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筆記——佘人
作者:(清)李調元
澄海山中有佘戶,男女皆椎跣,持挾槍弩,歲納皮張,不供賦。
有佘官者,領其族。佘巢居也。其有長、有丁、有山官者,稍輸山賦。
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危,曰峒,亦曰佘。
海豐之地,有曰羅佘,曰葫蘆佘,曰大溪佘。興寧有大信佘,歸善有窯佘。
其人耕無犁鋤,率以刀治土,種五穀,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蠱死,以為肥,曰火耨。是為佘蠻之類。
《誌》所稱伐山而┿,而播,依山穀采獵,不冠不屨者是也。
潮州有山佘。其種二:曰平鬃,曰崎鬃,亦皆徭族。有莫徭號白衣山子,散居溪穀。治生不屬官,不屬峒首,皆為善徭。其曰鬥老與盤、籃、雷三大姓者,頗桀驁難馴。
樂昌有偽徭,多居九峰司諸山。其始也苦於誅求,以其田產質客戶,竄身徭中,規免旦夕,久之性情相習,遂為真徭。相率破犯條要,恣行攻劫,為地夫之害,即善徭亦且畏之。徭或作繇。
《漢書》“江都王建遣人通越繇王”是也。越東多徭而無犭童,犭童惟粵西多有之。自荔浦至平南,犭童與民雜居不可辯,大抵屋居者民,欄居者犭童。欄架木為之,上以棲人,下以棲群畜,名“欄房”,亦曰“高欄”,曰“麻欄子”。
狼人則不然,自荔浦至平南多犭童人,自潯陽至貴縣多狼人。粵東惟羅定、東安、西寧有狼人。
蓋從粵西調至征戍羅旁者,族凡數萬,每人歲納刀稅三錢於所管州縣,為之守城池,灑掃官衙,供給薪炭,性頗馴畏法。
————————————
佘族遷徙原因瑣談
發布時間:2008-1-13
來源:山客之家
作者:呂立漢 雷陣鳴
無論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假如沒有特殊的原因是不會隨意遷徙的,尤其是從事農耕的人群,他們與商賈、藝人、手工業者及官宦升遷等情況不同,因為農耕民族的遷徙並非易事,就是遊牧民族,他們所“遊”的地域也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小範圍之內。從事農耕的佘族的好一部分人群,因何一遷再遷?徐規《佘族的名稱、來源和遷徙》說,主要的是“由於他們不堪曆代封建統治階級的迫害,隻得離鄉他徙”①。呂錫生《佘族遷移考略》說是“逃避封建賦徭”,是對封建生產關係所產生的“自發性抗拒”②。總的說來,這些看法無疑都是正確的,施聯朱《關於佘族來源與遷徙》和蔣炳釗《佘族史稿》還具體例舉了唐、宋、元、明以來佘民起義鬥爭被血腥鎮壓的許多例子③。但是,魏愛棠對佘族遷徙的“外因說”提出質疑,認為“佘族遷徙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長期保留著原始的經濟生產方式”的“內因”造成④。據我們調查了解,佘族的遷徙情況較複雜,不能機械地以“外因”“內因”劃分,而且,並非所有的佘民都在遷徙之列,在農耕民族中,也非隻有佘族有遷徙現象。
一、佘族是“遊耕民族”的提法值得斟酌
