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洲主要古代文明介紹(組圖)

(2008-04-19 13:42:05) 下一個
美洲主要古代文明介紹(組圖)

大約十萬年前到一萬兩千年前,是第四紀冰期的時代,冰川麵積的擴大使得全球海平麵降低,今天分割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白令海峽變成了連接兩塊大陸的白令陸橋,那時居住在今天東西伯利亞一帶的人類,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來到這片曾經是霸王龍故鄉的大陸,從此定居下來,並向南擴散,到一萬七千年前,他們的子孫已經到達了南美洲。

  IPB Image

  危地馬拉的瑪雅婦女,模樣和打扮很容易讓我們聯想起西藏人

  在大約3000到4500年前,美洲的農業發展迅速,我們今天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玉米、馬鈴薯、辣椒、煙草、可可等都來源於這個時期的美洲。正是在農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美洲印第安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從我們中學的教科書上,我們知道了瑪雅(Maya),阿茲台克(Aztec)和印加(Inca),但所知往往就止足於此。事實上,美洲古代文明的起源要遠遠早於我們所熟知的瑪雅文化,也不僅僅局限於上述三個文明。下麵,我將對美洲的主要古代文明作個介紹。

  美洲的文明主要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的發展中心在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馬拉附近的中美洲地區,南部在秘魯附近的安第斯山區。

  中美洲最早的文明是就是nn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創造出美洲最早文字的奧爾梅克人(Olmec),地點在墨西哥灣沿岸,時間大約在距今3,200年前。瑪雅文明(Maya)在公元前500年開始始出現在中美洲地區。在墨西哥中部,薩波特克文明(Zapotec)跟瑪雅同期出現。而在今墨西哥城北麵,公元前100年左右出現了迪奧狄華肯文明(Teotihuacan),建築了宏偉的城市,顛峰期人口可能達20萬人。可是,在公元七世紀前後他們不知何故突然消失了,留下今日的遺跡。到了十世紀末,出現了好戰的托爾特克文明(Toltec)。他們流行在宗教儀式中把新鮮的人心髒作為祭品,這種習慣被後來的阿茲台克(Aztec)人所繼承。

  基本上,南美的文明沒有中美洲這麽先進和輝煌,但曆史一樣悠久。大約三千年前,秘魯中部安第斯山區出現了查文文化(Chavin),成為秘魯日後其他文化的基礎。他們愛用大石建築,能製造精美的金器,而且和中美人一樣崇拜美洲虎。查文文化延續了大約700年。不過查文文化尚不能稱為文明,就如同大汶口文化尚不是文明一樣(Culture和Civilization的區別)。查文文化之後,在同一時期,秘魯北部和南部分別出現了莫奇卡文明(Mochica)和納斯卡文明(Nazca)。莫奇卡人建有金字塔,陶器製造技術發達。納斯卡人則似乎擅長保存物品的技術,他們的印染防止品很優秀,染料能保持千年不退。但更有名的是他們的祖先在地上遺留下的巨型線條圖案(NazcaLines),這是世界十大謎之一。在秘魯和玻利維亞邊境的的喀喀湖(LagoTiticaca)的附近,在公元五至十世紀出現了蒂瓦納庫帝國(Tiahuanaco),他們對後世的印加文明(Inca)有很大影響。從公元七世紀到1438年期間,秘魯誕生了多個從都市發展出來的國家,當中以秘魯北麵的奇穆王國(Chimu)最為繁盛,首都昌昌(ChanChan)建築宏偉。這段時期直至印加帝國的崛起而結束。

  以下我將分中美洲和南美洲兩個部分對美洲古文明逐個介紹。
  中美洲部分

  奧爾梅克文明Olmec

  奧爾梅克文明被稱為墨西哥和中美洲文明之母,他們的社會製度、神廟建築、美洲虎(jaguar)的崇拜、玉器的製作、象形文字、數字係統、天文曆法、大咬鵑鳥(quetzal)羽毛的熱愛以及宗教神話,都被以後的中美洲文明沿襲下去。

  在中國的商朝,大概在商王武丁在位時期的前後(1250BC前後),在大洋彼端今天叫作聖洛倫索(San Lorenzo)的一片叢林覆蓋的高原上產生了一個文明。聖洛倫索俯臨誇察誇爾科斯河穀,這條河流經特萬特佩克地峽北邊進入墨西哥灣。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美洲最古老的文明的最早遺址。這一文明被現代發現者稱為奧爾梅克文明。

  而考古學家Rebecca Gonzalez最近對聖洛倫索以及奧爾梅克文明的另一個遺址La Venta的挖掘和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定表明,奧爾梅克人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後(中國商朝建立的時代)就在聖洛倫索和La Venta定居了。

  在奧爾梅克文明早期,奧爾梅克人還沒有文字,但他們創造了大量的建築和雕塑作品。在建築方麵有他們在La Venta, San Lorenzo以及Laguna de los Cerros等地的宗教儀式中心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築,私人住房不斷擴展,使得大片地貌被改觀。到公元前900年之後,奧爾梅克人的神廟已經出現了我們在瑪雅人和阿茲台克人那裏見到的熟悉的金字塔樣式,下圖是阿茲台克人在特諾奇蒂特蘭的大神殿複原圖,和奧爾梅克人的神廟是一脈相承的

