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嘉興記憶】——嘉興方言輯錄 嘉興、西安的麻煩字 (圖)

(2008-02-17 01:42:32) 下一個



此字音鋤?還是音梆,biang1 ?

【嘉興記憶】——嘉興方言輯錄

《嘉興記憶》作者:陸明先生

  我把這一篇作為嘉興記憶的結束。

  這一篇是據已故陸費丙生先生的嘉興方言錄音改寫,幾近文抄。陸費先生關於嘉興方言的表述,是很生動、形象的。

  祖國幅員廣大、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在江南濱海一帶,以蘇州為中心,成為吳語係,即所謂吳儂軟語,嘉興就屬此係,所以嘉興話接近蘇州話,但在語音和言詞方麵亦有些不同。

  如嘉興話說那哈即怎樣,那讀作上聲,哈讀作去聲。

  雜介是這般之意。

  先著,音如瞎著是聰明能幹之意,本無其字,作者意會,可能是先著兩字的音轉,不知是否。

  到夠這詞嘉興話常用,是很的意思,如好到夠、大到夠、紅到夠即是好得很、大得很、紅得很。

  如今連起來說一句話看:

  乃那哈雜介先著到夠換成普通話即是你怎樣這般能幹得很呀!

  嘉興話和各地方言一樣是自古流傳沿用下來的。我以為上麵的雜介一詞可能就是李白詩中白發三千丈,緣何似個長句中的似個。

  嘉興人讚美女性的美不叫漂亮而叫齊正。

  討你麻煩叫討倷跋涉,這大概也都是沿用古音的。

  又嘉興鄉間吃茶說吃湯,這湯也是古稱,多見於《水滸》一書。

  嘉興對名物多有與別處不同的稱謂,突出的像把一般叫千張或百葉的叫成片腐。又如河蝦,嘉興人叫它彎轉也切合象形(熟蝦彎轉如鉤)。

  有幾處地名讀音,嘉興話和一般不同,最突出的,如滬杭線上的王店,王字念成黃與搖之間,作者一時還不能舉出音例。又如嘉平道上的新豐,本地人總叫它新方,由來已久。又東門外的東柵口、北門外的柵堰上,柵字都念為煞。

  還有不少口頭語,像海外意和到夠想仿,是充分的意思,例如說多到海外,貴到海外(貴讀如舉)。至於十足是嘉興土話,有骱(讀如格啊之切音),是緩的意思。或稱骱得,則義為可以。骱大約是懈之音轉。歡喜小孩叫值鈿小孩,值細成了動詞。罪過本是佛家語,嘉興話用作謝謝的代詞,如把謝謝你說成罪(在)過倷。


  最後再舉個單字例。

  嘉興方言勿要吵叫勿要鋤,這個鋤字是指吵鬧,喧嘩之意。

  這鋤字是譯音,嘉興近海,據說海中有一時間,如千軍萬馬呐喊呼嘯,這大概是特殊盛大風浪之聲,俗名海鋤。這個鋤字,相傳原有專字,但字書所無。

  寫此字有個口訣:一點一畫長,言字在中央,金絞絲,銀絞絲,東長長,西長長,當中一個馬大娘,心打底,月當牆,張飛踢一腳,呂布戳一槍,關老爺打個大巴掌(大把掌指最後一筆的點)。

  讀者如有興趣,可按口訣試著描畫描畫。


聯係電話:(0573)2082264 電子信箱:webman@mail.jxptt.zj.cn



——————

陝西文化

陝西關中有一種獨特的麵條叫“biang-biang麵”,介於“幹撈麵”和“湯麵”之間。

Biang字,據說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稱“世界漢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傳統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錄的,而其文字的發音,也是國語普通話拚不成的。陝西關中Biang-biang麵文字兒歌這樣唱到:

“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灣,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

當中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掛個丁丁叫馬杠,坐著車車逛鹹陽。”

“Biang”字和“Biang-biang”詞匯的發音是擬聲詞,其相聲得名如下:

1. 麵在製作的擀製和拉扯過程中在案板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2. 麵在下鍋時,在鍋沿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3. 麵在撈出和調味攪拌過程中,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4. 麵在入口時,在嘴邊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

5. 具備以上聲音特性的麵十分柔韌而切有彈性,口感筋道。

——————

西安美食—南院門的“biang biang 麵”

  中午吃飯,無奈在車家巷苦轉兩圈,常吃的劉記臘汁肉揪麵片、寇寇香辣魚、西林春牛肉麵都閉門謝客,甚至連冒菜都沒開門,這些店應該是平常生意太好,也不在乎這一兩天,不急開門營業,但苦了我們這些食客。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平常不起眼的小店這會生意也好的冒泡,居然也有人排長隊了,居然也有很多人等座了。
  
