得怎麽全不是在上海的味道,最好吃的還算是他的原盅雞湯,我真的不知道怎麽形容,其次他的小菜也不錯,小籠也行,不過對於在上海常吃小籠的我來說,就說還行吧!不過價錢有點貴,而且排隊太恐怖了,天天11點開始就要排隊了,大批的香港人,日本人,慕名邇來,反正11點錢不趕到,估計要等到1點以後,鼎泰豐也在台灣開了幾家分店,但是最好吃的還是本店,信義路,永康街口,其實小籠這東西可是上海的特產,怎麽偏偏台灣人把他發揚光大了呢!

說到了永康街,這條街可是條美食街,這裏麵的東西很多旅遊雜誌上都會提到,常看到香港人、日本人,拿著旅遊書,在巷子裏找東西吃。

那我覺得永康一定要去吃的就是永康街牛肉麵,他可是全台北票選第二名,第一名在他隔壁叫老張,我覺得永康街的紅燒牛肉麵真的很好吃,首先台灣牛肉比大陸的好,據說上海買的牛肉都是打水的,所以牛味就不香了,台灣的牛肉麵用牛大骨加中藥和特調的調料慢火長時間熬成,所以湯頭鮮甜,肉香濃鬱。還有清燉牛肉麵,個人覺得清燉的牛肉麵台灣大學對麵的大聲公做的不錯。而票選第一名,老張則是以番茄牛肉麵聞名,我個人不喜歡。順便給大家介紹上海一家還不錯的牛肉麵,老巷牛肉麵,是台灣一個叫巷雲鵬的老演員開的,他的牛肉麵在算是上海做的不錯的了,回到上海想起牛肉麵,就去他那裏解解讒。

街裏還有一個叫台北冰館的,開了十幾年,生意好的嚇死人,不過東西也確實好吃,我老公說,他是把愛文芒果第一個用到挫冰的冰點,那裏的芒果冰生意最好。光光吃芒果或許會覺得太甜或太上火,加點挫冰,真的絕對是夏天的人間美味。在冰館對麵有一攤胡椒餅也很好吃,隻有下午2點以後才有的賣。

還有一個越南小吃,我老公說很出名,可是我實在沒那麽多時間和肚子去吃,下次再去台灣一定不會放過。

台灣的烘培技術很發達,所以他們的糕點,麵包都做的很好吃,鳳梨酥一定要吃,我們家一致認為木柵的麥園的最好吃,他的鳳梨酥皮薄,陷軟,入口即化,每次回上海一定會帶幾盒回來。(NT25/個),還有通化街的佳奇烘培店裏的鳳凰酥也是超讚的,(NT35/個,鳳梨酥加一個蛋黃),他家的大福(NT25/個,是日本飼料,)真的也很好吃,上海一定吃不到。SOGO地下室的大福也很好吃,不過貴了點(NT50/個)

小吃最多的就屬夜市了,因為我們家離景美夜市很近,大概走路10分鍾就到,所以對景美夜市特別熟悉,而且那裏真的有很好吃的東西,首推日式炸雞排,他是在路邊的,他和其他炸雞排不同之處在於,他在雞排裏用針筒打了芝士汁進去(大概是用針筒打的,老板不肯說),而且所有都是現點現炸的,所以咬下去還有熱汁流出來,想到就快瘋了(NT50/塊)。第二是豆花,過橋那個入口進夜市第一攤豆花攤,也是生意最好的,不論冷熱豆花都很好吃。(NT35/碗),第三就是蚵仔煎(NT30)和蛤仔湯(NT25/碗),過橋人口第一攤,超讚,蚵仔其實就是上海叫的牡蠣,但是上海由於不靠海,牡蠣不新鮮,但是台灣盛產牡蠣和蛤仔,所以味道特別鮮美。如果你喜歡吃辣可以吃在外麵的一家麻辣鴨血,(招牌上很多電視台采訪過他們,黃色的招牌)他是整個夜市最大家賣鴨血的,比其他攤貴些,但是我覺得物有所值的,確實好吃,鴨血(NT80/碗)

你也可以買些東西回大陸,台灣香腸一定吃黑橋牌,牛舌餅可以去SOGO樓下買宜蘭,牛舌餅,芝士味和奶油味都很好吃,大黑鬆小兩口的牛紮糖,廣達香的肉鬆,還有剛才提到的鳳梨酥等等,都是台灣的特產。

還有很多小吃,實在說不完,賽門甜不辣,龍山寺夜市的甜不辣,公館夜市兄弟蚵仔米線,新店豆腐花城豆花,士林夜市蚵仔煎(哪一攤記不起來了),西門町的老天祿鹵味,日船章魚燒,日新戲院旁邊的碳烤雞腿,太多了,有些記不清了,還有些小吃會出現在之後的遊記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