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毅講法語的故事(二則)

(2008-01-12 06:39:18) 下一個
一。萬縣慘案,軍民英勇反擊

作者:杜之祥

  萬縣,在反對侵略的曆次爭戰中,人民大眾用碧血丹心,曾書寫出一頁頁光輝燦爛的曆史。

  反抗異族侵略的上官夔,因抗擊元軍,留下了千古美名。

  明末清初,農民義軍張獻忠部數萬之眾,曾駐萬縣3月,得到群眾極大支持,後義軍從萬縣出發,直攻重慶。

  今天,當列強入侵英帝炮轟萬縣,進行絕滅人性的大屠殺時,廣大軍民紛紛進行反擊,用熱血和生命,又譜寫出反抗侵略的曆史新篇章。

  當英艦“柯克捷夫”號的大炮一向萬縣發射,設在城西長江上遊鷂鷹嘴的炮台,由朱德親自指揮,立即對準劫船的英“嘉禾”號開炮。

  “嘉禾”號的大炮,便向鷂鷹嘴炮台開炮。一連兩發都未打中,第三炮打中了炮台,打死幾個炮兵和附近農民王樹成、王錫九的家屬,這使朱德和炮兵戰士萬分憤恨。大家不顧生命危險,堅決進行反擊。但由於大炮陳舊,鷂鷹嘴的炮台又在坡上,距江中英艦較遠,加之炮手射擊技術較差,向英艦發射的炮彈,命中率不高,對英艦的威脅不大。於是,朱德便改變戰略,親率炮兵邊發射炮彈邊移動炮位,從鷂鷹嘴迅速下坡向東移動,移至公園下邊的江岸,重新測定了大炮射程再發射炮彈,打壞了“嘉禾”輪的水箱和通風機,使英國侵略者也嚐到了中國炮彈的滋味。

  鷂鷹嘴中國炮兵邊打炮邊轉移陣地,使英軍迷惑不解,他們的炮擊總是不中。

  當城西鷂鷹嘴炮台的大炮一響,城東鍾鼓樓炮台和三大墩炮台的大炮,也立即向英艦發射炮彈,進行反擊。

  設在江邊迫擊炮和野戰炮陣地的官兵們,一見英艦向城區兩岸開炮,個個仇恨滿腔,不顧英軍大炮爆炸的彈片殺傷。紛紛向江中的英艦開炮反擊,反擊炮彈的命中率比大炮高,一艘英艦被迫擊炮打中後立即起火,英國鬼子隻得暫停打炮,趕忙救火。

  陳毅這天是初次經曆炮戰。但他卻像個有經驗的指揮員,時而出現在戰鬥第一線,激勵戰士們奮勇抵抗;時而又奔向指揮部,傳達前線戰況。為楊森、朱德的指揮,提供準確的情報。

  當英艦向雞公嶺、鞍子壩一線開炮擊中法國天主教會所屬的真原堂時,陳毅果斷地請命去向停泊在江邊碼頭的法國軍艦報告情況。

  他冒著槍林彈雨,迅速登上法國軍艦“統大”號,用他留法勤工儉學時學會的法語,向艦長及水兵揭露英軍的蠻橫無理炮轟萬縣無辜民眾的侵略罪行,並特別指出:法國教會的天主教真原堂也遭到英軍炮擊,教堂的鍾樓被擊毀。他要求法國軍艦的官兵伸張正義,用武力製止英軍的暴行。

  英艦擊毀法國教堂的行為,激起法艦官兵的憤怒,法艦長當即命令水兵卸下炮衣,對準江中正在向和平居民發射炮彈的英國軍艦“柯克捷夫”號連開兩炮,擊中英艦船尾,一霎時便冒起濃煙,不得不拉響一聲長長的汽笛,向同夥“威警”、“嘉禾”哀鳴報警。

  此時,“嘉禾”號已被中國官兵的大炮擊中水箱和通風機等物;“威警”號又被中方的迫擊炮擊中起火,而江岸上,中國官兵的大炮、迫擊炮、野戰炮和機槍、步槍等,仍不斷地向江中的英艦發射,3艘英艦才先後向下遊逃離。

  待江中和岸上的槍炮聲完全沉寂時,已是傍晚8點了。

————————————

二。陳毅的非常之路(50)

金羊網 2007-12-11 09:47:08

作者:羅英才

十四、“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以後

由於毛澤東的親自點將,陳毅到中央工作這件事很快變為事實。1954年9月3日,陳毅作為上海市選出的人民代表到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在這次全國盛會上產生了國家最高領導人,陳毅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其後經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決定,分任常務副總理,兼管科學院、政法、文化工作,也參與國防工作,上海市市長職務不變。

國慶之夜,天安門城樓上張燈結彩,歡聲笑語,共賞絢麗多姿的節日焰火。

在賓客滿座的貴賓休息室裏,陳毅副總理在座位上時而左顧右盼,時而若有所思,他正在等待機會與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交談。後天他將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歐洲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有些事要當麵請示與商談。

此行對陳毅來說意義重大,意味著以此為開端,他的陣地將逐漸轉移到外交戰線上來了,這是他人生道路的又一次重要轉折。

這一出訪東德的使命,是五天前鄧小平在中南海勤政殿通知陳毅的,並被告知此後他的工作將轉向外交方麵。當晚陳毅在日記中寫道:“我之工作轉到政府方麵和外交方麵,已完全解決了。瞻念前途,實有綆短汲深之懼。”

“綆短汲深”,是陳毅自謙之辭,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不把自己看成天生合格的外交人才。

他曾這樣描繪過自己:“我這個陳毅,有時候說話很有破壞性,有時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來說話就衝口而出,不管輕重的。在我們內部,對同誌有什麽傷害……可以對同誌解釋……在外交上這麽一來可就砸鍋了。”

其實毛澤東是知人善任的。

他喜歡陳毅的正是這種“臨事而懼”的長處,這種如履薄冰的謹慎。他早就對陳毅的外交才幹有所了解。

毛澤東聽說,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陳毅率領瀕於崩潰的起義軍餘部輾轉來到粵北韶關西河壩。時值嚴冬,部隊無處擋風禦寒,號房子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可以投宿的教堂,卻受到一位外國神甫的嚴詞拒絕。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由於陳毅的及時出現,事情很快有了轉機。陳毅用法語同神甫交談了幾句,那位神甫居然高高興興地敞開教堂大門,歡迎部隊官兵們進住。

在井岡山,有一天毛澤東和陳毅漫步在山道上,陳毅忽然心血來潮地說:“將來革命成功之後,我就去搞外交,你看如何?”毛澤東隨即朗聲笑道:“我看很好,將來革命勝利了,我們請你出任外交部長!”


10月5日,陳毅率代表團抵達柏林,開始對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友好訪問並參加其國慶五周年慶典。

陳毅對毛澤東的指示心領神會。

他知道以前毛澤東提出過“中間地帶”的理論,現在毛澤東對整個德國發生了興趣,陳毅敏銳地意識到一種戰略思想新因素的出現。

在東德期間,陳毅對了解整個德國的情況特別是聯邦德國情況方麵舍得下大力氣,對德國工業恢複情況、科學技術水平、產品競爭能力、與美國和西歐各國的經濟聯係、移民、戰俘、外國駐軍、知識階層情況等等,都一一詳細摘記和認真分析,還邀請了一大批教授、學者、藝術家、工人代表進行交談,盡量了解第一手材料。

訪問回國後,陳毅向中央上報了有關德國情況的全麵而詳細的報告,對東、西德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作了中肯分析,受到中央的好評。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