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6年唐山大地震,用批鄧帶動生產和抗震

(2008-06-01 01:24:57) 下一個
生命至上訪問量[5] 評論數[0]
發布於:2008-05-26 11:28
生命至上


雷 頤


汶川地震,舉世同悲。災害無情人有情,如果將三十多年前唐山地震時的“抗震救災”與這次汶川抗震救災略作對比,不難看出政府執政觀念、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進步。

1976年7月28日淩晨,河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唐山發生強烈地震,這時,正是“文革”“批鄧”、批所謂“右傾翻案風”的高潮。從當時的“主流”媒體(那時其實隻有“主流”、根本沒有“非主流”媒體)報道、宣傳中,便可了解當時的“執政觀念”。為對那段曆史的體味、感悟更加生動、真切,恕我詳引當時文章:


用批鄧帶動生產和抗震。

“淩晨,河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唐山發生強烈地震,這時,正是“文革”“批鄧”、批所謂“右傾翻案風”的高潮。

從當時的“主流”媒體(那時其實隻有“主流”、根本沒有“非主流”媒體)報道、宣傳中,便可了解當時的“執政觀念”。為對那段曆史的體味、感悟更加生動、真切,恕我詳引當時文章。



地震發生第二天,《人民日報》采用新華社通稿對這一災難進行報道,其標題為:《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

這則權威報道全文的重點是毛主席、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如何關懷災區人民,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等等,對災情隻用“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這樣輕描淡寫的話一筆帶過。

若再細致分析,震中地區“什麽”遭到了不同程度損失?為什麽此處要省略主語?“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刻意回避了“生命財產”一詞,那時,“生命”、“財產”都屬“敏感詞匯”。

長期以來,災害的破壞程度、傷亡人數、影響範圍等不僅諱莫如深,而且屬於“國家機密”。

且看隨後幾天《人民日報》的重要報道:

7月30日的頭版頭條竟是與“抗震”無關的《是毛主席的光輝指示照亮了共大前進道路――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在鬥爭中成長》;

8月1日,也是第二版才有“抗震”,但卻是《十二級台風刮不倒,七級地震震不垮――小靳莊人民在抗災鬥爭中勝利前進!》,標題前半句的“十二級台風”,是指一年前的所謂“右傾翻案風”,報道說小靳莊人民“正以階級鬥爭為綱,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反擊右傾翻案風,搞好抗震救災工作,大震,大幹,促進大變化!”

8月5日,《深入批鄧促生產支援災區多貢獻,河北、遼寧廣大幹部和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援唐山、豐南地區的抗震救災鬥爭 》;

8月12日,《抗震救災的現場也是批鄧的戰場:紅九連和唐山郊區人民一起以批鄧為動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8月28日,《深入批鄧是戰勝震災的強大動力》;

9月7日,《抓批鄧促生產》,文章寫道:“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擺正批鄧、生產、抗震的關係。用批鄧帶動生產和抗震。”“二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但是在同階級敵人,特別是同黨內資產階級作鬥爭中,而且是在同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作鬥爭中發展起來的。現在,個別地區發生了地震,多少一點困難怕什麽。”

唐山地震造成的那麽巨大的財產損失、尤其是二十多萬人失去生命,在“那個年代”卻隻是“多少一點困難”!



1976年8月號《紅旗》雜誌發表的短評《人定勝天》寫道:“嚴重的地震災害確為我們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自然災害及其所造成的困難和一切‘亂子’一樣,具有二重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向對立麵轉化的。”

“階級鬥爭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偉大動力。當前正在深入進行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偉大鬥爭,已經和正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前進。我們一定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繼續認真學習毛主席的一係列重要指示,以階級鬥爭為綱,深入批判鄧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反擊右傾翻案風,發揚人定勝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警惕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團結起來,奮發圖強,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向嚴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鬥爭。”