  IPB Image

  在奧爾梅克人的聖洛倫索、La Venta等晚期遺址上最有特色的雕塑作品是他們的雕刻在花崗岩上的巨大人頭像,這些頭像的高度是2-3米,重10-13噸。每個頭像都是從一塊完整的岩石上雕刻出來的。

  IPB Image

  和古代中國人類似,奧爾梅克人對玉器有特別的偏好,這是他們用綠玉雕刻的頭像,和真實的人頭大小相似

  IPB Image

  奧爾梅克人的精美雕塑

  IPB Image

  奧爾梅克人的至上神祗被塑造成一個介於蛇和美洲虎之間的怪物。對該神的崇拜是創造奧爾梅克物質成就的精神動力。下圖是奧爾梅克的祭司和神

  IPB Image

  奧爾梅克人創造了自己的數字記錄方式,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點和線記錄時間的人。也是20進製的創造者,瑪雅文明中使用的20進製就是繼承於奧爾梅克人。

  IPB Image

  在上圖中,橫線是5,點是1,這樣圖中心的三線一橫就是16,石頭上刻的整個數字是個四位數,在我們的語言中該讀作15.6.16.18。

  奧爾梅克人發明文字的曆史不遲於公元前850年(我國的西周中後期),下麵的照片是來自於La Venta的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從鳥的嘴裏正說出一句話。

  IPB Image

  IPB Image

  奧爾梅克人的象形文字

  奧爾梅克文明在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900年達到鼎盛,之後便在戰亂中逐漸消亡,在公元前600年到400年之間,奧爾梅克文明成為了曆史。

  IPB Image

  上圖標示了中美洲各文明的地理位置。

  薩波特克文明Zapotec

  薩波特克文明在中美洲的古文明中不算著名,它不曾象瑪雅文明那樣在中美洲的大片土地上開花結果,但它有2千多年的曆史,比我們熟悉的瑪雅文明還早一點。薩波特克文明的範圍主要集中在今天墨西哥Oaxaca附近的山丘Monte Alban,他們削平了山頂,建造了一個廣場和散布附近的許多建築物。

  IPB Image


  曆史學家把薩波特克文明分成5個時期:

  第一期(公元前500-公元前200)這一時期薩波特克人開始吞並附近的部落,他們喜歡把敵方俘虜的造型刻在石上,今天被稱為“Los Danzantes”

  第二期(公元前200-公元250)薩波特克已經穩穩占據Monte Alban一帶的領導地位,開始在Monte Alban山上大興土木

  第三期(公元250-700年)這是薩波特克文明的黃金時代,今天遺留在Monte Alban一帶的遺跡多數是這個時期建造的。

  第四期(公元700-1000年) 薩波特克文明開始衰微,但原因不詳

  第五期(公元1000-1500年) Monte Alban附近隻剩下很少居民,跟來自動北麵的Mixtecs人 混居在一起。今天仍有約350,000薩波特克人的後裔居住在Oaxaca地區,但跟祖先的文化已沒有太大關係。

  薩波特克的工藝水平很高,下麵的照片是眾多Los Danzantes中的一個

  IPB Image

  Monte Alban的雕刻

  IPB Image

  雖然薩波特克和瑪雅沒有直接關係,但在文字和曆法等幾個方麵有相似之處,因為它們都受到了墨西哥和中美洲文明之母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下圖就是薩波特克人的文字

  IPB Image

  瑪雅文明Maya

  作為美洲文明代表,被視為美洲文明最高典範的瑪雅文明和舊大陸的地中海文明顛峰的希臘有很多相似性,瑪雅文明不僅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同古希臘相媲美,而且其政治結構和古希臘類似,都是城邦製度。瑪雅從來沒有出現一個集權國家,在其鼎盛時期也隻是幾座如Palenque和Tikal等城市各據一方。

  瑪雅文明大約始於公元前500,在前500年-公元100年間,稱為前古典時期(Pre-classic Period)。瑪雅文明在古典時期(Classic Period, 100 - 900 AD)發展到顛峰,多座城市矗立在茂密的中美洲叢林之中,其中包括三座最宏偉的瑪雅城市蒂卡爾(Tikal)、帕連克(Palenque)、和科班(Copan),蒂卡爾是瑪雅最大的城市,而科班則以其精美的雕塑和建築被稱為“新世界的雅典”(Athens of the New World)。接著的後古典時期(Post-classic Period, 900 - 1500 AD),瑪雅文明的中線逐漸轉移到尤卡坦半島 (Yucatn),出現了奇琴‧伊察(Chichen Itza) 和烏希馬爾(Uxmal)等著名城市,但氣勢已經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瑪雅的社會結構和眾多的古文明一樣,是金字塔結構,權利集中在貴族、軍事領袖、祭司手中,平民百姓處於下層,而最底層的是奴隸。

  經常看到某某之謎說瑪雅文明是突然消失的,但其實並非如此,瑪雅實際上是如同古埃及那樣在一個長時期內漸漸難以為繼。其原因估計與人口壓力、環境破壞和墨西哥中部文明的侵略有關。而去年《國家地理》上的一篇文章則幹脆認為是瑪雅人城邦間的內戰導致。

