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海1號”800年謎團猜想 (圖)

(2008-01-04 04:08:32) 下一個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天氣預報 收藏



2008-01-03 10:56:53  
來源:青年周末  
編輯:徐賽琳   

2007年12月27日,“南海1號”正入住為它搭建的“水晶宮”

2007年12月22日,沉睡800年的“南海1號”被沉箱包裹,浮出水麵

  -船長30米,船身使用鬆木

  -沉沒是因為風暴而非觸礁

  -瓷器、腰鏈和蛇骨印證船長是西方商人

◎文/杜玉冰 ◎攝影/《廣州日報》記者 龍成通

  “5到10年後,才能看到‘南海1號’的真容。”“南海1號”主要考古人員魏俊說。

  2007年12月22日,隨著華天龍號起重打撈船巨大吊臂的輕輕一抬,一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沉船“南海1號”,攜帶著陳年的泥水,從三十多米的海底破水而出,重現在世人麵前。從1987年發現這艘宋代沉船,到如今它入住“水晶宮”,已經整整20年了。

  “南海1號”是一艘什麽船?它為什麽沉沒?它的船長是何人?為什麽一艘沉船會引來那麽大的關注?它究竟有什麽價值?

  關於“南海1號”,有太多的揣測和待解之謎,要真相大白,還需要漫長的等待。

  古沉船的前世猜想

  “老船長沒用多長時間,就把自己帶來的象牙、犀角、香料和各種寶石售賣一空,他露出了心滿意足的笑容。

  老船長每日穿梭在泉州城的大街小巷,選購各色商品。這些年,中國的瓷器在西方人眼中,成了非常時尚的日用品,它堅實輕薄的質地,玉石一般的釉色,比他們原來使用的錫釉陶器漂亮得多,方便得多。還有中國的絲綢,五顏六色,金光閃閃,是老爺太太們的最愛……

  采購來的貨物,漸漸地堆滿了船艙。瓷器,裝在船艙的最下麵,一摞一摞緊緊地頂著船板,瓷器與瓷器之間,還撒上了很多茶葉。它們就像是壓艙石,裝在底艙可以讓船行駛得更穩。 絲綢都用防水的布包裹著,裝在船艙的最上麵。不知不覺,船已經裝得滿滿的。

  冬季來臨的時候,老船長踏上了回鄉的航程。五六百海裏的航路,在當時的帆船時代,大約要走八九天。這天他的船已經駛過了廣州港,前麵就要到七星洋了(今西沙群島)。這時,海上忽然起風了,一陣緊似一陣,天上陰雲翻滾著,像是在追趕著船隻,一步步地壓過來。憑經驗他預感到暴風雨就要來臨了。看了看船的位置,北麵是川山島,南麵是海陵島,於是他定了定神,緊了緊腰間的銀質腰帶,調整了一下風帆的方向,朝海陵島急駛而去。

  暴風雨實在來得太快了,他沒走多遠, 海麵上便狂風大作,海風卷著暴雨吼叫著,劈頭蓋臉向他們撲來,小船幾次被大浪吞沒,幾次又從浪裏鑽了出來。船長緊緊地把著尾舵,努力控製著船身。忽然,“哢嚓”一聲巨響,船上的桅杆被攔腰折斷了。沒有了桅杆,也就沒有風帆的動力,木船再也無法前進了。這艘隻有二十多米的小船,終究經不起巨浪的反複拍打,開始破裂進水,接著失去平衡,一切努力都已無濟於事。接著又一個巨浪打來……

  海水吞沒了真相,暴風雨終結了一切。老船長和他的船永遠留在了南中國海。一躺就是八百多年。”

  這段對“南海1號”前世的描述,包含了對這艘沉船從哪裏來的,準備到哪裏去,船長是哪裏人,到中國南海來做什麽,又是在什麽時候,因為什麽原因沉沒……

  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故事,其實是有根據的合理推測。

  “南海1號”五大謎團

  -是一艘什麽船?

  “南海1號”從發現至今已有20年了,其間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對它進行過多次的探測和試掘,前後出水了大約6000件文物。其中以船艙內發現的各類瓷器為大宗,其次就是已經鏽蝕凝結成塊的鐵器。這些瓷器在發掘時,一律同一種器形一摞一摞整齊的碼放在船艙中。從這些瓷器的數量、種類和擺放的位置可以推斷,它們就是這艘船運送的主要貨品。

  就在中國人家家戶戶已經把瓷器當作最普通的生活用品的時候,在東南亞,很多國家的人還在以“竹編”、“椰殼”為器,“蕉葉以為盤”,“葵葉以為碗”,有的甚至“掬手為食”。 即使是在很早就發明了陶器的中亞地區,宋元時期也隻能燒製低溫的釉陶器,而對於歐洲人來說,中國瓷器,更是讓他們迷惑了幾個世紀,他們始終搞不明白,中國人是用什麽原料,又是怎樣燒製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一直到18世紀,他們才從中國人這裏學會怎樣才能製造出真正的陶瓷。

  中國對西方的貿易陸上絲綢之路,漢代已經暢通無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則是因為五代至宋初北方戰亂,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關於宋元時期中國海上貿易的繁榮,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早就寫在了自己的遊記裏。近年,又有英國學者整理出版的《光明之城》更是生動的記錄了當時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而南海一號正是往來於這條航線上千萬艘商船中的一艘。

  -船長是誰?

