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甘肅天水放馬灘木板地圖
2。《九夫爲井之圖》
3。雍正十三年《嘉興府圖》
放馬灘戰國地圖
是我國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圖。
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發現了秦漢墓群,出土了400多件文物中,其中一號墓出土了7幅戰國末期的木板地圖,分別繪在4塊木板上,在墓中浸水長達2000多年,仍完好未朽,線條字跡清晰,脈絡清楚。
地圖內容是戰國晚期秦國所屬邽縣的政區。它是地形和經濟圖。
此地圖的特點是:
1.按一定方位繪製,不少地方有道裏注記。
2.圖上對河流流向自上遊之下有順序注記。
3.有3幅圖所給分水嶺是山係而不是孤立的山峰。
4.有3幅圖注明了森林的分布和樹木的種類。
這種地圖的繪製時期比馬王堆地圖早,為研究我國古代地理學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古地圖上的方向」
喻滄(文)
談到地圖上的方向,人們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 西右東”。現代地圖的方位一般遵循這一規律,但古代地圖上的方向並不這麽固定。
東南西北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從神話傳說時代起 就已有之,如
“伏羲氏立渾儀,測北極高下,量日影長短,頂南北東西”(《宋史·方技·韓顯符傳》);
古代也 用“四象”作爲方位,先秦的《禮記·曲禮》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這裏用朱鳥、玄 武、青龍、白虎四方星宿名表示前南後北,左東右西。
《史記·五帝紀》也記有黃帝“度四方”;
《史記·秦始 皇紀》記有:“一法度衡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地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沙爲塞 並陰山至遼東”,方向四至極爲明確。地理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是絕對的,是不變的。
地圖上的方向是方位,某種意義上說,隻是一種後 天的、人爲的規定,其實並沒有固定的東西南北之方。
以“我”的觀點看,即前南後北左東右西。這正是“我” 之狀態分佈,“我”本人的後天方位係統。它不隨地球的運轉而變化,而以“我”爲中心,隨“我”之變化而 變化。它表示的狀態是運動的、隨意的,其適用範圍也僅對於個人之事有效。那麽地圖方向的上南下北或上北 下南等等,是相對的,是可以變動的,是因人的需要而可變的。
到目前爲止,考古發掘中國最古老的地圖
一是《兆 域圖》,戰國中山王修建陵園的規劃圖,於西元前323~315年製作,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該圖方向爲上南下北;
二是甘肅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六幅木板 地圖,其內容較簡單,據考證其製作時間的下限爲秦王政八年(西元前239年),地圖方向較混亂,按不同圖幅 上同名河流及地名比對,其方向均不一致;
三是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 地形圖》等3幅帛地圖,經考古鑒定,該圖是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下葬,地圖的方向爲上南下 北。
上述3種古地圖中,有兩種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後世製作的古地圖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
南宋程大昌《雍錄十卷》有地圖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爲上南下北。
元代李好文繪製的《長安誌圖》有地圖 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僅占27%,上北下南的卻占73%。但也有許多古地圖的方向上西下東的。
可見,古 地圖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爲什麽多數古地圖的方向採用上南下北呢?王權的 支配和影響是主要的因素。
例如,《兆域圖》出自戰國 時期,即東周,受西周王權影響很深,西周統製者特別重視禮製並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製度,對當時人們 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所規範。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 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麵北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麵就臣位 如畏然”。
文中“南麵”即坐北朝南是爲周王之座,“北麵”即坐南朝北是爲人臣。按 周代禮製,隻有周天子才能稱王。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先後稱王而不再以周天子爲旗號爭奪霸王。爲“合縱” 抗秦,曾於西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中山也在其中稱王。這可能就是《兆域圖》從王權“南麵”採用 上南下北方向的原因。
我們也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作爲南宋行在之地的臨安府城在營建過程中,爲了合於 風水之說,依山傍水,故將其禁城。即大內,佈置在城之西南風凰山麓一隅。結果打破了城市規劃中通常將宮 殿佈置在城的中心居北的傳統,使地理方位中的左東右西、上北下南的習慣稱呼也爲之顛倒,且沿稱至今。如 南宋時左三廂在西,右三廂在東,今天,上城區在南,下城區在北。
從王權出發是原因之一,但從用圖的角度考慮也應 該是另一原因,《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測繪的歷史背景是爲了防禦南越國趙佗對長沙國南部所屬桂陽郡的進 犯,地圖的主區是桂陽郡中部地區,鄰區是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地圖採用上南下北方向,除了適應王權之外, 也便於中山王坐北朝南保持與實地方位一致地觀察地圖,佈置兵力和指揮反對南方的南越割據進犯的戰爭。
至於有關著作中地圖的方向或上南下北,或上東下 西等等,無非是爲了使用方便、或爲印刷幅麵的安排以及描繪地形寫景的角度等原因,當然也或多或少有王權 的影響,例如,古地圖中《九夫爲井之圖》是供帝王經世之用,必然要採用反映王權的上南下北的方向。《黃 河源圖》採用上南下北,也含有尊重君王之意。實際上,我們在使用地圖的過程中,爲了確定自己的位置以及使 地圖與實地方位保持一致,也經常旋轉地圖的方向,有時也可能碰到上南下北的情況。清代學者俞正燮在其所 著《癸已存稿》卷中論及“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爲上,其幾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爲上,以坐閱多向明也”,這也可 能是有些古地圖採用上南下北的原因。
古代和近代地圖方向採用上北下南的也有不少。較 著名的有《長安城圖》、《魯國之圖》、《禹跡圖》、《華夷 圖》、《九域守令圖》、《地理圖》、《平江圖》、《輿地圖》、 《廣輿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皇明職方地圖》、《皇 輿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楊守敬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等等。
現代地圖的方向幾乎完全採用了上北 下南,這可能是由於北極的原因。地球上的陸地大都位於北半球,人類認識南半球僅隻是在16世紀以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測繪地球有賴於北極星定位,這可能 是更廣泛的原因。特別是採用新法測繪地圖以來,根據地圖投影的坐標係,地圖的方向必然是上北下南的,但 也有特例,即採用極平麵投影時,地圖的北方是處在地圖的中部或中心。
有人問道地圖的方向上北下南始於何時?這是很難 判定的,因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交叉的,對此隻能作一些猜想或推論。
東漢張衡(西元78~139年)集《渾天 說》之大成,應看作是一個起點,這一點可以從東漢的《市井圖》等城市圖上可以看出;
西晉裴秀(西元223~ 271年)創“製圖六體”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起點,裴秀製《禹貢地域圖》18篇和唐代賈耽據裴秀“六體”理論所 作《海內華夷圖》雖已失傳,
但宋代石刻《華夷圖》是以唐賈耽《海內華夷圖》爲藍本製作的;
明末利瑪竇傳 入西法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點,其所繪《坤輿萬國全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的,其對大洋洲的表示不夠確 切,證明了當時對南半球尚缺少認識;
清代康熙(西元1654~1772年)實測《皇域全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 點,這是中國人自己組織用新法在全國範圍內測西圖之始,康熙還組織進行子午線長度測量和統一長度單位,並創造性地把長度單位與地球經線每度弧長聯繫起來,還首先發現地球是扁圓形的實證。
至於南半球的地圖方向如何?在現代測繪並走向全 球化的今天,在要求全球化資訊格式統一的條件下南半球的地圖方向,無疑地也是採用上北下南的。隻要翻 開一本《世界地圖集》或是一張南半球地區的地圖,就可以證實這一點。
甘肅天水放馬灘木板地圖
《九夫爲井之圖》
雍正十三年《嘉興府圖》
轉錄自「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地圖》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