  在經濟上,瑪雅人使用可可豆、銅等作為貨幣進行交換。銅不僅用於交換,而且也用於裝飾。他們還使用金、銀、玉、貝、彩色羽毛等裝飾。但迄今為止還沒發現他們曾經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

  瑪雅人的文字如同中文一樣是方塊形,他們有些是符號,有些是象形文字,寫法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瑪雅文字至今也沒能完全解讀,因為沒有發現類似埃及羅塞塔石碑那樣幾種文字對照的東西,更主要的原因是資料缺乏,原本在神廟等處的文字雕刻之外,還有大量的典籍,但當初西班牙殖民時期,愚昧的天主教士燒毀了全部的瑪雅典籍,幸免的僅有三部流落異鄉的抄本。今天,正是這三部抄本給瑪雅文字的解讀帶來莫大的啟發。

  下圖是瑪雅人數字的寫法,同樣是使用20進製,對照前麵的奧爾梅克數字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繼承性。但瑪雅人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中最先具有“0”這個概念的文明,他們用一個類似貝殼模樣的象形符號代表零。

  IPB Image

  瑪雅的曆法相當繁複但也非常精確。他們有260天為一年的“神曆”,365天為一年的“太陽曆”和144,000天為一循環的“長紀年曆”。神曆按照他們的20進製而分一年260天為20組,這樣每一組就是13天,而13這個數字在瑪雅文明中代表大吉或者大變,他們的神話中也認為天堂共有13層。太陽曆把一年分為18個月,每個月20天,另外加上5天忌日作為節慶祭神的日子。長紀年法則有5個數位,出第二位為18進1外都是20進製,紀元日推算為公元前3114年,舉例來說2002年7月1日等於長紀年曆的“12.19.9.6.14”即距離紀元日已經1,868,174天了。

  瑪雅人有其獨特的籃球比賽,球場通常是一長方形的空地,兩邊各有一道高牆,牆上有一石環,雙方球員需要用肘、腰或膝把沉重的球投入石環。比賽采取真正的即時死亡製,先入的一方為勝,敗方的隊長必須立刻把自己的頭割下獻給神靈(也有說是勝利一方才有這個榮譽)。

  由於大家對瑪雅文明都比較了解,所以我盡量采用一些比較少見的照片,下麵的照片是瑪雅人陶器上的咬鵑鳥(Quetzal bird),造型非常精美。

  IPB Image

  不久前自然科學頻道還有一個水晶骷髏的帖子,許多人在那裏爭論是否真是瑪雅人的製作。但不管是不是,需要承認的是瑪雅人的確對骷髏形象有些偏好。

  IPB Image

  著名的帕連克骷髏神殿(Temple of the Skull)的雕塑

  IPB Image

  科班的雕塑藝術代表著瑪雅的最高成就,因而科班被稱為新世界的雅典。
  瑪雅的神祇以千百計,當中較重要的有:
  羽蛇神 Kukulcan - 眾神之首,以代表天地、創造和毀滅
  雨神 Chac (或 Chaac) - 他掌管雨、電、風、雷,同時掌管農業
  太陽神 Kinich Ahau

  IPB Image

  瑪雅建築上代表雨神Chac的雕刻

  瑪雅神祇Itzamna

  瑪雅人認為世界已經經曆數次毀滅和重生,而且以後還將周而複始地繼續下去,他們預言世界將會到達末日。為了討好神祇讓末日遲些到來,祭祀成為重要的手段,而奉獻出珍貴的新鮮人血就成為了儀式上最能表達誠意的祭品。

  最初這種獻祭可能隻是王族成員象征性的滴血來表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迷信,幾滴血已經不能表示誠意,於是戰俘和奴隸成了最佳祭品。祭品將被帶上金字塔頂的神殿,祭司當場剖開祭品的胸膛,取出尚在跳動的心髒獻給神靈。據說有時祭品的主人可能還會興致勃勃地從祭品中取出幾根骨頭,拿回家當裝飾。

  IPB Image

  著名的瑪雅神殿奇琴-伊察(Chichen Itza),Chichen Itza是瑪雅語,意思是“伊察井之口”。

  IPB Image

  上圖中綠色是瑪雅文明的範圍,橘黃色是另一重要文明阿茲台克文明的範圍。

  迪奧狄華肯文明Teotihuacan

  迪奧狄華肯文明興起於公元100年左右,和瑪雅文明的古典時期差不多同期開始,但它不象瑪雅那樣在廣大的尤卡坦半島上四處開花結果,迪奧狄華肯文明隻有這麽一個同名的大城遺留下來,仿佛是貴精不貴多。

  雖然被認為完全屬於迪奧狄華肯文明的重要遺址隻有一個,但許多考古學家相信迪奧狄華肯人曾經建立一個版圖遠到今天的危地馬拉,占據了大半墨西哥南部地區的大國,這個國家的結構是一個聯盟形式而不是一個帝國。

  在4世紀的時候,迪奧狄華肯成為一個擁有12萬5千人口的大城市,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名列第六

  IPB Image

  迪奧狄華肯城地圖

  迪奧狄華肯文明延續了大約6個世紀,到公元7世紀左右突然消失,居民也像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它為何和怎樣消失,甚至當15世紀阿茲台克人發現這座廢墟時,也隻能驚歎於它的宏偉。

