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原突圍概況 (圖)

(2008-06-27 01:22:56) 下一個



九州軍事首頁

中原突圍

第一階段1946年6月26日至8月中原局、中原軍區分路突圍主要情況如下:

一、北路軍:

由李先念(中原軍區司令)、王震(中原軍區副司令)率領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第二縱隊13旅、第15旅之45團、第359旅、幹部旅,共約一萬人。

1946年7月11日,鑒於國軍追堵日急,為分散國軍追堵兵力,北路軍兵分為左右兩翼行動。

(一)左翼:

李先念、鄭位三(中原軍區政委)率領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第二縱隊13旅、第15旅之45團、中原軍區警衛團。
8月2日到達陝南,與陝南遊擊隊會合,鄭位三和陳少敏(中原局組織部部長)等化裝離隊,李先念率領部隊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擔負後衛的第13旅39團在7月下旬與主力失散,後39團團長趙炳倫率1營與主力會合,旅政委楊煥民率3營於9月12日到達陝甘寧邊區。

(二)右翼:

王震率領率領第359旅和幹部旅(對外稱第14旅)。

7月27日,鑒於敵情嚴重,幹部旅分散,一部隨部隊行動,一部化裝轉移,一部就地堅持。

8月29日,王震率旅部、第718團和719團到達陝甘寧邊區。

9月1日徐國賢(359旅副旅長)率第717團到達陝甘寧邊區,9月8日與旅主 力會合。

(第359旅北上陝甘寧邊區的突圍戰鬥中,傷亡100人,非戰鬥減員1650人)

經過休整補充,於10月編入晉綏軍區第二縱隊。

北路軍此階段傷亡1570人,非戰鬥減員1900人(第359旅北上陝甘寧邊區的傷亡未計在內)。

二、南路軍:

由王樹聲(中原軍區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劉昌毅(第一縱隊副司令)率領第一縱隊第2、第3旅、第二縱隊第15旅(欠第45團)共約9000人。

7月24日,到達鄂西北地區,鑒於敵情嚴重,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決定部隊分散,以武當山為中心開辟鄂西北根據地。

主要分支部隊下落:

1、在強渡襄河時擔負阻擊掩護的第一縱隊第3旅8團、第2旅6團(欠第1營)及縱隊警衛團和機關人員一部約2500人,由第3旅旅長閔 學勝率領,輾轉北上,於8月初進入伏牛山區,與河南軍區部隊會合,參加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2、未能渡過襄河的第15旅旅部一部及43團一部約1000人在43團副團長吳茂金率領下幾經轉戰,大部被打散,小部後與桐柏山區遊擊 隊會合。

3、第二縱隊第15旅(欠第45團)原計劃掩護南路軍過平漢路後即歸建北路軍,但因敵情嚴重無法實現,隻得隨南路軍行動。到達鄂 西北後改編為第三軍區。9月上旬,又根據命令由王海山(旅長)和陳先瑞(政委)率領主力約1300人北上陝南,於9月24日到達陝南,加 入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4、由第2旅6團副團長孫宗林和營長羅金科率領的2營,作為閔學勝所部的後衛與主力失散,轉戰至大洪山地區,與堅持就地鬥爭的江 漢支隊(原江漢軍區部隊)會合,編為江漢支隊第二大隊。

南路軍此階段傷亡1040人,非戰鬥減員950人。 (南北兩路為中原軍區突圍之主力,計劃向西突圍,先到達內鄉、淅川、荊紫關地區,再從伏牛山地區越過隴海路,北渡黃河進入太嶽解放區。如果計劃不成,便在伏牛山區、秦嶺地區打遊擊,或者先進四川再北上至甘肅創建甘南根據地,或者北上至陝甘寧邊區,或者渡襄河至武當山地區創建根據地。)

三、江漢軍區部隊:

(一)突圍部隊:由羅厚福(江漢軍區司令)、文敏生(江漢軍區政委)率領約6000人。

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區與王樹聲率領的南路軍會合,共同參與開辟鄂西北根據地。

(二)就地堅持部隊:

