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共合作歌>: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不會亡.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就興旺.

(2007-10-07 00:28:32) 下一個
<國共合作歌>: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不會亡.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就興旺.

————————————

《國共合作歌》中的歌詞:“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不會亡;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就興旺。”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張光奔赴延安的歲月

2005-08-03

  張光這個名字,在陝西新聞界非常有影響:

  早在1947年,他就在新華社西北總分社和邊區群眾報社任記者,

  1949年3月任陝東地區(即渭南市)新華社支社社長,

  1949年6月任《群眾日報》機動記者,

  1951年到西北廣播電台任編輯部副主任,

  1953年調往新華社東北總分社,

  1956年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1958年回到陝西日報社工作直至離休,經曆了近60年的新聞生涯。

  初訪張光,這位“老新聞”為我們開啟了回憶,將我們帶回那些
“烽火連三月”的日子裏……

   許權中的“外甥”

  1936年,張光年僅6歲。這一年,家鄉臨潼縣交口鎮發生的一係
列事情,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936年以後的交口鎮,開始形成一塊地下紅色根據地,張光的父親王誌溫(張光原名王鵬飛)與同是地下黨員的談國帆、回到家鄉的抗日將領許權中等,已經在當地轟轟烈烈地組織著黨領導下的保甲武裝。潼關戰況吃緊時,交口的保甲曾去前線挖戰壕、送糧草,組織婦女為前方將士做鞋襪,組織學生在群眾中間宣傳抗日。當時,小張光正在交口小學上學,父輩們的行動和地下黨地下縣委書記、小學校長周樂民及黨員教師教育,使他開始明白了抗日的道理。

  為避開當時國民黨特務的注意,有著地下黨員身份的許權中讓小張光把自己叫舅舅。許權中經常和身邊的群眾說:“老蔣不想抗日,咱們老百姓自己起來抗,不能讓他拉後腿。”大批的交口鎮青年接受動員參加了八路軍。一次,小張光接到了一份重要任務——替許權中給一個地下黨員送信,信隻能交給本人。不巧,這位地下黨員不在。小張光就坐在門口等,有人問他:“這娃坐在這幹啥呢?”小張光機靈地回答:“我等我舅哩!”許權中知道這件事後,高興地抱起小張光說:“你一下就學會用舅舅的本事了。”

  西安事變爆發當天,地下黨員來報訊,交口鎮頓時一片歡喜鼓舞,不久,張光和他的同學們學會了《義勇軍進行曲》(即國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遊隊之歌》、《我們在太行山上》、《國共合作歌》等革命歌曲,並在群眾中間演唱,宣傳抗日思想,號召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直到現在,張光老人還清楚地記得《國共合作歌》中的歌詞:“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不會亡;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中國就興旺。”

  1938年冬,為幫助父親送信件,小張光與其祖父來到西安,對外人講是祖父帶他來看病。其時,因遇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而無法進入陝西的日軍惱羞成怒,大舉對西安的狂轟濫炸,企圖擾亂民心。一時間,罪惡的炸彈、燃燒彈落到了古城之中,西安變成了一片火海,到處焦椽破壁、血肉橫飛。根據張光老人的回憶,有一次炸彈剛好扔在橋梓口防空洞,炸死炸傷了近1000名群眾。

  日本軍國主義的狂轟濫炸,沒有打擊到陝西軍民的抗日意誌,相反,血淋淋的慘景,使更多的群眾更加覺悟和剛強起來,認識到了必須團結起來和日本血戰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更多的陝西子弟參加八路軍上了前線。此時的小張光,對父輩們跟隨共產黨堅定抗日的行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已經年逾古稀的老人向我們唱起了當時的民歌:“好鐵打好釘,好男要當兵,消滅日寇,保我中華。”“炸毀家園,怒火滿懷,快上前線,與賊血戰。”

   陝西“冷娃”:“黃河失守,河中尋頭!”

  空前高漲的抗日熱情,更加鼓舞了前線的抗日將士,使日軍過不了黃河。黃河,這條哺育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再一次怒吼和咆哮起來,與她的英雄兒女們一道,顯示出不屈與剛強。

  朱德、彭德懷率領的八路軍,從韓城禹門口東渡黃河,在晉、綏抗日戰場狠狠打擊著日軍的囂張氣焰。

  在禹門口至潼關段,一支由陝西“冷娃”組成的國民黨第四集團軍,在時任陝西省主席、38軍軍長孫蔚如(原長安縣灞橋鎮豁口村、現西安市灞橋區人)的帶領下渡過黃河,在山西中條山一帶抵抗日軍,保衛黃河、保衛陝西。

  資料顯示,中條山戰場上,38軍單就營以上的陣亡烈士就達到了1200多名。

  張光老人曾在校長的帶領下,歡送過陝西軍人上前線的隊伍,他向我們講述了一些發生在這些陝西“冷娃”身上的事情:

  戰前,孫蔚如通令全軍:“凡我陝西官兵,皆應守土抗戰,倘有聞警先逃、不事抵抗者,定以軍法從事!”同時,他在西安各界人士救亡大會上向百姓保證決不讓日寇踏上關中一寸土地:“倭寇不滅,孫某家人決不生離陝西,倘有食言,百姓皆可誅之!”