  在出水的文物中,一件船上人的遺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這是一條製作十分精細,結構又有些複雜的銀製的鏈子,粗3厘米左右,長2米多,表麵鍍有金箔,雖然很多地方已經斑駁脫落,但陽光下依然熠熠生輝。根據鏈子兩端的扣件,水下考古隊的專家斷定,這是一條腰帶,並認為從腰帶的貴重程度看,應該是船長的遺物。

  船長又來自哪裏呢?從這條腰帶的形製推斷他來自西方。這條腰帶從形狀到製作工藝,帶有明顯的西亞的風格,和中國的同類產品完全不同。

  此外,南海一號是一艘滿載著中國瓷器的商船,還有今年在清理沉船周圍凝結物時,發現了一種產於東南亞的眼鏡蛇骨骼。這都印證了船長是西方商人的推測。

  -因何遇難?

  海上行船遭遇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海麵的大風大浪和海底的暗礁。

  由中國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線,至少在漢代就已經開通。但是直到宋代,導航技術解決以後,遠洋貿易的商船才離開海岸實現了遠海航行。在從中國南海通往印度洋的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有些地方海岸線曲折,有些地方礁石密布,航道險惡,其中西沙群島一帶就是最凶險的一段。

  據水下考古隊調查,僅西沙南端的華光礁周圍,就發現沉船遺跡十多處,沉沒在北礁(西沙北端)的沉船更是難以計數。而南海一號的沉沒地點,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南麵,水深25米左右,周圍並沒有島嶼和礁石,因此,船隻在這裏航行,最大的威脅來自台風和海浪。

  即使在今天的南海,每年因遭遇台風而沉沒的船隻就有成百上千艘。在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的海浪,其衝擊力能將重達十多噸的巨石拋到空中。所以人們把海浪叫做“殺人浪”。

  “南海1號”的沉沒很可能就是在航行中突然遭遇到風暴的襲擊,不幸被海浪掀翻沉入海底的。

  -哪國製造?

  廣東考古所水下考古研究室的崔勇,是自始至終參加“南海1號”探測、發掘和整體打撈工作的一位專家。他說“南海1號”的船體大部分都包裹在海底淤泥裏,隻有兩端兩塊凝結物露出海底,在考古隊多次試掘過程中,曾抽出淤泥,露出了部分船體。崔勇說,他摸到了船舷,雖然已經有部分的殘損,但整個船體基本完整,並沒有像以往調查時所發現的大多數沉船,船身已經解體,有的隻剩下少數散落的船板。“南海1號”試掘時出水的瓷器,都是從船艙內提取的。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推測,“南海1號”的長度在30米左右,船身使用的是鬆木。

  宋元時期,中國帆船曾經在世界處於十分領先的水平。在整個中世紀裏,歐洲的帆船都是單桅船,沒有甲板,沒有水密隔艙,沒有舵,甚至沒有真正解決船的動力問題。

  在沒有機械的帆船時代,行船的動力主要靠船帆,有順風好行船的民諺。但中國的船帆卻八麵來風皆可行船,這是當時歐洲的帆船做不到的。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帆船使用的是硬帆,可以在風的方向與行船方向不一致的時候,任意調整角度,船帆側(45度)角度迎風時,仍能產生垂直於風帆的動力,再通過尾部船舵的調整,仍然可以讓船隻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即使是在逆風的時候,仍然可以走“之”字形路線繼續航行。這些都是歐洲的軟質船帆做不到的,所以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以人力用漿來劃船。

  “南海1號”的整體打撈是將整船與周圍淤泥一起打撈出水的。造船專家非常興奮的是,“南海1號”保存的完整性將成為我們找到這艘沉船“娘家”的重要依據。

  -價值幾何?

  “南海1號”自發現以來,人們對這艘沉船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有人說“南海1號”“價值堪比兵馬俑”,“價值3000億”。人們在談到文物的價值問題時,更多的理解為文物的經濟價值,更關心的是它在拍賣師的木槌下,能值多少錢。文物的價值,是不能簡單的用值多少錢來衡量的。

  “南海1號”的整體出水,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寄托了太多期望,希望它能在造船史、港口史、航海史、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瓷器燒造史等諸多方麵提供最直接、最可靠、最新鮮的第一手資料。

  “南海1號”在經曆了20年的漫長等待後終於徐徐出水了,但是要想完全揭開蓋在它上麵的麵紗,還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還需要把它放進“水晶宮”裏,再注入海水,拆去它外麵用於打撈起吊的沉箱,然後按照考古學的操作規程,對它進行科學的發掘,清理掉周圍的泥沙、凝結物,揭示出它沉沒時的原貌。“南海1號”主要考古人員魏俊說:5到10年後,才能看到“南海1號”的真容。

  清理完成之後的研究工作,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對這艘船的所有推測,還需要接受更多新的資料來驗證。當南海一號的真麵目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時候,我們相信它所能回答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學術問題,還能為我們喚醒一個時代!

  ◎杜玉冰其人◎

  原寧夏考古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夏考古發掘研究工作。著有科普讀物《駛向海洋》,書中介紹了南海1號、碗礁1號和華光礁1號等幾艘沉船的重大考古項目,以及中國水下考古20年發展曆程。

  ◎背景◎

  1987年夏天,在廣東陽東縣一海域發現“南海1號”沉船。在2003年之前,由於“南海1號”打撈和保護方案無法確定,國家有關方麵一直未向外界披露這一海域發現古沉船的消息。負責警戒保衛“南海1號”的陽江邊防支隊采取措施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直到2007年12月22日,為整體打撈“南海1號”而建造的華天龍號準備就緒,這艘宋代沉船才得以重見天日。有人將這一舉稱之為“驚世一撈”。

  沉船無語,但它將以另一種的語言,向我們述說它前生的故事,和那段遠去的曆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