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誌工煮飯供應熱食 兩岸骨肉更親 (圖)

(2008-06-18 01:33:33) 下一個

台灣誌工煮飯供應熱食 災民暖在心裏

本篇文章來源於 青傳媒www.qingnet.cn 原文鏈接:http://news.qingnet.cn/taiwan/200805/17150311.htm

台灣誌工為四川地震災民提供熱食。(慈濟圖)   香港5月17日電/汶川大地震,許多幸存下來的民眾現在麵臨到吃的問題,雖然活了下來,但糧食不足、水不夠,實在很難填飽肚子;還好在這個時候,台灣的誌工團隊抵達了災區,送上救災物資,甚至還在災區裏洗菜煮飯,架設臨時的熱食區,讓災民享用熱食,吃在嘴裏,也暖和在心裏。

  今日新聞報道,在距離震央汶川90公裏的羅江縣金山鎮,房子倒了,原本甜蜜的家庭破碎了,居民隻能暫時住在用帆布搭建的帳篷下生活,最慘的是,劫後餘生的民眾連吃飯都有問題。

  災民張軍表示,“那是老舊的房子,那個樓層屋瓦一直往下掉,把我炸翻了!” 災民範增碧說,“我總想死,不知道該怎麽辦,老頭子還要我照顧,兒子(因地震受傷)不能動,我想死過。”

  幸存下來的居民無語問蒼天,還好這個時候來自台灣的暖和到了。台灣緊急送來了救災物資,包括餅幹、礦泉水,甚至在災區搭建臨時的熱食區煮飯菜,讓災民享用。”

  台灣誌工魏錦霓表示,“用熱食帶動他們,給他們心動起來,不然心很焦慮,剛開始我們先做,他們來幫忙,用這種方式動起來。”

  災民楊紅表示,“除了我們當地領導,你們是第一批進來的....很好。”溫熱的食物,災民吃在嘴裏,填飽肚子也暖和在心裏。

——————

強震震碎壁壘 兩岸骨肉更親


http://www.wenweipo.com   [2008-06-04]
放大圖片

 ■洛水鎮的孩子對即將離開的來自海峽對岸的「姑姑」依依不舍。 李東波、趙鵬飛攝

本報前線報道組記者:趙鵬飛、李東波

 劇震來襲,天崩地裂,數百萬川人家園盡毀,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台胞感同身受。寶島各階層人士,幾乎在同一時間做出同一決定:要全力以赴幫助對岸的同胞!於是,人們都看到了:在海外所有華人聚集的地區,台灣同胞的愛心捐贈款物排在前列;而在整個災區前線,都能看到台灣救援隊活躍的身影。有評論人士說,過去的60年裏,兩岸骨肉同胞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靠得那麽近。

57歲的洛水鎮居民劉邦會,正在台灣慈濟救助點的露天廚房裏切著一堆茄瓜。今天的晚餐裏,將有一道清炒茄瓜。她家的房子,早在地震中全毀了,守著一堆瓦礫,她曾哭了很久。後來,她看到一群台灣來的人,在她家附近搭起了帳篷,開始生火煮飯給鎮上沒了家的人吃。

 擅長煮飯的劉邦會,被這群臉上始終帶著微笑的人所吸引,主動加入他們來幫忙。看著自己幫忙煮的飯菜被受災的鄉親們吃得很香,劉邦會重新笑了出來。

跨越海峽的救助 感動災民

 「台灣來的親人都到家門口來幫我們了,我們自己更要振作起來。」劉邦會邊切菜邊這樣對記者說。在洛水鎮的慈濟救助點裏,像劉邦會這樣主動來幫忙的本地災民,越來越多。

 劉邦會口中的「台灣親人」,就是台灣慈濟基金會派到洛水鎮來賑災的隊員。記者了解到,在汶川地震後第16個小時,慈濟基金會的救援物資就在路上了,到第72小時時,慈濟在四川羅江金山鎮,已經開始向當地驚魂未定的災民提供可口的熱飯熱菜。這也是四川震後,第一個由境外非政府組織(NGO)設立的災民安置點。

 曹汶龍是慈濟派到四川災區的第三批救援隊員。他告訴記者,慈濟每次在災區建立救援體係,最主要的兩種方式就是醫療和熱食。盡管此次醫療牽涉到跨海藥品使用補給及設備等問題,但兩岸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卻是相同的,所以他們決定先用「熱食」來安定人心。

 「在災區,能吃到熱的飯食,對一個人心理的撫慰比任何語言都有用。」曹汶龍說,鼓勵災民加入到他們的煮熱食工作中來,也是一種幫助災民恢複信心的有效方式。慈濟在災區設的三個救援點,最多時候,一天派出的盒飯就超過8000個。

台各界鼎力相助 隻因同根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除了慈濟會、搜救團、紅十字會等多路救援隊伍深入災區,為災民提供最直接的幫助外,整個台灣社會的愛心更空前的迸發出來。包括政界、企業界、宗教界、演藝界以及普通民眾在內的各個界別,紛紛通過不同渠道自發捐款。其中台灣TVBS、中天兩家電視台先後以晚會形式發起募款,短短幾小時裏,募得款項就以「億」計。名嘴主持不收費用還往外掏,好多藝人一麵演唱一麵哭,甚至激動得數度中斷。據國台辦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5月28日,台灣各界同胞向國台辦、海協會及各有關地方台辦捐款或表達捐款意願累計約7.8億元人民幣。

