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美味小吃:熱幹麵 豆皮 麵窩...... (圖)

(2008-06-15 13:38:11) 下一個






武漢美味小吃:熱幹麵 豆皮 麵窩......

穿行武漢 美味小吃秀生活(圖)

彼時《生活秀》火了的時候,不但陶紅摘了影後,那個小小的鴨脖頸在上海也火了起來。此外,像熱幹麵和豆皮這樣的地道小吃,不到武漢,也是無法體味的。還是該趁天風涼,武漢這火爐沒有完全燒起來的時候,把武漢小食吃個底朝天。

熱幹麵—香就一個字

如果說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那麽武漢人就是都愛吃熱幹麵。其實熱幹麵的做法不過是把麵條煮一下,撈起來涼在案板上,淋上麻油拌勻,然後扇涼。吃的時候,將麵在水裏燙幾下,撈起來放在碗裏加上佐料,就可以吃了。

開始有點不以為然,什麽麵條我沒有吃過,無論北京炸醬麵、四川擔擔麵、味千拉麵。這熱幹麵那麽簡單的做法能好吃到哪裏去?湖北人怎麽大驚小怪的啦。不過既然來了,給小朗一個麵子,好歹也得嚐嚐。

沒去據說是老字號的蔡林記,小朗說五馬路上的李記熱幹麵是熱幹麵之鼻祖———李包之第N代傳人開的。去的時候,門口的隊伍排了整10米長。早上起來已經很餓,看見這種架勢,簡直要崩潰了。不過,奇怪的是隨著冗長的隊伍往前麵挪,一股股誘人的香味,直撲鼻頭。好容易挪進店裏,服務員燙好兩碗騰著熱氣,撒好芝麻醬的麵條端上來。

拌了拌,意思一下。吃了一口,哇,香就一個字。麵條裏麵沒有任何湯水,被燙過以後,就著熱勁完全膨脹開來,還把醬完全吸了進去。漲開的熱幹麵放在嘴裏的感覺是糯糯,原汁原味的麵香和醬裏的芝麻香。尤其是芝麻磨碎了摻在醬裏,特別誘人。三兩口,沒什麽感覺一碗麵就在我的肚子裏了。

覺得有點太幹,叫了一碗豆腐腦。拿上來的時候,我在心裏叫了一聲,有沒有搞錯啊,白白的沒有麻油、蝦皮、香菜、蔥花,這也叫豆腐花。小朗仔細解釋,武漢人就是這麽吃豆腐腦的。擰著眉毛,喝了一口原來是甜的。甜的豆腐腦也挺好喝的。咕嘟,喝了幾勺,飽了。因為熱幹麵是幹的,此刻在胃裏膨脹開了。得出結論,除非你是大胃王,否則見到香香的熱幹麵要在心裏默念十遍:“鎮定,別衝動。”再吃。萬一吃多了,別喝太多水,否則更撐。

麵窩——“哭”的麵包圈

以前,小朗在和我提起麵窩的時候,我大驚小怪地叫:“什麽,窩窩頭,你們還吃窩窩頭。”“不是窩窩頭,是麵窩。”然後,她就用手勢比劃了半天。然後,她明白我還是沒有聽懂。咯麽,就別解釋了,吃了不就知道了。

吃麵窩還用挑地方?我看見滿街都是炸麵窩的,就像上海的弄堂口隨處可見炸糍飯糕和油墩子那麽普遍。不過最有名的還是戶部巷裏老謝家的麵窩。老謝是個姓謝的老太太,慈眉善目,比大廚還要有風度。看她慢條斯理炸麵窩的過程簡直就像在欣賞製作一件藝術品。

老太身邊一口鍋裏放了米漿。那是粳米磨成的米漿,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蔥花、細鹽和黑芝麻做的麵漿。老太從鍋裏把麵漿舀入麵窩勺中。那個鐵勺子四周下凹,中央凸起。老太在中間一刮,然後下鍋。嘩啦嘩啦,麵窩在沸滾的油鍋裏唱歌變成金黃色。

老太太笑眯眯地問我:“是要枯一點,還是半枯,全枯?”我一開始沒鬧明白,心裏琢磨,這老太太有意思,我吃麵窩挺樂的一事,我哭幹嗎呀。小朗說:“給她半枯的。”後來弄明白,原來“枯”是武漢話,是焦的意思。半枯就是不焦不軟正好的意思。

撈起來的麵窩下凹處因麵漿多,所以肥厚,炸成後像個金黃的麵包圈,上麵碧綠蔥花均勻密布非常好看。吃在嘴裏,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由於剛起鍋,一口咬下去,外麵的脆皮破開後都能感覺到從裏麵衝出來的熱氣,帶點鹹鹹的味道,一個樣子普通的早點可就是這麽香得很沒有理由。我一口氣吃了倆。