  IPB Image

  迪奧狄華肯的幽冥大道(The Avenue of the Dead)

  IPB Image

  壯觀的太陽金字塔(The Sun Pyramid)

  IPB Image

  高聳的月亮金字塔(The Moon Pyramid)

  迪奧狄華肯文明跟同期的臨近地區的文明比如瑪雅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其中迪奧狄華肯的黑曜石(obsidian)是其特色產品,在迪奧狄華肯地區出土了大量的黑曜石製作的矛尖和人像。

  迪奧狄華肯使用和瑪雅類似的數學符號,也使用260天為一年的神曆和365天為一年的太陽曆,相信兩種文明同是受到了更古老的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但迪奧狄華肯人沒有象瑪雅人一樣刻製紀念碑和大量使用象形文字,這使得我們對迪奧狄華肯文明的認識更少。

  迪奧狄華肯人的神話傳說影響到以後的文明,阿茲台克人便繼承了很多的迪奧狄華肯的神祇,較常見的有:

  羽蛇神 Quetzalcoatl (Quetzalcatl) - 大地創造和毀滅之神

  雨神 Tlaloc (Tlloc) - 同時掌管農業

  水神 Chalchiuhtlicu

  火神 Huehueteotl - 同時也象征光明。

  同其他墨西哥中部地區的古文明一樣,迪奧狄華肯人認為世界已經經曆了四次誕生和毀滅的循環,他們相信現在看到的已經是第五個太陽,而最終這個太陽也會消失。

  托爾特克帝國Toltec

  托爾特克帝國興起於公元10世紀的墨西哥中部,今天的墨西哥城以北Tula附近的地方,承接著神秘消失的迪奧狄華肯文明,有觀點認為他們是來自於北方的迪奧狄華肯人難民,在7世紀迪奧狄華肯文明衰落之後遷徙到這裏,並建立了托爾特克軍事帝國。這個建基於軍事的帝國維持並不長久,到了12世紀左右邊接連被周圍的部落擊敗而沒落。

  托爾特克文明帶有點神秘感,因為可以用來直接了解這個文明的遺跡並不多。因為後來的阿茲台克人的首都就在旁邊,所以阿茲台克人經常拆除托爾特克人留下的建築拿回去當建築材料,從而毀滅了考古的線索。今天用以對托爾特克文明了解的很多資料都來自後繼文明的轉述。

  IPB Image

  Tula遺址

  托爾特克人遺留下來的藝術作品似乎也流露出一種粗獷的軍人作風,無論石刻、雕塑還是陶器等工藝品都流於粗糙,題材上也經常跟軍事有關。

  IPB Image

  托爾特克浮雕

  IPB Image

  托爾特克的男像柱

  托爾特克繼承了中美洲其他文明的活祭風俗,也舉辦實行即時死亡製的古美洲球賽,還發明了神使(Chac-mool),負責把新鮮的心髒“速遞”給神靈。

  托爾特克較重要的神祇有:

  羽蛇神 Quetzalcoatl (Quetzalcatl) - 風和空氣之神,亦象征生命和繁殖,在創造大地、太陽和人類中扮演重要角色,形象是一條披著鵑鳥quetzal羽毛的蛇

  Tezcatlipoca - 羽蛇神的對頭,一個煙霧中的鏡像,以好戰和殘暴聞名

  雨神 Chac (或 Chaac) - 同時掌管農業

  神使 Chac-mool - 負責“人心速遞”,把新鮮取出的心髒送到神靈那裏

  托爾特克的宗教和神話對同期和後繼的中美洲文明有著深厚的影響,其中有關兩大神祇的傳說,見解加速了美洲古文明時代的終結。

  托爾特克最偉大的君主是Ce Acatl Topiltzin,他是Tula城和帝國建立時的領導者也是羽蛇神的最高祭司。根據托爾特克傳說,在公元1000年左右,惡神Tezcatlipoca和他的追隨者將Topiltzin和羽蛇神的追隨者驅逐出了城市,Topiltzin帶領他們逃向南方,他們在那裏擊敗了Chichen Itza城的瑪雅人,並占據了這個城市。對於該傳說的一個有趣的訛傳是說Topiltzin發誓將有一天帶領羽蛇神的追隨者從東方的海上揚帆返回,重新奪取Tula。

  後來這一天真的降臨,按西方曆法正是公元1519年11月8日,那天一位西班牙冒險家Cortes來到阿茲台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Tenochitlan),從東方海洋上來的西班牙人被誤認為是羽蛇神使者的化身,最終西班牙人奪去了拉丁美洲的統治權。

  托爾特克帝國在12世紀被Chitimecs等周邊部族擊敗,大部分托爾特克人被征服者同化,在南方的托爾特克人則融會到瑪雅人中去,成為曾經被他們征服的人中的分子。在托爾特克帝國崩潰後,中墨西哥地區進入了200年的戰亂時期,直到阿茲台克人重新取得控製權。

  阿茲台克帝國Aztecs

  阿茲台克人原是居住在今墨西哥西北貧瘠地區的遊牧部落,他們在12、13世紀期間逐漸南下尋找適合定居的地方,最後在墨西哥中部高地的Texcoco湖邊發現了一隻叼著蛇的鷹正站在一株仙人掌上,應驗了他們祖先的古老傳說,為此他們在湖心的一個小島定居下來,並於1325年在島上建立了名為特諾奇蒂特蘭的城市,阿茲台克人自稱為Mexica,這個稱呼成為了今天墨西哥的稱呼,而特諾奇蒂特蘭也成為今天墨西哥城的前身。在西班牙殖民者Corts到來之前,阿茲台克人已經征服了墨西哥高原的廣大地區,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IPB Image