  不過好在粉巷一帶美食小吃藏龍臥虎,隨便瞅了一家還能有機會坐上座位的,也是西安小有名氣的麵食店。賣的正是西安著名的“biang biang麵”。

  關於“biang biang麵”的寫法和來曆,說法很多,後麵我會附上一些傳說,總體上來說,大家公認這個名字來自某種聲音,

  有說是擀麵的時候麵在案板上摔打碰撞發出的聲音;
  有說是麵下鍋時碰到鍋沿發出的聲音;
  有說是在碗裏拌麵時候的聲音;
  還有說是人吃的時候在嘴邊發出的聲音。

  不管因為哪種聲音得下這麽個奇怪有趣的名字,大家應該能想到這麵必然是很有分量的,不然拿一根你家的麵條試試,看咋能造出這種聲音來。

  “biang biang麵”既寬且厚,柔韌筋道,越嚼越有滋味,象陝西人的性格,可靠厚重,相處時間越長越能體會老陝的好處。“油潑辣子biang biang麵,越吃越美賽神仙”,也是名列陝西八大怪之一。

  南院門這家店在西安本地也有些名氣,也有不少人開車專門找來吃。大家吃得最多的是“三合一”,就是炸醬、臊子、西紅柿雞蛋三種都有的,小碗五塊,大小夥子也能吃飽。還是西安小吃的一貫特色,物美價廉實在。

  不過去吃“biang biang麵”要記著帶口香糖,因為這麵一定配上蒜才更好吃。

  再來說說“biang-biang麵”的biang字,據說這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堪稱“世界漢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傳統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錄的,而其文字的發音,也是國語普通話拚不成的。因為biang(第二聲)字,非常複雜難記,陝西人就編成兒歌世代相傳,這兒歌也有好幾個版本,差別不是很大,不過在陝西本地流傳最多的是第一個版本:

  [一]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

  [二]

  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裏麵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遊鹹陽。

  [三]

  老鴉一點飛上天,門口黃河兩道彎。中間八字大張口,口出一言往裏走,你在東邊紐一紐,我在西邊紐一紐。左長長,右長長,中間霸著馬大王。月旁心底留個鉤,擔掛麻糖走鹹陽,坐個車車逛西安。

  [四]

  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掛個丁丁叫馬杠,坐著車車逛鹹陽。

  [五]

  一點飛上天, 河水流兩邊,八字大張口, 言字往裏走,左扭扭,右扭扭, 你家長,我家長, 當中夾個馬大王, 心襯底,月照光, 留個勾搭掛麻糖, 坐上車車逛鹹陽。

  關於“biang”字的由來,有傳說是秀才造字。

  據說,某年某月一位集懷才不遇憤世疾俗貧困潦倒饑寒交迫於一身的秀才來到鹹陽,他路過一家麵館時,聽見裏麵“biang——biang——”之聲不絕,一時饑腸轆轆,不由得踱將進去。

  隻見白案上擺滿了和好的長條狀麵塊兒,師傅拎過一塊兒,扯住兩頭,頃刻間摔打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裏,頃刻間摔打了好幾塊兒,頃刻間從鍋裏撈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著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澆上一大勺油潑辣子,熱騰騰端上來。秀才看得興起,大叫:“好啊!店家來一碗!”

  “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聲長長的吆喝,頃刻間 一碗麵擺到麵前,頃刻間碗中罄淨,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

  “店家,結賬!”秀才喝道。 一摸兜,壞了,一時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頓時窘住,剛才的熱汗頃刻間冷冰冰刷在臉上。一旁,店小二斜著眼聳著肩,一臉壞笑。“小二……”秀才訕訕,話剛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經營,概不賒賬。”見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樣,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幾文錢來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個窮秀才,看你摸出什麽來。”天呀,這不是有辱斯文麽?秀才一麵摸,一麵思量脫身之計。他與店小二答訕:“小二,你家這麵何名?”“何名?”店小二學著秀才的腔調說:“biang、biang麵。”秀才問:“biang、biang麵?biang、biang字咋寫?”

  這家麵店可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麵做得特殊,麵與麵板摔打撞擊,“biang、biang”也,故稱“biang、biang麵”。“biang、biang”二字咋寫,店家做麵,客人吃麵,誰也沒去想過。見店小二答不上來,秀才頓時有了主意,他說:“小二,你與老板商量過,本人今天沒錢,可否寫出‘biang、biang’二字,換這碗麵吃?”店小二頃刻間回來,說:“成。”店家心想:“古來就沒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窮秀才怎麽賴賬。”“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裏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讀書,也最認書,古往今來偏偏沒有這“biang、biang”二字。“書上沒有,豈可生造乎?”

