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處·向陽屯飯莊
(2007-10-07 21:11:49)
下一個
胡同深處 向陽屯飯莊
逯耀東
胡同深處
胡同是北京人住的地方。這種起於元代的巷弄,北京人稱為胡同。北京的胡同縱橫交錯如蛛網,常言道: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所以胡同不僅是北京城的脈絡,也是北京人生活的曆史痕跡,北京的胡同與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北京人住在胡同裏,胡同裏小販的吆喝聲是胡同居民生活的訊息。這些早晚不同、四季各異的吆喝,都和北京的吃食相關。春天:“哎嗨,蛤蟆骨朵,大田螺咧。”夏天:“杏兒咧,不酸的咧,酸了管換咧。”秋天:“哎嗨,冰糖葫蘆咧。”冬天:“蘿卜賽梨哎,辣了包換。”一天到晚有不同的吃食吆喝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飄蕩在胡同裏。這些地道北京的小吃,隨著小販的吆喝,在胡同裏流動著。如今流動的小販不在了,那些北京人熟悉親切的吆喝也沒了,胡同就顯得沉寂了。
胡同是北京城的主要築構,北京如果缺了胡同,剩下的隻是個沒肉的空架子。但胡同卻是由四合院組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比鄰排列連接起來。現在四合院成了大雜院,甚至有些四合院給扒了,起了高樓。高樓的窗子像許多窺視的眼睛,冷漠地探索四合院居住的人家,胡同也變得蒼老而寞落了。不過現在的胡同還是可以溜達的。因為胡同深處都隱藏著一個菜市,許多過去在胡同裏吆喝叫賣的小吃,又無聲地集中到這裏來了。
這次我在北京的宿處,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人民劇院對麵的賓館。東西有兩條著名的胡同,一是慈禧少年時住過,後來袁世凱任國務總理時住的錫拉胡同;一是當年黎元洪任總統時,胡適離開北京前住的東廠胡同。我黎明即起,出得賓館,一股寒冽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昨夜的宿醉完全清醒了。於是沿著王府井大街的行人道,踩著道上被寒風吹落的枯黃圓小的榆樹葉子走著,這時的北京還沉睡未醒,路上往來的車輛稀少,隻有清道夫清掃著道旁的落葉。然後,轉入胡同,胡同裏更是寂靜,偶爾有趕著上工的自行車緩緩馳過,騎在車上的人仍未清醒,一手扶車把,一手抓著早點往嘴裏塞。還有幾對老夫婦拎著大白菜,沿著四合院的牆根,緩緩向我走來,我朝他們來的方向走過去,那裏肯定是菜市了。
我在大陸行走,每到一處,都喜歡逛菜市,從早期的公營農貿市場到後來的自由市場都逛。逛菜市不僅可以了解當地人民實際的生活情況,而且在菜市旁邊還有當地的地道小吃可吃。轉過幾條胡同,果然就是菜市。我去的時候菜市還沒有開市,各個攤子都忙著整理果蔬魚肉。現在人民的日子比較富裕了,我湊近肉攤子看看,案上的豬肉堆得很高,而且豬肉的膘很薄,如今大家都不興吃肥的了。然後又轉到鮮魚市,蝦蟹海魚甚全,一輛汽車正將活蹦鯉魚向池子裏倒,京蔥、大白菜、西紅柿成堆擺放。我在菜市裏來回逛著,好在我的衣著和講話的口音,和胡同居民相近,他們並不把我當外人,又頂著一頭白發,認為我是個退休或離休老人。最後我在菜市頭上的早點小吃攤子停下來。小吃攤子都集在一起,有炒肝、雜碎、豆腐腦、江米粥、餛飩、炸糕、包子、炸油餅、油炸鬼、飥飥饃夾醬肉,還有四川的肥腸麵,種類不少,而且現在也不必排隊要糧票,隨到隨坐,隨坐隨吃,非常方便,我都先後一一品嚐了。