江漢軍區第1團第1營以及京山、應城等縣地方武裝,組成江漢支隊,由黃偉民(江漢中心縣委書記)、楊洪先(支隊長)指揮。
江漢軍區突圍部隊此階段傷亡60人。 (江漢軍區留下部分部隊堅持就地鬥爭主力向襄河以西轉移,進入武當山區,相機入川。)

四、河南軍區部隊:

(一)突圍部隊:由黃林(河南軍區司令)率領約2000人。
7月30日到達陝南,8月與北路軍會合,共同參與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二)就地堅持部隊:

地方部隊約900人,組建豫鄂邊遊擊支隊,由寧淮(支隊長)、張波(政委)指揮。
河南軍區部隊此階段傷亡190人,非戰鬥減員130人。 (河南軍區在北路軍越過平漢路時進行接應與掩護,然後在桐柏地區堅持鬥爭。)

五、掩護部隊:

皮定鈞(第一縱隊第1旅旅長)、徐子榮(第一縱隊第1旅政委)率領第一縱隊第1旅約7000人。

7月20日,到達蘇皖解放區。8月下旬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編為華東軍區獨立師。

第1旅此階段傷亡300人,非戰鬥減員1700人。

(主力突圍後原地抗擊三天,然後向東佯動,掩護主力向西突圍,然後自行選擇突圍方向突圍。)

六、掩護部隊:

吳誠忠(鄂東獨立第2旅旅長)、張體學(鄂東獨立第2旅政委)率領中原軍區鄂東獨立第2旅約6000人。

7月18日,到達安徽嶽西太湖地區。隨即接到中央軍委指示,停止原定東進突圍,堅持大別山鬥爭。獨立第2旅此階段傷亡190人,非戰 鬥減員450人。

轉入大別山地區後,在國軍圍剿下至10月,主力基本喪失,吳誠忠、張體學化裝轉移,餘部全部便衣化,分散遊擊。 (主力突圍後堅守宣化店地區,偽裝中原軍區、中原局機關仍在宣化店的假象。

在6月29日送走軍調處第23執行小組後向東突圍。) 整個突圍是主力分兩路向西,河南軍區與江漢軍區先是策應主力突圍然後緊隨主力向西,斷後掩護的第1旅和獨立第2旅則完成掩護任務後向東(獨立第2旅後改為堅持原地鬥爭)。

第二階段中原突圍後各路部隊創建根據地情況:

一、豫鄂陝根據地

到達陝南的中原局、北路軍部隊7月23日決定部隊分散,以團、營規模活動, 創建根據地。8月和陝南遊擊隊會合後於8月3日在丹鳳縣留仙坪召開會議,決定創建豫鄂陝根據地。

初步劃分為三個軍分區:

安康、柞水、藍田、臨潼以西為第一軍分區(359旅,後改由13旅38團),

西荊公路以北、隴海路以南為第二軍分區(河南軍區部隊、13旅37團兩個營和陝南遊擊隊兩個大隊),

漢水以北、丹江以南為第三軍分區(13旅37團一個營、13旅39團、第15旅45團和陝南遊擊隊一部)。

8月6日,閔學勝率領的南路軍一部到達豫陝邊境,與河南軍區部隊會合,組成第四軍分區。

9月22日,中原軍區根據中央軍委電令,任命文建武為豫鄂陝軍區司令,汪鋒為政委,陳先瑞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張樹才為政治部主任。

9月24日,南路軍的第二縱隊15旅主力北上歸建,隨即以該旅主力在柞水、鎮安以西地區組建第五軍分區。

至1947年1月,中原突圍部隊在開辟豫鄂陝根據地戰鬥中傷亡960人,非戰鬥減員1570人。

在豫鄂陝軍區和邊區黨委正式成立並開始工作後,李先念、任質斌、戴季英先後離開豫鄂陝軍區來到延安,和8月化裝離隊先期到達延安的鄭位三和陳少敏在延安重新設立中原局,領導中原軍區外線各部隊及豫鄂陝根據地和鄂西北根據地的鬥爭。

9月由第13旅旅政委楊煥民所率到達陝甘寧邊區的39團3營改編成中原局警衛連。

1947年1月上旬,調集第二、三、四軍分區主力組建野戰縱隊(即第一野戰縱隊),黃林任司令,方正平任政委,下轄六個支隊,由原來45團、37團、39團、軍區警衛團和陝南遊擊隊等部隊組成,約5000人。