“遊耕”與遊牧不同,農耕者遷徙,不僅要舍棄住屋和賴以存活的耕地,且多少總有些農具,即使遷到新住地再開荒,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周期較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生活資料,這段時間如何度荒?舊時,許多方誌照抄“佘民食盡一山則徙”之說。要知人類不是動物,可以樹葉草根之類充饑;以狩獵方式作為謀生手段的把握性也不大,如果幾天沒有獵獲物,豈不就要餓幾天肚子?如此,體質必將衰弱,就更不能捕獲獵物了。不要說生活水平低下的封建社會,就是民國時期,山區人們在擁有鐵銃鐵彈的情況下,好幾個村的獵手圍獵三四天都有空手而歸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即指出:“象書籍中所描寫的純粹的打獵民族,即專靠打獵為生的民族,是從來未有過的;靠獵物來維持生活,是極靠不住的”。就采集方麵來說,也僅是一種扶助性的補充,因為山中的野果野菜之類必竟有限,且不能充當主食。所以,一些佘民的遷徙,都是萬不得已之舉,而且在遷徙前一般都有所準備。如是沿途乞討為活,那則是流民,而不是徙居。再就中國從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三大平原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從事農耕人口最多的情況來看,幾千年來一直世居一地的農民可說少之又少,他們也在不斷遷徙。如浙江鬆陽縣將近有2000人口的靖居包村的包姓漢族,祖上就是從山西上黨輾轉數地,方到此定居,因包姓是該村的大姓,故叫“靖居包”。後來有一支湯姓漢族從浙江青田縣遷鬆陽三都,然後再遷靖居包,其他李姓、高姓等人口較少的雜姓,居住此村的曆史都不長。再如鬆陽縣南州村和下宅街村的徐姓,他們的宗譜和口傳故事都說出自東夷之徐夷,下宅街村有幾家農戶正堂的祖宗牌位還直書“徐偃王”。這兩村也是大村,民國時期和解放後一度曾是鄉政府所在地,南州村後來才有羅姓、高姓和佘族的藍姓混居一塊。照如此說,則大部分漢族農民也當是“遊耕民族”了,而且,他們開始“遊”的時間比佘族還要早。其他如漢族的客家,他們“遊”得更遠,不僅從中原到贛南、閩西、粵東,有部分又回遷浙江,有部分甚至到台灣、海南、四川和海外⑤。他們從東晉開始出發,也是時走時住的。所以,對中國農耕民族的遷徙,要從大處著眼,通盤考察,而不要光看佘族如何如何。1984年一《深圳特區報》副刊《海石花》曾引羅常培先生的話說,假如把各地家譜記載一並加以研究,就可看出中華民族複雜的遷徙史了。
從佘族的本意也就是“內因”看,與漢族一樣是並不願遷徙的。即使唐初陳元光的母親帶了援兵和58姓進入閩地及大量漢族客家擁入佘族原住地後,仍有“本土之苗雜處其間”⑥,這“本土之苗”即指佘族。有許多佘民迫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剿殺,不得已改族,同化於客家、福佬、廣府等漢族而沒有外遷。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閩、粵、贛三省原佘族分布區就有十餘萬人恢複佘族族屬⑦,有的“將盤姓改為潘、盆、苟姓,將雷姓改為呂、婁,也有將鍾姓改為章姓”“藍姓改鄧姓”的就未能恢複為佘族了。再看《上杭縣誌》所載周亮工的感懷詩,在“十載汀南未罷征”的艱險環境中,“佘客”仍在“負楯耕”⑧。這就是說,在封建統治階級的軍事征剿下,佘民為了填飽肚子,還背著防禦武器堅持耕作,正可反證外遷之艱難,否則,還不如一走了之安全些?這是詩人親自目睹的場景,佘民不是在深山老林,“耕山而食”,而是距上杭城不遠的“郊洞”。它與所謂“佘族長期保留的原始經濟生產方式”又有何關係呢?