不過我喜歡吃的還是炒肝。所謂“稠濃湯裏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嚐,諺語流行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炒肝主要的材料是豬腸和豬肝,以大蒜、黃醬、大料、高湯、澱粉勾芡而成。但名為炒肝卻不是炒肝,而且肝少腸多,實際上是燴肥腸。臨吃撒上生蒜末,味道極佳,吃炒肝配包子,是北京人最普通的早點。其次就是餛飩了,北京的餛飩,原來分清湯和濃湯兩種,清湯的是南方來的。不過現在的餛飩都是清湯的,我曾在“餛飩侯”吃過一碗餛飩,配黃橋燒餅與小籠包。黃橋燒餅與小籠包都來自滬上。
出了胡同就是大街,現在街上的市麵繁榮了,胡同生活卻變得蕭條了。胡同居民的生活空間,被改革的浪濤衝刷著,退縮到胡同的深處,像座浪濤裏的孤島。胡同的居民在孤島上無奈地生活著,這些隱藏在胡同深處的菜市,就是他們堅持的最後生活據點。即使胡同翻建,變成了小區(公寓住宅),傳統的菜市還是他們生活聚集的地方。這裏還保有沒有被現代文明吞沒的傳統小吃。
向陽屯飯莊
出了胡同就是王府井大街,又是另一個繁華世界。和八年前我初見的王府井完全不同,路麵拓寬了,燈市口大街和金魚胡同也加寬,舊的東安市場拆了,代之而起的是幾座香港商人興建的新東安市場。街口有家很大的麥當勞速食店,街裏還有家賣肯德基的,這種速食店在密雲縣和天津附近的楊柳青鎮上也有,而且都擠了不少人。在可口可樂進軍以後,這種美國速食也跟著來了,花花綠綠的商標彩旗,壓倒了革命的紅旗。
是的,興無滅資兩條路線鬥爭的時代已逝,革命的年代似已經遠去了。但革命與現代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難以跨越的斷層。所以,在這裏享受現代生活的人,夜半夢回之際,心裏仍然存在著難以釋開的革命情結。所以,在現代資本化的王府井大街,鞋店的玻璃櫃裏,還陳列著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楊尚昆穿的鞋子,帽店裏也展覽著他們戴的帽子,照相館也懸掛他們巨幅的照片,也許是對革命的一種懷念。
不過,對革命懷念最實際的,就是吃了。於是,專售毛澤東吃食的餐館如韶園、毛家園、韶山就應運而生了。韶園有幾家分店,我曾在其中一家吃晚飯。店裏裝潢很典雅,樓上的房間更清靜。壁上掛著一幅毛澤東視察秋收的照片,還有許多毛澤東革命詩詞畫。我們在畫下吃著毛澤東嗜食的紅燒肉、幹辣椒與蘿卜幹炒臘肉,還有武昌魚,喝著老窖。酒酣耳熱,談笑喧嘩。再也沒人想到毛澤東的“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了。
其實毛澤東實在不懂得吃,而且吃來吃去,就是那幾味他家鄉的俚味,但他的家鄉俚味並不一定適合別人口味。關於這一點,他卻非常固執與堅持。對於吃,周恩來比毛澤東細致與圓融多了。這次我去北京,主要是為拜謁一位我敬慕的前輩先生。老先生宴我於“國宴無名居”。無名居是周恩來的廚子出來開的。菜是周恩來的家鄉淮揚風味。老先生知我嘴饞好吃,要我點菜。於是,我點了肴肉、大湯幹絲、鱔段、水晶蝦仁、清湯獅子頭、荷包鯽魚、魚米之鄉、梅幹菜包子、蟹粉蒸餃。
