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1935年9月9日 “密電” 的疑問與思考 ZT

(2008-04-27 02:17:28) 下一個

對1935年9月9日 “密電”的疑問與思考 ZT
作者:王海林

摘要:

1935年9月10日淩晨,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以及第一、三軍團離開紅四方麵軍獨自北上。這次離開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具有不同尋常意義的一起事件。

對於中央離開的原因,一致認為是緣於張國燾在9月9日給陳昌浩、徐向前的一封“密電”。

那麽,對這封“密電”的研究就成為我們考察這起事件的重要路徑。

對“密電”是否存在,在學術界多有爭論,本文就此進行置疑,並大膽地做出推測。

————————————

1935年9月10日淩晨,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以及第一、三軍團脫離紅四方麵軍獨自北上。

當時一、四方麵軍會合不久,並且中央多次強調要求四方麵軍和一方麵軍共同北上,為什麽這個時候突然獨自北上呢?原因就是什麽呢?

據說是當時張國燾給陳昌浩、徐向前一封密電,損害、威脅到中央。

對這封“密電”是否存在是有爭議的。

在現有的檔案中,找不到這封電報,因此隻有憑借當時一些領導人的回憶來研究這個問題。

一、大多數人是認為有這封電報的,並且眾口一詞,認為大體情況是這樣:

9月9日,前敵總指揮部開會。在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講話的時候,譯電員交給參謀長葉劍英一份電報,是張國燾發給陳昌浩、徐向前的。

葉劍英覺得應該迅速報告毛主席,一個小時後,他借故走出會場,去找毛澤東。

毛澤東從口袋裏拿出一根很短的鉛筆和一張卷煙紙,迅速把電報內容記下來。然後,對葉劍英說“你趕緊回去,不要讓他們發現你到這裏了。”讓葉趕緊將原電送給陳昌浩和徐向前。

為了避免釀成嚴重事件,中央決定單獨北上。部隊全部以“為南下籌糧去割青稞麥子”為名,朝三軍團方向走。約定時間是10日淩晨兩點。

深夜,毛澤東又親自去問了一下陳、徐的態度,認為無望,遂告辭。

晚飯後,葉劍英找隨從的參謀呂黎平要了一份唯一的一張甘肅的軍用地圖,放在箱子裏。葉把這個箱子放在床下,快2點的時候,葉劍英偷偷出來(他和陳、徐同睡一個房間),把地圖交給了肖向榮,然後又回去拿手槍。然後和楊尚昆一起走,追上毛等人一起去了俄界(村)。據說,中途遇到十幾名騎兵的追趕,以及紅軍大學教育長李特的攔截。

天亮以後,陳、徐才知道。

四方麵軍前方打來電話,說一方麵軍連夜離開,並設了警戒哨,問要不要打。徐向前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不準打,陳昌浩同意。

二、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兒呢?從物證和人證兩個方麵看。

物證的角度來看。如果有這封電報的話,接觸到該電報原文的應該隻有張國燾、葉劍英、毛澤東、陳昌浩(如果葉劍英把電報給他的話)、徐向前(如果陳昌浩把電報給他看的話),另外還有譯電員陳茂生和呂黎平。陳茂生後來犧牲了,而呂黎平是沒有資格保留原件的。張國燾不可能留下這個罪證的。陳、徐是沒看到也好,沒留下也好,反正沒有原件。這樣,隻有毛澤東紙抄的摘要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毛澤東沒有留下來。

而電報內容有哪些來源呢?應該是有三個:呂黎平、葉劍英、毛澤東。比較權威的來源是1937年3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到“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等語。但是,他沒有保留抄寫的內容,所以說服力不夠。

另一個就是呂黎平會議的電報的基本內容:

X日電悉。餘經長期考慮,目前北進時機不成熟,在川康邊境建立根據地最為適宜,俟革命來潮時再向東北方向發展,望勸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放棄毛兒蓋方案,同右路軍回頭南下;如果他們不聽勸告,應立即監視其行動;若執迷不悟,堅持北進,則應開展黨內鬥爭,徹底解決之(武力解決)。執行情況,望及時電告。

