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毛澤東對李先念說:當時是準備犧牲你們的,你們幾個能活著回來,就是勝利.
(2008-06-27 00:10:57)
下一個
中原突圍——毛澤東對李先念說:當時是準備犧牲你們的,你們幾個能活著回來,就是勝利.
————————————————————————
對此,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對李先念說:“有人告了你的狀,不要怕,還得幹!當時是準備犧牲你們的,你們幾個能活著回來,就是勝利”(《李先念傳》第735頁)。
在七屆二中全會結束時,毛主席在作結論時又說:“五師轉移基本上是正確的,說是路線錯誤的意見是不對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大水’首先衝向他們的地區,這支部隊鉗製了敵人,對華北、華中根據地起了堤壩的作用,意義甚大”(《楊尚昆回憶錄》第253頁)。
————————————————————————
中原突圍留青史
(2002-07-12 05:24:20)
夏 夔(作者係新四軍五師老戰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中央電視台播映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中原突圍》,生動地反映了1946年中原我軍為反對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曆程,再次引起人們對先烈無盡的追憶。
中原突圍是黨中央的正確決策
為什麽會發生中原突圍?
中原軍區是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在鄂豫邊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的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部、從河南中西部南下的八路軍王樹聲部和從湘粵邊北返的八路軍三五九旅王震部三支部隊組成的。
他們雄踞鄂豫兩省的廣大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投降後,蔣介石下山“摘桃子”,調集了正規軍26個師(旅)及地方部隊共30萬人向中原部隊大舉進攻。
1946年1月,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議,蔣軍乘機調整部署,增加兵力,搶占有利陣地,將我主力部隊包圍、壓縮於宣化店周圍方圓不足百裏的狹窄地帶,使我軍陷入了絕糧斷炊、孤立無援的極端危險境地。
我軍主動要求合法轉移到安徽五河就食,周恩來同誌親自到漢口談判,均遭美蔣方麵拒絕。他們企圖先消滅中原我軍,然後把這30萬大軍調往其他戰場,向解放區發動全麵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部隊是坐以待斃、讓蔣介石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還是突出重圍、死裏求生?
1946年6月1日,毛澤東主席以中共中央名義致電中原軍區領導人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美蔣對我態度極為惡劣,全麵內戰不可避免”,“必須準備對付敵人襲擊及突圍作戰。”
6月19日再次指示中原軍區:“蔣決定大打,你必須隨時注意敵情,準備突圍。”這時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已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毛主席乃於6月23日以黨中央名義電令中原軍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中原部隊遵照這一指令,除留一部在原地堅持外,主力4萬餘人於6月26日分東西兩個方向實施突圍戰役,從而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由此可見,中原突圍是黨中央、毛主席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和全國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並不是“倉惶逃跑”。
有人不了解情況,借口中原部隊受了損失,隨意指責這一正確行動是犯了“路線錯誤”,並對李先念同誌進行攻擊。
對此,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對李先念說:“有人告了你的狀,不要怕,還得幹!當時是準備犧牲你們的,你們幾個能活著回來,就是勝利”(《李先念傳》第735頁)。
在七屆二中全會結束時,毛主席在作結論時又說:“五師轉移基本上是正確的,說是路線錯誤的意見是不對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大水’首先衝向他們的地區,這支部隊鉗製了敵人,對華北、華中根據地起了堤壩的作用,意義甚大”(《楊尚昆回憶錄》第253頁)。
中原突圍是勝利的戰略轉移
