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周恩來到雲南看望初戀張若明:“長得還算不錯”
周恩來在南開大學讀書時,張若名正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她與鄧文淑(即鄧穎超)同為該校第十級學員。“五四”反帝反封建的號角吹響之後,張若名與周恩來等共同發起組織了天津進步青年革命團體----覺悟社。
張若名是五四運動的一名先驅者,也是周恩來的早期戰友。他們循著“戰友----女友----摯友”這一軌跡走完了各自的人生。
覺悟社的成立,使天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有了領導核心。張若名、周恩來等經常在一起研究鬥爭形勢,探討救國良方。當1920年1月,天津反動軍警逮捕請願代表後,周恩來、張若名等開會緊急動員,決定發動更大規模的請願示威,營救被捕代表。周恩來、張若名、郭隆真和於方舟4人被學生們公推為代表,要求麵見直隸省長曹銳。
遊行隊伍在周恩來的指揮下,群情激憤,一路高呼愛國口號。可是,當他們來到直隸省署門前時,省署兩扇大鐵門已緊緊關閉,任憑你口號呼得再響,門內卻不見有任何動靜。周恩來、張若名等4位代表從門下的縫隙鑽進省府,找當局說理,遊行隊伍繼續在外邊呼喊口號聲援。當周恩來他們一鑽進省署大門,埋伏的大批反動軍警隨即一擁而上,將他們悉數逮捕,隨即打開大門,棍棒飛舞,水龍噴射,反動軍警們瘋狂地毆打、驅趕遊行學生。
被捕後的周恩來在獄中領導著難友們的鬥爭。他們經過獄內外半年多的共同鬥爭,終於於1920年7月17日重獲自由。
出獄後的周恩來、張若名等經過思考,認為通過和平手段救國已經不可能。“思想是顫動於獄中”。他們決定西旅歐洲,尋求救國真理。當年11月,周恩來、張若名和郭隆真等一起從上海乘坐法國波爾多斯號郵*前往歐洲勤工儉學。
在法國,周恩來、趙世炎等在巴黎發起組織了中國少年共產黨,張若名則是“少共”的第一批成員。當時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是采取互教互學的方法。張若名聰穎好學,進步很快,法文學得也比其他人要好,這樣就常常由她主講。所以,從1919年到1924年,周恩來和張若名等一同為反帝反封建而鬥爭,一同為探求救國真理而努力,他們是親密的戰友,相互間有著深厚的戰友情誼。
女友情
據1992年1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寫作的《周恩來和他的世紀》一書說,“當時他似乎愛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周恩來愛上的這“另外一位姑娘”指的就是張若名。
周恩來他們1919年在天津投身五四愛國運動時,鄧穎超才隻有15歲,還沒有到談情說愛的年齡,而且覺悟社組成時是主張獨身的。但是張若名已經是19歲的大姑娘了,她隻比周恩來小兩歲。據周恩來嫡長侄女周秉德回憶,“七媽”(指鄧穎超)曾對她說,“當時和我們在一起的張若名,和你伯伯接觸比較多。當時我曾經以為,如果你伯伯不堅持獨身主義的話,和她結合可能是最合適的了。我們周圍的人也都這麽認為。”後來周恩來與張若名在愛情道路上分手,周恩來轉而寫信向鄧穎超求愛時,鄧穎超還十分詫異地寫信問他:“若名呢?你最近的信上為什麽不提若名姐?”可見,周恩來與張若名當時的戀情已是他們同學和朋友圈子內的公開秘密。
在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她說得更清楚了。
那是周秉德第一次接觸戀情的時候。周恩來、鄧穎超對她沒有家長式的管教,也沒有放任式的不管,而是和她說起了他們當年的“戀愛史”,對她進行現身說法的教育。
鄧穎超諄諄告誡秉德說:“年輕人都要經曆談戀愛的過程,選擇對象應該首先考慮誌同道合,也要考慮家庭可靠。”
周恩來接著深情地回憶說:“秉德,你知道嗎?我在和你七媽結婚之前,在巴黎曾經有過一個女朋友,長得還算不錯。”
周恩來接著對秉德說:“開始我們的確不錯,在巴黎,我們先後加入了中國少年共產黨。但是,後來,因為出身問題,她在黨內受到審查,又因為參加政治社會活動,遭到法國警察的幾次跟蹤和盤問。她自己感到十分委屈和不滿,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後,她最後決定脫離政治活動,退出黨組織,專心讀書,以期學成後回國效力。然而,我認定的是馬克思主義,誓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終生,要準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的終生伴侶,也理所當然是誌同道合的,經得起革命艱難險阻考驗的戰友。這一點,你七媽是當之無愧的。於是,我主動與張若名說清楚,轉向你七媽頻繁通信,還求婚。”