豆皮——讓比薩涼快去

這已經是第三天了,我在痛苦中抉擇是再吃一次熱幹麵還是麵窩呢。比哈姆雷特還要彷徨無助。小朗跟我說:“走吧,別想了。我帶你去老通城吃豆皮啦。”毛主席當年吃了都讚不絕口呢。那我一定得嚐嚐。

所謂豆皮,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綠豆粉兌上麵粉和鮮雞蛋,第二層是糯米,第三層是鮮肉、鮮菇、鮮筍等等的餡,放在一口巨大的平底鍋裏做成1厘米厚。吃的時候,切成正方形的一塊一塊。第一層是金黃油亮的,看上去敲進去不少雞蛋。糯米顆顆晶瑩發亮。肉丁和香菇更是誘人。油重而不膩,吃進去,脆、軟、鮮,什麽感受都齊全了,比洋比薩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趙本山說過,生活就是一鍋菠菜湯。我說,生活是塊豆皮,層層疊疊,有驚有喜。

還叫了兩碗糊粉湯。糊粉湯是用魚骨熬成的湯加上勁道的米粉。不同於任何其他米粉。濃濃的糊湯,又加上足量的胡椒。旁邊放了一盆油條和饊子,各弄一點放進糊粉湯裏。泡一泡就著米粉吃。米粉是有彈性而且吃口很韌,油條和饊子是嘎嘣脆響的玩意,糊粉湯又比羅宋湯還要濃鮮。我們吃得滿頭滿身大汗,那種感覺,真叫淋漓暢快。

晚上來到傳說中的吉慶街,說是尋覓來雙揚的身影,其實心裏有數為了鴨頸去的。果然是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全是大排檔,弄了一盤鴨頸,兩杯生啤,一手搖著扇子,邊享用小食,邊看風情。想到著名的那句法語———C’estlavie.(這就是生活)。

武漢傳統小吃連接

四季美湯包

位於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供應的小籠湯包製餡講究,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

老謙記牛肉豆絲

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豆絲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裏攤成皮,切成絲。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

順香居重油燒梅

可在漢口花樓街上找到,該店的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

 老會賓五葉梅

可在漢口六渡橋找到,宴會名點五葉梅不僅皮薄餡鮮,而且造型美觀,形如五葉梅,五角上分別有紅火腿末、蛋黃末、綠香菜、白蝦仁、黑發菜,五彩繽紛,誘人食欲。

武漢美食小貼士

李記的熱幹麵在漢正街市場路口,坐車至武勝路朝六渡橋方向走大半站,或是坐車到五馬路後向回走。熱幹麵比其他地方貴上兩角錢,不要見怪。

武漢中午流行吃衝粉子,糯米粉、豌豆粉像藕粉一樣現衝現賣。誰喜歡哪種便可衝哪種。衝粉子不僅方便可口,營養價值也較高。

武漢是千湖之省,湖多藕多蓮子多。常有小販當街賣燉蓮子,在前麵的挑子上安放有爐子和裝水的鍋,鍋蓋上有若幹小圓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內裝蓮子,浸於熱水之中,另備有小碗,小瓢。加了冰糖,解暑養顏,是旅遊過程中清熱去毒的好東東。

夏季的武漢,小販多做涼食生意,走街串巷,吆喝叫賣,涼粉擔子裏調料齊全,有一帶孔的小圓瓢,專用來加工涼粉絲。小販動作嫻熟。天熱晚上不想吃東西,要減肥的MM,吃上一碗涼透心,又不會發胖。

——————

難忘武漢的“過早”美味

  “過早”,地地道道的武漢話,您能猜出是什麽意思嗎?它是武漢人吃早餐的俗稱。武漢的美味有很多,既有上得了正席的武昌魚,也有沿街叫賣的鴨脖子,但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武漢的“過早”。被很多都市輕描淡寫的早點,在這個城市卻被演繹得異彩紛呈,各式各樣的平民美味算不上精致但卻足夠豐盛。清晨的嫋嫋炊煙眷裹著絲絲香味,拉開了武漢一天的序幕。

  對於外地人來說,不熟悉武漢七彎八拐的地形,也沒工夫去犄角旮旯裏尋找最便宜卻最正宗的美味,那麽戶部巷,這條集萬千小吃於一街,還算是有門有臉的古舊巷子,就是體驗“過早”美味的最好去處。