  特諾奇蒂特蘭複原圖

  阿茲台克人利用填湖的方法把特諾奇蒂特蘭逐漸擴大,水道和橋梁把小島和湖岸連接起來。隨著阿茲台克帝國的壯大,特諾奇蒂特蘭也變得越來越繁榮,城內的建築物和神廟也越來越高大宏偉,當1519年西班牙人來到時,特諾奇蒂特蘭已經隻一座60,000人口的大城市,西班牙人也認為它比當時任何一座歐洲的城市更美麗和繁華。但是,僅僅在Hernan Cortes征服後的兩年,特諾奇蒂特蘭就被燒成了平地。

  IPB Image

  特諾奇蒂特蘭複原圖

  阿茲台克人承襲了源於奧爾梅克人的曆法,采用了260天的神曆和365天的太陽曆。1760年,在今天墨西哥城中央廣場附近,一塊直徑3.65米、重25噸的巨型石刻出土,上麵刻有阿茲台克的曆法,被稱為“曆法石”或“太陽石”,是阿茲台克最著名的出土文物,現存放在墨西哥城的人類學博物館。

  IPB Image

  每隔52年神曆法和太陽曆都將重合,完成一個循環,成為中美洲曆法上的一個世紀,每個世紀阿茲台克人都要雕刻這樣石柱用以記錄,稱為Xiuhmolpilli

  IPB Image

  阿茲台克人的宗教、神話是和其他中美洲文明一脈相承的,其中一個傳說大意是天地初開時,宇宙漆黑一片,四位眾神之子Tzcatlipoca, Tezatlipoca, Quetzalcoatl和Omitcutli為了管理宇宙的職務起了爭端。其中,以Tezatlipoca和Quetzalcoatl間的鬥爭最為激烈,令天地出現四次誕生與毀滅,所以阿茲台克人相信自己生活在“第五世界”之中,之前的四個世界隨著太陽一起毀滅過四次。

  重要的阿茲台克神祇包括:

  羽蛇神 Quetzalcoatl (Quetzalcatl) - 承襲自迪奧狄華肯和托爾特克的風和空氣之神,亦象征生命和繁殖,在創造大地、太陽和人類中扮演重要角色,形象是一條披著鵑鳥(quetzal)羽毛的蛇
  Tlazolteotl - 眾神之母,嬰兒的保護神
  Huitzilopochtli - 太陽神,也是戰爭之神;
  Tlaloc (Tlloc) - 雨神,掌管雨水,因此大地的幹旱、洪水的泛濫甚至風暴來臨都要看他的喜怒。

  活人當祭品在遠奧爾梅克時代就已出現,到了阿茲台克時代更被發揚光大。阿茲台克人竭盡所能保存他們珍貴的第五個太陽,方法是盡量提供新鮮的人心來奉獻神靈。在1487年一次大型祭典裏,超過二萬名俘虜和奴隸在首都的大神廟上給挖出心髒。失去心髒的屍體被從高高的神殿中推出,沿著陡峭的階梯滾下。據西班牙人記載,整個神廟的階梯都被無數世代的血液染成黑紅色。
  阿茲台克帝國的繼承方式是兄終弟及製(記得有人以這個製度和中國商朝繼承製度的相似性來證明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文化同源,但商朝和阿茲台克帝國的時代差距未免太遠了點),在所有弟弟都去世後,由長兄的兒子繼承帝位。

  阿茲台克帝王世係:

  Acamapichtli: (1376-1395) 他是第一個“真正”的皇帝,據說是托爾特克人的後代
  Huitziláihuitl: (1395-1417) Acamapichtli的兒子
  Chimalpopoca: (1417-1427) Acamapichtli的孫子,在他的統治時期,阿茲台克作為雇傭兵服務於殘暴的統治者Tezozomoc統治下的Tepanecs國。他的死因很神秘,很可能是Tepanecs下的手。
  Itzcóatl: (1427-1440) Acamapichtli的後代,他有一個智慧的軍師名叫Tlacaelel。Itzcoatl是阿茲台克的第一個領導者,在1427年,他在軍師的協助下以及周遍城邦的幫助下擊敗了Tepanecs人,取得了墨西哥盆地的控製權。他的軍師並向他建議所有的曆史記載都應該被焚毀,所有的曆史都應該在新的時代重新書寫。
  Moctezuma一世: (1440-1469) Moctezuma是Itzcóal的侄子。在他的統治時期,阿茲台克帝國迅速擴張。他建立了動物園和植物園,在那裏,所有已知的動植物都被搜集進來並被研究。也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嚴重的幹旱導致了大饑荒,許多他治下的阿茲台克人不得不把自己賣給Veracruz人。人心奉獻迅速增加,為了提供人心,他不斷發動“花之戰”(Flowery Wars)來獲取俘虜。
  Axayácatl: (1469-1481) Moctezuma的孫子。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重新奪回失去的領土和鎮壓起義。
  Tizoc: (1481-1486) Moctezuma的孫子,Axayácatl的弟弟。他是個軟弱膽怯的皇帝
  Ahuizotl: (1486-1502) Moctezuma的孫子,Axayácatl和Tizoc的弟弟。他是個富有進攻性的軍事領袖,將帝國的勢力擴展到了危地馬拉邊境。特諾奇蒂特蘭的主要神殿都是在他在位時期建築的。
  Moctezuma二世: (1502-1520) Axayácatl的兒子,Moctezuma一世的曾孫。他是一個強有力而充滿智慧的皇帝,有能力而過於苛求的領導人。他從出生起就作為帝位繼承人教育,他把特諾奇蒂特蘭變成了富有活力的文化都市。他同時也是個迷信的人,堅信羽蛇神回歸的傳說,他將因獻城給西班牙人而被記住,他在1520年同西班牙人的血戰中死去。

