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的日常生活(上) (圖)

(2007-12-29 00:55:22) 下一個

我愛北京交友聚會網(愛北論壇) → 『 香山茶樓 』 → 『 陳年舊事 』 → 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的日常生活(上)

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的日常生活(上)

迄今為止,涉及五十和六十年代中南海日常生活的文字著作並不多,有許多冠以“紅墻內外”、“中南海紀實”等等題目的著作,其實都是比較純粹的政治性著作,其內容無一例外是在為官方的說法做詮釋,以濃墨重彩將曆史人物進一步臉譜化。有的作者在進行這種詮釋和描繪時,為了使他們的書對讀者更具吸引力,不惜胡編亂造出一些故事,或者在議論上故作聳人之語,而對於中南海真實的生活情況,他們卻並未了解過。

中南海在明清時期是北京皇城的一部分,位於故宮紫禁城西麵,屬於皇家園林西苑三海中的南部兩海。西苑三海又名太液池,為一長條狀的湖泊,湖上有兩座橋,將湖隔為三部分,按這三部分的位置,分別稱為北海、中海、南海。偏北的長橋將西苑三海整體又分成兩大部分:北側的北海,現今已辟為北海公園;南側的中海和南海,中海為大,南海為小,二者在狹窄的連接處為一小橋隔開,合稱為中南海,即今日的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中南海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幾經變遷。辛亥革命後不久,中南海即脫離了清朝皇室的管轄,成為袁世凱的辦公處所。袁世凱稱帝的地點即在中南海的居仁堂。袁世凱死後,中南海曾繼續作為北洋政府的總統府。北洋政府消亡後,中南海一度改為公園。四十年代國共兩黨戰爭時期,傅作義曾在中南海辦公。北平和平解放以後,中共中央起初暫駐西郊香山,對於進京後選擇何處為辦公地點,一時猶豫不決,據說周恩來經過考察,建議以中南海為辦公地點,但也有一些人士建議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園林的舊貌,作為公園為好,中共中央可另擇辦公地點。最後,毛澤東還是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確定中南海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辦公地點。

筆者1951年隨父親陳伯達進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陳家搬出中南海,前後在中南海生活了十五年之久。初入中南海時,陳伯達臨時住在勤政殿裏的兩間房子裏。勤政殿離毛澤東住的豐澤園很近,是一所帶西式風格的建築,中華民國初期,袁世凱曾在這裏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裏是中共中央的一個會議場所。在筆者的印象裏,勤政殿的名稱雖然很雅,其實是個很普通的建築,外牆是灰色的,內牆是普通白灰粉刷的,地麵上鋪著栗子色的寬木地板,室內沒有任何裝飾,反映出蓋這所建築時,中國的財力非常薄弱。

位於勤政殿和豐澤園的南麵不遠處,是著名的瀛台。瀛台原是一個小島,四麵臨水,北側有橋通岸。島上有幾間黃色琉璃瓦頂、紅漆門柱的殿堂建築。由於瀛台的存在,使得南海的湖麵呈現出彎月的形狀。

瀛台因在清末關押過光緒皇帝而成為諸多文藝作品描寫的對象。筆者小時,曾被大人帶著在瀛台玩耍過幾次,並由當時專給毛澤東拍照的攝影師侯波拍過幾張照片。現今留下的印象就是:那裏極為安靜,靜到鴉雀無聲。

陳伯達在勤政殿住了不長的時間,就搬到中海岸邊一組連體四合院內最北麵的一套院落中去了。連體四合院由三個並排的四合院組成,它整個座西朝東,臨湖一側,有一條長廊連通整體,長廊向外的一麵被花格木板牆封閉住了,廊上從南至北開有三個門,分別為三個四合院的出口,正中的門上掛著一個匾額,上有“迎春門”三個字,所以有的人就稱這裏為“迎春堂”,但我從沒有看見過“迎春堂”的匾額。據說,這裏在清代是宮中太監們的住所。陳伯達住進這裏時,該處院落仍保持著破舊的外貌,門柱的漆皮都已脫落,房頂的瓦上長著青草,隻是房間裏已安裝了暖氣和衛生間。迎春堂的另兩個四合院是中南海普通工作人員的住所。

隨著年齡長大,逐漸懂事,我才知道我們住的地方屬於中南海的乙區。不知從何時起,中南海從南至北劃分為甲、乙、丙三個區。每個區都在分界處的路口上設立了崗哨,乙區的人可以隨便到丙區,但是不能隨便到甲區。從此我再也不可能隨便到南海的瀛台等處去玩了。

最初,中南海內的各區是這樣劃分的:甲區為中共中央辦公廳所在地,乙區為中共中央宣傳部所在地,丙區為國務院所在地。1954至1956年,中南海內進行了大的調整,中央宣傳部陸續遷出中南海,搬到景山東麵的沙灘去了。乙區劃歸中央辦公廳管轄,但甲乙區的劃分仍維持不變。中宣部搬走以後,原來屬於中宣部的一批院落進行了大的翻修,成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領導人的住宅。這些新搬來的領導人有鄧小平、陳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們與此地的老住戶李富春、陸定一、陳伯達、張際春等,都屬於乙區的居民。