  陝西“冷娃”,習慣了父輩傳下來的是非觀念——大忠大奸大善大惡,對國家和民族的精誠就是大忠大善,深深紮根在了他們的骨子裏。

  1939年6月,177師新兵團因缺乏戰爭經驗,被日本鬼子圍在了黃河灘上,1000多名16——18歲的孩子們打光了彈藥、拚上了刺刀、展開了肉搏,在犧牲了200多名年輕的生命後,最後被逼到了黃河岸邊1
0多米高的崖上。

  “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是父輩們賦予他們的秉性,800多人齊齊跳入奔騰的黃河,母親河用她的雙臂將這些不屈的兒子們緊緊攬入了懷中。

  在祭拜過陣亡將士後,孫蔚如對黃河盟誓:“此仇不報,引頸自戮!”並與第四集團軍其他幾位將領相約:“黃河失守,河中尋頭!”


  經過晉南地區十多個日夜的浴血拚殺,陝西“冷娃”們取得大捷,平陸、芮城等主要陣地全部失而複得。是役,日本鬼子在戰後為自己陣亡官兵舉行的追悼會上,僅排以上陣亡將官的骨灰罐就擺了1700多個!

  解放初,張光曾與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的孫蔚如作過專談。根據張光老人的回憶,孫蔚如當時深懷情義地說:“我當時沒有緊跟共產黨走,失掉了發揮更大力量的時機,結果西北軍被蔣介石不斷削弱,損失很大。八路軍裝備差,但抵抗了十倍於自己的日、偽軍。解放戰爭更加證明了,跟著共產黨走,就無往而不勝。”

  在此敬錄孫蔚如在中條山戰場上所作《滿江紅》一闋,以感受當時我們陝西軍人的熱血豪情:

  立馬中條,長風起,淵淵伐鼓。怒眥裂,
島夷小醜,潢池耀武。錦繡江山被蹂踐,
炎黃胄裔遭荼苦。莫逡巡,邁步赴沙場,
保疆土。

金甌缺,隻手補;新舊恨,從頭數。
挽狂瀾,作個中流砥柱。剿滅天驕伸正義,
掃除僭逆清妖蠱。躋升平,大漢運方隆,
時當午。

   抗戰大後方

  張光老人還回憶說:“在第四集團軍沿黃河與日寇奮勇作戰的前後,八路軍在陝北府穀、吳堡等渡口與日軍激戰,殲敵1000多人,使日軍不能西渡黃河。兩支軍隊的南北呼應,阻止了日軍侵入陝西。”

  當時,作為後方的延安、西安,支援抗戰十分及時,陝北先後有19萬人參加八路軍,占當時人口的10%,並組織起民兵22萬。

  著名女作家丁玲也帶領文藝團體赴前線宣傳,休整時就在延安、西安等後方展開
群眾宣傳。

  孫蔚如在前線指揮殺敵,他的妻子李定蔭則響應宋慶齡、宋美齡姐妹號召,在西安成立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會陝西分會”,時李定蔭有孕在身3個月,但她仍不辭辛勞,與西安眾多的民間抗日救亡團體一起為支援抗戰奔走疾呼。

  孫蔚如的母親知道後,主動把2歲半的孫子接到身邊,讓兒媳專心工作,同時又與楊虎城將軍的母親商量,共同捐贈了1萬元慰勞前方將士。

  根據張光老人的回憶,當時楊、孫兩位將軍的母親支援抗戰的義舉,在西安引起了極大反響,引發了西安群眾為抗戰捐錢捐物的熱潮。“當時在西安南院門有個‘獻
金台’,很多富家太太、小姐們都把自己的耳環、戒指卸下來當場捐獻,很多普通家庭主婦也把僅有的一點錢拿了出來。”

  1938年4月,丁玲帶領西北戰地服務團到達西安,連續在街頭為西安群眾公演兩天,揭露日寇的暴行及淪陷區民眾的苦難,同時宣傳抗日救亡思想。朱德元帥當時從抗戰前線返回延安時途徑西安,在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向西安各抗日救亡團體介紹了抗戰形勢,號召大家把群眾組織起來,在後方做好支援抗戰的各項工作,鼓舞前線將士奮勇殺敵的勇氣。