中原部隊在突圍前,共有兵力約6萬人。計有兩個野戰縱隊7個旅、3個獨立旅及其他地方部隊。為爭取和平和準備突圍,先後複員及化裝轉移1萬人。部隊整編為6個野戰旅、2個獨立旅和幾個獨立團隊。突圍時,留下一個旅及地方武裝約1萬人就地堅持,參加突圍作戰的約4萬餘人。
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有高山、大河等許多自然障礙,突圍作戰又正值暑天,其困難與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連毛主席也十分擔心“這一自衛鬥爭是否能不受嚴重損失,現尚不能預計”。
由於中原部隊廣大指戰員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到了7月中旬,北南兩路大軍均已打垮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陝南和鄂西北地區。
毛主席對此十分欣慰,7月15日致電中原軍區領導人:“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我們的這一行動已調動程潛、劉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給反動派以極大的震動與困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
稍後,向東突圍的皮定均旅越過津浦鐵路,到達蘇皖解放區;
王震率三五九旅突破隴海路和渭河,返回延安。
在突圍戰役中,殲敵約1萬人(其中正規軍約一半),我軍傷亡及非戰鬥減員共8200人,約占15%,保存兵力還有4萬人(包括皮定均旅、三五九旅及原地堅持的鄂東獨立旅)。
敵人並沒能成建製地消滅我軍一個連甚至一個排,真是“毫無所得”。
中原軍對戰爭全局起了極大的戰略作用
當中原部隊突圍到達陝南、鄂西北等地區,勝利地實現了戰略轉移之際,國民黨用來圍追堵截和“清剿”的正規軍猛增到32個旅約36萬人,占蔣軍進攻解放區的總兵力165個旅的五分之一。如果能夠將這支龐大的兵力繼續鉗製在外線,無疑對處於內線作戰的其他解放區是一個積極的配合和有力的支援。
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高瞻遠矚,統籌全局,從戰略高度出發,立即賦予中原軍以新的任務。
7月13日,毛澤東為黨中央起草的電報中明確指出“我中原軍的任務是以機動靈活之行動,在鄂、豫、皖、川、陝境內,在外線牽製反動派大量軍隊,幫助我內線作戰部隊取得勝利”。
7月15日,又指示“牽製大批敵軍在敵後創立根據地是我中原軍的光榮戰略任務”。以李先念為首的中原軍廣大指戰員堅決執行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指示,在陝南、鄂西北及鄂中、鄂東等地,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把30多萬敵軍緊緊牽製在自己的周圍,首先迫使胡宗南推遲了進攻延安的計劃。
當我北路突圍部隊越過丹江即將入陝時,蔣介石曾三次電令胡宗南、劉峙:“務於荊紫關以南將李先念部殲滅。”
胡宗南急將其精銳嫡係整編第一師第一旅及九十師第六十旅等部進至鄂豫陝邊界進行堵擊,劉峙所部三個師緊緊尾追,據其戰區政治部主任、西安警備司令當時自述:“李先念之企圖係占據陝南、控製關中、響應陝北,進展甚速,威脅甚大,國軍預計在兩禮拜內進攻陝北,現以破壞。”
後來我軍粉碎了敵人的前堵後追,進入陝南,占領鎮安,胡宗南又增兵防堵、圍剿,共達9個旅之多,致使其進攻延安的計劃再度推遲,使我陝北軍民為粉碎國民黨進攻的準備工作贏得了半年以上的寶貴時間。
其次是為華北我軍的勝利作戰創造了條件。
《第二野戰軍史》記述:“中原解放軍自6月底開始突圍,到8月中旬,敵人圍追堵截的兵力增加到30多個旅,並大部被牽製到豫西、陝南地區……隴海路開封、徐州之間及鐵路以南、新黃河以東、以北的廣大地區,隻有敵整編第六十八、第五十五師共六個及地方團隊擔任守備。”
晉冀魯豫野戰軍乘勢於8月10日發起隴海戰役,攻占南封等五座縣城,殲敵兩個旅連同保安團隊共1.6萬餘人。
該《戰史》指出:“中原解放軍英勇突圍,堅決奮鬥,拖住了五倍於己的敵人,……給晉冀魯豫野戰軍進行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此,毛澤東主席在《三個月總結》一文中寫道:“過去三個月來,我中原解放軍以無比毅力克服艱難困苦,除一部已轉入老解放區外,主力在陝南、鄂西兩區創造了兩個遊擊根據地。此外,在鄂東和鄂中均有部隊堅持遊擊戰爭,這些都極大地援助和正在繼續援助著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將對今後的戰爭起更大的作用。”
後來,中原部隊的處境愈加艱險,麵對裝備精良、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敵人,戰鬥頻繁,沒有後方支援,衣食彈藥奇缺,傷病員得不到救治,人員有減無增。
就在這個時候,毛主席於9月11日再次以中央名義,指示中原軍要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在當地立穩腳跟,鉗製敵人,協助老解放區粉碎國民黨進攻,並強調指出:“你們過去兩個多月英勇鬥爭已起了極大的戰略作用,中央希望並責成你們今後還要起同樣的作用。”