二、浙江佘民遷徙住地的大體情況
佘族中遷出原住地的那部分佘民,在當時最低的生活水平下,以“適於生存”為目的,假如定居地的社會條件、地理環境等連這最低的水準都達不到,則仍要繼續尋找棲息之所。這與魏愛棠所例舉的海南黎族“遷徙無常、村落聚散無定”是不可比擬的,因為海南島黎族區的條件不同。那裏長年高溫多雨、無霜凍、土質豐厚,莊稼成熟快,連農田都不須犁耕,用牛去踩踩就可插秧了,別的地方沒有這種條件。從遷入浙江的佘族實際情況來看,人們想象的一些看法需要糾正。例如以為閩中、閩北、浙南一帶“封建統治勢力樹大根深,漢人的足跡早已遍及深山幽穀,‘會斂無時,坐恣奸欺’的‘滑吏’更是比比皆是,封建統治網之嚴密遠勝於閩粵贛交界山區。佘民如果是為逃避賦役壓迫”而北遷,“無異於飛蛾撲火”④。其實,這是主觀想象而已。像浙江平陽的青街、順溪、鬧村等鄉的佘民都住在較平的河穀地帶,與漢族村落相處不遠;蒼南橋墩的佘族住在平川,有的住在海邊,兼有山海之利;麗水蓮都區的佘族大多住在河穀間的盆地,如道士田本、下河洋、大陳等村的佘民還住在麗水最大的平原碧湖平原的中心,城西、涼塘、上崗背三個行政村的佘民就住在麗水城邊,有的住在山邊,真正住在山腰或山崗上的仍屬少數;雲和的佘族也是住在城邊、河穀小盆地和山邊的占大多數,住在山腰、上山的占少數;遂昌的佘族大多住在城邊、近城的河穀地帶及大柘、石練盆地丘陵,其地理條件是算得上好的;宣平(今武義轄)佘族也是住在城邊,或較平的河穀地帶,住在半山的都很少;蘭溪和壽昌(今建德轄)佘族住地全是平川,而沒有住進山溝的;鬆陽的佘族也是住在河穀、平原邊和丘陵地帶,住得較高的也不多;景寧則是住在平川、丘陵、山上都有;龍遊的佘族除河穀、丘陵、平川外,就沒有住在山上的。隻有泰順、文成兩縣是無論佘、漢都住在“山裏”。而且,上述各縣、區的漢族,住在平川的是他們,真正住在更高更偏僻的大山區的也是他們,但從總體生活水平來說,佘民不如大多數漢族。這些縣、區是佘族人口較多的地方,大多數住地都不很高,而且沒有耕山、狩獵的優越條件,與他們的所謂“傳統”掛不上勾。像如今的“下山脫貧”工程,佘族並未占多數。這到底是何因?一者他們心中有一想法:新遷一地,總要比原住地好一些或求一平安為上;再者,佘民的生活、交易等實際上也離不開漢族;三者,佘民的勤勞、誠樸和好客之風成為當地漢族的美談,民國十四年版的《鬆陽縣誌》也有記載。他們與絕大多數漢民相處都較好,與漢族混居一村的就很不少。佘族與漢族聯姻、誼認姐妹、認親爹親娘、佘民領養漢族子女的也不少,所以佘民向漢族或討或租或買點田、山種植並不難,佘、漢之間互請幫工的情況也存在。至於“滑吏”問題,佘民普遍反映是,真正直接欺壓他們的是漢族的保長、保隊副、地痞、少數地主和佘族中依附漢族權貴的極少數“頭人”。這些外遷佘民生活最艱難的時代是清末至民國時期,一者因為外國列強入侵,統治階級更加腐敗;二者此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網絡機製比以前更健全,苛捐雜稅也更多。
三、部分佘民遷徙的原因
一種是外來的壓迫等原因造成的被迫逃遷,民間稱之為“逃兵”、“逃債”、“逃荒“、“逃難”等。
“逃兵”佘語稱“走兵”,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逃避封建統治階級的剿殺,一種是為逃避“抽壯丁”。房學嘉《客家源流探粵》說,在封建統治殘酷壓迫下,“佘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冒死舉義。結局是,一部分人被剿殺,一部分人外逃,一部分人改變族屬,被迫向漢族靠攏,一部分為客家,一部分為福佬,一部分為廣府……”⑨。也即未被殺又未改變族屬又不能在原地安生的佘民出路隻有一條:向外逃遷。房學嘉在此所指的是明清以來佘民的逃遷。在唐初,雷萬興、苗自成、藍鳳高等領導的起義被鎮壓後,存活的佘民有許多在逃,但並無一定的方向,向南向北都有,如鳥獸散。