討論人證問題。除了上麵這幾個人外,有兩個人對這段曆史的回憶比較有價值。

這就是楊尚昆、李先念、彭德懷、宋侃夫(他當時主管四方麵軍電報),其他人大多聽別人說,例如《葉劍英傳》上麵所說的那些人 ,很難作為憑據。

楊尚昆認為“有這樣一封電報是沒有疑問的”。 李先念是10日早上才知道中央走了,因此他應該不知道內情,但是,在1984年6月15日,李先念在與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裏談話中說,他記得電文裏有一句關鍵的話,指示陳昌浩:“徹底開展黨內鬥爭” 。彭德懷也是肯定有這樣的電報的,並且在其回憶中具體描述了當時的情況。 宋侃夫在《電台工作的日日夜夜》一文中也是認為有的。

三、有物證,且大多數人都證明有這樣一封電報。但是,其中有很多疑問:

1.在所有人的回憶當中都提到:毛澤東抄完電報以後讓葉劍英送去給了陳昌浩。但是,陳昌浩否認有過這樣的電報。

葉劍英是一方麵軍的人。電報拿來的時候葉劍英就看出問題,說明是譯好的,那麽葉劍英是如何把電報給陳昌浩的呢?如果他親自給陳昌浩,陳昌浩應該知道葉劍英看過了。如果電報內容如毛澤東、呂黎平所說的那樣,那麽中央是否能走得了?是否,陳昌浩看到中央的籌糧,覺得沒必要“徹底解決”了呢?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在中央走了以後,陳昌浩並沒有同意用武力攔截。

是他真沒看到,還是他隱瞞事實?如果是隱瞞事實,他已經知道中央對南下還是北進的態度了,當天還受到中央的批評,那他9日晚沒有采取行動是出於什麽考慮?按道理,他應該沒有看到“密電”。

2.物證角度考慮。

按道理說,不管是對大的局勢還是對黨內鬥爭而言,毛澤東都沒有理由不保留著抄寫稿。而後來毛澤東沒有拿出過抄寫稿。

對於呂黎平回憶出的電報內容也是有疑問的。

楊尚昆在回憶錄中說“軍用的電報都是以專用的密碼拍發的,而且不止一套密碼,還有不同的等級,也可以說都是密電。”

宋侃夫說道這封電報的時候說張國燾“發了一份讓徐向前、陳昌浩同誌親譯的電報”。 而“那時候軍隊有保密製度,像這樣機密的電報,是指定人譯的,譯的人就直接拿給這位首長看;叫誰譯誰譯。”

那麽葉劍英怎麽就能拿到譯好的電報的呢?

況且,考慮一下。徐向前說“這樣的電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看的,這是軍隊的保密製度” 。那麽當時呂黎平隻是一個副科長,他根本沒有資格看電報原文,更不可能看到毛澤東的抄寫稿。

那麽,他所回憶的電報內容是哪裏來的呢?

再者,毛澤東說電報中有“徹底開展黨內鬥爭”一語,呂黎平說有“開展黨內鬥爭,徹底解決之(武力解決)”。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所記述的內容是有很大區別的。開展黨內鬥爭,徹底解決之,解決北進南下的分歧,這基本上也說不出多大問題。

而括號中的“武力解決”字樣是呂自己加上的,還是原來就有?毛並沒有說過有“武力解決”。

所以,呂的回憶可能受到思想上以及其他方麵因素的影響,其客觀性要有所保留。

並且,“徹底開展黨內鬥爭”也仍然是黨內鬥爭,這是解決黨內問題的政黨途徑。

再一個就是葉劍英,他隻是在看完呂黎平的文章後說:“密電”的意思是這樣。 而在此之前,葉劍英沒有說過電報內容,隻是說“語氣很強硬” 。沒有提到“徹底開展黨內鬥爭”,更沒提到“武力解決”。在9月8日到9日午夜為止,張國燾就發過去好幾封電報,都要求南下,語氣也可說強硬。那麽,是否葉劍英把電報弄混了呢?
這樣,實際上就沒有物證了。