周恩來這一段發自內心的話把他與張若名分手的原因說得很清楚。因為在周恩來的心目中,當一個人決定投身革命後,無論自己受到多大委屈、多大風險都要堅持鬥爭下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息。
根據一些零星史料,如果從張若名這一方麵考慮,也確實難為她了。張若名出生在河北清苑縣一個地主兼官僚的家庭。她在天津投身五四運動後,就十分勇敢地衝在了運動的最前沿。她的革命闖勁遭到反動當局的忌恨,還把她抓進監獄,她沒有絲毫動搖。在監獄中,她還在思念著外邊的同學和戰友。但是由於她父母對其投身革命極其反感,曾多次勸說,要她放棄那些“拋頭露麵”的行為,在學校好好念書。她非但沒有接受,卻“鬧”得更凶,繼續為革命奔走呼號。父親盛怒之下,登報宣布與她脫離父女關係,不再向她提供生活學習費用。她是在“背叛”封建家庭下去歐洲勤工儉學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她還不斷遭到黨內關於家庭出身問題的審查,尤其是她和當時旅歐的中共負責人任卓宣意見不合,任卓宣還故意把她暴露給法國當局,以“考驗”她在政治上的堅定性。這使她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她經過痛苦的思考,作出了痛苦的選擇:退出“少共”,脫離政治,專事學問,以期學成後報效祖國。但此舉又不符合周恩來的擇偶標準,最終導致他倆分手。
摯友情
周恩來對於與張若名分手這件事曾對侄女周秉德說:“世界上男人與女人的關係,除了戀人,還有友情,不能當妻子,卻能繼續成為朋友嘛!就說張若名,我們在天津是一塊坐過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棄對革命的追求,但不等於她就一定站在敵人一邊,出賣我們,我們還可以是朋友。”
1928 年,周恩來從上海秘密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國內一片白色恐怖,他的行蹤高度保密,但途中仍曾被日本水上警察跟蹤盤查。他參加大會後返回國內時,為了安全起見,不得不繞道歐洲。周恩來到法國巴黎後去找了張若名。他告訴她,他已經和鄧穎超結婚,他代表鄧穎超問若名姐好。她告訴他,自己雖離開了革命隊伍,但決不出賣朋友和黨的秘密,仍然願意做一個不是共產黨員的革命者,並表示決心,要時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8年,張若名和丈夫楊堃一起離開北平中法大學前往昆明,除了昆明大學校長熊慶來希望楊堃去該校執教外,也有人說張若名有出於“避嫌” 的原因:她的初戀對象,一直和她保持著親密朋友關係的周恩來率領千軍萬馬就要進城了,以後如何相處呢?還是離得遠些好,於是,他們舉家南遷昆明。但是,她曾對周恩來盟誓一樣地說過,她將永遠不背叛共產黨,永遠保持一個革命者的精神狀態為國家工作,而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這一陰影卻始終籠罩著她。她隻能時時事事嚴格要求自己,期望自己永遠當一個革命的“左派”。
1955 年4月8日,周恩來赴印尼參加亞非會議途經昆明。他利用這一機會,到雲南大學會見了張若名教授和她的丈夫楊堃,並一起共進午餐。據當年隨同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回憶,總理一見到張若名就非常感慨地說:“多年不見了。”然後又說:“我代表小超問若名姐好。”總理還問她,想不想回北京工作?在較長時間的談話中,還談到他們當時一起鬧學潮、坐監牢和在歐洲的一些事。當說到張若名1922年入黨等事時,周總理明確告訴她說:“你當時參加的隻是團的組織,還不是黨的組織。”有人據此說,周恩來這樣說是為了保護張若名,因為當時極“左”的政治氣氛籠罩著全國,退團比退黨的政治分量就輕得多了。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張若名為了表示對黨的忠誠,把哪怕一閃而過的“私心雜念”也要向黨交心,導致她被打成為右派。在不堪忍受批判,不認為自己是革命叛徒的巨大心理壓力下,張若名終於頂不住而投水自殺了。那是1958年6月18日上午。
“文革”結束後,在鄧穎超的親自過問下,張若名得到平反,恢複了名譽,而那時她已離世2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