  皇上可以造字為名,秀才豈敢與之比肩?秀才滿腹心酸,一腔惆悵;寒窗苦讀,功不成,名不就,眾目睽睽下,落到賴賬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裏罵皇上:

  “什麽‘日月當空照’?民間疾苦,哀鴻遍野;宮闈傾軋,豺狼當道;貪官汙吏,橫行鄉裏;我秀才寒窗苦讀,就因無錢無人,打不通關節,獲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罷罷罷,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嚐不能?”秀才一聲大喝:“筆墨伺候!”隻見他筆走龍蛇,大大地寫了一個□!他一麵寫一而歌道: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

  秀才寫罷擲筆,滿堂喝彩。從此,“biangbiang麵”名震關中。

  還有民間傳說和民謠傳唱,說“biangbiang麵”起始於秦代,甚至更早。民謠:“推車鹹陽街頭轉,遇見官府老爺漢,稟告君王好禦膳,君王知曉要接見,端來一碗biang biang 麵。”

  就是說,秦朝鹹陽街頭常有老翁推著木製獨輪推車,沿街叫賣。一天秦宮內載歌載舞、鑼鼓喧天,歡慶戰爭勝利。但秦始皇卻在宮中愁眉不展悶悶不樂,臥榻不起,一為匈奴外侵擔憂,二為修築萬裏長城愁勞。禦膳房各種山珍海味,始皇卻毫無胃口。內臣十分擔憂,其中一名宦官靈機一動,竟跑到集市上找到老翁,給皇上端來一碗biang biang 麵,秦始皇一聞到這濃烈的香味,胃口大開,端起碗來,一頓狼吞虎咽。

  始皇吃畢驚讚: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還香宜可口。宦官答:biang、biang麵。

  為啥各種民謠最後總要說“推了車車走鹹陽”呢?有人說biang biang麵起源是為了紀念戰國秦和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

  當年,趙國王子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

  戰國秦和趙兩國長平之戰以後,使趙奢的後人蒙受了極大的恥辱,並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後終為秦所滅。趙奢的子孫深以趙括為恥,改用趙奢封號“馬服”為其姓氏,後來簡稱馬氏。馬姓也由此誕生。

  “馬大王”,是說秦將白起的征服對象是“馬服諸侯王”;“坐車回鹹陽”,是說秦將白起告功還鄉。

——————

漢中梆梆麵

梆梆麵源於何年何月,哪個朝代,說法不一,但名稱的由來民間有兩種傳說:

  一說當年劉邦封王漢中,到漢中時已近黃昏,倉促間廚師缺少廚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麵,“砰砰梆梆”一陣熱鬧,做成麵條,丞相蕭何趣命為“梆梆麵”。

  一說舊時更夫打更,饑寒一夜,“梆梆”聲打到五更天時,可得到一碗麵條充饑,廚師可憐更夫辛苦,在麵條裏加以辣、蔥、薑等,為其暖胃驅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麵,條寬,極薄,既筋且光,以胡椒、薑、蔥、醋為主做成湯料,濃而不膩,加上雞絲或切碎的蛋餅、香菜等點綴,吃起來很光滑、柔軟,有筋性,風味特別,直誘人垂涎。

七十年代,我在一個小鎮上中學,那時小鎮沒有電燈,入夜,一片寧靜。天上黯淡的星星襯托得冬夜更加漆黑。寢室的窗戶紙被凜洌的寒風吹得瑟瑟發抖。這時,總傳來一陣長長的“梆梆麵”的吆喝聲,聲音徐緩、輕柔,由遠而近,一直響到校門口。同學們紛紛走出校門,便見街頭閃出一位漢子,隨著有節奏的“咯吱咯吱”聲,隻見一星閃閃的油燈搖著一絲光亮,照著一副擔子,一頭挑著鍋灶,一頭挑著一罐熬得濃濃的骨頭湯,罐上架著碗筷、麵條、調料。漢子一邊應酬,一邊忙活,把又白又薄、又細又長的麵條下進滾開的鍋裏,攪兩下,撈一碗,放入調料,等在一旁的同學們早已饑不可耐,攥著錢的手伸得老長,接過一碗梆梆麵直往嘴裏送,頓覺滑潤爽口,滿嘴溢香,下肚後寒氣全消,周身暖和,額角細汗沁沁,嗨!渾身那個舒服勁,一言難盡。由於量足味鮮,那聲“梆梆麵”的吆喝聲和那種滋味,至今還溫暖著我這顆離胃最近的心。

先前,漢中城裏東大街有家國營食堂主營梆梆麵,天天吃客如雲,我每次進城都要到此去充饑。如今有中山街、金陵十字、興漢西路等梆梆麵館,每天都是熙熙攘攘。兩年前我常去市交警支隊辦事,支隊位於陳家營,對麵有一家梆梆麵店,店裏一老一少兩位女性很像是婆媳倆,店麵不大,隻一間門麵,門前支著鍋灶,裏間放著一台壓麵機,現壓現煮。年輕的少婦三下五除二一碗麵就遞到了食客手裏,但見那湯漂著一層黃亮的油星,青綠綠的蔥花點綴其上,湯又滾熱,麵又滑爽,猛吸一口,一股暖流便傳遍全身。漢中梆梆麵,真是吃起來讓人忘了生日的美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