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8 日蘇大戰張鼓峰(圖文)

(2008-06-05 11:47:02) 下一個

1938 日蘇大戰張鼓峰(圖文)

  張鼓峰又名刀山,按蘇方地圖,張鼓峰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沙草峰為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Заозёрная高地當然是固有名詞,俄語稱“紮奧澤爾納亞”,意為“湖對岸的高地”之意,位於敬信鎮防川村北1.5公裏的中俄國界線上,海拔155.1米。這裏所說的湖,指位於兩個高地東側的哈桑湖(長池)。蘇聯把張鼓峰事件叫做“哈桑湖附近的戰鬥”是起名於這個湖的。而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意思是“沒有名字的高地”,也就是無名高地。山的東麵和北麵是俄羅斯的哈桑湖和波謝特草原,西北與沙草峰相連,西南與141.2高地相望,南麵是防川村駐地,東南約2.5公裏處是中、俄、朝三國的交界處。沙草峰位於張鼓峰西北2公裏處的我國境內,海拔77.1米,東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邊界線1.2公裏。“滿洲國”認為張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領土,把它劃入了琿春縣界,主要根據如下:

  1、按照1886年《琿春界約》,邊境線通過張鼓峰東側山麓。

  2、按照1909年遊琿春邊務處員同駐洋館坪中國軍隊共同繪製的地圖,邊界線通過位於張鼓峰東側的長池(哈桑湖)以東地區,走向是由南到北。

  3、1911年由俄國參謀部調查並繪製的地圖,縮尺八萬四千分之一,邊境線和上述“2”中的邊境線相同。

  4、再有1915——1920年東三省陸軍測量局發行的地圖中,邊境線是通過比上述“1”中的邊境線略為偏東的地方。

  然而蘇方卻不提由俄國參謀部繪製的地圖,而主張按琿春界約規定的邊境線通過哈桑湖西側,並認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張鼓峰)屬於蘇聯領土。最後,“滿洲國”方麵主張邊境線在張鼓峰東側,因此張鼓峰屬於“滿洲國”領土,而蘇聯方麵則堅持主張邊境線是通過張鼓峰山頂的。

  所謂的“張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

  其實,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俄國的野心久已有之,1904年與沙俄開戰,僅僅是其“征服”俄國的第一步。1907年,日本國會通過的《帝國之國防方針》中,就將俄國視為“敵國”,作為“第一進攻目標”。1918年6月,又把蘇聯稱作“假想之敵國”。1931年占領東北後一直在積極地進行對蘇作戰的準備。當時身居關東軍參謀長要職的東條英機在1936年6月給日本參謀本部的一封電報中寫道:“要以我們的武力能及,應首先打擊南京政府,消除我們後方的威脅。”顯而易見,日本的戰略計劃是:先占領中國,然後入侵蘇聯。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組成軸心國,互相支持對方的侵略戰爭。而英法等國則采取綏靖政策,慫恿日本把侵略矛頭指向社會主義蘇聯。而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因為戰略目標尚未確定,故日本大本營決定對蘇聯發動一場小規模的試探性進攻。

  蘇聯方麵也在密切注視著遠東局勢,並相應地加強了自己的防禦力量。但蘇聯並不想卷入戰爭,同時也希望避免西與德國、東對日本兩線作戰,曾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締結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均遭到了日本方麵的斷然拒絕。

  1938年7月,日本政府照會蘇聯政府,聲稱日本參謀部的地圖上,中蘇國境地線繞過哈桑湖東岸,又說每年清明和中秋,朝鮮族都上張鼓峰祭掃墳墓,可見是“滿洲國”領土。照會強烈要求把哈桑湖一帶劃為日本“屬地”。蘇聯政府斷然拒絕了日本政府的這一要求。

  7月15日,三名日本軍人身著朝族服裝,帶著照相機和望遠鏡,由兩位當地向導帶路,公然進入蘇聯境內繪製和拍攝蘇聯的邊境軍事設施。此時,潛伏在距離他們100米處的蘇聯邊防軍人突然發起襲擊,當場擊斃日軍1人,其餘人等慌忙逃走。

  此事端成了張鼓峰事件的導火線。日本政府緊急照會蘇聯政府,要求蘇聯立即從張鼓峰一帶撤軍。蘇聯毫不退讓,發表聲名稱,日軍侵入了蘇聯領土,並且“胡作非為”,蘇軍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回擊的。日軍要求蘇軍立即撤出張鼓峰一帶,並叫囂如不撤軍將采取“必要的措施”。蘇軍未予理睬。

