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四軍冤案 高敬亭

(2008-07-07 13:43:09) 下一個

方毅同誌回憶與高敬亭同誌的交往

矢誌革命、忠貞不渝

方毅

1937年秋,高敬亭同誌響應黨中央“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主動與國民黨“鄂豫督辦”衛立煌談判,達成停戰言和協議,率領紅28軍回到七裏坪,準備挺進皖中抗日前線。

這一段時間,我(方毅同誌)正和彭康、聶鶴亭、以及後來的吳克華、餘立金同誌在黃安七裏坪開辦培訓班,和高敬亭同誌朝夕相處,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1937年冬日軍正在大舉向華中進攻,武漢失守迫在眉睫,然而,以王明為首的長江局不去發動群眾積極抗日,卻隻會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實際上武漢根本保不住。

我當時是湖北省委委員,中共湖北省委為了在武漢失守前從各大學組織一批大學生,通過培訓,把他們培養成為抗日的骨幹力量,決定讓我負責組織培訓班的任務。組織上考慮,七裏坪地處偏僻,又有高敬亭同誌的紅28軍掩護,條件很好,決定把培訓班放在七裏坪。

董老是湖北的革命元老,和高敬亭很熟悉,他給我寫了一封信。我帶著信來到七裏坪,把董老的信交給高敬亭,他看了以後很高興,歡迎我們到七裏坪辦培訓班,並向我們提出要求,希望將培訓出來的大學生給他們部隊輸送一批。我說,那當然可以,我們辦培訓班就是整個湖北服務,我們培養了抗日的人才,將來成為抗日的中堅力量,我們才能奪取抗戰的勝利。

高敬亭同誌熱情地接待我們,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高敬亭同誌親自為我們選了一個祠堂作為培訓班的教室,他把一部分部隊駐在祠堂周圍,以便隨時應付突然事件。他對敵人警惕性是很高的。籌備就緒以後,我就回武漢向董老和省委匯報。

1937年10月,培訓班正式開訓了,高敬亭同誌經常來培訓班問寒問暖,還給培訓班講戰術課。

有時湖北省委撥發的給養接續不上,高敬亭同誌就送來米麵、油鹽、蔬菜、肉食、醫藥給我們,高敬亭同誌總是說:“一家人不要客氣,我的給養來源還是三年遊擊戰爭時積蓄儲備的,隻要有我們吃的,就不會讓你們餓著。”

有時高敬亭同誌弄到好吃的,還把我們叫去一塊分享。大家聚在一起談論黨中央的決策,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義和前景。

這段時間高敬亭同誌已經在積極準備東進抗日。他緊張地進行組織調整,人員配備,部隊整訓,並從培訓班要了一批大學生,後來這批同誌都成為這支部隊的骨幹。

1938年3月,高敬亭同誌奉命東進,率領四支隊奔赴抗日前線,部隊進到安徽舒城的東西崗衝。臨行前,高敬亭同誌還把它的一名戰將,遊擊隊長羅厚福和一些戰鬥骨幹留下來,擔負保衛培訓班和家屬的工作。

1938年6月,鄂東特委成立,7月,根據湖北省委指示,派我帶著培訓班到黃岡發展武裝力量,不久部隊已經發展到一千多人槍。

蔣介石聞訊後立即向王明提出抗議,說聽說有個姓方的,未經允許就到處招兵買馬,擾亂地方治安。王明為了討好蔣介石,就撤了我的職,派我到皖東去。

我把高敬亭同誌留下的骨幹發展起來這支部隊交給了張體學同誌,後來這支部隊發展成為新四軍五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四支隊在皖中活動期間,1939年5月,我(方毅)率領朱紹清為營長的一個營(四個連),越過津浦路東,到達來安、天長、六合、盱眙一帶活動偵查、為支隊主力開辟道路。

由於我們是獨立行動,沒有根據地,受到敵偽頑三麵夾擊,作戰、軍務繁忙,和支隊隻有電台聯係,對路西發生的情況知之甚少,直到7月份,突然傳來高敬亭同誌被殺的消息,令我感到非常驚訝。

後來聽說,高敬亭同誌是因為反黨反中央,反對東進抗日,要上山為王而被殺的,我立即感到他的死是非常冤枉的。

他的思想情況和為人我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我們剛剛分手,分手前他的想法和做法完全和這些給他的罪名是背道而馳的,很顯然這些罪名是莫須有的,是妄自強加給高敬亭同誌的。

說他反黨、反中央,這怎麽可能呢?