鬆陽《雷氏宗譜》和麗水《鍾氏宗譜》說是從“瓊州”北遷,即可能是這次起義失敗後逃往海南的,但宗譜中隱諱了敗績之事。房先生說,在宋元時期,佘族人口仍在數不少,那麽他所說的這次“舉義”當是明正德年間藍天風、藍又清、謝誌山、藍鬆山等領導的起義,這次起義被王守仁鎮壓後,元氣大傷,所以大部分幸存者都往北逃遷。逃避“抽壯丁”屬個人行為,但這種例子亦不少。佘民多數交不起壯丁款(穀),被抽頻率甚高。如鬆陽縣靖居霧露垵藍法旺的大伯就是“逃壯丁”到龍遊成家的,鬆陽縣後塘村雷水根出逃後,不知下落,至今音信杳然。
“逃債”最明顯的一例是鬆陽後塘村始祖雷德龍。他年少時隨其叔從雲和遷到遂昌,青年時學了些文化,為逃壯丁而去處州府衙充差役。目睹了清朝官場腐敗又跑出來,到宣平上坦金交椅安家。租田借債,本想得到好收成,結果幾年都不濟,債滾利欠得越來越多,年關時債主們整夜守著他。他見債主們昏昏欲睡,即說了“鋤頭脫柄,香火入籠,雞公洗浴,一夜走(逃)去尋唔著。多者多分,少者少分”幾句話暗示。實際上他已將農具、香爐、雞鴨等都料理定當,隻剩一頭牛讓債主們分掰了。他出發逃往後塘村時,債主們醒來一想,他已先有預告,所以也未追趕,將那頭牛賣錢分攤而作罷。
“逃荒”是指遭水旱災害或瘟役,不得已逃遷,其實許多天災也有人禍因素。施聯朱《關於佘族來源與遷徙》中即有安徽寧國鍾姓佘族因鼠疫流行而由淳安遷出及《寧國縣誌》所載清同治元年(1862)瘟疫流行,死者達十分之七的嚴重情況的記載。直到1962年國家困難時期,縉雲縣還有十來戶農戶逃遷到鬆陽板橋鄉的大毛科和金村定居,碧湖平原許多漢族子女也被送到鬆陽板橋等地,被佘民收留的也不少。
“逃難”是指一些偶發事件牽涉到某人,當時有理說不清而逃遷他處。鬆陽縣後塘村黃碧崗自然村的藍昌福戶就是被誣參加青幫殺人而從雲和逃來的。
一種是官方行為使令遷徙。佘族北遷屬於官方行為的記載有兩次。一是佘族許多宗譜記載,唐五代時“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導官,由海來閩”之事。《資治通鑒.唐紀》卷七五有王氏“將兵攻福州,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蠻夷者,皆以兵船助之”的記載。蔣炳釗先生分析說,“《新唐書.王潮傳》記載,王潮及其弟王審知統領光、壽農民軍南下入閩,首先是經過汀、漳佘族地區,因王氏隊伍軍紀嚴明,沿途得到人民群眾擁護,故部分佘族參與王審知的軍事行動是完全可能的”⑨。那麽王審知執政後,遷徙安頓了一部分佘民也屬情理中事。另一次據《處州府誌》載清代青田縣令吳楚椿《佘民考》說,“按《浙江通誌》順治十八年,浙江巡撫朱昌詐,因閩海交訌,遷海濱之民於內地,給田給牛,俾安本業,是由交趾遷瓊州,由瓊州遷處州”⑩。這樣起碼為佘民徙浙從事農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說“飛蛾撲火”過於危言聳聽。
還有一種是佘族聚居地人口繁衍,必須分居或聯姻等原因造成的遷徙,所以有回遷現象,並不奇怪。如麗水蓮都區銀坑村藍明德存《藍氏宗譜》說,先祖從雲和栗坳遷鬆陽屋下坑再遷麗水上洋村,不久人口發展已有七房,結果有幾房在鬆陽板橋鄉另辟了靛青弄、大凸、楮樹坳三個相鄰的村落,還有一個兄弟到麗水老竹黃桂村招親,在那裏又發展了一房子孫。
總之,剖析一部分佘民外遷的原因,還應從社會因素著眼。佘族並非本來就是喜歡遷徙的民族,如今分遷到閩東、浙南、浙中直至安徽寧國的這部分佘族,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造成的,遷往閩東的有一小部分可能是到那裏種靛青而定居下來,並不是佘族整體的“原始遊耕經濟”的什麽“內因”,隻要適於生存,他們就會定居下來。即如上述種種情況,別的民族大多數也是存在的,又怎能看出佘族的遷徙就是“其內部長期保留著原始的經濟生產方式“使然呢?
