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千年前堯舜時期越南已開始朝拜中國

(2008-04-01 00:14:00) 下一個

三千年前堯舜時期越南已開始朝拜中國

當今世界外交大勢,是靠美國式的拳頭力量雄霸天下,還是中國式的仁政巧取人心,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

拿中國的外交政策來說,就吸收了五千年的對外工作經驗精華,所謂“仁者無敵”嘛。

比如,早在三千多年前,遠在萬裏之遙的古越南就曾朝拜中國,據說原因竟是“海不揚波”!

越南文獻“金履祥綱目前篇”記載:“唐堯戊申五載越裳氏來朝獻神龜”。

越裳國是一個曆史悠久,而政局穩定的國家,在史籍中記載最早出現在堯時,最晚出現在周穆王時。

《尚書》中有“堯南撫交趾,……交趾之南有越裳國”的說法,當時的越裳國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林邑、扶南等地。

堯、舜、禹時代正是中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大同”時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品德高尚。德披四方,故吸引得萬裏之遙的古越南前來貢獻“神龜”。

如果說古越南獻神龜的原因沒有明確記載,屬於曆史傳說,遭人懷疑的話,越裳國獻白雉的原因則有明確記載,充分說明了“仁政”的力量。

據《尚書大傳》載:“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製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雷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於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於宗廟。周德既衰,於是稍絕。”

周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被後世尊為儒學的奠基人,因其采邑在周,故稱為周公旦。

周公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詩人、學者、音樂家,被尊為“元聖”。

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攝政當國。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洛邑,製禮作樂,製定典章製度,最後還政成王。

周公攝行相事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國家治理得非常好,鄰國都非常敬仰,紛紛來朝貢。

此時古越南越裳氏也派了使臣來中國朝貢,向周公贈獻珍禽白雉。白雉就是白孔雀。

“象”是翻譯官的稱謂,“重譯”就是多次翻譯的意思,越裳在交趾之南,與中國相距遙遠,語言不通,所以與中原隻能“重譯”往來。

周朝過去從沒有跟越裳國打過交道,所以周公很疑惑地說:“我國並沒有恩德加給貴國,況且有道德的人,是不過分享受物質的,我們又沒有好的政令設施,哪裏敢把你們當臣屬看待呢?”

使臣解釋說:“我來的時候,我們的國王黃耇對我說:‘現在天下已沒有猛烈的風暴和連綿不斷的淫雨,災難好久沒有看到了,海不揚波也已經有三年了,我想中國一定是出了聖,我們應該去朝賀”。

古越南朝拜中國,完全是慕名而來,這是周王朝政清人和,德披四方,國力強大的結果。

為此,周公做了一首琴曲“越裳操”留作紀念,越南使者回去時,迷失了方向,周成王特地賜了他一輛指南車,並派人當向導,送他歸國。

當然,光靠“仁”是不能服眾的,宋襄公式的“仁”是婦人之仁,是腐儒才幹的事。

外交上的“仁”,要靠強大的武力來做後盾,方能無敵於天下。

周朝之所以能吸引遠在萬裏的古越南國前來朝拜,除“海不揚波”的仁政外,恐怕還有強大的國力造成的國威。

孔子是周公的崇拜者,是“仁”的學說集大成者,但他並沒有隻學會周公之仁,也學會了周公文武兼備的治國方略。

魯定公十年春,魯齊舉行“夾穀會”時,時任大司寇的孔子獻策於魯定公說:“臣聞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孔子的擔憂果然沒有錯,齊侯果然有“鴻門宴”之心,派萊人上前表演軍舞,戰鼓轟轟,目的在於表演軍舞期間劫持魯定公。孔子因為有強大的武力(兩司馬派兵跟從)做後盾,所以有如藺相如一樣大義凜然,撥劍而起,一步一階快步登台說:“士官,將這些人拿下!我兩國之君友好相會,邊遠的東夷俘虜卻敢用武力來搗亂,這不是齊國君王命令諸侯的做法。邊遠之地不能圖謀中原,東夷之人不能擾亂華人,俘虜不能幹涉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因為這些做法對神明來說不吉祥,對於仁德來說就是違反道義,對於人來說就是喪失禮儀,君王必定不會這樣做。”逼迫的齊侯改變了原來的主意。

“夾穀會”後,齊景公斥責他的群臣說:“魯國以君子之道輔佐他的君王,而你們卻僅拿夷狄的辦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魯國國君。”為了與魯國永結盟好,齊景公歸還了當初侵犯魯國時所占領的四個都邑以及汶陽的土地。孔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取得了齊魯外交上的重大勝利。

時光飛逝,進入了公元二十一世紀,中國還有沒有可能重蹈過去的時光,吸引得萬國來朝呢?

我看很有可能。而今中國的外交國策,比孔子學周公的做法更精明,更圓滑,可謂柔裏帶剛,綿裏藏針,則柔相濟,運轉靈活,既韜光養晦,又有所作為,吸收了中國五千年外交政策之精華。

在對外政策上,我國一直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近年又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按溫家寶總理的話說:“建設和諧世界,就是要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經濟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進,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

中國“和字為先”的仁政國策,取得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外交支持,他們象三千年前古越南一樣,以信服的態度結交中國,在聯合國大會及經濟合作上同中國密切合作,就連歐共體等發達國家也漸漸地靠近中國。

中國的仁政是以強大的武力做後盾的,兩彈一星,神舟飛船,嫦娥奔月,激光打下廢棄衛星等,都給覬覦我國國家安全的國家以威攝。

中國曾與越南交惡,引發了自衛還擊戰,幾十年後,中國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還不是吸引得昔日的仇人“相逢一笑泯恩仇”,重新投入中國的懷抱謀求共同發展,使得中越再一次打破堅冰?

相信中國依靠現在的國策深化發展,總有一天,奉行仁政與和平的強大中國一定會戰勝奉行單一霸權的美國,達到曆史上另一個至高點。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