3月上旬,又組建第二野戰縱隊,陳先瑞任司令,韓東山任政委,下轄三個支隊和一個幹部大隊,由原來15旅43團、44團、3旅8團等部隊組成,約3000人。

3月,豫鄂陝軍區主力兩個野戰縱隊先後北渡黃河抵達山西晉城。

4月,由500多陝南籍官兵組建豫鄂陝軍區教導團,後與起義的國軍38軍教導大隊合編為38軍教導團。

7月下旬,經過補充整訓後的豫鄂陝軍區主力部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趙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轄34旅(原二縱13旅、15旅45團)、35旅(原15旅43團、44團和3旅8團)。

8月5日,第十二縱隊在李先年指揮下揮師東進。

後於12月與中原獨立旅會師,組建新的江漢軍區。直至1949年5月與鄂豫軍區、桐柏軍區一部合編為湖北軍區。 此階段豫鄂陝軍區部隊傷亡1530人,非戰鬥減員1570人。

二、鄂西北根據地

8月27日,南路軍和江漢軍區部隊在湖北房縣會合,兩支部隊的領導召開了聯合會議,決定兩支部隊合並,成立鄂西北軍區,創建鄂西北根據地。

王樹聲任司令兼政委,劉昌毅、羅厚福為副司令,劉子久、文敏生為副政委,張才千為參謀長。

下轄四個軍分區:

竹山、竹溪、鎮坪地區為第一軍分區(江漢軍區警衛團和第3團);

興山、房縣地區為第二軍分區(第一縱隊第1旅);

南漳、穀城地區為第三軍分區(第二縱隊第15旅和第一縱隊第3旅第9團);

荊門、當陽地區為第四軍分區(江漢支隊和江漢軍區第1團的兩個營);

另以第一縱隊第3旅第7團和江漢軍區第2團組成野戰旅,第一縱隊警衛連、江漢軍區警衛連和江漢軍區第1團第2營組成鄂西北軍區警衛團。

9月中旬,第二縱隊第15旅主力北上陝南。

9月下旬,以穀城、南漳、保康地區組成第五軍分區,從野戰旅中抽出江漢第2團為軍區武裝。

9月22日,李人林率江漢軍區第1團的四個連、一個警衛排和一個手槍隊,東渡襄河,恢複發展大洪山和桐柏山根據地。為隱蔽意圖縮小目標,李人林所部後改稱江漢遊擊支隊。

11月,李人林所部與湖北隨縣、新城地區先後與張波、牛德勝率領的豫鄂邊獨立遊擊支隊會合。隨即這支部隊進行了整編,並改稱豫鄂邊遊擊支隊。

12月,野戰旅主力第7團在反清剿戰鬥中失利,主力大部散失,僅何德慶(第7團政委)還率領餘部約三個連。

1947年1月,劉昌毅、胥治中率軍區警衛團兩個連和一個偵察隊北進,收攏7團餘部。不久即與何德慶所率領的餘部會合。後又與張力雄、張秀龍、汪乃貴所率的第三、第五軍分區和江漢軍區餘部會合,總兵力約1000人。

1月下旬,豫鄂邊遊擊支隊到達湖南,改稱江南遊擊支隊,開始在湘鄂邊地區活動。

2月4日,鑒於敵情嚴重,鄂西北軍區舉行老館觀窩會議決定除留少數部隊堅持原地鬥爭,主力分路轉移到外線,王樹聲、劉子久、文敏生、劉子厚等領導則化裝轉移。此時根據地日益縮小,鄂西北軍區及第一、二、三、五軍分區部隊和機關先後撤至荊門、當陽地區與第四軍分區會合。劉子久、文敏生、劉子厚隨即由地下黨交通員護送,化裝轉移到華北解放區。鄂西北軍區將撤至荊門、當陽的部隊編入第4團和第5團,並南渡長江與李人林所部會合,在湘鄂邊開展遊擊戰爭。羅厚福、呂振球等率領鄂西北軍區部隊(約500人)及各地遊擊隊共約800人堅持鄂西北地區鬥爭。鄂西北軍區至此基本結束。