  戶部巷漢味早點第一巷

  戶部巷位於武昌司門口,是條寬不足4米、長僅150米的古巷,其曆史可追溯到明清時代。巷子兩旁的樓房都大有年頭,一層即是武漢小吃的集散地。小巷內粗糙的水泥地麵和暗暗的牆壁相映成趣,隻是一到大雨天,則有可能汙水橫流。這條其貌不揚,與武漢聲名遠揚的漢正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小巷,卻被賦予“漢味早點第一巷”之美譽。在短短的一條街中,除了西安肉夾饃、湖南臭豆腐等舶來美味,還集納了如石太婆熱幹麵、徐嫂鱔魚糊湯粉、謝家麵窩、高胖子粥店、陳記紅油牛肉麵、萬氏米酒、王氏餛飩、何記豆皮、吳記米發糕、陳記燒賣等三十多種武漢小吃。

  初來北京時,最讓我鬱悶的是京城早點不成規模,除了包子就是大餅,老北京豆汁加油條也尋不到蹤影。難得回趟武漢,初六這天,打算故地重遊。我特意起了個早,8點剛出頭,就同朋友打車前往。車行駛在空蕩蕩的大街上,我有些擔心會不會太早了。司機熱心地說:“你們是去‘過早’吧,現在正是人剛多起來的時候。”果不其然,當車拐到戶部巷口,我探頭一望,裏麵早已是人頭攢動。戶部巷的清晨,就在這炸麵窩的嗞嗞聲中開始了。

  巷子比較窄小,容不下龐大的食客隊伍,立街而飲、邊走邊吃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找個安穩的角落站定,或氣定神閑地遊走在人流中,盡可大口享用美味,沒人會斥責你不文明。在這個美味當先的古巷中,隻要吃得香,一切都被允許。

  穿行在小巷中的,除了食客外,還有很多跟我一樣端著相機的記錄者。不管你怎樣拍,老板們仍然坐懷不亂地忙著生意。一位拍攝者告訴我,他剛從美國回來探親,小時候在武漢長大,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戶部巷中重拾兒時的美味記憶。

  熱幹麵“石太婆”家最正宗

  離開武漢這麽久,最想念的莫過於熱幹麵了。北京雖有經營湖北菜的九頭鳥餐館,它的米酒湯圓和排骨蓮藕湯還不錯,但是熱幹麵可就不敢恭維了。熱幹麵最講究的是芝麻醬調得正宗和麵條選得地道,但是在北京怎麽吃都不對那個味兒。以“一幹二熱三香”的特點而著稱的石太婆熱幹麵是戶部巷中比較有名氣的一家,兩元一碗。

  隻見這位“石太婆”將剛在沸水中燙過的麵條端在手中,另一隻手麻利地將芝麻醬、蔥花、辣椒油、辣蘿卜丁等調料加入碗中,不過三秒,一碗香噴噴的熱幹麵就被端到顧客的麵前。用筷子拌勻,挑起幾根送入口中,麵條筋道,醬香濃而不膩,鹹辣正好。我滿足地品嚐著這朝思夜想的味道,就差感動得流淚了。米酒陶醉在桂花香裏

  吃了碗幹的,該喝點什麽了吧。石太婆熱幹麵前頭不遠,就是萬氏米酒了。它隻在賣豆腐腦的小店門外占據了方寸之地,但它的名氣似乎遠比它的地盤大得多。米酒有三種,清湯的、雞蛋花的和糊米酒,售價在一元至兩元間。雞蛋花米酒是用原味清湯米酒現衝的。已煮好的清湯米酒儲存在水壺內,在煤爐上溫著。老板在碗裏打入一個雞蛋,用勺子打散,再將滾燙的清湯米酒倒入碗內,蛋花便穿越白色的米粒升騰起來,好看又好喝。糊米酒色清而微黏,除了米酒外,其中還加入了黑芝麻、枸杞、玉米、紅棗等,帶有濃濃的桂花香味。

  糊湯粉魚香四溢好爽口

  徐嫂鱔魚糊湯粉也是這裏的名小吃之一。熬好的褐色魚糊中,倒入燙好的白色米線,再加入胡椒粉、辣蘿卜丁等調料即可食用了。這家的糊湯粉魚香味濃,胡椒香,鹹鮮爽口,味道不錯。武漢人吃糊湯粉還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就是用油條就著粉條吃。將剛炸好的油條撕下一小段,在糊湯粉裏蘸上一蘸,脆脆的油條在魚糊的包裹之下風味獨特。