《學習與批判》是當時地位僅次於“兩報一刊”的雜誌,有“小《紅旗》”之稱,但比“兩報一刊”要多一些“文化味”、“文史味”。

這次也不例外,9月中旬出版的本年度第七期,發表了頗有“文史味”的《地轉實為新地兆——讀洪秀全的〈地震詔〉》一文。

原來,就在太平軍建都“天京”後的第二個月,江蘇突然發生地震,“天京”震感明顯,一時人心惶惶,且不久前發生過叛逃事件,為穩定軍心民心,“天王”洪秀全頒布一道詔旨,內有“地轉實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軍行速追誥放膽,京守嚴巡滅叛逃。一統江山圖已到,胞們寬草(心)任逍遙”之句。

由於避諱“心”字,此詔以“草”字代之。

《學習與批判》此文聲稱,洪秀全的《地震詔》是舊世界的“聲討書”、新世界的“宣言書”,“莊嚴地宣布地震是摧毀舊世界,誕生新世界的征兆”,借洪秀全的《地震詔》中“地轉實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一統江山圖已到”這種“山崩地裂若等閑”的“偉大氣魄”來隱喻“地震”/“文革”造就的是一個有天道合法性的新世界、新時代。



對“自力更生”的宣傳也比比皆是。由於長期片麵宣傳“自力更生”,宣傳“毛澤東思想是威力無比的精神原子彈”、“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可以創造任何人間奇跡”,所以當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時,中國卻對世界說“不”,拒絕了國際社會提供的任何援助。



一句話,當時“抗震救災”的綱領是“以批鄧促抗震”、“不能以抗震救災壓革命、壓批鄧”,要以“抗震救災”來證明自力更生。這種觀念,是執政者“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必然邏輯。在這種觀念和邏輯中,生命被漠視;生命必須從屬於“政治”、“政權”、“鬥爭”。



三十餘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在這三十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將“以階級鬥爭為綱”發展到頂點的“文革”終於破產,執政者的執政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

1979年末,在唐山地震三周年後,終於公布了死亡人數。

以後,每當重大災情發生,救災就是壓倒一切最重要的任務。

而且,在接受國際社會救災援助方麵,一些觀念也漸漸發生變化。

80年代初,改革開放使國門初啟,開始被動接受國際援助,即不主動提出和要求國際救災援助、並有限接受援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對國際救援的認識也更深入。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中國紅十字會終於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受援請求。此後,在重大災情時接受國際社會的款、物援助已成慣例。



三十年的許多轉變、變化,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更明顯表現出來。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媒體、網絡的報道之及時之充分,超過以往;

以往最為敏感的死亡人數,這次也即時報道;

電視、視頻傳出的那一幅幅或慘烈或動人的畫麵,更為直觀地將真實情況展現在人們麵前。

這一切,不僅沒有像以前的執政理念所擔心的那樣,會人心浮動、引起社會不穩,甚至會動搖政權基礎,反而前所未有地激起了人們對災民的同情、對救援者的敬佩和感動、對執政者舉措的高度讚揚,反使人們更加積極地以各種方式參加救援活動。

事實證明,以前幾乎對所有信息都不公開、都采取保密措施,是對人民的不信任,對公民知情權的無視,更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現在超過以往的信息公開,是對人民的信任,對公民知情權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這次地震,還允許一些國家和台灣地區的專業救援隊入境救災;5月19日,又宣布將接受部分外國醫療隊來華協助救援。這些,更是1949年建國後的首次,意義確實重大。接受包括允許境外專業救援隊、醫療隊入境在內的國際救災援助,不僅是國際社會人道主義的體現,更是國內抵禦災害、減輕損失的需要。表明了政府重視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借助一切力量減輕災害對民眾利益的損害,也表明中國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融入國際社會的開放姿態。



這次大地震,大量非政府組織、機構(NGO)積極參與,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超過以往。表明這三十年間民間社會的從無到有,由小漸大。在今後的社會活動中,民間社會將與國家良性互動,獲得社會更大的尊重,得到政府理解,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次全國哀悼日的設立,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第一次為死亡的平民降半旗,汽笛、警報第一次為死亡的平民嗚鳴,標誌著對生命和普通人的尊重。以前,隻有領袖去世才設哀悼日,才降半旗,才汽笛、警報嗚鳴。



這次抗震救災的幾項“第一次”,是三十年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標誌,更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具體體現。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