  Cuitláhuac: (1520) Moctezuma的侄子,他僅僅在位4個月就死於西班牙人帶來的疾病

  Cuauhtémoc: (1520-1524) Ahuitzáotl之子,Moctezuma和Cuitláhuach的侄子。他是帝國最後也是最勇敢的皇帝。為了保衛他們的偉大首都特諾奇蒂特蘭,他同西班牙人奮勇作戰。他於1524年被西班牙人絞死

  和相對缺乏戰鬥力的印加帝國不同,作為軍事強國的阿茲台克帝國不是被西班牙殖民者獨自擊敗的,和西班牙人一起反對阿茲台克帝國的還有眾多原本在帝國壓製下的城邦。同時,阿茲台克人作戰的方式也有問題,由於阿茲台克人的獻祭必須采用活人,所以他們在戰場上不是追求殺傷,而是追求俘虜,結果在同西班牙人作戰的時候往往為此居於劣勢。

  南美洲部分

  安第斯地區古代文化分期

  一、早同一期(前900~前200)。此期安第斯地區第一次出現文化上的同 一性,查文文化廣泛傳播。此期有較高水平的金銀冶煉技術,但關於當時的社會性質尚不清楚,有人推測屬酋長國階段。
  二、早中間期(前200~公元600)。又稱古典期。此期出現國家,文化上的同一性消失,各地出現一些較小的中心,其中北方以莫奇卡文化為主,南方以納斯卡文化為主。各地的藝術、建築、金屬冶煉、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三、中同一期(600~1000),此時安第斯地區文化出現第二次統一,主要文化是蒂亞瓦納科文化。
  四、晚中間期(1000年~15世紀中葉)。此時又出現許多小國,其中主要是奇穆帝國。青銅的傳播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征。
  五、晚同一期(15世紀中至16世紀中)。此時為印加帝國統治時期,16世紀中葉為西班牙殖民者所滅

  查文文化Chavin

  查文文化產生於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900年前後,大致在中國的西周中期,同期正是中美洲奧爾梅克文明的鼎盛階段。查文位於安第斯世界中央高原的西北端。查文文化的外在明顯標誌是永久性的建築和雕塑,他們與奧爾梅克文明中的建築與雕塑一樣,顯然也是一種宗教的物質表現。與奧爾梅克文明同樣,查文文化最有特色的象征性主題是一種介於美洲虎(在秘魯或許是美洲獅)和人之間的怪物。但這僅僅是一種巧合,事實上,兩地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查文文化與奧爾梅克文明不僅在地理上相互隔絕,它們的風格和建築也彼此不同。

  IPB Image

  Chavín de Huántar山穀,查文文化的名字就來自於它
  查文文化分為三個時期

  Urabarriu - 舊神殿時期 (1000 to 500 B.C.)
  Chakinani (500 to 400 B.C.)
  Janabarriu - 新神殿時期 (400 to 200 B.C.)
  Chavín de Huántar的舊神殿遺址,建於公元前600年前後

  同樣是頭像,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和奧爾梅克頭像的差異,奧爾梅克人風格更偏重寫實,查文人則偏向於抽象化。

  IPB Image

  Chavín de Huántar的新神殿的三層結構代表著查文人對世界的理念:天堂、大地和地下世界。查文人曾經在下麵建了一個隧道,引導Wacheqsa河的水經過隧道流向Mosna河,在水流通過神殿下方時,具有音樂性的效果

  IPB Image

  新神殿時期的查文雕塑,和舊神殿時期相比,明顯要精美多了。

  奧爾梅克人發明了中美洲的文字,但還沒有毫無爭論的證據能證明在皮薩羅來之前安第斯地區的任何部分已經發明了文字。另一方麵,安第斯各民族在查文時代至少已經掌握了一種金屬即黃金的用法,而中美洲各民族在冶金方麵似乎並沒有獨立的發明。按照湯因比的觀點,中美洲人是在中美洲曆史的晚期階段從安第斯世界學會冶金術的。下圖是查文文化晚期的黃金雕塑,很精美

  IPB Image

  莫奇卡文明Mochica

  莫奇卡文明於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100年前後出現於秘魯北部的沿海地區,過去曾經被稱為前奇穆時代(奇穆就是我們後麵要介紹的奇穆王國)。莫奇卡人都是戰士,他們具有高度發展的社會和政治組織。他們建造金字塔、神廟,用磚石建造溝渠,擅長灌溉技術、製陶技藝。莫奇卡文明在公元8世紀沒落