住在甲區的是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德懷。此外,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田家英,衛士長李銀橋也住在甲區。辦公廳副主任兼警衛局長汪東興住在中南海東岸西苑門內劃歸乙區的飛地“東八所”。住在丙區的有周恩來、李先念、林伯渠等。還有一些領導人,五、六十年代並未住在中南海,他們當中有陳雲、彭真、康生、薄一波等。此外,十大元帥中除朱德、彭德懷、陳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外,其他七位,包括林彪、劉伯承在內,都不住在中南海。

在甲乙兩區統歸中央辦公廳管轄後,仍維持甲乙區的劃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為了照顧毛澤東夜間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習慣,確保毛澤東、劉少奇等主要領導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種安全措施。

中南海內主要有一條沿著湖泊西岸,貫穿南北的柏油馬路。這條路在南段伸往毛澤東住處的路口處設置的崗哨,是甲區和乙區間的主要崗哨。白天,崗亭的欄杆經常攔住路口,禁止所有車輛通行,以避免車輛行駛聲打擾毛澤東睡眠。到了夜間,這裏敞開路口,放行車輛。

乙區和丙區間的主要崗哨,設置在同一馬路北段的遊泳池門口。崗哨以北屬於國務院的範圍。在南北兩個主要崗哨之間,迎春堂和遊泳池以東,直到中海岸邊,是一片開闊的場地。場地東北角臨水處,幾株高大古樹扶疏枝葉的掩映中,有一座形態奇巧的假山,與國務院那邊臨水處的紫光閣相對映,形成了湖邊最好的景致。然而,每逢懷仁堂召開重要會議,懷仁堂門口的場地不敷停車使用,這片湖邊的場地就變成了主要的停車場。

懷仁堂位於中南海西大門(中南海有兩個西門,靠北的較小,屬於國務院,人們常說的西門或西大門,屬於中央辦公廳)內廣場北側。五十年代,懷仁堂經過多次翻修,已非原貌,但其建築規模依舊,隻能容納1000餘人。建國初期,北京沒有什麽大型會議場館,懷仁堂即被用作國家主要的會議禮堂使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是在這裏舉行的。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後,懷仁堂裏就不再舉行大型會議了。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區,這對住在乙區的人們不免是件憾事。不過,每逢周末晚飯後7點多鍾,位於甲區的兩個娛樂場所允許乙區的人們光顧。這兩個場所,一個是春藕齋,一個是西樓餐廳。

春藕齋位於頤年堂旁邊,也是古老的建築,殿堂前後有種蓮藕的水池。頤年堂是毛澤東召集中央領導人開小型會議的地方,普通人是進不去的。春藕齋則是周末舞會的場地,偶爾也放電影。這個地方我記得自己隻去過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們跳舞,一次是看三十年代的老電影《桃李劫》,還有幾次是看當時亞洲電影節的影片,有印度的《流浪者》、《兩畝地》、《章西女皇》等等。看《桃李劫》這一次,劉少奇也去了。記得當時觀眾不少,到了放映的時間,卻遲遲不開映,說是要等領導人,等到劉少奇來了,電影才開映。六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中央下文禁止舉行舞會,春藕齋也就不再舉辦娛樂活動了。

西樓位於中南海西大門內南側。這裏有幾棟灰色磚瓦的新建築,被一道不高的灰磚牆圍著,組成一個單獨的院子,因為屬於甲區,圍牆東西兩側的門,有崗哨守衛。西樓是對圍牆內建築的統稱。這些建築主要包括:位於院子南麵的兩棟外觀相同的五層小樓(下大上小,頂層隻有一間房),偏東邊的樓為劉少奇的住宅,偏西邊的樓為朱德的住宅;北麵靠近圍牆處有一棟中央辦公廳機要室的三層辦公樓;在這三個樓的東邊,南北走向的一個較大的建築,是西樓餐廳。

西樓餐廳原本是為領導人就餐而蓋起來的一個特灶食堂。它的東半部分是廚房,西半部分是餐廳,北邊有一過廳連通二者。廚房很寬大,可容四、五個大師傅同時做菜。餐廳寬敞豁亮,室內約有兩層樓高,地麵大約比一個籃球場稍大些,鋪著平滑的原色木地板。西樓餐廳在中南海的實際生活中並不隻是餐廳。它有時被用來召開小型會議,成為會議廳。現代史中有名的西樓會議就是在這裏開的。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節假日的晚上,西樓餐廳經常放映電影,又成了兼職的電影廳。

西樓餐廳放電影是賣票的,一般的電影兩角錢一張票,上下集的電影三角錢一張票,與當時外麵電影院的票價差不多,或者還稍貴些。放映的電影以國產片為主,也有蘇聯和友好國家的,偶爾也有香港片。這些影片大多數都早於外麵的電影院在這裏上映。六十年代以後,不再放映香港片了。