3.從人證的角度考慮。

認為“密電”存在的人都承認這樣的說法:葉劍英截獲了張國燾發給陳昌浩的密電,然後沒有交給陳昌浩,而是偷偷拿去給毛澤東看,再拿回去給陳昌浩看。

但從彭德懷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問題。彭德懷說:“某日 午前到前總,還在談北進。午飯後再去,陳昌浩完全改變了腔調,……這無疑是張國燾來了電報,改變了行動方針。我即到毛主席處告知此事。……向毛主席報告後不到兩個小時,葉劍英秘密報告:張國燾來電……我和葉劍英商量,如何偷出地圖……” 。

意思就是說,陳昌浩看到了電報,態度改變,而兩個小時後才送來電報。也就是說,在葉劍英送“密電”之前陳昌浩就看到了。但是,葉劍英是最先看到電報的,陳怎麽能看到呢?

有沒有可能陳昌浩看到的電報和葉劍英拿到的不是一個呢?

根據《毛澤東傳》上麵的說法,9月9日,張國燾連續發了兩篇電報,

一篇是致電徐向前、陳昌浩並轉中央,

一篇是給陳昌浩和徐向前的“密電”。

陳昌浩看到的是前一篇嗎?可能性比較小,根據範青等人的說法,張國燾的前一篇發的時間應該是“9月9日24時” ,跟彭德懷說的中午前後不一致。因此,那看的就應該是所謂的“密電”。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陳昌浩壓根兒什麽電報都沒看,他態度突然轉變也就一拍腦門兒的事兒。

再看楊尚昆的回憶。楊尚昆說,他雖然沒有看到原電,但是他認為存在這樣一封電報是沒有疑問的。他認為中央北上後給張國燾的電報可找到證明“9月12日,中央給張國燾等的電報中第一句話便是‘陳談右路軍南下電令’”。

但是徐向前和《毛澤東傳》、《葉劍英傳》都說這份電報在9月9日。楊尚昆在這裏說的中央給張國燾的電報裏所稱的“電令”應該是9月8日22時,張國燾發給陳昌浩、徐向前的電報。如下:

徐、陳:

一、三軍暫停留向羅達進,右路軍即準備南下,立即設法解
(決)南下問題,右路皮衣已準備否。即複。
朱、張

再者,判斷此處的“電令”並不是密電的理由就是,“陳談右軍南下”。也就是陳昌浩已經向中央談了這封電報的內容,不可能是“密電”。

4.是否是另外一個電報的誤會呢?

可能性不大。

8日、9日發的電報中沒有一篇在內容和字數上大體吻合,沒有找到“一兩百字的樣子” 的電文。

四、推測——與張國燾鬥爭的需要,出於策略的考慮。

雖然有這麽很多疑問,但是,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徐向前能說瞎話嗎?

就徐向前來說,他不承認有“密電”,他回憶了8、9日所有的電報都沒提到過所謂的“密電”,當然徐向前也有可能有對自身的考慮。但他在1977年5月14日贈給葉劍英一首“七絕”,寫到“呂端當愧公一籌,導師評論早已定。” 所以,這個問題很難下定論,但是還是想做下麵的推測。

鑒於當時鬥爭的需要,出於策略的考慮,“密電”有把別的電報故意曲解而成的可能。

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國燾堅持不北上,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看到說服張國燾的可能性不大,沒有信心繼續說服。

右路軍占領巴西以後打通了北上的道路,但是國民黨軍隊正在調兵堵截。如果繼續和張國燾糾纏,待國民黨軍隊布置好以後,就很難北上了。到那個時候,就不得不南下了。南下的話中央很可能被張國燾吞掉,那時兩方麵猜疑頗重,這從徐向前的回憶以及張國燾收繳各軍電話密碼本的事情上都看得出來。

