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八一子弟學校
(2007-10-07 11:21:32)
下一個
烏魯木齊八一子弟學校
在新疆天山北麓,有一所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節日命名的中學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這是一所誕生在暴風雨裏的學校。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建校於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 1946年王震將軍率領的359旅剛完成威震中原的南征北返,又轉戰晉西南, 359旅家屬隊組織生產,用紡織,種菜等農副業收入支援部隊。
為了解除家屬同誌參加生產的拖累,為了培養革命後代,家屬隊經旅黨委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359旅賀龍子弟學校。
1948年, 359旅擴編為第二軍,學校發展成為二軍子弟學校。隨軍轉移到山西河津。
1949年隨一兵團進疆,學校擴建,在烏魯木齊定點。
新疆和平解放後,數十萬人民子弟兵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開始重建家園。
王震沒有忘記隨軍子弟學校,他把校址選在紅山嘴下,定名為八一子弟學校。自此,紅山腳下響起了八一子弟琅琅的讀書聲,學校的各項教學活動逐步走上了正軌。
五十年代初期,為更有力地培養教育下一代,新疆軍區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烏魯木齊市北門外一炮成功山下的原第二步兵學校舊址建起了新的校舍,並把校名定為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
1952年秋,小學從紅山搬到一炮成功山下與中學合並,合並後的學校改稱為新疆軍區子弟學校,下設幼兒園,小學,初中。
後來,學校又更名為新疆軍區子女學校,為全日寄宿製。
1956年學校又開設了高中部。至此,學校已逐步發展成為學製一應俱全的全日製中學。
1964年,學校與軍隊脫鉤,正式命名為八一中學。
文革後期,學校又更名為烏魯木齊第十八中學,文革結束後,校名又恢複為八一中學 。
今天,八一中學這所軍旅子弟學校現在已經是一所擁有萬平方米校園,和完善的教室,微機房,圖書館,室內體育館等先進設施的現代化學校。
學校人才薈萃,師資力量雄厚,中小學在職教職工322人,其中特級教師8人,高級教師74人,自治區課改專家組成員5人,國家骨幹教師10人,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14人,有18名教師取得研究生學曆,學校已成為新疆規模最大的一所省級直屬重點中學。
半個世紀以來,八一中學走過的道路雖然艱辛坎坷,卻也充滿著霞光異彩。
八一中學傳統與時尚並存,求真與創新互動,興學與愛國相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數萬名各類人才,在當今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熱潮中,她正以嶄新的姿態,續寫著人類文明的絢麗篇章,為邊疆的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喜迎60華誕
發布人:limin 發布時間:2007-9-10 10:56:12
9月8日下午,烏魯木齊八一中學舉行了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努爾·白克力參加了慶祝大會並講話。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是一所誕生在炮火硝煙中的軍旅學校,1947年由王震將軍組織籌建於山西省離石縣楊家會村,穆廉同誌時任校長,校名定為“賀龍子弟學校”。1950年初,學校遷至當時的迪化,並更名為“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
1964年正式更名為“烏魯木齊八一中學”,直屬自治區教育廳管轄。如今,學校已發展成為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自治區重點中學。在校教職工達336名,在校學生5000多名。
努爾·白克力指出,60年以來,八一中學先後培養了4萬多名各族優秀人才,為新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八一中學的成長發展是整個新疆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他希望八一中學師生要以60年校慶為新的起點,進一步總結辦學經驗,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創新,傳承優良校風,突出辦學特色,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綜合性的、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中學。
自治區領導符強、白誌傑、靳諾等參加了慶祝大會。
記者:葉爾波力 胡藝(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