高敬亭同誌1928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常委,鄂豫皖省委蘇維埃主席。國民黨發動圍剿時,他是紅25軍七十五師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人展開反圍剿的殊死鬥爭。

1934年省委率領紅25軍長征後,留下他帶著千餘名傷病員和殘、弱、婦、幼堅持根據地,與國民黨進剿部隊展開艱苦卓絕的鬥爭。他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著冷靜的頭腦,堅強的意誌,對同誌滿懷熱情。麵對嚴峻的形式,他沒有退縮,沒有動搖,靠著他對黨、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和靈活機動的對敵鬥爭策略,整編了根據地的武裝,重建了紅28軍,統一了邊區的黨政軍領導,成為國民黨反動派必欲除之而後快的一麵不倒的紅旗。

高敬亭同誌有一個習慣,他不喜歡人們叫他軍長、司令等職務,願意人們叫他“政委”,因為他認為政委是代表黨的。

在堅持三年遊擊戰期間,他多次派人和黨中央聯係,都沒有聯係上,但他始終用黨的精神來建設紅軍。建設根據地,事事都要用黨的方針政策來衡量,使黨的形象沒有在根據地軍民的心目中泯滅。

三年遊擊戰爭,他本人數度身陷險境,國民黨又多次派人用重金利誘,高敬亭同誌正義凜然、堅貞不屈堅持與數十倍於己的強敵作鬥爭,這樣的經過長期考驗的紅軍將領,怎麽會反黨呢?

說他反對中央就更加站不住腳了。紅28軍下山整編為新四軍四支隊,他向中央要求派負責幹部來四支隊工作,中央派了不少幹部。

他還從長江局要來廖華同誌給他當秘書。廖華很有學問,高敬亭同誌非常信任他,當時四支隊的許多文件都是廖華起草的。

因此說高敬亭同誌反對中央是根本不成立的。從他的思想、言行、做法,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排擠中央派來的幹部。

說高敬亭同誌想當“山大王”,不想下山抗日,就完全是汙蔑了。

七七事變後,他僅僅根據報紙上公開發表的兩篇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的文章,根據自己對中央精神的領會,毅然決定不計前怨,主動寫信給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衛立煌,建議罷戰言和、一致抗日,並與其簽訂了停戰協議。

在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根據地裏,高敬亭同誌是最早與國民黨達成停止內戰協議的,是最早也是最準確領會中央精神的。這樣一個人會不抗日嗎?

停戰後他立即率部下山,將部隊集結在七裏坪,準備接受改編。1938年2月,部隊順利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

他要當山大王,可以不下山,可以不接受改編,這豈不是很矛盾嗎?

四支隊東進後,在皖中地區不斷向日軍出擊,打了不少影響很大的勝仗,說高敬亭同誌不抗日,這是從何說起呢?

至於說他不願意東進,更是無稽之談,不合邏輯了!我到七裏坪時,高敬亭同誌正在積極準備東進。為了提高部隊素質,更好地完成東進抗日的任務,他向我們培訓班要了不少學員做部隊的骨幹,當時他的思想和行動都是積極東進的。

黨中央批評新四軍不貫徹東進指示,是指項英把新四軍軍部和江南部隊放在雲嶺,不願意東進蘇南和吳淞地區,這是人所共知的,把不願東進的罪名強加在高敬亭同誌身上,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對高敬亭同誌是非常冤枉的。

我和高敬亭同誌相處的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正是高敬亭同誌領導紅28軍向四支隊轉折時期,各方麵所經曆的事情都曆曆在目。