  豆皮老武漢看家小吃

  來到武漢,不得不吃的就是老武漢的豆皮。真味三鮮豆皮店前,師傅當街秀手藝,等著買豆皮的隊伍也排得老長。先在圓圓的大鍋內將用雞蛋和好的豆粉攤成一張薄薄的大餅,師傅說,豆皮做得好,這層皮很關鍵,色澤金黃、薄而脆才正宗。將煮好的糯米均勻地攤在皮上,再在其上鋪上一層豆幹、牛肉、胡蘿卜等和成的餡,壓平整緊實,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其翻個麵再攤上一分鍾,又熱又香的牛肉豆皮就新鮮出爐了。師傅用圓盤將其切分成小塊,一碗豆皮的售價大概在4元左右。

  糖油粑柔情蜜意真香甜

  本來還想品嚐一下大名鼎鼎的謝家麵窩,可是9點半不到,人家已收攤了。老板說,今天早上排了很長的隊,麵窩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了。我準備將剛才下肚的食物“整理”一下,再挪出點空間多“裝”點久違的小吃。

  糖油粑是我最愛的,一份4個,才賣一元五角。用糯米粉揉成小麵團,扔進糖油鍋裏,翻炒一下漸漸膨脹起來,等到色澤金黃時,就可起鍋了。用細竹簽挑起一個,輕咬一口,甜甜的皮兒微黏地裹著牙齒,這樣的柔情蜜意讓人欲罷不能。一元五一個的梅花鬆糕比起小時候角把錢一個的光景,似乎要貴了很多,也沒有記憶中那般美味,但還是勾起很多回憶。紫菜蝦仁卷、奶油香蕉船、糯米包油條等小吃,也都在撩人的香氣中朝我“招手”,隻能怪自己肚量實在不夠大,已經裝不下啦。

——————

[大雜燴]» 武漢有什麽好吃的(轉)

先說幾個最有名的:

■熱幹麵———香就一個字

如果說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那麽武漢人就是都愛吃熱幹麵。其實熱幹麵的做法不過是把麵條煮一下,撈起來涼在案板上,淋上麻油拌勻,然後扇涼。吃的時候,將麵在水裏燙幾下,撈起來放在碗裏加上佐料,就可以吃了。
老字號的有蔡林記。五馬路上的李記熱幹麵是熱幹麵之鼻祖,在漢正街市場路口,坐車至武勝路朝六渡橋方向走大半站,或是坐車到五馬路後向回走。熱幹麵比其他地方貴上兩角錢,不要見怪。

■麵窩———“哭”的麵包圈

武漢早上滿街都是炸麵窩的,就像上海的弄堂口隨處可見炸糍飯糕和油墩子那麽普遍。不過最有名的還是戶部巷裏老謝家的麵窩。
撈起來的麵窩下凹處因麵漿多,所以肥厚,炸成後像個金黃的麵包圈,上麵碧綠蔥花均勻密布非常好看。吃在嘴裏,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由於剛起鍋,一口咬下去,外麵的脆皮破開後都能感覺到從裏麵衝出來的熱氣,帶點鹹鹹的味道。

■豆皮———讓比薩涼快去

所謂豆皮,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綠豆粉兌上麵粉和鮮雞蛋,第二層是糯米,第三層是鮮肉、鮮菇、鮮筍等等的餡,放在一口巨大的平底鍋裏做成1厘米厚。吃的時候,切成正方形的一塊一塊。第一層是金黃油亮的,看上去敲進去不少雞蛋。糯米顆顆晶瑩發亮。肉丁和香菇更是誘人。油重而不膩,吃進去,脆、軟、鮮,什麽感受都齊全了,比洋比薩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鴨頸
精武路的鴨脖子全國有名。

■四季美湯包
位於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供應的小籠湯包製餡講究,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

■排骨藕湯
武漢人家家戶戶冬天都愛吃的

■糊粉湯
糊粉湯是用魚骨熬成的湯加上勁道的米粉。不同於任何其他米粉。濃濃的糊湯,又加上足量的胡椒。旁邊放了一盆油條和饊子,各弄一點放進糊粉湯裏。泡一泡就著米粉吃。米粉是有彈性而且吃口很韌,油條和饊子是嘎嘣脆響的玩意,糊粉湯又比羅宋湯還要濃鮮。

■還有生煎包,鍋貼,粗粉,細粉,炒粉,糯米包油條,歡喜陀,米粑,糯米雞等等等等,每一樣都很好吃。

還有一些隻有武漢才有的必吃的特色菜:青炒菜苔,泥蒿炒臘肉,藕帶,武昌魚,以及臭桂魚,糍粑魚,肉圓子,魚圓子,蝦球,毛豆,筒子骨。

還有幾個特色小吃:
■老謙記牛肉豆絲
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豆絲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裏攤成皮,切成絲。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