參考文獻:
①佘族研究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3.
②佘族研究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60、262.
③佘族研究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8;蔣炳釗.佘族史稿[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162-200.
④魏愛棠.佘族遷徙“外因說“質疑[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3):83-85.
⑤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145、146.
⑥楊瀾.臨汀匯考[M]卷三.
⑦雷陣鳴.略論佘族與漢族客家在血統、語言及農耕等方麵文化互動的“主客”定位[J].麗水學院學報.2007(3):15-20.
⑧佘族社會曆史調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319.
⑨轉引自蔣炳釗.東南民族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402、287.
⑩周榮椿.處州府誌(卷二九)[M].清光緒3年.
通訊地址:
呂立漢 浙江麗水學院(郵編:323000)
雷陣鳴 浙江麗水市南貿商住區1幢303室
————————————
佘族也是中原南遷人
發布時間:2007-6-28
來源:閩西新聞網
作者:張惟
學界近百年來考證盤桓於閩粵贛邊的客家人,為自中原南遷的漢族的一支民係,而對原住民的深研不夠,多誤認為佘族是當地土著。
這或許受到“廣東潮州鳳凰山是佘族發源地”的影響,從潮州鳳凰山經閩西、閩中再入閩東以至浙南的一支佘民遷徙路線是明顯的。
但是,人類學者研究考據發現,鳳凰山是佘族南下的發祥地,而非發源原地。追溯更遠些,其實佘族先民也是南遷中原人。
現代學者多有共識,佘族源於東夷伏羲(太昊)氏族,他的後裔小昊之後活動中心移到山東曲阜一帶。圖騰崇拜是龍、鳳、麒麟,古代稱小龍、小虎、小熊、小馬為狗,後來被俗化成現代意義的狗的圖騰。
在尚未形成漢族族群的年代,東夷族群是與黃帝華夏族並存的部落,傳說中的舜乃是東夷的部落領袖。作為東夷的一支,佘人曾居於遼東海灣,後向遼西和山東推移,周初遷至淮水一帶,被逐於江南而稱“南蠻”。筆者以前曾疑佘族或為漢武帝遷徙越人至江淮之間而匿留在閩地的越人之後有誤。
佘族古老的民歌中有“都是南京一路人”,初讀不解。遂查《辭海·曆史地理分冊》,始知此南京並非近古稱為建業、建康的今南京市,乃指遠古稱為南京的商朝古都即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一帶,佐證佘族也是自中原南遷後來才輾轉到廣東潮州鳳凰山立足開基發祥的。
這裏又要對“中原”的概念作一詮釋。朱沼侯1984年在《文史知識》第11期著文指出:“中國古代的中原的概念,並不專指河南,而是包括今山東、河南以及陝西、山西、河北的一部分的廣大地區。”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佘族婦女的鳳冠所體現的鳳鳥圖騰崇拜的遺跡。佘民“話酒”溯源時,佘族藍姓說的“汝南出頭”,雷姓說的“馮翊出頭”,鍾姓說的“潁川出頭”都有所本了,並非依附於後來遷閩的客家譜牒。這說明源自東夷的佘族,也是源出“河、洛”的。