  莫奇卡人有嚴格的社會階級之分,在社會金字塔的頂層是Se駉res,擁有土地並具有宗教權利,他們穿著華貴的服裝坐在寶座上,看上去莊重而華麗。祭司階層處在第二階層,在莫奇卡文明裏,祭司可以由女性擔任,稱為nun,這個特征被後來的奇穆王國所繼承。最後,第三階層是其他的居民,他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莫奇卡階級的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普通的社會階級劃分,而是類似印度種姓製度的具有頑固性的劃分,各個階層由血統繼承,不會轉換,而在我們的社會,如果你能賺大錢,就可以從無產階級轉化為資產階級。

    IPB Image

  莫奇卡繪畫

  IPB Image

  莫奇卡人的黃金雕塑

  莫奇卡人以其精美的陶藝出名,這是秘魯首都利馬博物館的藏品,公元100-500年間的陶製品,秘魯北部莫奇卡文化圈內出土,是一個隨軍祭司的形象,頭上是兩個盤著的羽蛇,旁邊是羊駝,古代美洲沒有馬,羊駝就是安第斯地區的坐騎。

  IPB Image

  公元400-500年間的陶製品

  IPB Image

  公元400-500年間的陶製士兵頭像,顯示了莫奇卡人高超的技藝,不差於我們的將軍俑。

  IPB Image

  另一個莫奇卡陶製頭像

  IPB Image
 
  我個人認為,莫奇卡的陶藝水平代表著整個美洲的顛峰。

  納斯卡文明Nazca

  在多數地方,納斯卡文明都和莫奇卡文明放到一起介紹,因為它們是同期出現,隻是一南一北而已。

  納斯卡人的繁盛時期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650年間,其文化遺址位於秘魯首都利馬東南400公裏。納斯卡文化以其荒原巨畫聞名於世。在方圓400平方公裏的荒原上,石子鋪成了巨大的線條、幾何圖形、動物和植物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圖形占地達5平方公裏,隻有在至少300米的高空才能看見這些巨畫的全貌。神秘的納斯卡文化遺址吸引了眾多考古學家,60位秘魯和外國學者已在這一地區進行了20年的考古工作。

  舉世聞名的納斯卡地麵巨畫隻能從高空看到:

  IPB Image

  鯨

  IPB Image

  宇宙人

  IPB Image

  蜘蛛

  IPB Image

  鳥

  IPB Image

  雷鳥

  IPB Image

  狗

  納斯卡人留下了眾多的巨畫,上麵列的隻是一部分而已,諸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從網上找到更多的照片。

  類似莫奇卡人,女性在納斯卡社會具有極高的地位。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宗教祭祀儀式用禮服殘片,複原後可以看出,其中絕大部分禮服是婦女穿的,其樣式樸素而不失莊重。大量證據表明,宗教儀式在納斯卡人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可以推斷,女性在等級森嚴的納斯卡社會中屬於“上流社會”的成員。

  IPB Image

  納斯卡羊駝絨織品,大約產自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之間

  20年來,考古學家主要集中在納斯卡文化的宗教儀式中心卡瓦奇進行發掘。卡瓦奇距納斯卡城35公裏,建築物由土坯造成,占地24平方公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祭祀場所之一。考古學家在那裏發現了許多廟宇和神龕,而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每邊長102米的卡瓦奇大金字塔,預計2年內可向公眾開放參觀;最古老的發現則是一具數千年前的人牲遺骸。此外,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來的水渠係統證明這一居住在幹旱地區的民族擁有先進的水利工程技術。

  IPB Image

  納斯卡陶器及彩繪,大約是公元700-800年的製品,至今色彩鮮明

  蒂亞瓦納科帝國Tiahuanaco

  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蒂亞瓦納科文明遺址位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距離的的喀喀湖不遠,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考古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把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而成的。

  IPB Image

  IPB Image

  KALASASAYA神殿

  蒂亞瓦納科人在公元五世紀前後建立了這個城市(有的很玄的說法是這個城市遠在1萬7千年前就被建立了,是畫出納斯卡巨畫的那些史前民族建造的,不過我不打算采取這種說法),城市座落在蒂亞瓦納科河畔,河水注入9.3英裏外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的的喀喀湖是鹹水湖,有可能是安第斯山脈地形上升後留下的海跡湖。在蒂亞瓦納科遺址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貝殼、魚類化石,顯示它過去曾是一個港口,擁有完善的船塢和碼頭,其中有一座龐大的碼頭可供數百艘船舶同時裝卸貨物使用。而建造這座碼頭所用的石塊每塊大致在100噸~150噸之間,最大的達440噸。

  鼎盛時期這個城市的人口大約有30,000到60,000。以此為中心,蒂亞瓦納科人建立了一個西到大海,東到亞馬遜濕地,南到智利中北部,北到玻利維亞北部的帝國,控製了周圍的許多部族

  IPB Image

  和蒂亞瓦納科帝國同時代對峙的是Huari帝國,上圖是兩個帝國的大致疆界。

  Huari帝國大致在公元500年左右興起,關於這個帝國的資料尚不多,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大量的陶器,下圖是Huari人的陶罐。

