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附:中原突圍存在爭議)
(2008-06-27 00:18:30)
下一個
中原突圍——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
2008-5-3 10:18:00
1945年10月30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建以新四軍五師為主體的中原軍區。成立後的中原軍區由在鄂豫邊區的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部、從豫西南下八路軍嵩嶽軍區王樹聲部和從湘粵邊北返的八路軍三五九旅王震部三支部隊組成,有兵力約6萬人,計有兩個野戰縱隊7個旅、3個獨立旅及其他地方部隊。
由於戰略地位比較突出,尚未撤離中原軍區部隊(國共兩黨簽訂的《雙十協定》必須撤離)立即遭蔣介石調集了國民黨軍包圍,計有正規軍11個師25個旅及地方部隊30多萬,把中原軍區部隊壓縮在方圓僅200華裏的湖北大悟縣宣化店地區,大戰一觸即發。
針對這一險惡的形勢,1946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原部隊發來了停戰令,二三月間又指示中原部隊力爭合法轉移。同年5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漢口協議》,規定停止中原地區武裝衝突,但蔣介石國民黨軍蠶食進攻從未停止。中原軍區根據形勢進行突圍前的準備,先後複員及化裝轉移1萬人,部隊整編為6個野戰旅、2個獨立旅和幾個獨立團隊。
6月18日,蔣介石認為徹底消滅中原解放軍的時機已經成熟,密令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第五綏區和武漢行營之第六綏區按既定計劃,先速殲中原李先念部,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通道,並指令擔任攻擊的各部隊,務必於6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圍態勢及攻擊準備,於7月1日占領宣化店。
6月21日,中原局、中原軍區給中共中央發出請求突圍的電報。23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名義致電中原軍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中原軍區遵照這一指令,作出具體突圍部署,決定把主力部隊分為南、北兩路突圍:北路由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直屬機關和二縱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團共1.5萬人,從廣水與信陽之間突破平漢鐵路封鎖線向西挺進;南路由王樹聲等率一縱第二、三旅和二縱十五旅(缺45團)共1萬人,從孝感、花園之間突破平漢路封鎖線向向西挺進。其中王海山率二縱十五旅(缺45團)提前控製宜城及襄河渡口一帶,掩護南路主力通過。黃林、羅厚福分別率河南軍區和江漢軍區部隊,在平漢路西側掩護兩路主力突圍。由皮定均率一縱第一旅7000人向東佯攻,造成主力東進態勢,掩護主力向西突圍;張體學率鄂東獨二旅及地方武裝約1萬人,東進大別山腹地,就地堅持遊擊戰爭。
21日至24日,皮定鈞所率部隊故意在宣化店東北潑陂河前沿加圍工事,並頻繁調動部隊,造成主力向東突圍的假象,迷惑和牽製敵軍。其他部隊則秘密集結,向突圍方向運動。
26日清晨,張體學率獨二旅1個營換成便衣秘密進入宣化店接替了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領導機關的警衛部隊。晚上,李先念又巧設“空城計”,設宴招待美蔣代表,又請其到中原軍區大禮堂看戲。正當美蔣人員興高采烈地觀看著文藝節目時,各路部隊已按預定方案,借著夜幕的掩護,開始了秘密突圍。到29日下午張體學宣布“李先念將軍已率領中原軍區部隊勝利突過平漢鐵路”的消息時,一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慌忙離開宣化店。
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和副司令員王震率領的北路突圍部隊,於29日悄然靠攏平漢鐵路東武勝關至柳林段,當晚突圍第一仗就是消滅柳林車站等地之敵,經短時激戰,勝利突過平漢線向西挺進,於7月中下旬進入陝南,同當地遊擊隊會合,並於8月初成立鄂豫陝軍區,執行創建遊擊根據地的任務。其中王震率領第三五九旅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繼續北進,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和其他部隊組建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後整編為解放軍第二軍第五師進軍新疆。而從中原突圍出來的新四軍第五師主力據《新四軍發展史》載:“1947年11月南返大別山,與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挺進中原的部隊會合後進抵江漢地區,後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九軍。”由於戰局的迅速發展和武漢解放,五十九軍並未集中,這支部隊主力2萬人改編為湖北軍區兩個獨立師,其餘兩萬餘人分別為5個軍分區的獨立團、縣指揮部部隊。(注:新四軍五師是由160人96杆槍發展起來的,部隊沒有紅軍底子,部隊的成分非常複雜。)這是後話。