2月上旬,劉昌毅所部在保康以南遭到國軍合圍,經過激戰才得以脫險,但部隊減員數百人,而且因僅有的電台也被擊毀,與上級和友鄰失去聯係。

2月12日,王樹聲由地下黨交通員護送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王離開前,派出地下交通送信給劉昌毅,告之其當前局勢,要求劉昌毅自行決定今後行動。根據這一指示,劉昌毅決定率部重返大別山。

2月13日,張才千率第4團、軍區警衛團一部約1200人南渡長江。

2月中旬,楊秀坤、劉健挺率領第5團約800人東渡襄河,但因國軍在長江沿線防守嚴密無法過江,隻得改變原定計劃,準備改往北上,經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北渡黃河。

2月24日,張才千所部與李人林所部會合,合編為江南遊擊縱隊,下轄兩個支隊,共1600餘人。

3月上旬,江南遊擊縱隊兵分兩路在湘鄂川黔邊地區開展遊擊戰爭。3月25日,兩支部隊再次會合。

4月中下旬,楊秀坤、劉健挺率領第5團在連續戰鬥中被打散,楊秀坤和劉健挺分別隻率領著二三十人,分散作戰。最後楊秀坤和劉健挺分別化裝轉移到山東、蘇北解放區,餘部或化裝轉移或就地隱蔽。

至此,鄂西北軍區部隊外線部隊就隻剩下分別由劉昌毅和張才千、李人林率領的兩支主要部隊。

5月初,劉昌毅所部抵達皖西,與鄂東獨立第2旅副政委熊作芳率領下於1946年8月到達皖西的該旅餘部300人為基礎組建的皖西遊擊支隊(熊作芳已於3月離隊前往華東解放區,此時由桂林棲率領)會合。兩支部隊合編為皖西人民自衛軍,劉昌毅任司令,桂林棲任政委,下轄三個大隊,共約2000人。而張力雄、張秀龍、汪乃貴等領導,由地下黨護送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

5月下旬,張才千、李人林率領的江南遊擊縱隊重返鄂西北先後與羅厚福等率領的堅持鄂西北鬥爭的多支遊擊隊會合,合編為中原遊擊縱隊,張才千任司令兼政委,羅厚福任副司令,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轄三個支隊,共約3000人。

6月12日,中原遊擊縱隊到達豫東,與豫皖蘇軍區部隊會合。經過短期休整,於6月24日改編為中原獨立旅,張才千任旅長兼政委,羅厚福任副旅長,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轄第1、4團。

8月下旬,皖西人民自衛軍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會合。

12月,中原獨立旅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會合。

此階段鄂西北軍區部隊傷亡2750人,非戰鬥減員3920人,堅持各地鬥爭的遊擊武裝傷亡1900人,非戰鬥減員2900人

中原突圍保存下來的骨幹部隊沿革:

一、第一縱隊第1旅:

這是在整個中原突圍中傷亡減員比例最小,建製保存最完整的一支部隊。
1946年7月20日,到達蘇皖解放區。8月下旬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編為華東軍區獨立師,師長由原第1旅副旅長方升普擔任。先後參加了淮陰保衛戰、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孟良崮等戰役。1947年12月獨立師劃歸華北晉冀魯豫野戰軍序列,不久改編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第十三縱隊第37旅,旅長是原第1旅第1團團長王誠漢。先後參加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1949年2月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61軍181師,師長王誠漢。
1949年5月,又隨18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製,參加進軍大西北。1949年11月,又改歸第二野戰軍指揮,進兵大西南。
1951年3月,181師調歸60軍序列,編入第3兵團建製,作為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參加抗美援朝。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1969年番號改為第60軍180師,隸屬於南京軍區。1985年百萬大裁軍中60軍番號被裁撤,180師改歸南京軍區的第1集團軍,番號重又改回181師,1996年在部隊整編中改為武警機動師,目前駐防江蘇。

二、第二縱隊第359旅:

1946年8月下旬至9月初,第359旅兵分兩路陸續到達陝甘寧邊區,10月編入晉綏軍區第二縱隊。先後參加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三邊戰役。1947年7月,改編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359旅。隨後參加沙家店、黃龍、延清、榆林、運城、宜川、西府隴東、荔北、冬季攻勢等戰役。
1949年2月,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軍第5師,師長徐國賢。隨後參加扶眉、隴東追擊戰、蘭州、河西走廊追殲戰、進軍新疆等戰役。
1953年3月,第2軍番號撤消,第5師改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1師。

三、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與中原獨立旅:

1947年7月下旬,經過補充整訓後的豫鄂陝軍區主力部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趙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轄34旅(原二縱13旅、15旅45團)、35旅(原15旅43團、44團和3旅8團)。
12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與中原獨立旅會師,組建新的江漢軍區。
1949年5月江漢軍區部隊與鄂豫軍區、桐柏軍區一部合編為湖北軍區。

四、皖西人民自衛軍:

1947年10月,從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抽調三個主力團與皖西人民自衛軍共同組建皖西軍區,將皖西人民自衛軍第37團編入第三縱隊第7旅。


1948年2月,第37團重新調回皖西軍區。 化裝離隊轉移的旅以上幹部: 鄭位三(中原軍區政委)、陳少敏(中原局組織部部長),8月2日化裝離來剛到達陝南的部隊,從陝南前往延安。

李先念(中原軍區司令)、任質斌(中原軍區副政委)、戴季英(第一縱隊政委)9月先後離開豫鄂陝軍區前往延安。

10月,吳誠忠(鄂東獨立第2旅旅長)隻身回到老家隱蔽再化裝轉移到華北解放區,張體學(鄂東獨立第2旅政委))化裝轉移到南京,再經北平前往延安。(部隊基本喪失)

劉子久(鄂西北軍區副政委,原第一縱隊副政委)、文敏生(鄂西北軍區副政委,原江漢軍區政委)、劉子厚(第四軍分區政委)2月4日由地下黨交通員護送,化裝轉移到華北解放區。

王樹聲(鄂西北軍區司令兼政委,原第一縱隊司令)2月12日由地下黨交通員護送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

楊秀坤(鄂西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原第一縱隊第2旅副旅長)4月下旬隻身由地下交通護送經南京、上海到達山東解放區。(部隊基本喪失)

劉健挺(鄂西北軍區第二軍分區政委,原第一縱隊第2旅政委)回到老家再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部隊基本喪失)

張力雄(鄂西北軍區野戰旅旅長、原第一縱隊第3旅政委)、張秀龍(鄂西北軍區野戰旅政委,原江漢軍區副司令)、汪乃貴(鄂西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原第二縱隊第15旅副旅長)5月初部隊到達皖西後由地下黨護送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

二縱副司令周誌堅率第13旅39團2營與主力失散,未見資料說明下落,估計也是化裝轉移到了山東解放區。

截至1946年7月底,中原突圍戰役結束,保留部隊4萬人,突圍中損失近1萬人。《中原突圍史》中列舉了各時期中原軍區部隊傷亡情況:

中原突圍時期(1946年6月26日至7月31日):
北路軍:傷亡1570人,非戰鬥減員1900人;
南路軍及2縱15旅:傷亡1040人,非戰鬥減員950人;
河南軍區:傷亡190人,非戰鬥減員130人;
江漢軍區:傷亡60人;
1縱1旅:傷亡300人,非戰鬥減員1700人;
鄂東獨2旅:傷亡190人,非戰鬥減員450人;
以上合計傷亡3350人,非戰鬥減員5130人,總計損失8480人。創建與堅持根據地鬥爭時期(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為損失最大的時期:
鄂豫陝軍區部隊:傷亡960人,非戰鬥減員1570人;
北返延安的359旅:傷亡100人,非戰鬥減員1650人;
鄂西北軍區(內線)部隊:傷亡1960人,非戰鬥減員3760人;
鄂西北軍區(外線)部隊與鄂豫邊獨立遊擊支隊:傷亡380人,非戰鬥減員160人;
鄂豫皖大別山遊擊部隊:傷亡1490人,非戰鬥減員2900人;
這一時期合計損失為:戰鬥傷亡4890人,非戰鬥減員10040人,總計14930人。主力轉入外線及南下反攻時期(1947年2月至1947年底)損失較小:
鄂豫陝軍區及晉冀魯豫野戰軍12縱隊:傷亡570人;
鄂西北軍區一部及後來的皖西人民自衛軍:傷亡40人;
鄂西北軍區一部及後來的江南遊擊縱隊、中原獨立旅:傷亡370人;
鄂西北、鄂中、鄂豫邊區遊擊武裝:傷亡410人;
以上合計傷亡1390人。以上三個時期總計損失為24800人,其中:傷亡9630人,非戰鬥減員15170人。如果考慮統計不全的因素,損失應該在3萬人左右。