更有趣的,是閩西大學原校長、現龍岩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郭啟熹教授查證《雷氏四修族譜》“始祖煥公世傳”,內記雷煥四世裔孫雷日斌為苦草鎮(今龍岩市區)首任行政長官。雷煥名見正史《晉書·卷三十六張華傳》記載他曾任江西豐城縣令,肇基於饒州府(今上饒市)鄱陽東北小雷崗。族譜記載雷煥、雷葉、雷昭三世受職於晉武帝(265-290年),苦草鎮建於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屬新羅縣(長汀),以雷昭長子雷日斌為首任行政長官(族譜誤記為龍岩縣正堂,苦草鎮升格為縣是唐代的事),雷日斌還有一位叔公雷忠,當時在新羅縣(族譜誤記為汀州)任司馬。從《雷氏四世修譜》也證實,雷日斌不是土著越人之後,而是自中原南遷的東夷的一支,屬中原南遷人。
打印本文 返回頂部 關閉窗口
相關評論
☞ xxx87xhag1 於2008-3-20 發表評論
竊聽器 竊聽器 竊聽器 竊聽器 竊聽器 竊聽器 竊聽器
☞ 藍巍 於2007-12-21 發表評論
本來就是很有可能的,我們的組堂正中掛的布上麵就是寫的“汝南堂”,而我查了一些資料,很有可能是河南的汝南
☞ 鍾 於2007-9-23 發表評論
我查閱了大量外國資料。發現一個大秘密! 我自己多在回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漢人對我們民族的壓迫與淒涼!而現在更嚴重的是被漢化。我自己在初中的時候才發現我和別人的不同--我是少數民族。在此之前我經常說”我們漢民族怎麽怎麽。。。我現在想想很羞愧! 我希望70萬佘族同胞團結起來,努力工作與學習!一起振興民族文化!我們不要被漢化,我們雄起!!!!!!!!! 說的太好了 對我們要團結...要努力....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漢人對我們民族的壓迫與淒涼 我支持這句話 因為我小的時候也曾經經曆過\\\\\\\\\\\\/////
☞ 鍾昌旭 於2007-9-23 發表評論
請諸位學者們謹慎在謹慎\\\\\\\\關於這樣那樣的版本太多了是有點混亂了.....千萬要謹慎在謹慎.....謝謝!!!
☞ 哈山 於2007-7-6 發表評論
“路本來是沒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藍1949 於2007-6-30 發表評論
我查閱了大量外國資料。發現一個大秘密! 我自己多在回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漢人對我們民族的壓迫與淒涼!而現在更嚴重的是被漢化。我自己在初中的時候才發現我和別人的不同--我是少數民族。在此之前我經常說”我們漢民族怎麽怎麽。。。我現在想想很羞愧! 我希望70萬佘族同胞團結起來,努力工作與學習!一起振興民族文化!我們不要被漢化,我們雄起!!!!!!!!!
☞ 藍萬清 於2007-6-28 發表評論
對這類所謂的新說,我是保持謹慎的態度的,整個論說有點混亂,思路不清,對論據缺少考證,以傳說和族譜記載為依據,更將古史中的多種可能性進行簡單的推論,或許不太不可取,山客人以為潮州鳳凰山為自己的來源地,如果有人想將佘族曆史更往前推,那是可喜、可嘉的,僅僅是推論出可能也是可以的,但這樣的假設可以大膽,求證一定得小心了。當然根據基因上說佘族的先人是比客家人更早遷徙到閩粵贛邊區的移民,也是可以的,但對於佘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認同的意義不是太大,學者們盡可以研究了,山客人對此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