這個時候起關鍵作用的就是陳昌浩和徐向前。如果陳、徐跟著中央走的話,那麽就有兩個好處。

其一,若陳、徐跟著中央北上,張國燾不能把右路軍中的第四方麵軍部分調回,那麽張國燾北上的可能性會增大。

其二,陳、張帶領著第四方麵軍的一部分在右路軍,如果陳、張跟著中央北上,那麽張國燾指責中央為“逃跑主義”的底氣就大大削弱。從後來的事實我們看到,中央連夜走了以後,陳昌浩率軍隊再次過草地南下,這給張國燾以口實。

第二個好處的反麵,如陳、徐不跟中央走,若中央離開陳、徐,那麽中央就要背負分裂紅軍的罪責。而事實上,9月9日深夜,毛澤東親自去查探陳、徐的態度,他們認為“四方麵軍如果分成兩半恐怕不好” 。意思就是如果分開,他們不願意跟中央走。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中央就走了,那麻煩大了。中央突然走了以後,有的行為和說法還是有點問題,可以為此推測作印證。

首先,9月14日,中央致電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明確說:“中央先率一、三軍團北上,隻是為著實現中央自己的戰略方針,並企圖以自己的艱苦鬥爭,為左路軍及右路軍之三十軍、四軍開辟道路” ,並要求他們隨即跟上。問題是,陳、徐不再“威脅”中央了嗎?並且剛把陳、徐拋棄,肯定很惱火。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危機”已經解除。

還有,陳昌浩有沒有派追兵的問題。陳的確派人去追了,不過是送信。

在紅軍大學校長何畏問“是不是有命令走?”的時候,陳昌浩說:“我們沒有下命令,趕緊叫他們回來!”並寫了一封信給彭德懷。信送到時,毛澤東說,“打個收條給他,後會有期。”

至於有沒有又派別人追,就不知道了。但有一點是有疑問的。楊尚昆回憶說“經過紅軍大學時,陳昌浩派出的追兵到了,紅軍大學教育長李特也接到通知帶著學員來截我們。” 當時李特在哪裏?

據李先念回憶,當有人打電話問的時候,“徐帥發了脾氣,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誰要追擊就槍斃誰!當時,就是我和徐、陳、李特四個人在指揮室裏。”

而徐說這些話的時候,根據楊尚昆的回憶,是在李特攔截事件之後,中央又走出一小段路時的事情。難道李特攔截完以後那麽快就跑回去指揮部了?即便跑回去了,也沒見李特說起毛澤東給他們發《北上告同誌書》的事情。

另外,在延安批判張國燾的時候也沒有提“武力威脅中央的事情”,隻是批他土匪主義、軍閥主義、分裂中央。

總的來說,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密電”的存在,這樣就給我們論證它不存在以很大空間。存在與否有待於史料的進一步挖掘,但“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還是有可能的。

注 釋

呂黎平:《張國燾的密電與葉劍英的功績》,《葉劍英研究》,1994年第1期。
範碩、丁家琪撰:《葉劍英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
《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
哈裏森·索爾茲伯裏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325頁。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204頁。
《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
宋侃夫:《電台工作的日日夜夜》。
廖蓋隆:《徐向前元帥生前的肺腑之言》,載於《炎黃春秋》,1993年第一期。
廖蓋隆:《徐向前元帥生前的肺腑之言》,載於《炎黃春秋》,1993年第一期。
呂黎平:《張國燾的密電與葉劍英的功績》,《葉劍英研究》,1994年第1期。
範碩、丁家琪撰:《葉劍英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頁。
應該是9月9日。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204頁。
範青、陳輝漢著《陳昌浩革命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頁。
範青、陳輝漢著《陳昌浩革命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52頁。
《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
範碩、丁家琪撰:《葉劍英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頁。
範青、陳輝漢著《陳昌浩革命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頁。
《張國燾問題資料研究》,185頁。
範青、陳輝漢著《陳昌浩革命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頁。
《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頁。
朱玉主編:《李先念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