中原部隊堅決執行這一指示,繼續在陝南、鄂西北和鄂中、鄂東的崇山峻嶺中堅持鬥爭,打擊敵人;迫使敵整編十五師、六十七師、十七師、十四師、六十六師、七十二師、四十八師、五十二師等全部和一部在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不能及時北調陝北及蘇、魯、豫戰場,從而大大削弱了蔣軍的進攻能力,為我軍徹底粉碎敵人進攻並轉入全麵反攻作出了貢獻。
中原突圍部隊在鬥爭中發展壯大
曾經有不少人認為:中原突圍失敗了,部隊打垮了,打散了,新四軍五師被消滅了等等怪論。這根本不是事實。
應該承認:中原軍在突圍戰役特別是後來為了全局的勝利,在外線堅持遊擊戰爭近一年之久,的確付出了重大代價。正如黨中央慰問電指出的:“所有參加這一鬥爭的部隊在和優勢敵人的艱苦戰鬥中,雖然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是基本骨幹依然保存。”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向東突圍的皮定均旅,到達蘇皖解放區後,即改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十三旅,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及孟良崮戰役,後轉戰華北,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一軍一八一師。
由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返回延安後,和其他部隊組建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參加了保衛延安的各次戰役,後整編為解放軍第二軍第五師進軍新疆。這兩個師都各發展到1萬人以上。
一直在大別山堅持鬥爭的鄂東獨立旅,雖減員較多,但在1947年9月與劉鄧大軍會師時,仍保存骨幹1000餘人,他們在支援大軍作戰、重建大別山革命政權和地方武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鄂西北地區堅持鬥爭的一縱隊一個半旅和江漢軍區獨立旅,1947年春,其中一部由副司令員劉昌義率領轉戰皖西,與當地堅持鬥爭的華中部隊合組為皖西人民自衛軍,繼續開展遊擊戰爭。10月與劉鄧大軍會合,劉昌義被任命為野戰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其中一個團編入三縱隊後,參加淮海戰役,進軍西南,在鬥爭中得到新的鍛煉和發展。
鄂西北軍區的另一部,由李人林、張才千分別率領,先後由鄂中、鄂西北橫渡長江,直搗湘鄂西,改編為江南遊擊縱隊。1947年5月奉命北返與仍在鄂西北堅持鬥爭的另一部會合,組成中原遊擊縱隊,共三個團,近3000人。7月轉戰到豫皖蘇,改稱中原獨立旅,後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連克經扶(今新縣)、黃(紅)安等城,在高山鋪戰役中一舉殲敵3000餘人。
一直在陝南、豫西堅持遊擊戰爭的中原軍區二縱隊(即五師)主力和一縱一部、河南軍區一部共7000人,於1947年5月轉入太行解放區,這支被毛主席稱之為“五師精華”的部隊,在晉城整訓後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在李先念率領下,在河南攻克通許縣城後,挺進大別山與中原獨立旅會合,奉劉鄧命令,西越平漢鐵路開辟並恢複江漢軍區,這支部隊當時共有三個建製旅,11000餘人,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作戰,共殲敵4.6萬餘人,部隊發展到4.3萬餘人。
據《新四軍發展史》載:“從中原突圍出來的新四軍第五師主力,……1947年11月南返大別山,與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挺進中原的部隊會合後進抵江漢地區,後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九軍。”
由於戰局的迅速發展和武漢解放,五十九軍並未集中,這支部隊主力2萬人改編為湖北軍區兩個獨立師,其餘兩萬餘人分別為5個軍分區的獨立團、縣指揮部部隊。這就是參加中原突圍各個部隊的基本情況。
事實充分證明:參加中原突圍的部隊不但沒有被消滅、被打垮,而是和全軍其他部隊一樣在鬥爭中發展壯大;不僅裝備上大大改善,戰鬥力空前提高,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突圍時,這還未包括許多在各個地區分散開展遊擊活動的小型遊擊隊以及經組織批準轉入老解放區或就近隱蔽從事革命活動的大批幹部。
中原突圍已經過去56年,它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載入史冊,它那顧全大局、敢挑重擔、不怕困難、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是永遠值得稱頌的。
(作者係新四軍五師老戰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