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銅鑒和青銅缶(也有人稱之為壺) (圖)

(2008-08-11 11:33:59) 下一個



世界文明 > 專題 > 考古與探秘 > 精選圖片 > 正文

中國最早的冰箱---銅鑒缶(圖)

--------------------------------------------------------------------------【打印本稿】 【進入論壇】 【推薦朋友】 【關閉窗口】 2007年04月20日 14:38

  一器多用,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相當便利,這種想法和器物我國古已有之。這件戰國時期的銅鑒缶便是一例。它既能冰鎮美酒,也可以為其加熱升溫。

銅鑒缶是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高63.2厘米,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器為組合器,由青銅鑒和青銅缶(也有人稱之為壺)套合而成。

  青銅鑒為方形,長寬均為76厘米,可謂形體碩大。其口沿的裝飾格外引人注目:四角的飾品為曲尺形,每邊中間的飾品為長方形。這8件飾品布滿鏤雕和浮雕的蟠螭紋。它們一條條細如絨線,相互纏繞,繁密得讓你點不清數目,然而卻是排列有序,且形態逼真。一雙雙小眼睛都透著明亮、有神。鑒身外壁除浮雕的勾連雲紋和蟠螭紋外,還有8個龍形耳紐。它們弓身向上作伏攀狀,很是生動。鑒身底部的四角各有一個獸形足。別看小獸不大,往地上一蹲抬起兩隻前腿就把銅鑒穩穩托了起來。而且還做出了俏皮的笑臉,顯得力氣十足。

  銅缶也是方形,上端有蓋,底部有一圈方足,方足上開有眼孔。對於這孔眼的作用,筆者起初也不明白,一個偶然的機會,趁著技術人員從鑒中取出銅缶進行保養,方才看到在方鑒底部與缶的方足眼孔相對應部位,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裏,從而防止銅缶浮動或傾倒。更妙的是,有一隻栓鉤還裝有倒鉤,它插入缶足的眼孔後倒鉤,隨之自動倒下,銅缶也就立得更穩固了。銅鑒有一個裝飾著鏤空花紋的漂亮方蓋,蓋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剛好套住方缶的口沿,這種套合同今天暖水瓶的組裝方式頗為相似。

如果取下銅鑒的方蓋俯視這套鑒缶,你會看到其形狀如同一個回字。缶在中間,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也正是這個空間,才使其具有冰鎮、加溫的雙重功能。酷暑季節,缶內盛入飲料,空間部位放置冰塊,人們就可以享用冰涼可口的飲料了。

  屈原在《楚辭》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詩句,就表達了冰凍甜酒、滿杯痛飲真清涼的感受。根據銅鑒缶能冰凍的作用,研究員將其稱為我國的古“冰箱”,而且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冰箱。

  若是隆冬季節,人們想喝點熱飲自然也不困難。隻要將熱水注入那空間部分,缶內的飲料就可以升溫了。不知你是否想到這麽一點:無論是冰塊溶化,還是注入的熱水,都會產生一定浮力,從而影響到缶的穩定。當年的匠師想必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前麵講的那栓鉤裝置,就使浮力不再是問題,古人的聰明智慧由此也可見一斑。

我國利用天然冰凍保鮮食品是很久遠的事了,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了冰庫,而且還配備了管理冰庫的專門官吏,名曰“淩人”。

  每年寒冬,人們將河中的冰鑿成一塊塊大冰塊,放入地窖,然後封存起來,要避免空氣進去,這種冰可以保存到炎熱的夏天。這種方法一直相沿不變,清代的紫禁城內就曾設冰窖5座,藏冰近3萬塊。

  筆者童年時代,因住在老舍先生描寫的龍須溝附近,每年冬季都可以看到工人們在金魚池鑿冰藏冰的勞動情景。至今想起,仍曆曆在目。(作者係國家博物館解說員、研究員)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新聞

————————————

搜狐博客 > 風雨讀書樓 章立凡 > 日誌 > 爐香品韻 2008-08-09 | “缶陣”硬傷:錯把“鑒缶”當樂器 標簽: 奧運 缶陣 開幕式

“缶陣”硬傷:錯把“鑒缶”當樂器

章立凡



圖一:缶陣

北京奧運被稱為“人文奧運”,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圖一),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製,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圖二)。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圖三),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製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鑒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圖二:銅鑒缶(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



圖三:古缶圖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14/9/11c4c429fcdg214.jpg

圖四:象形字“缶”

《說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 象形字“缶”(圖四),上為“午”字,即“杵”,下為半圓形器皿,即缶之本體,整個字形如一隻木杵插在瓦盆中,可以敲擊成曲。缶初為先民們裝食物飲料的器皿,後發展為打擊樂器,遠在夏、商時代,就產生了類似水碗的演奏形式——“擊缶”。《詩經.陳風》中有“坎其擊缶”的歌詞,相傳古代擊缶,是用十二個小碗敲擊成曲的。《周易.離》九三爻辭曰:“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由是推之,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敲打的也應是這類盆形瓦器。

在古代外交場合,缶曾成為折衝樽俎的利器。據太史公記載,戰國時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便發生了著名的“秦王擊缶”故事: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麽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圖五)。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圖五:古樂器青瓷缶(2004年無錫鴻山出土)

作為生活用具的缶,材質用料上有陶土製的瓦缶,還有青銅製的銅缶。傳世及出土文物所見之銅缶,形製為圓腹小口,在用途上則有尊缶(圖六)與浴缶(圖七)之別,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則是盛水器。此外,缶還是一種古容量單位,容量等於十六鬥(一說三十二鬥),《小爾雅》有“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的記載。



圖六:戰國鑄客缶(尊缶)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3/25/11c4a104a63g214.jpg

圖七:浴缶(蟠虺紋銅缶)

“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墓出土的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製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製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