高敬亭同誌被殺是冤枉的,他對黨是忠貞不渝的,革命立場是非常堅定的,思想基礎是很好的,為人是非常坦誠、與人為善的;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紅軍將領。

至於領導方法上有一些問題,完全是可以教育引導的,絕對不應該用處死的辦法來解決,以致造成了我黨曆史上最大的一樁冤案。

1975年12月14日,黨中央、毛主席親自批示給高敬亭同誌平反。這說明我們黨實事求是、勇於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尊重曆史,尊重事實,高敬亭同誌九泉之下得知了也會感激的。

值此高敬亭同誌逝世50周年之際,謹以這篇回憶文章以示對我尊敬的戰友高敬亭同誌的深切紀念。

高敬亭同誌的英名將和大別山一樣永存千古!

————————————

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同誌回憶高敬亭同誌的文章

《抗日先鋒高敬亭》(摘錄)

紅軍將領、抗日先鋒高敬亭是我的老首長,我參加紅軍後,不久就在他直接領導下工作。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我們紅軍戰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血與火的艱難歲月裏,,高敬亭同誌和藹可親、關心部屬、愛護戰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高敬亭同誌是河南光山縣新集人,我是光山縣潑皮河人,老家離的很近。高政委閑暇時,總愛和我這個小老鄉聊天,拉家常。那是在鄂豫皖邊區三年遊擊戰爭最艱苦的時期,高政委積勞成疾,身患疾病,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高政委有時拉著我的手說:“現在敵人四處收買土匪、特務、地痞、流氓刺殺我,出高價懸賞捉拿我,買我的人頭,你害怕不害怕?”“不怕!”我說:“首長你放心,我們是黨領導的紅軍戰士,有我們警衛戰士跟在你的身邊,敵人休想動你一根毫毛!”“哈哈哈。。。”高政委開懷大笑,“這樣我就放心了。形勢越嚴峻,環境越艱苦,越要堅定革命意誌,革命一定會成功!”高政委的一席話,說得我心裏熱乎乎的。在他的關心下,我們這些小警衛戰士在戰鬥中不斷成長進步。

1939年4月,正當高敬亭司令員帶領我們四支隊,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深入江淮大地,英勇打擊日偽軍,不斷取得節節勝利時,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我親眼目睹了老首長,敬愛的高敬亭司令員含冤被害的經過。

月的某一天,新四軍軍部發來電報,要高敬亭同誌到合肥青龍場開會。高司令員立即帶著我們二十多名警衛戰士,前往指定地點。我們一道青龍廠,軍部的黃副官和唐參謀告訴我們:“葉挺軍長在儲家圍子等著你呢。”當高敬亭司令員帶著三名警衛戰士馬不停蹄趕到儲家圍子時,等待他的是一隊荷槍實彈的戰士,他立即被繳械關押。與此同時,我們留在青龍廠的警衛戰士,也被繳械扣押起來。高敬亭同誌被連續批判鬥爭了三天,罪名是“山大王”、“想當土皇上”、“招兵買馬”、“任意擴大部隊”、“反對黨中央在武漢的領袖(指王明)”、“破壞統一戰線”,一頂頂大帽子和莫須有的罪名接踵而來。

我過去聽高敬亭司令員說過,在中共中央長江局的一次會議上,他同王明發生過一次尖銳激烈的爭執,王明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國共合作後,不許在大別山留一兵一卒”。難道就這樣將我們黨艱苦創立和紅28軍三年來浴血奮戰的老根據地拱手讓給國民黨嗎?高敬亭思想不通,轉不過這個彎子,在會上提出了不同意見。在行動上,他堅決服從組織決定,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上級的命令,毅然率部東進。

在批鬥會上,不管高敬亭同誌怎樣據理力爭,反複申辯;不管參加會議的新四軍廣大幹部一致要求給予高敬亭同誌教育改造的機會,也不等待黨中央的最後批示,新四軍個別領導人僅僅憑著蔣介石的一紙批文,就獨斷專行,斷然決定將高敬亭同誌處死!