由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的南路突圍部隊,在陽平口受阻後,隻好迂回移動,在王家店與敵激戰,雖傷亡較大,但仍殺出一條血路,於7月1日越過平漢路,直指襄河,進入鄂西北的鄖陽山區,創建遊擊根據地,於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
由皮定鈞率領的一縱一旅,在完成迷惑和牽製敵人的任務後,按預定計劃先向西、再折向東於6月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封鎖線,7月中旬進入蘇皖解放區。即改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十三旅,後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一軍一八一師。
由張體學率領的鄂東獨二旅,在宣化店完成“空城計”和呂王城阻擊任務後,奮力向東突圍,後堅持轉戰在大別山區。雖減員較多,但在1947年9月與劉鄧大軍會師時,仍保存骨幹1000餘人。此外,由黃林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羅厚福率領的江漢軍區部隊,在完成警戒和掩護主力部隊突越平漢路後,亦各自衝破敵人的包圍,分別向陝南和鄂西北挺進。其中在鄂西北地區堅持鬥爭的一縱隊一個半旅和江漢軍區獨立旅,1947年春,其中一部由副司令員劉昌義率領轉戰皖西,與當地堅持鬥爭的華中部隊合組為皖西人民自衛軍,繼續開展遊擊戰爭。10月與劉鄧大軍會合,劉昌義被任命為野戰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其中一個團編入三縱隊後,參加淮海戰役。鄂西北軍區的另一部,由李人林、張才千分別率領,先後由鄂中、鄂西北橫渡長江,直搗湘鄂西,改編為江南遊擊縱隊。1947年5月奉命北返與仍在鄂西北堅持鬥爭的另一部會合,組成中原遊擊縱隊,共三個團,近3000人。7月轉戰到豫皖蘇,改稱中原獨立旅,後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而一直在陝南、豫西堅持遊擊戰爭的中原軍區二縱隊(即五師)主力和一縱一部、河南軍區一部共7000人,於1947年5月轉入太行解放區,後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
知悉中原部隊勝利到達陝南和鄂西北地區。毛澤東對此十分欣慰,7月13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致電中原軍區領導人指出:“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我中原軍的任務是以機動靈活之行動,在鄂、豫、皖、川、陝境內,在外線牽製反動派大量軍隊,幫助我內線作戰部隊取得勝利”。7月15日,又指示“牽製大批敵軍在敵後創立根據地是我中原軍的光榮戰略任務”。9月11日毛澤東再次以中央名義,指示中原軍要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在當地立穩腳跟,鉗製敵人,並強調指出:“你們過去兩個多月英勇鬥爭已起了極大的戰略作用,中央希望並責成你們今後還要起同樣的作用。”中原部隊堅決執行這一指示,繼續在陝南、鄂西北和鄂中、鄂東的崇山峻嶺中堅持鬥爭,打擊敵人,迫使國民黨整編十五師、六十七師、十七師、十四師、六十六師、七十二師、四十八師、五十二師等全部和一部32個旅約36萬人(占進攻解放區總兵力165個旅的五分之一)在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不能及時北調陝北及蘇、魯、豫戰場,從而大大削弱了國民黨軍的進攻能力,為我軍徹底粉碎敵人進攻並轉入全麵反攻作出了貢獻。據統計:在突圍戰役中,殲國民黨軍約1萬人,中原軍區部隊傷亡及非戰鬥減員共8200人。
中原突圍,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以迅猛果敢的行動,搶在國民黨軍7月1日總攻之前,突破其30萬大軍、6000餘座碉堡的重圍,使蔣介石限期圍殲中原部隊的陰謀徹底破產,成功地打響了解放戰爭的第一槍,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序幕!
附:目前史學界關於新四軍五師中原突圍存在爭議:
一是否戰略堅持的爭議。
中原突圍前,國民黨軍還沒有對新四軍五師形成合圍之勢,這時新四軍五師可以合法地轉移到華北和華東的根據地。而堅守根據地的後果是造成國民黨30萬美械裝備部隊對中原軍區形成“圍剿”,雖形成長達10個月戰略堅持,牽製了國民黨30萬大軍,但中原解放區卻損失慘重。
二是主力突圍的地點爭議。
當時新五師眾多軍事將領要求向東突圍,往新四軍軍部靠攏,這樣可以極大減輕新五師的損失。但李先念部主力卻向西突圍,這樣要麵臨劉峙部和胡宗南部雙重圍剿,加大突圍的傷亡。
三是建立川陝根據地的爭議。
麵對國民黨劉峙部30萬人的圍剿,4萬人的中原部隊僅以傷亡2千多人的代價就跳出了包圍圈,越過丹江進入陝南地區。按照計劃當時突圍的路線是進入陝南後直接開往陝北延安,結果中央來電報,要求部隊化整為零在陝南打遊擊,建立川陝根據地,以此牽製胡宗南部對陝北延安的進攻。但李仍然執行毛澤東的命令(注:新五師的南路部隊也在鄂西北建立的根據地,隻有隸屬於一方麵軍的王震的359旅被獲準回延安)建立鄂西北和川陝根據地。為此,新五師犧牲了近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