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運飲食:吃起來很美 (圖)

(2008-08-11 02:44:52) 下一個


奧運飲食:吃起來很美
人民網記者  王淑軍  季  芳
來自荷蘭的客人對京味美食讚不絕口

飯店工作人員盛情迎客

  “在這吃飯很放心”

  奧運會期間,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和媒體記者聚集在北京。為了讓他們享受到“家”的感覺,主新聞中心和奧運村內準備了多種風格的餐飲,有國際餐、地中海餐、亞洲餐等三大風格的佳肴,品種總數超過400種,保證每天24小時供應。

  8月10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主新聞中心餐廳,很多外國記者正在這裏用餐。來自瑞士的馬可·凱勒剛剛吃完午飯,正在和同事喝咖啡。提到這裏的飲食,凱勒讚不絕口。“這裏24小時都有食品供應,很方便。有亞洲風味、地中海風味、國際風味,選擇很多。”凱勒表示,無論是食品質量還是食品衛生,他都很滿意、很放心。“我覺得這裏很幹淨,條件很好。我們在這吃飯很放心。這裏的幾種風味,我都嚐試過。我很喜歡吃這裏的四川菜和炒飯。”凱勒到北京已經有一周的時間了,其間他品嚐了很多中國的傳統美食。“前幾天,我吃了北京的烤鴨。”凱勒告訴記者,晚飯時,他還想嚐試一下中國的餃子。

  加拿大的理查德正在和同事們吃著午飯。他表示,這裏多種風味的食品讓他很滿意。談及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情況,理查德說:“當然很放心,我們不會用自己的健康冒險。”他表示,這裏的環境很好、很幹淨,食品價格也不貴,可以說是物美價廉。“晚飯準備嚐試一下這裏做的烤鴨,看起來很好吃。”他說。

  澳大利亞代表團營養師路易斯·博克女士說:“每個走進奧運村餐廳的人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這麽多選擇,而且餐廳的環境也很棒。”她說:“隻要是進入餐廳的食品都無可挑剔。”

  澳大利亞代表團的醫務總監彼得·巴奎對奧運村餐廳的廚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廚師精湛的刀法也令他讚歎不已:“這裏的食品新鮮得就好像是直接從田間運到了餐桌上。中國對食品衛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以至於很多廠家都難以達到所要求的標準。運輸和冷藏措施也非常嚴格,就連自來水都經過了嚴格的消毒和檢驗。”

  盒飯都有“身份證”

  臨近中午,作為北京奧運會定點送餐企業之一的建國快餐有限公司一片忙碌。奧運期間,該公司負責曲棍球場、射箭、網球、鳥巢、工人體育館等場館工作人員的用餐,每日多時達四餐,數量上萬份。

  紅燒肉、雞塊、清菜豆腐、芹菜土豆丁。兩葷兩素,再配一個花卷和米飯,端到記者麵前時,熱騰騰,香氣撲鼻。一個普通的盒飯,從原料采購到交到用餐者手中,都處在衛生、工商、公安三部門的無縫隙監督之下。每份盒飯都是帶著“身份證”出廠的。

  食品采購是第一道關口,由工商負責。每一筆都要由駐點工商人員核查證照單據,簽字驗收。建國公司的21家供應商都事先考核確認,已在奧組委備案。

  食品隨後進入生產車間,整個烹製過程由衛生人員負責。來自朝陽區衛生監督所的李婕自7月12日進駐,每日的工作就是監督食品製作全過程,包括檢測蔬菜是否農藥殘留超標,生產人員消毒是否嚴格,熟食溫度是否達到標準,留樣48小時等等。發現問題,隨時向企業提出整改意見,並作記錄傳到總部。

  當製作好的飯菜從生產車間,通過密閉管道直接輸送到送餐車上後,公安人員負責餐車出發前的清點和封裝。朝陽區衛生監督所副所長楊崢說,餐車出發後,上麵的GPS定位係統還將監控車輛行走的軌跡,稍有異動,總部的監控係統就會自動報警。餐車到達場館後,將由公安、衛生人員嚴格驗收,如與此前接收的信息不符,食品將被退回。

  “防護網”保食品安全

  奧運期間,從農田到餐桌,從賓館到場館,隻要與奧運有關的食品,背後都有一張嚴密的“防護網”。

  在北京市奧運場館公共衛生保障指揮中心監控室的大屏幕上,每一格屏幕顯示的都是奧運核心區內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的要害位置,如後廚清洗台、冷藏櫃、食品售賣點、領餐台等。攝像頭可旋轉360度,能拉伸焦距,從後廚製餐到就餐區、售賣台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北京市建立了奧運食品安全監控和追溯係統。該係統對食品原材料和動物源性食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配送到奧運餐桌的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追溯,做到了源頭追溯、流向追蹤、信息存儲、產品召回等嚴密監管。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