 一位在四川廣漢救援的台灣紅十字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此次台灣社會對大陸同胞表現出的愛心,並非隻因台灣也經曆過慘烈的9.21大地震,更是因為血濃於水的手足親情。就像一位台灣名嘴在節目裏說的那樣,參與救災的台灣人民,是不分藍綠的,因為他們的血液都是紅色的。

——————

事件日期:2008/05/20
慈濟第二梯四川賑災團出發  推動「安心工程」接力膚慰
四川強震,慈濟投入勘災賑災,第一批台灣賑災團從15日出發,踏入四川已經快一星期;而慈濟第二梯賑災團一行三十三人在20日下午出發,此次十八名台灣團員中,特別選定曾參與九二一大地震膚慰工作的慈濟人參與,抵達成都和大陸15名團員會合後,還要和第一批賑災團進行交接。慈濟基金會本著「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原則,在人道救援的工作上,以安頓災民身、心、靈為努力的目標。

圖:慈濟第二梯賑災團十八名台灣團員中,包括花蓮慈院石明煌院長及大林慈院簡副院長等醫療人員參與。
中學一年級的趙健,由北川為了尋找失去音訊的父母,整整走了十個小時的路趕回災區,在慈濟人的膚慰下,才哭訴心中的驚惶……

在災區被迫停課的孩子們,和慈濟人一同清掃災區、服務災民時,終於露出了笑容,走出悲痛……

因為愛,慈濟人永遠都在。慈濟基金會台灣賑災第二團於5月20日啟程,將前往四川成都接續第一團賑災及陪伴災民的工作,接力緊急階段的「安心工程」。並攜帶香積飯(沖泡即食飯)與三部淨水器前往災區,為災民安心與安生。 

考量到災區需要的飲食衛生,第二梯次賑災團特別準備三部專業及家用淨水器前往災區測試,由大陸誌工準備蒸飯機,並以當地採購零件、就地組裝的機動模式,期望即時紓解災民飲用水的衛生問題,另外的賑災物資,將在當地視需求購買。

四川大地震慈濟誌工深入第一線勘災,親眼目賭災區的創傷與災民心中的悲慟,經一星期實地陪伴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容忽視,緊急階段的安心工程刻不容緩,因此,慈濟將以愛的接力,「安心、安生、安身」繼續陪伴災民與兒童。

慈濟第二梯賑災團一行共三十三人。其中,台灣十八名團員搭乘20日下午的班機飛往成都和大陸十五名團員集合。此次十八名台灣團員中,特別選定曾參與九二一大地震膚慰工作的慈濟人參與,十八名慈濟誌工第一時間接獲本會通知立即放下家業與事業,投入賑災行列。

第二梯團員將和第一梯團員於四川成都進行交接,希望透過不間斷的關懷膚慰,能陪著災民走出傷痛。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特別叮嚀前往災區的誌工,務必以自身的安全為第一考量,也提醒誌工務必以細心、愛心、耐心,以愛鋪陳一條人道救援的道路。

從台灣出發的賑災團員搭乘華航班機到香港轉機,預定晚間十點抵達成都,與大陸團員會合後,還要和第一批賑災團進行交接。慈濟基金會本著「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原則,在人道救援的工作上,以災民身、心、靈的安頓為努力的目標。

 
圖左:5月20日,慈濟四川賑災團持續在四川德陽市羅江縣金山鎮提供熱食發放與膚慰災民。圖為慈濟第一梯賑災團的誌工即將返台,災民們依依不捨離別。
圖右:慈濟第二梯賑災團的大陸誌工5月20日來到四川,接續第一梯慈濟人對鄉親們的關懷。此批有來自大上海、廣東、北京以及雲南的十九位誌工。
 
圖左:5月21日,第二梯慈濟四川賑災團前往什邡市洛水鎮洛城村關懷;由於當地災情嚴重,將近九成以上的房屋和學校倒塌,村民三餐無法溫飽,慈濟於22日開始,在洛城村駐點提供熱食,也宣導衛教觀念,協助災民走過地震的夢靨。
圖右:慈濟人透過歌聲和手語帶動,膚慰災民的心。

——————

台灣慈濟義工關懷陪伴 四川災區傳來童歌聲

  中新網5月18日電 在四川救災的台灣慈濟基金會勘災團一行三十餘人,今天兵分兩路,一路持續前往四川羅江縣金山鎮提供熱食與陪伴災民及兒童,一路則前往其它重災區勘災。由於義工的用心陪伴,災區終於聽到了清脆的童歌聲。
借著關懷帶動,協助災民忘卻傷痛,活絡心靈。

  據“中央社”報道,台灣慈濟基金會表示,義工分成煮食、關懷、小朋友帶動與總務四組,協助災民走出心靈的陰霾。成人們協助烹煮熱食,有人洗菜、有人切菜、有人煮菜;小朋友們則在義工的帶動下就地唱起兒歌、跳起舞來。

  小朋友高興地唱著義工教的歌曲及手語,一起唱給爺爺、奶奶聽;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原本臉上全是愁苦表情的災民,聽到天真清脆的兒歌聲,也逐漸露出笑容。

  四川宗教局副局長楊伯明來到慈濟為災民設立的服務點,看到義工對災民溫馨慰問而災民跟著洗菜、煮熱食,深感驚訝又感動;他和他好友的孩子也穿起了義工背心,投入服務災民的行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