■順香居重油燒梅
可在漢口花樓街上找到,該店的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

■老會賓五葉梅
可在漢口六渡橋找到,宴會名點五葉梅不僅皮薄餡鮮,而且造型美觀,形如五葉梅,五角上分別有紅火腿末、蛋黃末、綠香菜、白蝦仁、黑發菜,五彩繽紛,誘人食欲。

■衝粉子
武漢中午流行吃衝粉子,糯米粉、豌豆粉像藕粉一樣現衝現賣。誰喜歡哪種便可衝哪種。衝粉子不僅方便可口,營養價值也較高。

■燉蓮子
武漢是千湖之省,湖多藕多蓮子多。常有小販當街賣燉蓮子,在前麵的挑子上安放有爐子和裝水的鍋,鍋蓋上有若幹小圓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內裝蓮子,浸於熱水之中,另備有小碗,小瓢。加了冰糖,解暑養顏,是旅遊過程中清熱去毒的好東東。

■涼食
夏季的武漢,小販多做涼食生意,走街串巷,吆喝叫賣,涼粉擔子裏調料齊全,有一帶孔的小圓瓢,專用來加工涼粉絲。小販動作嫻熟。天熱晚上不想吃東西,要減肥的MM,吃上一碗涼透心,又不會發胖。

武漢雖然沒有太多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可是武漢的小吃可是一絕,凡到過武漢的人必須美美的吃上一頓後方才算真正來過武漢。
到過武漢的人一定吃過武漢的小吃,除了以上的,還有煲仔飯、大集綠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麵粉、歸元寺附近的石頭餅、紅燒蹄、烤麵包、糧道街的漢堡包、南京包子、武漢昌橋頭的長江鮮魚、青椒拌皮蛋、武大門口的白吉饃夾臘汁肉、鮮湯、鴨子鍋仔、“水貨”味碟、涼拌脆皮魚、牛肉鍋貼餃、五香芝麻蔥油餅、蔥香軟餅、“水貨”湯包、豆皮、鮮肉雞汁煎包、煲仔、牛骨頭、家族火鍋、衝浪魚、臭豆腐和藕丸子、雞汁煎包、熏肉大餅、三鮮麵、燒梅和蒸餃、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條、饅頭回鍋肉、牛肉粉……:-)
*****************************************************************
■■■重要提示:
漢味早點街——戶部巷,可以將武漢很多知名小吃一網打盡。
戶部巷位於武昌自由路,寬不足4米、長僅150米,因其品種眾多、特色鮮明的漢味早點,享譽三鎮,至今有400年曆史。目前,這裏共有30多個特色早點和小吃品種。如:石婆婆熱幹麵、徐嫂鮮魚糊湯粉、謝家麵窩、高胖子粥店、陳記紅油牛肉麵、萬氏米酒、王氏餛飩、何記豆皮、麻婆灌湯蒸餃、李大餅、顧氏肉鬆卷、呂記油餅、吳記米發糕、好來牛肉麵、老鄉小吃、李記粉麵、陳記燒梅麵窩、小文煎包等。
戶部巷古香古色,小巷入口處,銘刻著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裏快熱鮮”;再往前走,是描繪熱幹麵、麵窩等7種漢味早點製作的黑色花崗岩文化牆;嶄新的一溜萬字格頂篷下,從業人員身著青褂小帽,胸口上有熱氣騰騰的“湯碗”標誌;一路可見明清風格的城門、牌樓,“祥盛堆棧”是這裏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證明戶部巷很早前就商貿發達;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
提示:乘11、14、15、16、18、19、43、515、521、529、530、576、578、539、717、514、542、554、573、607、804路至中華路下車可達戶部巷。

武漢的小吃有:煲仔飯、麵窩、蝦球、糊湯粉、大集綠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麵粉、歸元寺附近的石頭餅、紅燒蹄、周記歡喜坨、烤麵包、糧道街的漢堡包、南京包子、武漢昌橋頭的長江鮮魚、青椒拌皮蛋、武大門口的白吉饃夾臘汁肉、鮮湯、鴨子鍋仔、“水貨”味碟、涼拌脆皮魚、牛肉鍋貼餃、五香芝麻蔥油餅、蔥香軟餅、“水貨”湯包、豆皮、鮮肉雞汁煎包、煲仔、牛骨頭、家族火鍋、衝浪魚、臭豆腐和藕丸子、雞汁煎包、熏肉大餅、三鮮麵、熱幹麵、燒梅和蒸餃、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條、饅頭回鍋肉、牛肉粉……

