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津文化曆史:“皇室貢米”——天津小站米,香飄千萬裏! (圖)

(2008-01-08 22:58:41) 下一個



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的文化及曆史

天津小站米,香飄千萬裏!

  小站原為退海之地。《滄縣誌》在中塘窪條下稱它為“下汙”,屬明代鹽場管轄的草蕩。

  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英法美三國兵艦集結大沽口,同治帝詔調李鴻章的淮軍馳赴近畿駐紮。

  李出任直隸總督,其親軍營——周盛傳部盛字軍9000人於是由臨汾調往天津,於次年在青縣馬廠駐紮,之後又設防新城(今屬塘沽)。

  同治十三年(1874),在馬廠和新城之間修築了“馬新大道”,沿途設立驛站,40裏一大站,10裏一小站,共設大站4所,小站11所。

  光緒元年(1875),盛字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裏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軍士習慣稱小站,此即今日小站地名由來……

  小站簡介

  天津東南部有一個小鎮,它東臨渤海,位於大沽海防與天津城廂中間,係京津屏障,進能擋關,退可縱橫,乃曆代兵家屯兵及防禦之地。

  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後,直隸總督李鴻章調手下周盛傳部“盛字軍”屯防於直隸青縣的馬廠練兵,同時負責修建新城炮台。為了方便交通,“盛字軍”在馬廠至新城間修築一條馬新大道,沿途分驛站,每20公裏設一大站,每5公裏設一小站,於是這個小鎮有了它別致的名字 ——“小站”。

  當地農民繼續引進南方優質稻種,並與朝鮮“銀坊” 等稻種雜交,培育出米粒潔白圓潤、香甜可口的“小站稻 ”,真是“一家煮飯,四鄰飄香”。原本人煙稀少、滿目荒灘的小站地區,成為了阡陌縱橫、流水潺潺的北國魚米之鄉。“小站稻”也成為了我國當時唯一以生產區域命名的水稻。

————————————

天津小站稻
中國 | 天津 | baidu

  天津特產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原產於天津南郊小站地區,始於宋遼時期,成名於清朝末年,曾作為宮庭禦膳米。

  當年軍事重鎮“小站”位於此地,故名為小站稻。

  “白裏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風味。

————————————

天津小站米,香飄千萬裏!

天津美食

  素有“皇室貢米”美譽的天津津沽小站稻,培育生產始於明朝,盛於清代。

  昔日,引用運河肥水澆灌,使小站稻,占天地之利,經人勤耕耘提純而形成,人們稱讚小站米。

  “作粥塘沽米粒長,晶瑩剔透賽瓊漿”。

天津地區種植水稻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氣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態條件,適宜生產優質稻米,曆代史料多有記載。

  天津小站稻米粒橢圓形,晶瑩透亮,堊白極少,潔白有光澤,蒸煮時有香味,飯粒完整、軟而不糊(粘),食味好,冷後不硬。

  南運河水源上遊來自黃河,含淤泥和腐殖質較多,水質很好,灌溉稻田不僅省肥高產,稻米外觀、蒸煮、食味品質均佳。

  科學考證,應是形成“小站稻”名特優產品的主要因素。並使其成為清皇室的貢米。聲望遂超過了葛沽稻。

  20世紀三十年代後,又從日本、朝鮮引進“銀坊”、“水源”等優良品種,米質更佳,真是“一家煮飯,四鄰飄香”,小站稻已成為天津的風物珍品,聞名遐邇。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小站稻生產,推廣普及科學技術,水稻品種不斷更新更換,栽培技術逐步改進,稻米品質和產量大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並以特二級質粳米出口,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

  天津市津沽糧食工業有限公司地處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小站米之鄉”的天津市寧河縣經濟開發區內,始建於1938年,是一個有著60多年發展曆史的集大米、麵粉加工於一體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

  公司現擁有日產180噸大米生產線和從日本引進的日產量40噸精製米深加工生產線各一條,年可加工小站米65000噸,公司依托寧河縣盛產小站稻這一得天獨厚的農
業資源優勢開發生產了“津沽”牌特級精製免淘米、精製免淘米、特級精製米、精製米和特等米等5大係列、40多種規格。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公司又新研製出富硒米、富鋅米、有機米和粳糯香自調營養米、四季粥米。產品以顆粒均勻,如冰似玉,晶瑩甜糯,清香爽口而聞名於國內外。在同類產品中獨占鼇頭。

  “津沽”牌小站稻米在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同時,還暢銷山西、四川、青海、內蒙古、新疆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美國、南非、東南亞、新加坡等國。

聯係人:辛國存
聯係電話:89792805/13821481620

天津美食 TJmeishi.com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2006 津ICP備05014703號

————————————

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的文化及曆史.