中原軍區部隊可以說是元氣大傷,除了進入解放區的359旅、皮旅外,其他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再也未能成為主力野戰部隊,也未能在當今解放軍中留下血脈。

中原軍區部隊突圍之前,利用軍事調處小組的調處,把一批傷員和幹部用火車運到了華北解放區,又以其他各種辦法疏散了一千餘幹部和一萬餘戰士。留下堅持的幹部都是個人自願留下,如本人不願意留下,可以離開中原軍區,如賀炳炎和廖漢生就離開了江漢軍區,返回晉綏軍區。

1946年6月29日,中原軍區的主力部隊向西突圍,經過激烈的戰鬥,

其中的359旅突圍後,返回了延安,其建製保留了下來,後來編入西北的第二縱隊,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劉亞生被俘,後來犧牲於南京。幹部旅旅長張學津及其警衛隨從人員(包括359旅從湖南接出來的毛澤東的侄子毛楚雄在內)在與國民黨軍接洽談判時,被敵人扣留活埋而犧牲。

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原新四軍第五師)的主力部隊,突圍後,和接應的河南軍區部隊一起在陝南和豫西就地堅持鬥爭,建立了遊擊區,(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化裝回到陝北根據地);1947年部隊回到太行根據地的晉城,後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南下鄂中,恢複江漢軍區。

中原軍區第一縱隊(原八路軍河南軍區)的主力(除皮旅)部隊,突圍後,在鄂西北建立了鄂西北軍區,由於鬥爭艱苦殘酷,後來成為遊擊區,(軍區司令員王樹聲化裝返回華北根據地)。

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皮定均旅)經補充後,擔任掩護中原軍區主力突圍的任務,6月26日開始行動,其阻擊敵人兩天以後,尾隨主力一天,然後隱蔽潛伏,閃過敵人的大部隊,向東行動進入蘇皖邊(淮南)根據地。(與敵正規軍的戰鬥並不多,主要是走路,全旅二十多女同誌也全部安全到達蘇皖邊根據地,此事可以另寫一個帖子)。

中原軍區的鄂東軍區獨立第二旅,就地分散,組織遊擊隊留在當地堅持鬥爭,1947年,遊擊隊與南下大別山的劉鄧大軍會合。特別是江漢軍區的李人林支隊和鄂西北軍區的張才千部,兩部先後南渡長江,會合後組成江南遊擊縱隊,縱橫馳騁於長江以南的國民黨統治區,極大的擴大了共產黨和解放軍的影響,成為當時最有名的中原軍區突圍部隊。後來,兩部又北渡長江,北上和劉鄧會合,組成中原獨立旅,成為劉鄧大部隊南下大別山的向導部隊,中原獨立旅後來又編入第十二縱隊進入江漢地區。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1旅旅長皮定均和政委徐子榮接到特急命令,火速趕到縱隊指揮部參加緊急會議!

兩人立即飛馬趕到50裏外的縱隊指揮部,縱隊司令王樹聲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了,原來此時中原地區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形勢非常緊張。

根據中央指示,中原軍區決定立即圍,第1旅(就是名聞遐邇的皮旅)將在白雀園一帶阻擊敵軍三天,擔負掩護主力突圍的重任。而完成掩護任務之後,由第1旅自行根據情況,或西追主力,或就地遊擊,或向東突圍。

皮定均和徐子榮都深深意識到這一任務的艱巨和光榮,異口同聲回答:“堅決完成任務!”