  1938年7月9日,蘇軍在張鼓峰構築工事。日軍決心以武力對蘇聯的軍事實力進行“偵察”,駐朝日軍(日本朝鮮軍)第19師團奉命向圖們江南岸邊境地區集結。

  7月16日,日軍大本營陸軍省正式向日本朝鮮軍發布了向蘇朝邊境地區集結的命令。對此,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奉命宣稱,任何威脅都不能恐嚇莫斯科。

  7月29日,日軍以2個小隊的兵力與在沙草峰構築陣地的蘇軍小分隊發生交火。

  7月30日,日軍利用黑夜渡過圖們江,到防川作最後集結。

  7月31日深夜12時,日軍部署朝鮮洪儀裏的150毫米榴彈炮向張鼓峰蘇軍陣地開炮轟擊,拉開了張鼓峰事件的序幕。31日,日軍先後攻占張鼓峰和沙草峰,將蘇軍逐出該地區。

  8月2日,蘇遠東方麵軍第40步兵師實施反擊未果。

  8月6日,經過補充的蘇軍再度發起進攻,遭日軍頑強抵抗,雙方發生激戰。

  8月7日,蘇軍一舉攻占58號高地。並於8日和9日先後攻占了張鼓峰和沙草峰部分陣地。

  8月10日,日軍企圖奪回陣地未果,精疲力竭的日軍遂向蘇軍乞和。當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並於次日(8月11日)停火。

  8月13日,日蘇雙方在張鼓峰東南坡交換了陣亡人員屍體和戰俘。至此,曆時13天的張鼓峰戰役宣告結束。

  8月14日,日軍奉命撤離張鼓峰地區。

  此戰,蘇軍憑借優於日軍的武器裝備、戰役指揮和諸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挫敗日軍北進企圖。日軍陣亡526人,傷914人;蘇軍陣亡236人,傷611人。

  有意思的是,根據日本朝鮮軍公布,蘇軍損失如下:傷亡約為4500名;被擊毀坦克96輛、步兵炮16門、機槍3挺;被擊落的飛機3架。日方繳獲步槍105支、自動步槍3支、輕機槍16挺、重機槍6挺、車載機槍4挺、榴彈炮2門。而在蘇聯公開發行的戰爭史書中,看不到任何有關蘇軍損失的記載。似乎有這樣一種傾向:如果蘇軍受到慘重損失,那麽在它出版的戰史著作中,就往往不做任何記載。

  張鼓峰事件後,日軍把防川一帶劃為“禁區”,強行把洋館坪、檜忠源、沙草坪、防川四個村的140多戶居民遷走,使這裏成為無人區,同時又在防川附近的圖們江上立樁堵江,封鎖圖們江航道。從此,中國利用圖們江航道的出海活動被完全中斷,在東北堅持抗戰的東北抗聯與蘇方進行聯絡並尋求支援的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鉗製。

  張鼓峰之役的失利和隨後的諾門罕戰役的慘敗給了當時日本軍方信心極大的打擊,以致於取消了原來的西進計劃轉而把戰略重點放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

 

日本東洋文化協會出版發行的張鼓峰事件特輯


日軍手繪的張鼓峰一帶地形圖


張鼓峰事件中參戰的蘇軍官兵圖例,注意他們頭戴的外型古怪的M1935頭盔。


進入張鼓峰的蘇軍(山坡上的小黑點)


張鼓峰附近村落中的偽滿警察




日軍向張鼓峰炮擊






張鼓峰戰鬥中的日軍

 

張鼓峰戰鬥中被俘的蘇軍士兵




張鼓峰戰鬥中被日軍繳獲的蘇軍裝備


張鼓峰戰鬥中被擊落的蘇軍飛機殘骸


日軍一度攻占張鼓峰峰頂










張鼓峰戰鬥中的蘇軍






蘇軍重新占領張鼓峰


張鼓峰事件後進行和談的蘇日雙方代表


前去議和的日軍代表


張鼓峰戰鬥中蘇軍繳獲的武器




張鼓峰事件中被戰火摧毀的中國村莊


張鼓峰事件後日蘇聯合勘界。可笑而又可悲的是,在這其中我們看不到作為有關國家的中國的身影,這再一次的向我們證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國家貧弱,隻有任人欺侮!




張鼓峰事件後被迫遷移的中國老百姓




張鼓峰事件後接受檢閱的參戰蘇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