  每憶及此,張光老人總是一臉的激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43年,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張光家被抄。為防止迫害,地下黨組織托一名地下黨員護送13歲的張光去陝北。

  “剛到邊區,不一樣的感覺就迎麵而來。得知我們的身份後,站崗的同誌就熱情地幫助我們聯係到了部隊。”

  75歲的張光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人平等,你分不清哪個是當官的,軍民關係十分親密,到處是‘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當時恨不得馬上加入到八路軍中去。”

  在延安,為了避免國統區的家人受到迫害,張光把名字從原來的王鵬飛改為張光。延安的生活很清貧,但大家精神都很活躍,當時的文藝演出很多,像活躍在舞台上的《兄妹開荒》、《血淚仇》等戲劇,都是激勵人們的好作品。

  張光和他的同學們在學習之餘也演出節目,還經常給周圍的群眾讀《抗日英雄楊鐵桶》《呂梁英雄傳》等宣傳抗日的文藝作品。

  張光老人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抗日宣傳的故事:當時針對大後方的宣傳,延安印製了一批特殊包裝的書,書皮是《水滸傳》,裏麵內容是《論持久戰》、黨的團結抗日政策。“至於用戲本形式宣傳抗日思想的小冊子就更多了,打破了國民黨對進步書籍的限製。”

  根據張光老人的回憶,抗戰期間,寶塔山下還有個“日本工農學校”,由日本共產黨領袖岡野進(即野阪參三)任校長,學生都是從八路軍在前線俘虜的日本士兵中選送來的。

  這些人來時有的很不服氣,認為他們是建立“東亞王道樂土”,失敗隻是偶然的。他們更瞧不上延安吃小米、穿粗布衣服的生活,有的要自殺,有的要逃跑,有的自暴自棄,消極抵抗。

  延安人民以寬大為懷接納了他們,為他們提供白麵、肉甚至煙卷,還讓他們觀看延安軍民的文藝演出,了解延安人民的真實生活。

  經過長時間的耳聞目睹,這些人認識到他們是受騙替日本軍國主義集團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當炮灰後,深刻反省了自己的罪過,並積極要求參加八路軍。畢業到前線後,他們作戰十分英勇,有的深入日軍作策反工作,有的擔任了八路軍幹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們不少人又來到延安訪問,說他們是“回老家”、“回第二故鄉”,並深情地稱自己為新時期的“遣唐使”。

   日本投降的一刻

  “百年積弱歎華夏,八載幹戈仗延安。”作為抗戰的核心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與友軍一起,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
迎來了光輝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消
息傳來,整座延安城和邊區都沸騰了。政府和報社接到日本無條件投
降的消息後,連夜組織宣傳隊奔赴農村傳播勝利的消息,趕印號外和
傳單飛送各地,各處黑板報都用大字報道了勝利的消息。

  入夜,人們用柴棍紮起火炬,舉行了火炬遊行。大家互相擁抱,
熱淚盈眶。

  不僅延安如此,古城西安,當天夜裏人不能寐,大家到處燃放爆
竹,鍾樓附近變成了歡樂的中心。士兵扳著機槍朝天鳴槍以示慶賀。
這一夜,茶館供應免費茶,酒館供應免費酒。賣西瓜的把像太陽旗般
的半截紅瓤西瓜,操刀狠狠地切成一片片,免費招待路人。

  9月16日,一個陝西“冷娃”登上了去武漢的輪船。作為接受日
本軍投降的第六戰區受降主官,孫蔚如把受降時間定在了9月18日。1
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犯我東三省,“9·18”從此成為了我們的
國恥日。但日寇沒有想到的是,14年後的同一天,他們的岡部直三郎
大將卻舉著白旗、斂眉俯首,代表中原地區的日軍,在中國軍隊的押
送下如喪家犬般地走進受降堂,在陝西“冷娃”孫蔚如的逼視下,在
投降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回憶起抗戰勝利的情景,張光老人明顯有些激動。“父輩們的抱
負終於實現了!許權中將軍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從1947年起,張光跟隨軍隊到了戰爭一線,不久又到了工農生產
第一線。他邊采訪、邊學習、邊鍛煉,希望自己成為一名追求真理、
剛正不阿、主持公正的新聞戰士,至今仍是如此。

(本報記者 耿翔 杜朋舉)

回到上一頁

國內統一刊號:CN61-0001 郵發代號:51-1 國外代號:D461
地址:西安市環城南路東段一號 郵編:710054 廣告業務聯係電話:2231527 [最新報價]
E-mail:sxdaily@tom.com
陝西日報社版權所有 CopyRights ©1998-2000 陝ICP備 010449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