  IPB Image

  蒂亞瓦納科人的帝國在公元1000年到1100年之間崩潰。原因估計與其核心地區蒂亞瓦納科城的衰落有關。有觀點認為當初的的喀喀湖的水麵要遠大於今天,蒂亞瓦納科城就坐落在湖邊,但隨著氣候的變遷,的的喀喀湖逐漸縮小,並遠離了蒂亞瓦納科城,蒂亞瓦納科城的居民也喪失了漁業來源

  IPB Image

  蒂亞瓦納科城神廟周邊地區複原圖

  奇穆王國Chimu

  這個古代王國座落在秘魯北部沿岸的沙漠上,在公元800年前後莫奇卡文明沒落後,有一個很長的過渡時期,公元1100-1200年前後奇穆王國繼承了之前的莫奇卡文明。

  奇穆人有高超的城市建設規劃技術,最大,也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城市是他們的首都昌昌(Chan Chan),這是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南美洲最大的城市,根據城市水井分布以及其他資料分析,大約擁有70,000居民。昌昌擁有南美最大的磚結構建築。

  昌昌的建築

  IPB Image


  昌昌的浮雕

  奇穆人的藝術水平比莫奇卡文明有了很大下降,不再具有前代的莫奇卡文明的神秘主義傾向。許多製品更注重實用性,藝術價值往往不高。奇穆人的陶器往往以黑色為主。

  IPB Image

  這是從某拍賣網上弄來的照片,公元1000-1300年間的製品,價格975美圓,有興趣者請自行聯係:)
  奇穆王國最後一任君主是Minchancamon,據說他是個貪婪的君主。不過我想這是後來印加人的說辭,就如同商人說桀是暴君,周人說紂是暴君一樣。Minchancamon追求更大的領土,不斷擴張,在北部征服了Sican,而在南部則不幸遇到了印加人,奇穆王國和印加帝國在1462年開始了長期戰爭,印加帝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於1475-1476年征服奇穆王國,奇穆王國王國的臣民被遷走,送到了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為新的印加統治者服務。

  印加帝國Inca

  印加文明並不古老,最早出現於大約公元1200年,當時的活動範圍隻限於庫斯科(Cuzco)一帶。Inca一字現在一般泛指印加帝國或印加民族,但Inca的原意是對皇帝或者皇族的稱號。印加真正的起源至今仍未有定論,現今一般以1438年印加王Pachacuti即位時為開始。
  這位印加帝王南征北討,統治了東西寬1,200多公裏、南北長4,000多公裏的大片南美洲土地,領土包括今天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等多個國家的部分。
  但這當初煊赫有時的帝國,於1532年遇上了西班牙冒險家皮薩羅(Pizarro)時卻顯得不堪一擊。5萬大軍居然被西班牙200人的兵力擊敗
  印加沒有文字,亦同其他美洲古文明一樣不懂得使用車輪和冶煉鐵器具。
  印加最為人樂道的是他們的石造建築工藝,他們在愛多處地方建立了大石建築。例如位於Sacsayhuaman由巨石砌成的牆,每塊大石動輒數十噸重,而切割成多邊形的大石塊砌在一起,縫隙吻合得非常完美。對於沒有鐵器和車輛的印加人來說,當初的切割和運輸都非常艱難,也使得他們的成就更加了不起。

  IPB Image

  另一樣令人歎服的是印加帝國的交通係統,帝國幅員遼闊,為了便於統治和交通,帝國修建了長達2萬3千多公裏的驛道,和羅馬帝國、秦帝國不同的是,他們的驛道是修建在險峻的安第斯山山區中,遇到建設難度要遠大於羅馬人和中國人。下圖是印加驛道的遺跡。

  IPB Image

  印加人的陶器手工精致,造型生動,而且作風大膽,有很多都以描繪男女交歡為題材。下圖是印加人的陶器,造型獨特,彩繪亮麗

  IPB Image

  IPB Image

  作為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各地的文化難免有著差異,這是印加帝國北部的陶器製品,可以看到明顯的奇穆風格,使用了奇穆人喜歡的黑色。

  IPB Image

  印加人還以其黃金製品出名,對於印加人來說,黃金是“太陽之汗”,白銀是“月亮之淚”。這是印加人的金猴麵具

  IPB Image

  有關印加人起源的神話眾說紛紜,但都圍繞著一場大洪水和創造之神Viracocha。

  印加人的重要神衹包括:
  Viracocha - 眾神之首,創造之神
  Apu Inti - 太陽神;
  Chuqui Illa - 雷神。

  印加人崇拜太陽,皇帝自稱為“太陽之子”。印加人又崇拜美洲虎(jaguar)形象的神,很多造像皆出現美洲虎的造型。

  IPB Image

  印加遺址散布在南美洲多個國家,但最重要的集中在秘魯,當中又以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最為著名,差不多已成為印加甚至世界上神秘古城的象征,那些什麽人生必遊的數十大景點裏必定有它的份兒。

  IPB Image

  IPB Image

  而在印加古都庫斯科(Cuzco/Qosco)附近,亦散布著不少印加遺址,最出名的包括Sacsayhuaman和 Ollantaytambo等。
下圖是Sacsayhuaman城牆

  IPB Image

【作者: killusoftly【2005年12月27日 星期二 16:32】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