當晚,中原軍區部隊主力就開始突圍,由於我軍前一時期的精心製造的假象,著實麻痹和迷惑了敵人,主力向西突圍之後,連續兩天敵軍都認為這是我軍的佯動而按兵不動,直到26日拂曉,才清醒過來,數萬之眾兵分三路向皮旅扼守的雙輪河一線發起猛攻,皮旅三個團充分利用工事和有利地形頑強抗擊著數倍甚至十多倍敵軍的進攻,使敵軍進展緩慢。

眼看著規定的時間到了,而兩軍膠著在數十裏的戰線上,如何擺脫敵軍成功實現敵前轉移,擺在皮定均眼前。

黃昏前,皮定均首先命令部隊發起全線反擊,將當麵敵軍擊退,然後在陣地上隻留下1個營,主力迅速利用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掩護,撤出陣地。

主力首先冒雨向西,偽裝成追隨主力的假象,西行20裏之後就悄然東返,天亮前隱蔽進入隻有6戶人家的劉家衝,此地雖然山勢平緩,植被茂密,但是緊挨著兩條公路的交匯處,林子裏打個噴嚏公路上都能聽見!皮定均就大膽選擇這裏來隱藏自己的七千部隊!

當然他采取了周詳的措施,四周布置了嚴密警戒,騾馬全部紮緊嘴巴栓在百姓家裏,部隊隱蔽在樹林裏,不準升火不準吸煙,甚至連咳嗽都必須用手捂住!深夜,擔負阻擊的3營也悄然撤到劉家衝與主力會合。

28日淩晨,根據事先向東突圍的決策,皮旅全軍向東,一舉穿越敵小界嶺封鎖線,從容跳出了敵軍包圍,隨後在鬆子關擊退土頑阻截,奪路向大別山腹地疾進。

皮定均深知自己一支孤軍在敵縱深地區活動,周圍都是敵重兵集團,偵察和警戒關係到全軍的安危,所以特別是組織了一支精幹的便衣偵察分隊,全隊一百多人都是從各部隊抽調的具有豐富偵察和作戰經驗的骨幹,每人一支手槍加一支衝鋒槍,還專門配備兩門電話機,用來竊聽敵軍的電話通信。

7月4日,偵察分隊兵不血刃巧取大別山腹地的吳家店,皮定均判斷敵軍還摸不清我軍意圖,而且距離尚遠,部隊連日行軍非常疲勞,便果斷決定休整三天。

7月8日,部隊輕裝出發,各級指揮均直接下到前衛部隊,旅指揮員到前衛營,團指揮員到前衛連,連指揮員親自帶尖刀班,已便及時掌握情況。

7月10日皮旅來到天險青風嶺,此地山勢陡峭,唯一的石板山道已被敵軍火力封鎖,1團連續幾次衝鋒因地形實在不利均未奏效,而拖延時間越久,局勢就越險惡,皮定均立即組織2團從山的側後攀石而上,一舉搶占了青風嶺右側主峰,然後從敵軍背後發起攻擊,1團也乘勢猛攻,終於奪取了天險青風嶺。

7月11日,皮旅抵達淠河西岸的磨子潭渡口,冒著敵軍火力成功地強渡淠河,粉碎了敵軍前堵後追的企圖。

接著皮定均又率部向東南挺進,造成進攻安慶的假象,當敵軍匆匆進行阻截部署之時,皮定均突然率部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於7月12日來到六安的毛坦廠鎮,在此部隊進行了徹底輕裝,隨後以每晝夜180裏的速度飛兵向東,出其不意地連續越過六(安)合(肥)公路和淮南公路,於7月19日順利到達津浦鐵路邊。

20日淩晨,當皮旅大部順利通過津浦鐵路後,敵軍裝甲列車聞訊出動,駐紮在明光的敵軍也趕來阻截,皮旅隨即與敵軍展開激戰,在蘇皖解放區的新四軍第2師5旅16團接應下終於殺開一條血路,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

皮旅孤軍轉戰24晝夜,曆經大小21次戰鬥,行程超過千裏,也是中原突圍眾多部隊中唯一成建製突圍成功的部隊,不僅7000將士安全突圍,而且帶出了23位旅團幹部的家眷,甚至路上還多了2個剛出生的嬰兒。因此皮旅的中原突圍被譽為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我軍曆史上,以部隊主官姓氏命名部隊的也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自然要數皮旅了。那皮旅到底是怎麽一支部隊?