高敬亭同誌於6月24日倒在自己人的槍彈之下,含恨飲彈而去!時年三十二歲。

高敬亭同誌被含冤殺害後,我們幾十個警衛戰士也受到株連,經審查後,我才被允許進入新四軍皖南教導隊學習。

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關心並一直關注高敬亭問題,當年毛主席獲悉新四軍軍部個別領導人批鬥高敬亭同誌時,電示其要求將高敬亭同誌送延安學習。

1943年秋,毛主席再次電詢新四軍;“為什麽要殺高敬亭?”要求查明原因,報告中央。毛主席還多次向有關負責同誌說:“高敬亭同誌要平反”。

1977年4月27日,總政治部發出《關於給高敬亭同誌平反的通知》,在烈士被害三十八年後,黨和人民終於對他的一生給予了公正的評價。

————————————

高敬亭司令員印象記

作者:江 嵐

從延安到武漢  

  1938年1月底、2月初,我和陝北公學一批同學,從延安到達武漢。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把我們分配到中國青年救亡協會宣傳團。

  中國青年救亡協會是統一戰線的群眾組織,會長是葉楠(據說,他是國民黨元老葉楚傖先生的兒子,主張國共合作,是進步人士),宣傳部長是錢俊瑞,組織部長是趙梅生,領導層都是國民黨進步分子和共產黨員。

  宣傳團有二三十人,團長袁行莊(葉楠的妻妹)、副團長胡篤衝(共產黨員)。主要骨幹是中共湖北省委設在黃安七裏坪的培訓班畢業分配來的。

  團內有黨的支部,直接受湖北省委方靜吉(方毅)領導。

  當時武漢抗日氣氛甚濃。南京淪陷,國民黨許多領導機構搬到這裏。

  共產黨則設有中共中央長江局、八路軍辦事處、湖北省委。

  抗日團體如雨後春筍,抗日報刊紛紛出版。宣傳團主要以文藝表演和文字的、口頭的方式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

  宣傳團先集中武漢三鎮,爾後向郊縣推進,直到鄂豫邊,如武勝關、雞公山等處。大約3、4月間,宣傳團成員有所調整,調出一批老的,吸收一批新的,團領導也有變動,袁行莊、胡篤衝另有任用,任命我為團長。我帶團到蔡店、孝感、武勝關進行宣傳活動。

  後回到武漢,沒幾天,武漢衛戍司令陳誠下令解散“民先”等進步團體,其中包括“青協”。

  日寇溯江而上已占領安慶、馬當(長江要塞)、湖口等地,武漢形勢嚴峻,戰雲密布。6月9日,國民黨政府命令在武漢的各機關、大學和中央黨部,向重慶、昆明等地轉移。

  一天,方毅同誌叫我立即到八路軍辦事處去,董老說,大別山那裏的部隊(指新四軍第4支隊)需要年輕幹部做教育工作,你到那裏去好不好?

  董老是我黨“一大”代表,德高望重,現在是長江局領導人之一。我立即答:“好。”

  董老又補充了一句,說那個部隊是鄂豫皖紅軍改編的,是一支光榮的部隊,要我到那裏好好學習和鍛煉。說完叫人送我上樓,去見鄭位三同誌,他是那個部隊的領導人。

  鄭位三同誌是一位文質彬彬、衣著樸素、和藹可親的人。人稱他“位老”,其實他一點也不老,那時還不到40歲。

  我把董老剛才說的話重複了一遍,請他指示。他讓我坐下,把紅28軍如何堅持大別山鬥爭,高敬亭的主要革命經曆,以及高和紅28軍的功績談了不少。令我深受教育和感動,對這支部隊肅然起敬,更鼓舞了我要去這個部隊的意誌。

  後來知道鄭位三同誌是1927年領導黃(安)麻(城)起義、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是4支隊的政治委員。  

初到4支隊   

  1938年7月12日一大早,來到江邊,隨辦事處交通員,踏上小火輪,離開工作近半年的武漢,隻身一人參軍去。輪船到團風,登岸後經南麻縣境,從小路直奔立煌。

  立煌是安徽省政府所在地,中共安徽省工委也設在此處。傍晚,見到了彭康書記。他在竹林中一座新建的會議室裏和我談了4支隊的近況。部隊正在幾條公路上打擊來犯的日寇,連連得勝。