發生在小站鎮的兩次抗日戰事

937年7 月下旬,日寇不斷增兵天津,推行所謂“華北自治”,圖謀進一步侵吞中國。當時駐防天津市的二十九軍李文田師長,召集附近二十九軍各旅開會研究對日作戰事宜,曆史上稱此次會議為“七人會議”。第二天午夜,李文田率部向日寇進攻,在東局子飛機場燒毀了日寇飛機二十多架。終因日寇從北平調關東軍增援,二十九軍撤出天津,向靜海、馬廠集結。是日,天津淪陷。

駐守小站的是二十九軍黃維剛旅,黃旅長是七人會議的成員之一。當時會議考慮小站離市區太遠,將黃維剛旅作為總預備隊,未參加天津戰役。

8月初,日寇分水旱兩路向小站進攻。一路由馬廠減河逆水而上,從東進攻小站。一路乘汽車,從北直撲小站。因小站無險可守,黃維剛接到情報後,將部隊西撤八裏,至西小站隱蔽待敵。午夜時分,黃維剛旅突然回師,挾帶小站百姓捐獻的門板搭上濠溝,揮刀衝殺進小營盤,將駐所在小站鎮的日寇五十多人全部殲滅。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日寇未敢進犯小站。1938年8月,盤踞在小站的兩股土匪武裝,大港的竇同義和小站的李秀成結成結拜兄弟。一天,竇同義為死去的老娘出殯辦喪事,日寇聞訊派了一個中隊日寇和二百多名偽軍前來偷襲,竇同義、李秀成聞訊將其部隊埋伏在小站大有橋迎敵。

竇同義曾收容了不少國民黨對日作戰的潰兵,戰鬥力較強,還有一門小炮。待日寇汽車開進伏擊圈,竇同義一聲令下,步槍、小炮一齊開火。那小炮打得很準,一炮就打得一輛汽車燃起大火。他們又向偽軍喊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那二百多名偽軍也沒有一個願為日寇賣命的,他們一槍未發掉頭就跑,結果隻把那一中隊日寇扔在了陣地上。

此役,摧毀了日寇七輛汽車,七十多名鬼子,除了僥幸逃走了一人,全被就地殲滅。

日寇為報複,曾把小站焚燒了兩次,殺死無辜百姓數十人。

馬廠減河記忠魂

1937年8月,二十九軍黃維剛旅千餘人在洋閘與日寇血戰了兩天一夜,最後,隻有少數人突出重圍,大部分健兒都壯烈殉國了。日寇為恐嚇抗日軍民,強迫民夫將烈士遺體拋入馬廠減河。波濤奔騰的馬廠減河裏漂滿了烈士們的遺體,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了。

看著那漂漂流來的健兒遺體,小站鎮的人,無不掩麵失聲。就是這些健兒幾天前還在鎮上打製戰刀,還在會館操場上生龍活虎的揮刀操練。

由小站商會及士紳出資購買蘆席,由“公所”(鬆散的民間幫會)出麵召集人打撈掩埋健兒遺體。馬廠減河南岸的義地裏多出了許多新墳。這些無名英雄,正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手書的那條幅所期許“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那一代人凜然不屈的民族精神。

日月升沉,人世蒼桑。當年那荒草萋萋的義地,早不複存,代之而起的是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大道“小萬公路”。

二十九軍將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凶殘的日寇早被我們逐出了國門。今日的中國再不是積貧積弱的舊麵貌了。烈士們九泉有知,亦應含笑。 孫嘉琦

回答者:Y青青子衿 - 舉人 四級 10-17 09:54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50% (1) 不好
50%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2 條
小站人就是NB 無敵無話可說~~ 都是不要命的主!!
評論者: duhongyu00 - 秀才 三級
我是小站的
評論者: mczzl - 江湖新秀 四級
其他回答 共 1 條
袁世凱小站練兵

袁世凱小站練兵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立新建陸軍起,逐步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龐大的封建軍事、政治集團,史稱北洋派。直至1928年國民黨蔣介石新軍閥取而代之,北洋派從產生、發展到滅亡,長達33年。從袁世凱竊據民國總統到僭號大元帥的張作霖垮台出關,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達17年之久。

從小站練兵起家的北洋軍閥,爬到督軍以上官職的有34人,其中出了4個民國總統--袁世凱、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北洋軍閥政府總理、陸軍總長一級的有6人--段棋瑞、王世珍、段芝貴、唐紹儀、張懷芝、靳雲鵬。

起源於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北洋軍閥集團,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引狼入室,對內鎮壓革命、屠殺百姓,軍閥之間爭權奪利,連年混戰,禍國殃民,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臭名昭著的一頁。