皮旅最早的前身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是1944年9月5日在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第3團和第六軍分區第35團基礎上於河南林縣組建,共13個連隊,1500餘人,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

組建這支部隊的目的是開辟豫西根據地,因此盡管此時太行軍區戰鬥仍然非常緊張,還是從各部隊抽調了最好的人員和武器,支隊所有營以上幹部和部分連級幹部都是經過長征的紅軍老戰士,戰士也是經過嚴格挑選的覺悟高、身體強的,武器裝備也是比較精良,甚至每人都配備了一個黃牛皮子彈匣(繳獲自日軍)!所以,完全可以說,皮旅的先天條件就非常優越。

1944年9月下旬,先遣支隊南渡黃河,穿越隴海鐵路,在豫西廣闊地區開展鬥爭,很快打開了局麵,並與以後到達的其他部隊一起開辟了河南根據地,部隊也發展壯大到5000多人。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為了爭取和平保存力量,先遣支隊在皮定均指揮下,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跋涉,南下桐柏山區,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不久改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1旅,下轄3個團,總兵力達到7000人。

1946年7月,皮旅中原突圍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隨即加入華中野戰軍序列,番號先是改為第13旅,後又改為獨立師,隸屬於華中野戰軍第一縱隊。

原來中央軍委念及皮旅千裏轉戰過於疲憊,批準他們休整三個月,但是才一個月後,解放戰爭就全麵爆發了,皮旅隨即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戰爭中。

9月皮旅從高郵兼程南下,首戰淮陰,對手就是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首的整編74師,皮旅對突破運河的74師連續實施了9次反衝鋒,打出了解放軍王牌部隊的如虹氣勢。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隨後在第一次漣水保衛戰中,皮旅就一舉消滅74師萬餘人,給予其沉重打擊。

1947年1月,皮定均升任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獨立師師長由原皮旅副旅長方升普擔任。盡管皮定均離開了皮旅,但是在他的領導下,皮旅已經鍛造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作為北線的主攻部隊,為全殲74師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7年12月獨立師劃歸華北晉冀魯豫野戰軍序列,不久改編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第十三縱隊第37旅,旅長是原皮旅第1團團長王誠漢。先後參加了華北的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1949年2月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61軍181師,師長王誠漢。

1949年5月,又隨18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製,參加進軍大西北。6月作為兵團的先頭部隊剛剛到達鹹陽,就遭到了國民黨82軍(即馬家軍)的猛烈進攻,由於部隊剛經過長途行軍,人困馬乏,又缺乏抗擊騎兵集團衝擊的作戰經驗,不少部隊的陣地被突破,但作為皮旅的傳人,181師顯示了英勇頑強的傳統作風,其第542團3營8連在陣地工事全毀的情況下,依托斷垣殘壁的建築,連續擊退敵軍以整營兵力發起的9次衝鋒,有力保障了全軍的側翼安全。

在隨後的秦嶺戰役中,181師發揚了皮旅一貫的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翻越崎嶇難行的崇山峻嶺,打開了通往漢中的大門,為隨後進軍大西南的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11月,又改歸第二野戰軍指揮,進兵大西南,於12月間翻越秦嶺山脈,直入川北,有力配合二野主力的作戰。

1951年3月,181師調歸60軍序列,編入第3兵團建製,作為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參加抗美援朝。181師在朝鮮戰場上,麵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毫無懼色,戰績可圈可點,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最後一仗的金城反擊戰中,181師在21個小時內,突破敵軍防線,占領麵積達28平方公裏的地區,取得殲敵3100餘人,繳獲坦克3輛、汽車43輛、各種火炮49門、火箭筒38具、火焰噴射器7具、輕重機槍162挺、其他槍支1400多支的輝煌戰果。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1969年番號改為第60軍180師,隸屬於南京軍區。1985年百萬大裁軍中60軍番號被裁撤,180師改歸南京軍區的第1集團軍,番號重又改回181師,1996年在部隊整編中改為武警部隊,目前駐防江蘇。

皮旅在我軍曆史經曆相當奇特,長期獨立作戰,先後曾在三野、華北野戰軍、一野和二野建製裏戰鬥,成為體係淵源最為奇特的傳奇部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