  第二天,我們向舒城前進。那時,我一則年輕,二則從小在山裏長大,所以對每天走數十裏山徑小道,並不感到累。經過幾天的翻山越嶺,終於到達目的地。

  通過幾道崗哨,在一座大廟前停了下來。廟門上有“(金出)斧庵,三個大字,新四軍4支隊高敬亭司令員就住在這裏。

  通過門衛,裏麵出來一位瘦小個子的較老的同誌同我們打招呼,領我到裏麵廳堂上坐下。喝了茶,交通同誌說,他到招待所去了。

  一會兒,左邊廂房走出一人,高高的個兒,穿著褪色的軍服,肌瘦臉黃的同誌。他和顏悅色地說:“路上辛苦了。”問我:走了幾天,路上平安嗎?這位首長就是高敬亭。心想,他不象叱吒風雲的武將,倒像個文人。

  他又問了武漢一些情況。這時,警衛員陪著一位軍人走進來。高司令員說,這是手槍團團長詹化雨,你以後就在他團裏工作,做政治教員。   

在手槍團任政治教員   

  我隨詹團長到了團部。團部機構精幹。政治委員汪少川在前線指揮部隊打擊日寇,配合保衛大武漢。

  詹化雨同誌比我大幾歲,白皙的麵容,炯炯的目光,樸實、幹練、熱情,紅28軍時就擔任手槍團團長。他英勇善戰,是高敬亭的得力助手。

  團部有一位總支書記張金台,還有文書、通訊、警衛、炊事人員等等,都很和氣。把我安頓好以後,詹團長先帶我去政治部見戴季英主任。

  政治部和司令部機關均住在東蔣衝,和西蔣衝隻隔一座小山。我在延安陝北公學時,聽過戴季英同誌《遊擊戰爭》的課,曾經見過一麵。現在在他領導下工作,自然很高興。

  他平易近人,一見麵,非常親熱地問我這半年在武漢工作的感受。參謀長林維先此時正在前方指揮作戰,所以司令部我就沒去。

  以後,詹團長又和我到各個分隊,一個一個去熟悉,和那裏的幹部和戰士見麵、交談。手槍團有3個分隊,每個分隊有100多人,兵精武器好,每人兩支槍,1支駁殼槍,1支馬步槍,每個排1挺輕機槍。武器好,火力強。這些武器都是3年遊擊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隊手裏奪取的。手槍團同誌互相友愛、關心,親密團結,真是一個革命的大家庭,加入這樣的大家庭,是人生的幸福。同誌們親熱地叫我“教員”,其實,以革命經曆而言,他們才是真正的教員,我不過是個小學生。

  手槍團同誌大多身上有傷疤,有的負傷過幾次,可是他們從不提這些事,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貪圖享受,打起仗來英勇頑強,視死如歸。他們有崇高的思想政治品質,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在這些同誌中生活,感到溫暖、充實。

  既然我是個“政治教員”,也要做點政治工作。幾個月中,我給同誌們上政治課,講了三個問題:一、社會發展史。勞動創造世界,而且創造了人類本身。勞動生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勞動者出身的戰士,一講就懂,一懂就信。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根據凱豐同誌的講義)。三、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大家都很喜歡聽。

智勇雙全的高敬亭司令員   

  1938年12月,手槍團改編為教導大隊,詹化雨同誌調任第9團團長,汪少川同誌調任淮南縱隊政委,李世安同誌調來教導大隊任大隊長,我任政委。原手槍團3個分隊,又擴建了1個學生隊。

  入伍半年,除了前麵說的眾多的領導和周圍同誌給我的影響、教導、耳濡目染的革命熏陶外,最好的良師益友,要算詹化雨和廖華兩同誌。

  團長詹化雨為人謙和,他有豐富的革命戰爭經驗。他帶我出去打過幾仗,如打無為(襄安)、廬江和剿匪,我第一次在戰場上聽到頭頂上的子彈呼嘯,看到指揮員指揮戰鬥,使我受到鍛煉。   

