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乾隆平定大小金川 (圖)

(2008-04-23 01:56:34) 下一個




禦製平定金川之碑

平定大小金川

指平定四川藏族大小金川部落的叛亂。大小金川是小金沙江上遊的兩個支流,位於四川西北部,是藏族定居地區,“萬山叢矗,中■洶溪”。土產惟青稞蕎麥,俗信喇嘛教,居住皆駐石碉中。明代屬雜穀安撫使。

康熙五年(1666),原土司官嘉勒巴內附清政府,授與“演化禪師”印,“俾領其眾”。雍正元年(1723)清朝於大金川設金川安撫司,以嘉勒巴內庶孫莎羅奔為土司官,而以舊土司官澤旺居小金川。

乾隆十二年(1747)莎羅奔公開叛亂,以士兵攻革布什紮以及明正兩土司。四川巡撫紀山派兵鎮壓,反被莎羅奔所敗。

清政府調雲貴總督張廣泗為四川總督,大學士納親督師,增兵再次進剿,也多次失利,“久而無功”,乾隆殺張廣泗,將納親賜死。後改用嶽錘琪,分兩路進攻大金川,莎羅奔潰敗乞降,“頂佛經立誓”。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掠鄰近土司。乾隆三十一年清政府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九土司兵攻大金川。大金川與小金川勾結一起,“諸小土司皆不敢抗”。

三十六年,清兵為大小金川士兵所敗。乾隆帝殺了阿爾泰,派大學士溫福督師,以尚書桂林代阿爾泰總督職,再次進剿大小金川,又為所敗。

三十八年,溫福所率清軍接連潰敗,溫福戰死沙場,軍糧被劫。乾隆帝在熱河聞報後,“急調健銳、火器營二千,吉林索倫兵二千”增援,授阿桂為定西將軍,並嚴令剿滅叛亂,最終平定大小金川。

清政府兩次出兵大小金川,“用帑銀至七千萬”,為防止土司繼續叛亂,加強管轄,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製,改置州縣。設美諾、阿爾古二廳,隸四川省。同時將四川西北各地的土司,也相繼改隸州縣。美諾廳後改為懋功縣。這樣就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

阿桂再次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叛。乾隆帝聞報大怒,下令再征大小金川。他指示,須先取小金川,後取大金川。因四川總督阿爾泰不諳軍旅,特調雲貴總督德福為四川總督,主持軍務。又以理藩院尚書溫福為定邊副將軍,統領由雲南征緬前線撤回的滿洲勁旅及黔兵馳赴川西,副將軍阿桂隨行。又命軍機處行走、戶部侍郎桂林,副部統保柱、莽哈察等前往,協同辦理軍務。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官軍兩路進軍川西。

官軍初戰告捷,先攻占小金川。乾隆帝大喜,傳諭溫福應派阿桂與參讚大臣豐升額速往布朗郭宗,擒獲澤旺,並俘僧格桑妻妾,毋任逋逃。桂林昏庸,指揮失誤,喪師三千,被乾隆帝革職,從西路調取阿桂,授為參讚大臣統率南路軍。

南路軍進展順利,乾隆帝授阿桂和豐升額為右副將軍,溫福為定邊將軍。溫福攻破底木達寨,俘獲澤旺。乾隆帝指示將澤旺解赴京師。溫福分兵三路進攻大金川。

溫福一路進展不順,移營木果木,又以築碉為計,將2萬士兵分散各卡,統領任岱、海蘭察等人屢諫不聽,軍心瓦解,金川士兵半夜偷襲木果木大營,溫福驚慌失措,中槍斃命。2萬大軍喪沒四千,糧食給養損失無數。小金川之地得而複失。海蘭察、明亮收拾殘兵退守兵營。

攻入大金川的阿桂一路未受損失,但也因受溫福戰敗的影響被迫撤退。

木果木之敗,使正在熱河的乾隆帝大為震驚,他急召留京大學士劉統勳前來商議。劉統勳事先是反對用兵金川的,現在則主張不可罷兵。

乾隆帝認為,綠營兵極不可靠,從各地調來近萬名滿洲兵,加上綠營兵共7萬多人。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豐升額為副將軍,再征金川。其實並非綠營兵不可靠,而是滿將無能。現在換了一位名將,軍心大定。

阿桂(1717~1797),字廣遠,滿洲正白旗人,姓章佳氏,他的父親阿克敦是以文入仕的滿洲大臣,康熙年進士,協辦大學士。他為人正直。這種品質傳給了阿桂。他出身舉人,以父蔭授大理寺丞,累遷吏部員外郎,充軍機章京。阿桂清廉正直,智勇兼備,長於治軍與治河,功勳卓著,知人善任,又為人平和,深得將士愛戴。猛將海蘭察才高自負,不甘屈居人下,卻隻服阿桂,可見阿桂威望之高。

阿桂分兵三路進攻,隻十幾天時間就平定小金川。乾隆帝大喜,立即命令阿桂率三軍進討大金川,誓必掃穴犁庭。現在,乾隆帝也吸取上次的教訓,知道對大金川土司決不能手軟了。既然以番治番無效,就把它徹底解決。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阿桂、明亮兩路大軍包圍勒烏圍巢穴。勒烏圍山崖陡峭。山崖上有八層碉堡,經過多年經營,碉堡很是堅固。阿桂指揮官兵經過殊死奮戰,終於打進匪巢。索諾木急忙逃往另一據點刮耳崖。官軍繼續進兵,橫掃大小碉堡千餘處,金川士兵望風而逃。到年底官軍將刮耳崖團團圍住,大炮日夜猛轟,寨內一片驚慌。索諾木的家屬及大小頭人紛紛出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初四日,索諾木終於出降。阿桂遵旨將這些人分兩批押解進京。乾隆帝對大小金川叛酋恨之入骨,下令將索諾木淩遲處死。

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曆時五年,調兵近10萬,耗銀7000萬兩。雖然勞民傷財,但並非得不償失。隻可惜第一次征金川沒能徹底,才有第二次更大的代價。平定金川之後,實施改土歸流,將土司權力,收歸中央,消除了分裂的隱患。

征討大小金川之役,前後延續竟可達30年之久。根本原因在於乾隆帝的失策。

失策之一,是不願意了解實情,半途而廢。朝廷一向以為“以番治番”是良策。須知,以番治番隻有利用大土司治小土司才有效,遏製大土司對小土司的兼並,就非朝廷出兵不可。出兵而半途而廢,是最大的失誤。自以為是,不願意看到事情不利的一麵,這是乾隆帝的一貫表現。

乾隆帝失策之二,是喜歡換將,在以後的邊疆戰爭中也常常如此,這是一個壞毛病。造成軍心渙散,從而使戰爭的時間大大地延長。張廣泗初征金川,遭遇了藏軍的碉樓,攻之不下,情有可原。後來清軍將一批批經過刻苦訓練的特種部隊送往大小金川破敵,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阿桂用兵如神,也須士兵堪用。如果當初張廣泗麾下也有這樣一支特殊部隊,何愁不破碉樓?乾隆帝調不知兵又高傲的訥親去指揮張廣泗,訥親又急於立功,失敗是必然的,根源在乾隆帝。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