一、小站練兵並非始於袁世凱

小站地區,東臨渤海,居大沽海防要塞通往天津的中間,距天津僅60餘裏,離北京也不過300裏,是天津的南大門,屬海防要地,京津屏障加之地域遼闊,交通方便,過去人煙稀少,宜於屯田養兵。因此小站練兵,早已有之,非始於袁世凱。

早在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青年將領戚繼光為薊遼總督練兵戍邊,防禦倭寇入侵中國,專設督司,負責南從山東楊家溝起,經天津小站地區,北至蘆台一段防務。沿海建村莊,設驛站,傳遞軍情。驛站大小要根據相距路途遠近而設置,規定大站用10匹馬,小站用5匹馬。歧口到馬尾口(今馬棚口)用5匹,馬尾口至上古林用10匹馬,上古林到落水套(俗稱老鼠套,今小站索子地)用5匹馬。另在海上建立烽火台,發現倭寇入侵,點火報答,當時小站地區已成為駐兵重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奉慈禧太後之命,派淮軍將領周盛傳率軍7000餘人由安徽合肥到天津,鎮守大沽要塞。

光緒六年(1875年)調小站練兵,稱自強軍,當地群眾稱老盛軍設有7個營盤--盛字營、傳字營(以周盛傳取名)、正營、老左盲、後營、前營、付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調自強軍到安東與日軍作戰,全軍覆滅。至此,周盛傳小站練兵達十六八年之久。

二、袁世凱小站練兵

1895年12月,清皇族大臣奕劻、奕(次+金(上下結構))會同軍機大臣奏請改革軍製,在天津成立一支新建陸軍,保袁世凱負責督練,奉旨報可,袁世凱就成了中國新建陸軍的主要創辦人之一。

練兵地點選在新農鎮(即今小站鎮)。袁世凱接收胡燏棻的定武軍作為基礎,在原來的4750人的基礎上,又招募2500人,共計7250人,每年開支軍費白銀幾十萬兩,另有雜支費200萬兩。所謂雜支費專為袁世凱個人向當朝權貴行賄送禮、應酬親友以及犒賞部下由袁親自掌握。

新建陸軍仿效德國軍隊建製,成立督練處,聘請德國教軍,進行近代化軍事訓練,袁聘請其友徐世昌為營務參謀。徐為文人,不懂軍事,隻為袁個人參謀,不主持練兵。督練處在小站設有糧餉、軍械、轉運、洋務4個局和督練營務、執法營務2個處。

1904年,改武衛右軍為北洋新軍,成立3個鎮(相當於師)擴兵到2.5萬人。1905年改為北洋常備軍,又新建3個鎮,軍隊擴充到8萬人。除第一鎮由滿人鐵良統率外,其餘5鎮都是袁的嫡係,主要將領均為小站練兵出身。

三、張之洞、段棋瑞、龍濟光小站練兵

張之洞小站練兵。1906年10月,清政府宣布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大會操。北軍為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北洋第三鎮,統製為段祺瑞;南軍是湖廣總督張之洞新練的第十一鎮,統製為張彪。兩軍一為北方之強,一為南方之強。會操結果證明,袁世凱在小站新練北洋軍裝備和戰鬥力都遠勝南軍。於是引起清廷對袁的疑心,有禦史對袁提出參案。清廷調張之洞到小站以協助袁世凱練兵為名,實有削袁兵權之意。張之洞在小站設10個營,除…,、六兩營駐北京外,其餘8個營駐小站進行操練,後來張部編為北洋軍第三鎮。

新建陸軍仿效德國軍隊建製,成立督練處,聘請德國教軍,進行近代化軍事訓練,袁聘請其友徐世昌為營務參謀。徐為文人,不懂軍事,隻為袁個人參謀,不主持練兵。督練處在小站設有糧餉、軍械、轉運、洋務4個局和督練營務、執法營務2個處。

四、禍國殃民,幹盡壞事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中,極力向官兵灌輸尊君從命、升官發財、宿命等封建倫理思想,並把這些內容編成勸兵歌,定為軍歌要求官兵天天唱。

袁世凱小站練兵形成的北洋軍閥集團,掌握著從中央到地方軍政實權。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結束了可恥的一生。死後,張勳、段祺瑞、曹錕這些小站練兵起家的北洋軍閥繼續爭權奪勢,禍國殃民。他們繼承袁世凱的以北洋派為中心的武力統一和賣國投降的對內對外政策,演出了張勳複辟、軍閥錕戰、曹餛賄選總統等一幕幕醜劇。

回答者:心心爸爸 - 秀才 二級 10-23 10:39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評論字數200字以內

©2008 Baidu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