——————

尋訪八大菜係之外的湖北風味

中國菜肴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即人們常說的“八大菜係”: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它們各具風韻,各有千秋。而湖北菜肴並沒有躋身於這八大菜係之列,但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真正對湖北飲食有體會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湖北菜肴是有其實而無其名,其味道鮮美、特色鮮明、種類豐富並不比這八大菜係中的任何一家遜色;而湖北小吃的豐富和可口則是其它地方所難以比擬的。

  特色菜式 獨步一方



  [清蒸武昌魚]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鄂城縣梁子湖產的鯿魚(即團頭魴),配以多種調味料蒸製而成,魚肉肥美細膩,湯汁鮮濃清香。毛主席在武漢曾多次品嚐此菜,並寫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著名詩句,更使“清蒸武昌魚”揚名中外,成為武漢地區主要名菜。

  其做法是:將魚收拾幹淨,兩麵剞上蘭草花刀,用開水燙一下裝入魚池內,相間地擺上冬菇片、熟火腿片、冬筍片、撒上豬肥膘丁、青豆、蔥結、薑片、精鹽、紹酒、清湯,上屜蒸約10分鍾取出,揀出蔥薑,將魚湯潷在勺內燒沸,打淨浮沫,加味精、雞油、胡椒粉,澆在魚身上即可。

  [紅燒魚回魚]

  “紅燒魚回魚”是湖北傳統風味名菜,馳名省內外。

  選用長江石首至武昌金口鎮一帶產的魚回魚,收拾幹淨,剁成方塊,放入油勺內,加紹酒、蔥段、薑片煎煸後,加清水燒至九成熟時,加醬油、精鹽、味精,再用慢火燒至湯汁濃稠,用澱粉勾芡即可。特點是色澤金黃,魚肉嫩滑、口味鮮香。

  [蒸珍珠丸子]

  此菜係用豬肥瘦肉茸、魚鹹魚肉茸和荸薺丁,加上精鹽、胡椒粉、蔥花、薑末、紹酒和成餡,擠成小丸子,滾上浸泡濾幹的糯米,上屜蒸製而成。色澤潔白,米粒晶瑩如珍珠,丸子軟糯鮮香。

  [燒三合]

  “燒三合”是湖北黃陂縣的傳統名菜,近百年來一直流行於民間。

  此菜用精製的魚丸、肉糕、肉丸,加上玉蘭片、黑木耳、醬油、味精、豬油等調配料經紅燒而成。一菜三樣,色澤豔麗,滋味各異,質軟鮮嫩。魚丸是用魚感魚肉加蔥薑末、味精、精鹽、蛋清、澱粉、用水汆熟;肉糕是豬肉丁加上魚茸、硝水、蔥薑末、精鹽、白糖、味精、澱粉和均,攤在豆腐皮上蒸熟;肉丸是豬肉丁加上魚茸、荸薺丁、蔥薑末、胡椒粉、精鹽、味精和均,用芝麻油炸熟。

  [網油八寶雞腿]此菜是湖北沙市地區傳統名菜,曆史悠久,譽滿荊沙。係用雞脯肉丁、豬肉丁、香菇丁、魷魚丁、冬筍丁、香腸丁加上蝦仁、海米、精鹽、醬油、味精、蔥薑末煸炒成餡,再加上雞蛋、澱粉和成糊狀,用豬油網包裹在雞大腿骨上,用芝麻油炸熟。特點是色澤淡黃油潤,形似雞腿,外鬆酥,裏軟嫩,鮮香爽口。

[紅燒野鴨]

  此菜為湖北洪湖地區傳統名菜之一。烹法精細,講究火功,肉質肥嫩香酥,鮮甜爽口。

  其做法是:選用青頭野鴨,去毛和去除內髒、頭、尾、爪和脊骨,剁成塊,用芝麻油、紹酒、硝水煸炒後,加調味料燜至湯汁濃稠,再撒入蔥花和胡辣粉即成。

  [蒸燴八寶飯]

  “蒸燴八寶飯”是湖北荊州地區傳統名菜,已有近百年的曆史。據傳,此菜是清代禦廚馬代流落荊州時所創,製法獨特,采用先扣蒸後散燴的方法,即利用當地所產的糯米,加上蓮子、薏仁米、蜜冬瓜條、桂圓肉、紅棗、瓜子仁先蒸製成八寶飯,然後用白糖水、熟豬油燴製,再撒上紅櫻桃。成菜油潤軟糯,果仁蜜香,清甜透味,是荊沙一帶筵席上不可缺少的甜菜。

