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
(2008-05-01 00:18:08)
下一個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淺議
導航: 法製天地》 重大活動專題報道》 紀念鄧小平同誌百年誕辰》
上傳時間:2004-09-02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8月09日 09:29:00
來源:光明日報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誌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鄧小平同誌生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分析國際形勢,確定了我國新時期的國際戰略和外交路線。
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內容是 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永遠不稱霸,始終和第三世界國家站在一起,為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權益而鬥爭。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和政策,對於一切國際事務和國際問題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
鄧小平同誌在闡明當時國際形勢時強調,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世界多極化格局的發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他提出 和誰都友好,誰搞霸權就反對誰;抓住時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他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構想,對領土爭端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
和平與發展當代兩大主題
“文革”後,鄧小平一直在思考一個對我國製定改革開放政策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那就是 世界大戰打得起來嗎 我國能否利用相對和平的時機,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
早在1985年,小平同誌就指出,“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是改變了對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看法,認為“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調整了過去建立的反對蘇聯霸權主義一條線戰略;三是主張“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小平同誌多次闡明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的原因 1、我們認為“霸權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因為我們講的戰爭不是小打小鬧,是世界戰爭。打世界大戰隻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別人沒有資格,中國沒有資格,日本沒有資格,歐洲也沒有資格。所以,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也就是維護世界和平”。2、“總起來說,世界和平的力量在發展,戰爭的危險還存在。核武器談判,外層空間武器談判,看不出有什麽進展。所以,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戰爭的危險。後來我們的觀點有點變化。我們感到,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製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有戰爭。歐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戰爭。”3、“第三世界,包括中國,希望自己發展起來,而戰爭對他們毫無好處。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國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冷靜、冷靜、再冷靜”
從1989年開始,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一個又一個東歐國家的政權易手,中國發生了政治風波,蘇聯也在亂。正是在這一形勢下,鄧小平同誌1989年9月4日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誌的談話中,提出“對於國際形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 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正是在小平同誌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挫敗了西方國家對我“以壓促變”的方針。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我國不以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作為決定國與國親疏的標準,而是堅持不幹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原則,保持和發展了和東歐國家的關係。蘇聯解體後,中國立即承認俄羅斯聯邦並相繼和新成立的獨聯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西方國家對我抵製的時候,我通過國際組織開展了活躍的外交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和西方國家逐一恢複了正常關係。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麵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不得不考慮要不要堅持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基本路線。鄧小平同誌明確指出,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政策都沒有錯,都不能變。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 “十四年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黨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這是曆史的總結,對我國今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時,國際形勢確有對我不利之處,但也有對我有利之處。一是西方國家的利益並非總是一致,矛盾在不斷加深。蘇聯解體後,西方聯盟的凝聚力減弱,美歐、美日矛盾、摩擦有所增加。經濟上,美國、歐洲、日本已成三足鼎立之勢,相互爭奪和競爭加劇。防務上,美國強化在歐洲的存在,而歐洲國家則要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爭取擁有獨立防務,以期擺脫美國的控製。
蘇聯的解體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不利的,但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1989年,隨著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中俄關係逐漸成為我國對外關係中的有利因素。
小平同誌多次指出 “發達國家欺侮落後國家的政策沒有變。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否則,人家就要打我們的主意。”“中國要擺脫貧困,實現四個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人民看到穩定帶來的實在的好處,看到現行製度、政策的好處,這樣才能真正穩定下來。無論國際大氣候怎樣變化,隻要我們爭得了這一條,就穩如泰山。”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的外交實踐看,這裏的“韜光養晦”是指謙虛謹慎,不說空話,多做實事,不事張揚,不當頭,不稱霸。
蘇聯解體後,發展中國家麵臨巨大壓力。小平同誌曾講過 “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
中國是個大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要少說多幹,認真地把中國自己的經濟搞上去。1989年9月16日,小平同誌在會見美籍華裔學者李政道教授時說 “別國的事情,我們管不了,中國的事情我們就得管。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
“韜光養晦”是不隨便指責別人,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做。盡管東歐、蘇聯出了問題,盡管西方七國製裁我們,我們堅持一個方針 “同蘇聯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同美國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同日本、歐洲國家也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這一方針,一天都沒有動搖過。”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前提是對中國的力量,中國的影響,有個實事求是的估計。我們一方麵看到,現在中國有不少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位居第一,但中國有13億多人,按人均計算並不多。中國和美、歐、日等發達西方工業國家還存在巨大差距。
當然,我們不能隻講“韜光養晦”,而不講“有所作為”。不能強調前者,忽略後者,也不能突出後者,淡化前者。鄧小平同誌1985年會見日本訪華團時曾談到,“世界上的人在議論國際局勢的大三角。坦率地說,我們這一角力量是很單薄的。我們算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又是小國。大是地多人多,地多還不如說是山多,可耕地麵積並不多。另一方麵實際上是個小國,是不發達國家或叫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否認,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990年,鄧小平同誌就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變化之中,將來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中國總是一極。“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作什麽 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在原則立場上把握住。”
我們學習、重溫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就是為了認清國際形勢,在複雜多變的國際風雲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我國的和平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楊成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