每逢放電影時,餐廳靠南邊的位置都樹立起一個大屏幕,把靠北邊的不多幾個餐桌收拾好後,即在屏幕前擺上普通的坐椅,作為觀眾席使用,坐椅第一排放幾個沙發,作為首長席。放映機則安置在緊北邊靠近過廳處。一個很簡單的電影廳就這樣布置好了。

中南海裏的人以警衛戰士為多,作為居民的人並不多,警衛戰士不能參加居民的娛樂活動,所以到西樓餐廳觀看電影的觀眾也並不很多。經常去看電影的,大人小孩加在一起,大概不過一百多人。領導人中常看電影的,隻有李富春、蔡暢夫婦,楊尚昆、李伯釗夫婦。劉少奇、朱德、陸定一、胡喬木偶爾也去看,他們去看的多半是國產新片,屬於“審查片”。其他領導人則極少去看電影。

中南海裏的另一公眾娛樂場所,同時也是健身場所的地方,是遊泳池。遊泳池位於中海西岸偏北一些。它有兩個部分,北麵是露天遊泳池,南麵是室內遊泳池,均設計得很典雅,在裝飾上,並不華麗,但也是不同部位鋪設不同的瓷磚,非當時的普通遊泳池可比。對中南海的居民開放的,隻有露天遊泳池。室內遊泳池一般隻供毛澤東、劉少奇等少數領導人使用,池水可加溫,冬天也可以遊泳。

露天遊泳池隻在夏季每天下午1點至3點開放,與西樓餐廳一樣,它也對居民公開賣票,票價是每張1角錢,這與當時外麵對市民開放的遊泳池的票價相似。

每年學校放暑假期間,中南海的小孩子們都在中午蜂擁而至地進入遊泳池遊泳,加上許多工作人員也可買票進入,常使遊泳池人滿為患。我的繼母劉叔宴想讓我和兩個妹妹避開擁擠,就設法與遊泳池管理人員聯係,請他們通融一下,允許我們兄妹在上午10點到12點之間去遊泳。因我們家與遊泳池可算是鄰居,比較好說話,很容易就得到了允許。

1961年以後,我沒有再去過北戴河了,從61年至64年,遊泳池成了我暑假活動的主要場所。每天上午,除我們兄妹外,少有其他遊泳者。環境幽靜、溫馨而愜意,任由我們在池水中暢遊,這使我輕鬆地學會了各種姿勢的遊泳。

當然,偶爾也會有意外的遊泳者光臨。有一次,羅瑞卿和楊尚昆一起來了。他們兩位是遊泳老手,隻在深水區遊,一邊還互相交談,沒有和我們小孩子接觸。羅瑞卿手上還帶著一塊表,當時國內帶防水表遊泳的人極少,所以很是顯眼。還有一次,林彪的女兒林豆豆在兩個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了,給我的印象是她很特殊,她比我大幾歲,還要大人陪著。過了一會兒,羅榮桓的兒子也來了,他與林豆豆都不住在中南海,是事先經過聯係才進來的,他們兩人互相很熟。

六十年代中後期,遊泳池的狀況有了很大變化。它的室內部分逐漸成為毛澤東的專用遊泳池,一般的領導人已很少進去了。在室內遊泳池的南端,原有一個不大的小花園,也被占用了部分土地,加蓋了房子,加蓋的部分與室內遊泳池聯成一體,外墻塗成一樣的乳黃色。這裏後來成為毛澤東在中南海的第二個住所。1965年夏天,我到內蒙古臨河縣下鄉,中南海遊泳池的室外部分是否還對一般人開放過,就不清楚了。

在五十年代,每逢冬季結冰期,中南海還有另一處季節性的健身場地,那就是中海西岸邊的滑冰場。滑冰場很小,也很簡陋,隻是一塊用長木棍圍起來的冰凍湖麵而已。似乎沒有人專門管理,隻是偶爾有人在夜裏掃去冰碴,給冰上的裂紋澆水補縫。滑冰的人隨時可以去,也沒有人收錢。那時,中南海裏會滑冰的人極少,滑冰場上往往隻有五、六個人的身影。劉叔宴是少數幾個會滑冰的成年人之一,我們兄妹都是靠她教會的。我學會滑冰以後,有別的小孩請我教,記得我教過楊尚昆的女兒妞妞,她學得很吃力,究竟學會沒有,已無印象了。

六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因人們的食品受到嚴格的定量供應,中南海裏的居民們也需要節約自己的體力,冬季的滑冰場也就不知不覺地被取消了。與滑冰場同樣命運的,還有一個夏季的劃船碼頭,它原來設在中海西岸乙區一側,大約共有十來條木船,有一個專人管理。住在中南海的人家,夏季可隨時來此處劃船兜風。有次劉少奇帶全家人分乘兩條船在湖上遊玩,因他家人多,嬉笑之聲在湖麵上飄蕩,很是惹人注目。後來這個碼頭不知何故被取消了,直到今天也沒有再恢複。過去,途經北海大橋以及在北海白塔跟前登高遊覽的人們,可以很容易地瞭望到大橋南側中海湖麵上星星點點的劃船者。如今,人們再也看不到這一景致了,抬眼望去,看到的隻是一片寧靜的湖水。

(未完.待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