  [藜蒿炒臘肉]

  藜蒿是一種湖北產的野菜,有特殊的香味。用藜蒿炒上臘肉,不僅味道極好,而且顏色清綠鮮亮,非常美觀。

  [魚圓子]

  魚圓子(丸子)是湖北民間的傳統菜品,逢年節喜慶,餐桌上都少不了魚丸。魚丸是由純正的魚肉加工而來,不加任何麵粉和輔助料。做這道菜的師傅,手腕功力要夠強,靠的就是手腕部位打出來的勁。咬一口,肉質鮮純豐腴,偶爾吃到的魚刺則顯露了它的真正的質地。而煮的湯則已熬成了純白色,越煮越像奶汁,表麵都能看到薄薄的魚油,鮮美無比。據說魚圓子製作起源於楚文王時代。文王一次食魚時被刺卡住了喉,當即怒斬廚師,此後,文王食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魚皮,剔魚刺,剁細製成魚丸。

鮮香醇美 荊楚風情

  湖北菜是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由荊南、襄陽、鄂州和漢沔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武漢菜為其代表。湖北位於我國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氣候溫和,物產富饒。境內河網交織、湖泊密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為湖北菜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湖北菜的特點是汁濃、芡稠、口重、味純,富有樸素的民間特色,烹法以蒸、煨、燒、炒見長。武漢菜吸取了外地風味菜的長處,刀工精細,講究火功,精於配色造型和煨湯技術。荊南風味擅長燒燉野味和小水產,雞鴨魚肉蛋奶蔬果糧豆合烹,用芡薄,味清純,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襄陽風味以家禽為主料,雜以魚鮮,精通紅扒溜炒,入味透徹,湯汁少,軟爛酥香。鄂州風味以加工糧豆蔬果見長,講究燒炸煨燴,特色是用油寬,火功足,口味重,鄉土氣息濃厚。漢沔風味以燒烹大水產和煨湯著稱,善於調製禽畜海鮮。湖北地方代表菜有:清蒸武昌魚、網衣鱖魚、魚糕丸子、清燉魚、黃州豆腐、荷包丸子、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肉、燒三合、三鮮酥肉、散燴八寶、黃燜甲魚、紅燒野鴨、母子大會等。

  豐富可口 江城美食

  武漢小吃種類豐富、味道鮮美,遠近馳名。武漢的小吃店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生意興隆,食客盈門。武漢的小吃主要體現在武漢的早點上。武漢人“過早”(即吃早餐)一般都不在家裏,因為街上做早點的店鋪和攤位很多,味道也好,方便省時,價錢也不貴,上班的大人和上學的孩子都可以吃得既可口又方便。據初步統計,武漢的早點種類達上百種之多。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電視台就曾專題報道過武漢人的早點,記者采訪了做早點、買早點、吃早點的人,武漢早點以其種類多、味道好受到普遍稱讚。

  武漢的早點花樣豐富,兼具南北風味。既有油條、麵窩、燒麥、湯包、豆皮、熱幹麵、熱幹粉、熱幹豆豉(不是平時人們所說用來調味的豆豉,而是用綠豆漿做成的食品,現在則多用米漿做成)、春卷、米粑粑(用米漿攤成的甜餅)、酥餃(用糯米粉製成,然後滾上糖粉)、發糕、燒餅、生煎包子、鍋貼等,也有牛肉線粉、炸醬麵、豆絲、水餃、湯圓、小元米酒、什錦豆腐腦(裏麵放有榨菜丁、芝麻粒、香菜、蝦米、饊子等)、三鮮麵(放有肉片、海參片或魷魚片、筍片或木耳等)。幹稀兼有,美味可口。武漢小吃中最有名的要數“蔡林記”的熱幹麵、“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筱陶袁(小桃園)”的煨湯、“談炎記”的水餃、“五芳齋”的各色餛飩和湯圓、“老謙記”的豆絲、“一品香”的糊米酒、福慶和的米粉、魯源興的米酒、田啟恒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麵窩等。