這些菜都是標準的淮揚菜,幹絲刀工非常精細,清湯獅子頭每人一份,湯清肉嫩。難得的是魚米之鄉與荷包鯽魚,是別處很難吃到的。魚米之鄉即鬆仁魚米,是揚州名廚莫有根於40年代初至上海時所創。用新鮮桂魚去皮骨切丁,與鬆仁爆炒而成,此味久已不傳,不意在此相遇。荷包鯽魚原為徽菜,由徽州鹽商傳到揚州,用掌大鯽魚釀肉製成。曹雪芹做給他好友敦誠吃“老蚌懷珠”,即源於此。不過曹雪芹所製去頭尾,魚腹釀鮮雞頭肉,雞頭肉即新鮮的茨實。茨實原產於江南。不過,過去北京什刹海筒子河、西郊海甸種植老雞頭,老雞頭去皮殼就是晶瑩的雞頭肉,曹雪芹就地取材,烹出一味是魚不像魚的佳肴來。
除此之外,又點了炒雞毛菜與韭菜炒螺螄肉。韭菜炒螺螄肉是林彪的家鄉菜,沒有想到竟出現在周恩來的食單之中。由此或可見周恩來對於吃,一如其治事是兼容並蓄,圓融變通的。林彪是九頭鳥,俗說“天上的九頭鳥,地上的湖北佬”,難纏。不過,我在海澱竟發現一家名“九頭鳥”的餐廳,欣然試之,點了藕燉排骨湯、蓑衣丸子、葵花魚膏、臭幹炒回鍋肉,都是非常道地的湖北口味。後來,又要了臭豆腐,色黑、外脆內軟,甚臭。不知毛澤東在長沙火神殿吃的是否這種?若是,那又費思量了。
這次來北京,還想看看西山的紅葉。都說西山人擠,不如去密雲水庫。但晚了一步,已是落葉滿地,餘下的枯枝空向西風。後來又去了西山八大處,也沒有看到紅葉,爬到第五處是大悲寺,當時遊人不多,大殿滿階都是枯黃的銀杏葉。對著滿階的銀杏葉,突然想起老舍的小說《大悲寺外》來,寫兩個自幼年分別的朋友,一個來此逛廟,一個在寺外呆坐著討錢,兩人在寺外不期而遇,人生的際遇真難意料。於是,遊興索然,取道下山,馳車直奔向陽屯而去。
向陽屯是家餐廳,坐落在公路旁。單看餐廳的名字,就非常革命了。這是大家日子過好以後,不由想起那個十年下鄉插隊的苦日子,於是北京出現好些這類憶苦思甜的餐廳,懷念當年吃的糲食粗飯。向陽屯是個大四合院的農村房舍,門前的牌樓掛著一串紅燈籠。店裏的外牆油漆得大紅大綠,走廊上穿梭來往的服務小姑娘,都穿著水紅底大藍花的短夾襖,全是村姑打扮,但還不俗氣。我舉目四望,竟沒有看到一張革命的標語。
客人來吃飯,是分房入座的,進門就上炕。炕上鋪的紅花的褥子,客人倚著紅花的大靠墊,盤腿而坐。炕上有張大炕桌,桌上擺的大黑陶碗,是喝酒用的,還有粗陶的盤碟。壁上沒有毛主席的像,貼的是剪紙窗花,典型的北方農村風味。不一會兒菜上來了,有涼拌苦苦菜(一種地裏的野菜)、拌柳葉芽、拌蘿卜芽,還有一碟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有百多年的曆史了,臭香。熱菜有白菜豆腐熬豬肉、燉雞砂鍋,還有白菜夾,用酸白菜幫夾酸白菜蘸麵炸成。主食是野菜餑餑和玉米麵的窩頭,喝酒用黑陶碗盛二鍋頭,頗為粗獷。
革命真的遠去了,變成一個符號沉澱到曆史裏去了嗎?這是我無法了解的。臨走的當天上午,我終於去了新東安市場,雖然這些天都在這座大廈前過來過去,但卻沒有進去看看,為的是大廈門前豎立的三組塑像,一組是剃頭挖耳朵的,一組是彈三弦賣唱的小姑娘,一組是拉著車的祥子。這些在舊社會裏卑微可憐的小人物,不是在新社會裏早已翻身了嗎?怎麽還杵在那裏。我從嘈雜的人群裏擠了進去,又擠了出來,坐在人行道上的長凳上,陽光從大廈的屋脊滑下來,刷亮半條大街。花壇裏紅的黃的鬱金香,被照得鮮豔奪目,我走過去摸摸,那些花竟是塑料的。我又回到原來坐的地方,陽光照得身上暖暖的,於是將剛剛在大廈裏買的那塊切糕取出來,吃了。切糕就是江米小棗,甜甜糯糯的。一陣風吹來,稍有寒意。
(摘自《肚大能容》,三聯書店2002年10月版,定價:17.00元。社址:北京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郵編:100010)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