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所以吃對中國人民是非常重要的,春節既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些春節的食俗
臘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中國年節食食俗》載: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遊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找人生的真諦。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由於又累又餓、昏倒在地,這時有一位牧女見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帶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種食品混合組成的,裏麵有采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餐,元氣頓複。後來他在尼連河裏洗了個澡,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幹果,放入洗淨的器皿中終夜熬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爾後喝粥以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源。佛教在我國流傳很深遠而沿襲了這一習俗。至於臘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黃豆、豆子等;南宋時以胡桃、鬆子、柿栗之類;元代粥色則是殷紅的,亦稱紅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蓮子、花生、紅棗之類致紅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十二月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另據安徽人傳說,朱元璋小時給地主放牛,常因斷炊而饑餓。有一天,他在一間小屋內發現一個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卻是個老鼠的“糧倉”!掏出來的有大米、黃豆、紅棗、栗子等物,於是他把這些五穀雜糧一齊下鍋,煮了一鍋熱粥,喝起來香極了,後朱元璋當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膩了,想換口味。臘八這天,他忽然想起兒時從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當下傳令禦廚以各色穀果煮粥進食。吃後大悅,並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
此後,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麵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幹、瓜子仁、青紅絲等。
臘八粥現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選自己喜愛的如芡實、栗子等)。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
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麵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遠在公元五世紀,餃子已是北方漢族的普通食品。當時的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當時餃子是連湯吃的,故當時稱之為“餛飩”。至唐朝時,吃法已與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發現有餃子,形製與現代七異。宋代稱餃子為“角子”,此詞也外見於時清小說中。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詞。明、清時又有了“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新稱謂。
明中期以後,餃子逐漸成為北方春節傳統食品。因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
春節餃子講究在除夕夜十二點鍾包完,此刻正屆子時,以取“更歲交子”之意。
——————
過年吃水餃
毛金耀 / 中央電台
北方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吃水餃,餃子已成了北方人過年的傳統食品。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餃子的花樣品種也特別的多:有大蔥肉餡、大白菜肉餡、韭菜肉餡、芹菜肉餡、酸菜肉餡、三鮮餡,還有魚肉餡,魚肉餡主要是用鮁魚,因鮁魚刺少。由於餃子種類繁多,各地吃法也不同,如西安有一種“酸湯餃子”,在煮餃子時放上七八種小佐料,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有的地方把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吃,名字叫“金絲穿元寶”。
古時,餃子稱餛飩,但與現在的餛飩不一樣。餃子又稱“扁食”,為女真人食品。到了唐朝水餃又叫“牢丸”,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就有“湯中牢丸”的記載。水餃成為北方人過年的傳統食品,已有幾百年的曆史。過年吃水餃有一定的寓意:1、首先取團圓的意思,餃子是麵皮包著餡,團在一起,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象征著全家老少團團圓圓。2、過年吃餃子還有一說,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沌狀態,而且取其“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3、餃子音同交子,這交子又是古代紙幣的名稱。所以,吃餃子是形容交好運,又形容發財。有的人家還把餃子包成元寶型,意在“招財進寶”,這就和“財氣”連在一起了。4、有的人家還把一些吉祥物包在餃子裏:有古錢、花生、糖、栗子和棗。吃到帶古錢的餃子,就會“財運亨通”,表示運氣好;吃到帶花生(花生有長生果之美譽)的餃子,就會長壽;吃到帶糖的餃子,表示來年日子甜甜美美;吃到帶栗子和棗的餃子,表示來年會生貴子(兒子)。5、吃餃子還有另一種說法,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用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為了使耳朵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嘴裏咬住,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餃子,把餃子做成人耳形狀,餃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水餃人人喜歡吃,尤其是北方人把餃子當成上等食品,不光北方人愛吃餃子,就連外國人,也特別喜歡吃中國的水餃。
餃子是誰首創的呢?從近來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有唐代貞觀十七年(公元43年),契約的三○一號古墓中,發現餃子三個。維吾爾語與“扁食”聲音相近。所以,方齡貴先生據此認為,餃子乃維吾爾人首創,“扁食”是維吾爾語的音譯,“餃子”是漢語的意譯。
——————
餃子盛宴
好吃不過餃子。不要太熟悉。當我家餃子還在鍋中滾動,不妨先走走神,紙上談兵,重溫古今餃子的盛宴。
餃子作為大年初一的約定美食大概起於明代,當時宮中有在餃子內包裹銀錢以占卜一年之吉的習俗。
餃子的稱謂變化豐富,明宮為扁食,清代稱水煮餑餑,唐朝稱牢丸或粉角,宋代稱角子,北齊稱為餛飩的指的也是餃子。
從明代始明確稱為餃子,與餛飩和燒賣區分開來。不過迄今,仍有些地區將餃子和餛飩弄得含混。這與餃子形狀的講究相關。
大年初一包餃子講究“祈福取於形”。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偃月形,取之“捏福”;也有將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使似“元寶”(貌似餛飩);還有將餃子邊捏成麥穗形花紋,象征“五穀豐登”;更多的是包成多種形狀,預示來年生活蒸蒸日上。
考古: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的餃子,大小形狀與現在基本相同;
在重慶忠縣三國墓葬中發現的庖丁俑,就有麵前赫然擺放標準花邊形餃子的;
而山東滕州春秋墓中發現的餃子,其形狀更像是餛飩。
這裏來個古今餃子大PK。
隨著現代飲食文化的大同趨勢,餃子早已不再是我國北方人的專愛,而且一年之中隨想即食。食用方法豐富。
曆史記載始於宋,當時市肆裏已經有了水晶角兒和煎角子。現在大家可以吃到的餃子,餃皮可用燙麵、油酥麵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製熟方法可煮、可蒸、可烙、可煎、可炸,更有外來的餃子,如印度,人家烤著吃。
各地餃子的名品繁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等。西安還創製出餃子宴,由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
當你挽起袖子動手包餃子的時候,看看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為你提供了怎樣新鮮的嚐試可能,以增添盤中餃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