  熱幹麵是武漢人“過早”中特別喜愛的大眾化食品,它便宜實惠,花上一兩塊錢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飽肚子。武漢的熱幹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麵、北方的炸醬麵並稱我國的“五大名麵”。蔡林記是熱幹麵的創始人,它的熱幹麵有三鮮的、牛肉的、炸醬的、蝦仁的,且價格相當便宜,吃的時候夾點海帶絲或者醃菜絲、酸豆角什麽的,喜歡吃辣椒的再加一勺鹵水。再來一個炸麵窩或者歡喜坨(麻團),吃得口幹了,就來一碗蛋酒或者綠豆湯,吃得地道舒服又隨意自在。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豆皮的“豆”是脫殼的綠豆,豆皮的“皮”是精製的米漿,而豆皮餡必須是湘產的糯米,三鮮則是鮮肉、鮮菇和鮮筍,再用特殊方法製成。做成的豆皮四方如豆腐,薄薄的,色澤金黃,口感香酥脆軟,油而不膩。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老通城的三鮮豆皮遠近聞名,毛主席曾兩次親臨老通城品嚐三鮮豆皮。還有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誌及有關國家首腦金日成等都品嚐了三鮮豆皮。這裏的三鮮豆皮不僅餡中有肉、蛋、蝦仁,還有豬心、豬肚、冬菇、玉蘭片、叉燒肉等,製餡講究,煎製精細,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

  麵窩也是武漢人“過早”常用品之一。麵窩以米粉為原料,加上蔥花和麵,放入模具(勺子)中再放到油中炸熟。據說為清光緒年間漢正街燒餅小販所創製。麵窩油炸後兩麵金黃、外酥內軟、窩中脆,深受武漢人喜愛。

  小桃園的雞湯用瓦罐文火煨成,所用雞的產地、大小都是十分講究的,製作的時間也是嚴格控製的,所以做成的湯絕不油膩,雞肉不老不嫩剛剛熟,吃的時候得用雙手撕著吃,再來一碟泡芹菜或者海蜇,夾上一塊剛出爐的芙蓉桂花餅,又開胃又飽肚子。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牛肉湯、排骨湯、肉塊湯等。另外,不少人進到湖北餐館裏必點的一個就是排骨蓮藕湯,藕是湖北本地的老藕,很容易煮熟煮粉,做成的湯清香美味。

  武漢人重視元宵節。每年元宵的時候,大街小巷,商場超市到處可以看到五芳齋的湯圓。五芳齋的湯圓花樣品種繁多,什麽八寶的、芝麻的、蓮蓉的、豬肉的,而且外觀不隻是白色,也有香芋紫、金瓜黃等。而一品香的糊米酒則湯色晶瑩剔透,且酒香、桂香怡人,口味清甜絕不膩口,不少人可以一口氣喝上兩大碗。

  當然,還有一種知名小吃並不經常做為早餐的,那就是湖北的鴨頸。正宗地道的精武鴨頸在廣州是幾乎吃不到的,不過可以嚐一嚐楚味鴨頸和九九鴨頸,從香辣中又可以體會到湖北風味的另一個特色。

細說武昌魚

  武昌魚屬鯿魚的一種,又名團頭魴。體形呈扁平狀,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質嫩白,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屬名貴淡水魚類。

  武昌魚產於鄂城和武昌縣境內的梁子湖。該湖湖麵遼闊,直通長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質好、餌料豐富,便於武昌魚的生長繁殖。

  用武昌魚可以烹製出數十種不同風味的魚菜,如清蒸武昌魚、花釀武昌魚、蝴蝶武昌魚、茅台武昌魚、雞粥奶油武昌魚、紅燒武昌魚、楊梅武昌魚、白雪臘梅武昌魚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魚膾炙人口,清香撲鼻,肉嫩味鮮,是馳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蓮藕知季節

  蓮藕,被人們形容成“隻要去吃湖北菜,不管餐廳大小,這是必點的一道菜”,因為湖北洪湖蓮藕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口感綿綿舒適,被譽為“水中之寶”,且蓮藕品種多、質量之優均為全國之魁。湖北洪湖地區的蓮藕據說是最好吃的蓮藕,價格當然不菲,市麵上時有冒牌貨以次充好。吃湖北藕最佳的時節是在中秋,時節沒到口感不好。

  產自湖北的蓮藕不但口味比北方南方的好吃很多,鄂地的廚師也都會做藕菜。這個季節可以吃藕帶,它其實是還沒有成形的藕,也是最嫩的藕,過7月底藕帶就沒有了。湖北家宴上還有一道名菜就是排骨蓮藕湯,用蓮藕、排骨燉出一鍋濃湯,味道清香可口。

  洪山紅菜苔

  廣州這裏叫菜心,湖北則叫作菜苔。而紅菜苔(或叫紫菜苔)是隻有在武漢洪山區一帶才有,其他地方或沒有紅色的菜苔,或有但味道完全不同。洪山紅菜苔在過去是武漢人送禮的佳品,其稀有程度可想而知。而廣州的紫菜苔湖北菜(原九頭鳥)和紅菜苔湖北菜都以菜苔聞名,稍有常識的人一聽便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湖北風味特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