  要掌握武裝鬥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有深刻的認識。他堅信革命一定能勝利。他對毛澤東、朱德非常崇敬。他虛心學習,刻苦鑽研,他根據遊擊戰術的原則,規定出“四打四不打”、“敵上山,我下山”、摸清敵情,分化瓦解,區別對待等戰術原則,不僅保存了紅軍,站穩了腳跟,而且贏得許多次大大小小的勝利,打擊了17萬國民黨軍,大大地壯大了自己。到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國共談判,停止內戰,國共合作抗日時,鄂豫皖遊擊根據地擴大到了鄂豫邊22個縣。蔣介石動用了10幾萬正規軍“圍剿”,不僅占不到便宜,反被紅軍殲滅了18個營和15個連。

  黨中央、毛主席對鄂豫的三年遊擊戰爭非常重視,作了很高的評價。1937年底,黨中央派鄭位三、蕭望東等去4支隊,毛澤東同誌在接見他們時說:“高敬亭同誌在大別山,以那樣少的部隊,吸引國民黨17萬正規部隊,支援了主力紅軍長征,是作出重大貢獻的。”1938年2月,高敬亭到武漢,周恩來同誌對他說:“中央紅軍長征後,你們在十分艱苦、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敵後鬥爭,你們的功績很大。你們在敵後保存住這樣一支紅軍部隊,這是很了不起的。”   

高敬亭英名垂千古   

  這一年,在革命大家庭中經受這樣良好的氣氛熏陶,無憂無慮,工作愉快。那裏仍屬大別山脈,自然環境也美,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民風淳樸。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好景不常,一聲驚雷,山河變色。

  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同誌,這位人民的兒子,革命的功臣,在合肥青龍廠被殺害了。

  方毅同誌是當時知情的負責人之一,他回憶說:“直到7月份,才傳來高敬亭同誌被殺的消息,當時我感到非常驚訝。後來聽說,高敬亭同誌是因為反黨反中央,反對東進抗日,要上山為王被殺的。當時我就感到他的死是非常冤枉的,他的思想情況和為人我是了解的。很顯然這些罪名是莫須有的,是妄加給他的。”

  當時,一般幹部也是懷疑的。殺害前在褚家圍子開連以上幹部鬥爭會,我也參加了。加在他頭上的所有罪名,當場都被高敬亭否定了。但是這有什麽用?

  鬥爭會後,領導人叫大家回去討論,將討論情況向軍領導匯報。支隊政治部將討論意見綜合起來,大家一致建議對他進行教育。但是戴季英主任將建議匯報後,軍首長置之不顧,還是將他處決了。

  幾十年中,高敬亭同誌的英靈,一直擔著“反黨反中央”的罪名,直到1975年,高敬亭唯一的女兒高鳳英於1月10日給毛主席寫信,詢問他的父親高敬亭為何被殺,病中的毛主席於11月30日親筆批示,有關部門重審此案。12月14日毛主席又在審查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並建議中央軍委討論。

  1977年4月27日總政治部發出通知:“中央軍委決定對高敬亭同誌予以平反,並恢複名譽。”沉冤38年,終於昭雪。曆史澄清,功過分明。

  現在一切都清楚了。原來必欲把高敬亭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是蔣介石。

  廖磊捏造高的“罪名”報告5戰區,白崇禧報告蔣介石“請處於槍刑”,蔣介石當年懸重金並以17萬大軍殺死高敬亭而達不到目的,今見此“良機”,立即電令:“所請將高敬亭處於槍刑照準。”而執行者竟是我們自己人,這位領導人未經中共中央批準就將高敬亭同誌殺害了,以致造成我黨曆史上一樁大冤案。

  高敬亭同誌雖死猶生,功昭大別山,英名垂千古。

  這年的7月,我結束了在4支隊一年的戰鬥生活,離開了合肥青龍廠這個永遠難忘的地方。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